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2题)
1.
“天人关系”问题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永恒主题,也是古今中外长期思考并试图解答的问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敬鬼神而远之。”“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
(2)根据材料二,概括普罗泰格拉在天人关系上的思想主张。结合所学知识,说说该思想有何重大的历史意义。
材料一 “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敬鬼神而远之。”“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
——《论语》
材料二 “至于神,我既不知道他们是否存在,又不知道他们是什么样子。有许多东西阻碍着我们的认识,人是万物的尺度,是存在的事物存在的尺度,也是不存在的事物不存在的尺度。”——普罗塔戈拉《论诸神》
(1)根据材料一,概括孔子的天命观。(2)根据材料二,概括普罗泰格拉在天人关系上的思想主张。结合所学知识,说说该思想有何重大的历史意义。
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曾经身为抗英主帅的林则徐对中英武装力量作了这样的对比:“彼之大炮,远及十里内外,若我炮不能及彼,彼炮先已及我,是器不良也。彼之放炮,如内地之放排枪,连声不断,我放一炮后,须辗转移时,再放一炮,是技不熟也。”
(2)阅读材料二,指出严复对西方认识的发展之处。结合时代背景,列举这一时期先进中国人对西方认识深化的政治、经济原因。
材料一 曾经身为抗英主帅的林则徐对中英武装力量作了这样的对比:“彼之大炮,远及十里内外,若我炮不能及彼,彼炮先已及我,是器不良也。彼之放炮,如内地之放排枪,连声不断,我放一炮后,须辗转移时,再放一炮,是技不熟也。”
——摘编自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鸦片战争》
材料二 彼西洋者自其自由平等观之……人人得以行其意,申其言,上下之势不相悬自其官工商贾章程明备观之,则人知其职,不督而办……其民…德慧术知较而论之,又为吾民所必不及。——严复《原强》(1895年)
(1)根据材料一,概括林则徐的主要观点。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林则徐在“睁眼看世界”方面的主要史实。(2)阅读材料二,指出严复对西方认识的发展之处。结合时代背景,列举这一时期先进中国人对西方认识深化的政治、经济原因。
2.单选题- (共15题)
3.
对英王查理一世的审判与处死是英国革命中的重大事件。布拉德肖法官曾在法庭上向查理一世表示:“在国王和他的人民之间存在一个契约协定……这就好像一条纽带,纽带的一头是君主对国民应尽的保护义务,另一头是国民对君主应尽的义务。先生,一旦这条纽带被切断,那么只能说,别了,君主统治!”上述材料表明,布拉德肖比法国启蒙思想家更早提出了
A.君主立宪的观点 |
B.革命权利的学说 |
C.社会契约的理念 |
D.天赋人权的思想 |
4.
19世纪晚期一西方报纸称“甲午以后,中国有三党:守旧党……意在保现存之局面;中立党……意在保国以变法;维新党……意以作乱为自振之机”。文中的“维新党”的代表人物是
A.林则徐 |
B.曾国藩 |
C.康有为 |
D.孙中山 |
5.
《全球通史》在谈到英国工业革命时认为:“工业革命不能仅仅归因于一小群发明者的天才,天才无疑起了一定的作用,然而。更重要的是l8世纪后期起作用的种种有利力量的结合。”这里的“种种有利力量”不包括
A.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 B.圈地运动的开展 |
C.工厂的出现 | D.海外市场的扩大 |
6.
在《资本论》一书中,对资本曾有过一段精彩的论述:"资本来到人间,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据此,你认为下列认识中正确的有
①早期殖民制度是以最残酷的暴力为基础的
②"肮脏的东西"包括了奴隶资易
③殖民主义给殖民地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
④我们要反对资本的扩张
①早期殖民制度是以最残酷的暴力为基础的
②"肮脏的东西"包括了奴隶资易
③殖民主义给殖民地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
④我们要反对资本的扩张
A.①②③④ |
B.②③④ |
C.①③ |
D.①②③ |
7.
1895年,严复翻译《天演论》,宣扬“进者存而传焉,不进者病而亡焉”的思想。1916年,陈独秀认为:“求适今世之生存,则根本问题,不可不首先输入西洋式社会国家之基础。”以上两则材料反映的中心问题是
A.“进化论”为社会阶层普遍接受的理论 |
B.晚清到民国初年中国思想界变化不大 |
C.变革救亡图存为当时社会思考的焦点 |
D.中国欲改变命运必须引进西方的制度 |
11.
某部著作中说:“人民可以废除任何他们想废除的东西,没有也不可能有哪部法律可以约束全体人民……任何拒不服从公众意志的人,集体就要迫使他服从。”这部著作最可能是
A.“九十五条论纲” |
B.《论法的精神》 |
C.《社会契约论》 |
D.《纯粹理性批判》 |
12.
邓小平在一次参观文物展览时,指着一幅名画说:“我们的祖先早已熟知商品经济了。”这幅画最有可能是
A.唐朝吴道子的《送子天王图》 |
B.东晋顾恺之的《洛神赋图》 |
C.宋朝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 |
D.唐朝阎立本的《步辇图》 |
15.
“(马克思)社会主义的理论,可大别为三部:一为……历史论;二为……经济论;三为……政策论,也称社会主义运动论。”这段话出自
A.《德意志社会革命家小传》 |
B.《庶民的胜利》 |
C.《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 |
D.《我的马克思主义观》 |
16.
著名作家马识途撰写的对联:“扶大厦之将倾,此处地灵生人杰,解危济困,安邦救国,万民额手寿巨擘;挽狂澜于既倒,斯郡天宝蕴物华,治水秀山,兴工扶农,千载接踵颂广安。”这副对联最适合于评价的历史人物是
A.孙中山 |
B.*** |
C.邓小平 |
D.周恩来 |
17.
邓小平同志曾说“如果六十年代以来中国没有原子弹、氢弹,没有发射卫星,中国就不能叫有重要影响的大国,就没有现在这样的国际地位。”下列选项中属于邓小平所说的“卫星”的是
A.“东方红一号” |
B.“长征1号” |
C.“神舟5号” |
D.“银河1号” |
3.选择题- (共1题)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2道)
单选题:(15道)
选择题:(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1
5星难题:0
6星难题:8
7星难题:0
8星难题:2
9星难题: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