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届高三二轮复习近现代史之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展反馈试题

适用年级:高三
试卷号:399308

试卷类型:课时练习
试卷考试时间:2018/2/15

1.材料分析题(共3题)

1.
16~19世纪是欧洲文明发展的关键时期,在这一时期欧洲社会发生了三个渐进的“转变”,同时它对世界文明的发展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一个“转变”是由君主制转向民主制,民主制里面包括“虚君”,包括君主立宪。……第二个“转变”,是由农业国家、农业文明转到工业文明,这也是一个进程。从16世纪,甚至可以说是从l5世纪开始,进入到近代,欧洲可以说是加速度前进,一个世纪和另一个世纪有很大的不同,甚至几十年就有很大不同。这一转变当然要加上科学技术的作用,包括交通工具的迅速发展。第三个“转变”是,由于“工业革命”的发展,经济的发展,物质文明的发展,影响了思维的模式……。
——陈乐民《欧洲文明十五讲》
请回答:
(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l6至l9世纪欧洲出现的“虚君”“虚”在何处?“虚君”的出现有何重大意义?
(2)据材料,归纳概括推动欧洲文明在16至l9世纪这一关键时期“加速度前进”的基本因素。
(3)从l9世纪中期到20世纪初,先进中国人对西方文明的认识经历了怎样的变化历程?从当时的世界潮流来看,先进中国人思维转变的历程所产生的主要影响是什么?
2.
时移世易,大国兴衰,各领风骚数百年。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布罗代尔(Fernand Braudel)将1350-1650的300年时间,视为“漫长的16世纪”。这一长时段的划分,就是为了对应当时世界经济的火车头——明朝中国(1368-1644)在世界史上的辉煌地位。
与此相对应,社会史学家阿瑞吉(Giovanni Arrighi)则提出了另一个长时段的分期概念——“漫长的19世纪”(1650-1915),它标志着中国与欧洲之经济社会开始走向分道扬镳的道路,随之而来的就是:中国、亚洲的形象在欧洲中心主义的“世界史叙述中”的全面贬值。
——据韩毓海:《重新思考19世纪》
材料二    在中国,专制君主不持偏见,一年一度举行亲耕礼,以奖掖有用之术;一切官职均经科举获得;只把哲学作为宗教,把文人奉为贵族。看到这样的国家,他们(18世纪法国部分启蒙思想家)叹为观止,心驰神往。
——据托克维尔《旧制度与大革命》
材料三   如同西班牙漫长的16世纪、荷兰漫长的17世纪、英国周期漫长的19世纪一样,美国漫长的20世纪进入百年周期的终结阶段。
——据王湘穗:《博弈式共生的中美关系》
(1)推断材料一中布罗代尔和阿瑞吉对长时段历史分期各自所用的角度,并结合史实分别加以说明。
(2)指出材料二中的“他们”对中国的形象认知,结合所学分析材料二中“他们”得出这种认知的原因。(3)材料三中荷兰、英国、美国确立各自的“漫长世纪”有哪些共同因素?你是否同意美国“漫长的20世纪”进入了终结阶段?结合史实说明理由。
3.
工业革命极大地加快了世界一体化步伐。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部分地区占世界总人口比例变化表(%)
 
欧洲
美国和加拿大
非洲
1750年
19.2
0.1
13.1
1850年
22.7
2.3
8.1
1900年
24.9
5.1
7.4
 
——选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 随着19世纪马铃薯种植的增加,欧洲人营养水平提高,对疾病的抵抗力也相应增强。即使农作物歉收,新的铁路网也保证了外界的供应。与此同时,千百万欧洲人远渡重洋移民美洲,带来了新的政治制度、谋生方法和文化传统。随着殖民扩张步伐的加快,蔗糖、茶叶和棉花等农产品的大规模全球交易不再是新鲜事,对工业机器至关重要的轮胎的主要原料——橡胶,则来自巴西、马来西亚和刚果河流域。以运输、通信和军事技术武装起来的欧洲人强迫殖民地提供自然资源、交换工业品,这激起了殖民地的抵抗。
——据本特利等《简明新全球史》整理
材料三  19世纪70年代,上海租界建成自来水厂,率先引进有线电报和电话,80年代又引进了电灯。1884年,上海至南京的电报线延伸至长江中游的汉口,1899年汉口电报局兼办电话。1906年开始,汉口英租界先后出现了照明用电和自来水。在长江上游的重庆,饮水、照明、通讯等设施的引进比武汉还要晚。不过,沿江城市近代文明设施的出现,不但比西安等内地城市早,也比华北等地通商口岸早得多。
——据张仲礼等《长江沿江城市与中国近代化》整理
请回答:
(1)材料一中部分地区占世界总人口比例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结合材料二及所学知识,指出引起这种变化的经济原因。
(2)阅读材料三,分析“近代文明设施”在华传播的主要特点。
(3)参考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世界一体化进程的主要影响。

2.单选题(共11题)

4.
GDP是指一个国家(国界范围内)所有常驻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所有最终产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GDP是国民经济核算的核心指标,也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总体经济状况重要指标。下图为1700~1890年世界GDP的份额变化示意图,导致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西方资本主义列强的侵略B.工业革命开展
C.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D.亚洲国家的衰落
5.
1497年7月8日受葡萄牙国王派遣,达•伽马率船从里斯本出发,寻找通向印度的海上航路,于1498年5月20日到达印度西南部卡利卡特。他在笔记中提到:“我们的国王及其先王每年派出船只,找寻那些基督徒,据他们所知,这些基督徒是住在东方国家里的,至于说到黄全白银。他并不需要。”据此推断达•伽马远航印度的真实意图是(  )
A.掠夺黄金白银B.传播基督教C.印证地圆学说D.找寻基督徒
6.
电视纪录片《大国崛起》中说:“持续的海外扩张和殖民贸易,带动了对商品的需求;科学意识和市场意识,提高了英国人普遍的认识水准,在各种合力下,英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工业化国家。”由此可见影响英国工业化完成的核心因素是
A.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B.国民素质的普遍提高
C.市场的拓展与技术的革新D.科学研究的重大突破
7.
下表是《英国社会各阶层(职业)1560-1700年识字率变动趋势分类统计表》(表中数据为具备识字能力的成员占该阶层(职业)全部成员的百分比)。这一变动趋势
A.说明社会上层政治地位稳定
B.表明工业资产阶级迅速崛起
C.反映出英国基础教育已普及
D.有利于英国生产方式的变革
8.
下图是斯塔大里阿诺斯所著《全球通史》中世界的种族分布示意图。据此可知,下面对15世纪到20世纪世界的种族分布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A.殖民扩张维持了种族分布的稳定状态B.新航路开辟促使种族由相互隔离走向混合
C.种族分布变化导致世界经济中心转移D.工业革命开始打破原有种族分布状况
9.
从1897年到1904年,美国企业间出现了大规模的合并运动,这使托拉斯的数目由1890年的24个增加到1904年的257个。这一“合并运动”发生的主要原因是
A.国家对企业合并的支持
B.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
C.自由企业制度走向衰落
D.社会化生产发展的需要
10.
英国历史学家汤恩比认为,工业革命的实质既不是发生在煤炭、钢铁、纺织工业中引起人注目的变革,也不是蒸汽机的发展,而是“以竞争代替了先前主宰着财富的生产与分配的中世纪规章条例。”作者旨在强调工业革命后
A.科学技术水平不断革新
B.经济运行规则的变化
C.生产力水平的大幅提高
D.旧规章制度阻碍发展
11.
19世纪70年代初,即法国工业革命完成时,平均每家企业雇佣工人还不到3人,1000人以上的大企业只有100多家,而雇佣一二人的小企业多达数10万家,占全国企业总数的70%以上。这种状况表明法国工业革命的特点之一是
A.工业成本昂贵,重工业发展缓慢
B.小企业大企业并存,企业经营分散
C.流动资本不足,工业企业投资少
D.小农经济发达,劳动力供应不足
12.
1796年,英国首相威廉皮特称:“商业、工业的交换始终会找到与自己相适应的状态,它们只会被人为的措施所搞乱,这些措施一旦干扰它们的自然活动,就会阻止它们发挥良好作用。”由此可知,他主张
A. 自由主义经济政策
B. 重视工商业的发展
C. 加强对经济的干预
D. 注重经济活动立法
13.
1651年英国政府规定有些北美殖民地的土产如食糖、烟草、棉花与靛青等只可供应英国;凡是产品输入英国,只能由英国船只或输入地区的船只运送,从英国出口的商品,只许由英国船只运送。上述规定
A.削弱了西班牙在北美的势力
B.打击了荷兰的商业霸权地位
C.成就了英国世界工厂的地位
D.巩固了资产阶级革命的成果
14.
下图为世界能源消费结构变化示意图。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第二次工业革命电的广泛使用使煤炭消费急剧下降
B.20世纪70年代以来的石油危机也减缓了天然气的消费
C.第三次科技革命使新能源已成为主要消费能源
D.能源消费结构变化决定了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3道)

    单选题:(1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3

    5星难题:0

    6星难题:6

    7星难题:0

    8星难题:4

    9星难题: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