部编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24课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课时练

适用年级:初二
试卷号:399917

试卷类型:课时练习
试卷考试时间:2018/8/6

1.综合题(共1题)

1.
   辨析史料,解答问题。
(得道多助)
材料一 解放战争时期,解放区老百姓高呼的口号有“前方打老蒋,后方挖蒋根”,“支援大反攻,参加胜利军,打倒蒋介石,拔掉老祸根”。
(1)“挖蒋根”是指什么?解放区的土地改革有何作用?
(战略反攻)

(2)图片反映了哪一历史事件?该事件发生于哪一年?
(战略决战)
材料二 文献纪录片《走近***》中有这样一个情节,在西柏坡的小院里,警卫员给***梳头时拔下一根白发,毛打趣地说:“打了三个战役,白了一根头发,值得!”
(3)“三个战役”分别指哪些战役?***为什么说“值得”?
(走向胜利)
材料三 人民解放军强渡长江,促使了“一个城市的解放,一个政权的垮台”。
(4)材料三反映了哪一战役?“一个城市”“一个政权”分别指什么?
(总结反思)
材料四 下表反映了解放战争开始时的力量对比。

材料五  1949年8月,***曾指出:“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看起来,反动派的样子是可怕的,但是实际上并没有什么了不起的力量。从长远的观点看问题,真正强大的力量不是属于反动派,而是属于人民。”
(5)依据材料四、五,说说解放战争中,中国共产党的不利条件和有利条件。

2.选择题(共10题)

2.
“沸血的烧痛”是两岸人们的分离之痛。造成台湾与祖国大陆分隔的历史事件有( )
①戚继光抗倭 
②甲午中日战争  
③抗日战争  
④解放战争
A.①②B.②④C.②③D.③④
3.
(题文)战争的最高境界是制止战争,是和平。***曾称赞傅作义是“民族的功臣”,“为和平解决各地战事问题和减轻人民的战争痛苦树立了榜样”。傅作义作出贡献的是和平解放(    )
A.徐州B.沈阳C.北平D.南京
4.
徐州地处南北方过渡地带,为北国锁钥,南国门户,向来为兵家必争之战略要地,解放战争时期以徐州为中心展开了一场战略大决战。下列关于这场大决战的描述正确的是(  )
A.由林彪、罗荣桓指挥
B.参加的部队有中原野战军和华东野战军
C.发生在1947年11月
D.基本解放了华东和华南地区
5.
陈毅在《记淮海前线见闻》诗中写道:“几十万民工走不通,骏马高车送粮食,随军旋转逐西东,前线争立功。”出现这种情景的前提是(  )
A.解放区实行了土地改革
B.东北全境解放鼓舞人心
C.翻身农民踊跃支援前线
D.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
6.
内战烽火燃起时***说:“我们不但必须打败蒋介石,而且能够打败他。”人民解放军打败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政府的标志是 (  )
A.长春解放B.沈阳解放C.北平解放D.南京解放
7.
解放区流传着一首歌谣:最后一瓢米送去做军粮,最后一块布拿去缝军装,最后一个娃送去上战场,最后一床被盖在担架上。这首歌谣反映了解放战争获胜的主要原因是(  )
A.解放军作战勇敢B.国民党军战斗力低下
C.民众的大力支援D.解放军作战方针正确
8.
电影《建国大业》中有这样一组镜头:周恩来到处找不着毛主席,最后看到主席在房顶上站着。他问毛主席:“看什么呢?”毛主席说:“锦州!”周恩来说:“隔着1 000多里地呢。”从中可以判断出当时正在进行的战役是 (  )
A.辽沈战役B.淮海战役C.平津战役D.渡江战役
9.
1947年,土地改革运动在解放区广大农村迅速掀起,这次土地改革所依据的文件是(  )
A.《资政新篇》B.《中国土地法大纲》
C.《天朝田亩制度》D.《土地改革法》
10.
解放战争时期,***说:“蒋介石两个拳头(指陕北和山东)这么一伸,他的胸膛就露出来了。所以,我们的战略就是要把这两个拳头紧紧拖住,对准他的胸膛插上一刀。”这里说的“插上一刀”指的是
A.挺进大别山
B.百万雄师过大江
C.挺进大西南
D.会师大西北
11.
“它使亿万农民在政治上、经济上获得了解放,并由此迸发出难以估量的革命热情,为解放战争在全国的胜利提供了源源不断的人力、物力支持。”文中的“它”指的是(  )
A.挺进大别山
B.开辟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C.土地改革
D.发动三大战役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综合题:(1道)

    选择题:(10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1

    5星难题:0

    6星难题:5

    7星难题:0

    8星难题:3

    9星难题: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