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综合题- (共4题)
1.
中国近代史是一部民族屈辱史,列强通过发动一系列侵华战争,使中国一步步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请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撕裂的国土】
材料一

图一 图二
(1)图一所示阴影领土和图二领土在近代史上分别曾被列强通过哪一不平等条约割占?你知道近代史上割占中国领土最多的是哪一国家吗?
【烧毁的尊严】
材料二

(2)余秋雨说:“废墟是昨天派往今天的使者,废墟让我们把地理读成了历史。”由图三到图四,你会联想起中国遭遇的哪一劫难?
【侮辱的数字】
材料三 “4.5亿,是个意味深长的数字,也许经过核算,也许根本就是对国人的侮辱。合计当时大清国每人一两。老太后的一时糊涂,板子却打在大清国每个子民的屁股上。”
——西门送客《历史的转弯处·晚清帝国回忆录》
(3)上述材料是对哪一不平等条约的评述?该不平等条约中哪一条最能说明当时的清政府已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屈辱的感悟】
(4)近代史留给我们的沉重感受就是——屈辱。对此,你有何感想?
【撕裂的国土】
材料一

图一 图二
(1)图一所示阴影领土和图二领土在近代史上分别曾被列强通过哪一不平等条约割占?你知道近代史上割占中国领土最多的是哪一国家吗?
【烧毁的尊严】
材料二

(2)余秋雨说:“废墟是昨天派往今天的使者,废墟让我们把地理读成了历史。”由图三到图四,你会联想起中国遭遇的哪一劫难?
【侮辱的数字】
材料三 “4.5亿,是个意味深长的数字,也许经过核算,也许根本就是对国人的侮辱。合计当时大清国每人一两。老太后的一时糊涂,板子却打在大清国每个子民的屁股上。”
——西门送客《历史的转弯处·晚清帝国回忆录》
(3)上述材料是对哪一不平等条约的评述?该不平等条约中哪一条最能说明当时的清政府已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屈辱的感悟】
(4)近代史留给我们的沉重感受就是——屈辱。对此,你有何感想?
2.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自今以后,大皇帝恩准英国人民带同所属家眷,寄居大清沿海之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等五处港,贸易通商无碍……今大皇帝准将香港一岛给予大英国君主暨嗣后世袭主位者常远据守主掌,任便立法治理……”
材料二 “第二款中国将管理下开地方之权并将该地方所有堡垒、军器、工厂及一切属公物件,永远让与日本。第一、下开划界以内之奉天省南边地方……第二、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第三、澎湖列岛。即英国格林尼次东经百十九度起、至百二十度止及北纬二十三度起、至二十四度之间诸岛屿。
第四款中国约将库平银二万万两交与日本,作为赔偿军费……”
材料三 “第六款上谕大清国大皇帝允定付诸国偿款海关银四百五十兆两……
第七款大清国国家允定各使馆境界以为专与住用之处。并独由使馆管理。中国民人,概不准在界内居住……
第八款大清国国家应允将大沽炮台及有碍京师至海通道之各炮台一律削平,现已设法照办……”
——上述材料均摘自相关条约原文
(1)材料一、二、三所述内容分别出自清政府与外国侵略者签订的什么条约?
(2)上述条约反映了中国近代社会性质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3)随着中国近代社会性质的变化,为挽救民族危机,不同阶层的仁人志士都进行了艰难的探索,其中地主阶级、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探索具体指什么重大历史事件?
(4)纵观不同阶层的探索,请归纳中国近代化探索历程的特点。
材料一 “自今以后,大皇帝恩准英国人民带同所属家眷,寄居大清沿海之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等五处港,贸易通商无碍……今大皇帝准将香港一岛给予大英国君主暨嗣后世袭主位者常远据守主掌,任便立法治理……”
材料二 “第二款中国将管理下开地方之权并将该地方所有堡垒、军器、工厂及一切属公物件,永远让与日本。第一、下开划界以内之奉天省南边地方……第二、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第三、澎湖列岛。即英国格林尼次东经百十九度起、至百二十度止及北纬二十三度起、至二十四度之间诸岛屿。
第四款中国约将库平银二万万两交与日本,作为赔偿军费……”
材料三 “第六款上谕大清国大皇帝允定付诸国偿款海关银四百五十兆两……
第七款大清国国家允定各使馆境界以为专与住用之处。并独由使馆管理。中国民人,概不准在界内居住……
第八款大清国国家应允将大沽炮台及有碍京师至海通道之各炮台一律削平,现已设法照办……”
——上述材料均摘自相关条约原文
(1)材料一、二、三所述内容分别出自清政府与外国侵略者签订的什么条约?
(2)上述条约反映了中国近代社会性质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3)随着中国近代社会性质的变化,为挽救民族危机,不同阶层的仁人志士都进行了艰难的探索,其中地主阶级、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探索具体指什么重大历史事件?
(4)纵观不同阶层的探索,请归纳中国近代化探索历程的特点。
3.
请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搜集】

①汉阳铁厂
②康有为等主张设议院,改革政府机构,裁撤冗官,兴办工矿企业,开办新式学堂,创办报刊,训练新式军队等。
③共和政体成,专制政体灭;中华民国成,清朝灭;总统成,皇帝灭……新教育兴,旧教育灭……新礼服兴,翎顶补服灭;剪发兴,辫子灭……鞠躬礼兴,拜跪礼灭。
④这场运动是“政治变革完成之后的一场思想文化补课”。
【问题探究】
(1)材料①的工业是在哪一场运动中创办的?该工业体现了这场运动倡导者提出的什么口号?
(2)材料②反映的历史事件是什么?所提出的主张哪一个没有在变法令中得以体现?
(3)材料③反映的是什么事件的成果?用一句话评价材料④中的“这场运动”。
(4)近代前期各阶层的探索取得了一系列成就,但最终未能使中国实现近代化。你认为其根源是什么?
【历史认识】
(5)中国近代史是先进的仁人志士救亡图存的历史,我们要学习近代先行者的什么精神?
【材料搜集】

①汉阳铁厂
②康有为等主张设议院,改革政府机构,裁撤冗官,兴办工矿企业,开办新式学堂,创办报刊,训练新式军队等。
③共和政体成,专制政体灭;中华民国成,清朝灭;总统成,皇帝灭……新教育兴,旧教育灭……新礼服兴,翎顶补服灭;剪发兴,辫子灭……鞠躬礼兴,拜跪礼灭。
④这场运动是“政治变革完成之后的一场思想文化补课”。
【问题探究】
(1)材料①的工业是在哪一场运动中创办的?该工业体现了这场运动倡导者提出的什么口号?
(2)材料②反映的历史事件是什么?所提出的主张哪一个没有在变法令中得以体现?
(3)材料③反映的是什么事件的成果?用一句话评价材料④中的“这场运动”。
(4)近代前期各阶层的探索取得了一系列成就,但最终未能使中国实现近代化。你认为其根源是什么?
【历史认识】
(5)中国近代史是先进的仁人志士救亡图存的历史,我们要学习近代先行者的什么精神?
4.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2)材料二表格中的A处应为哪一事件?根据材料二,写出孙中山的主要历史功绩。
(3)根据材料三、四,写出辛亥革命的影响。
(4)举一例说明辛亥革命后社会习俗的变化。
材料一1894年,孙中山在檀香山建立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团体兴中会。随后,民主革命团体纷纷出现,在孙中山推动下,1905年8月,兴中会、华兴会、光复会骨干聚集日本东京,成立了统一的革命组织……孙中山《民报》发刊词中,将这一组织的革命纲领阐发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作为革命的指导思想。
材料二辛亥革命大事记
时间 | 事件 |
1911年10月10日 | A |
1912年元旦 | 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中华民国成立 |
1912年2月12日 | 宣统帝下诏退位 |
…… | …… |
材料三陈旭麓先生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一书中写道:“任凭你像尧舜那么贤达,像秦始皇明太祖那么强暴,像曹操司马懿那么狡猾,再要想做中国皇帝,乃永远没有人答应”。
材料四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奖励发展实业,激发了民族资产阶级投资近代企业的热情。各种实业团体如雨后春笋,纷纷涌现。
(1)写出材料一中“统一的革命组织”的名称。(2)材料二表格中的A处应为哪一事件?根据材料二,写出孙中山的主要历史功绩。
(3)根据材料三、四,写出辛亥革命的影响。
(4)举一例说明辛亥革命后社会习俗的变化。
2.判断题- (共10题)
3.选择题- (共15题)
15.
《天朝的崩溃》一书中写道:“这场战争把中国拖入世界。从此开始,中国遭受了列强的百般蹂躏;从此开始,中国人经受了寻找新出路的百般苦难。”文中的“这场战争”指的是
A.鸦片战争 | B.甲午战争 |
C.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 D.第二次鸦片战争 |
17.
导致如下图中1843年前和1843年清朝纺织原料及纺织品进口货物税率(关税)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清朝实行闭关锁国政策 |
B.英国机器纺织品的倾销 |
C.中英《南京条约》的签订 |
D.《马关条约》签订 |
19.
1902年,在北京郊区的一个农家院内,一位祖籍香港岛的75岁老人给儿孙讲述自己60年来颠沛流离的苦难经历,其中与《辛丑条约》的签订紧密相关的一项是( )
A.1842年受雇英国老板做苦工 |
B.1880年移居台湾 |
C.1897年又移居北京东交民巷 |
D.1901年被驱逐到北京郊区 |
21.
列强的侵略,使国人开始向西方学习,寻求救国之路.下列事件中,加快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广泛传播了资产阶级政治学说和自然科学知识,对中国社会起到了思想启蒙作用的是( )
A.洋务运动 | B.戊戌变法 | C.新文化运动 | D.五四运动 |
25.
“灯闪着,风吹着,蟋蟀叫着,我坐在床上看书。”这是溥仪17岁时写的一首新诗。这种以白话文代替文言文写作的现象,与下列哪一文章的大力提倡分不开( )
A.陈独秀的《敬告青年》 | B.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 |
C.鲁迅的《狂人日记》 | D.李大钊的《庶民的胜利》 |
26.
1901年,诏办经济特科,废去八股,整顿翰林院,复办京师大学堂;1903年,张之洞奏请递减科举,1905年,会奏应请自本年始,即停止乡会及各省岁科考试。上述材料主要反映了近代中国哪一方面的变革( )
A.习俗 | B.外交 | C.娱乐 | D.教育 |
28.
在人教网刊《半亩历史》的编后絮语中,有过这样一句话:“他中过状元,本来有很好的仕途,却生不逢时,所以毅然放弃仕途,实业救国.”你认为这句话中所提到的“他”是( )
A.詹天佑 | B.侯德榜 | C.张謇 | D.严复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综合题:(4道)
判断题:(10道)
选择题:(15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4
5星难题:0
6星难题:19
7星难题:0
8星难题:4
9星难题: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