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2题)
1.
(25分)宪政是以宪法为中心的民主政治,即民主与法治结合的政权组织形式。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尽管宪政产生的历史条件、生长的社会环境有很大不同,宪政的具体模式和实现机制可以千差万别,但宪政的核心理念与价值却是一以贯之的。
鸦片战争的狂风骤雨,深深动摇了古老帝国的根基,也唤醒了天朝上国的迷梦。随着满清王朝政治危机的逐渐加深、军事外教的接连失败,以及传统文化的日渐式微与解体,救亡图存、富国强兵成为当时中华民族迫在眉睫的当务之急。宪政,这一西方的近代文明之物,被视为一剂救世良方开始登上中国的历史舞台,也由此拉开了宪政中国化的序幕。
虽然宪政运动在近代中国潮声涛起、风起云涌,但却始终如雨打浮萍,命运多舛,终究未能在这块异地他乡安身立命,“宪政” 也由此成为中国社会一个未竟的话题。新中国的成立是中国宪政道路上的一次历史性转折。
——苗连营《世界宪政文明体系里的“中国色彩”》
(1)列举近代英美两国能体现“宪政核心理念与价值”的法律文件。分析西方国家“宪政的具体模式千差万别”的原因。(8分)
(2)简述近代前期(1840—1919)实行宪政中国化的重大尝试。概述不利近代中国实现宪政的因素。(10分)
(3)列举新中国建国初期为建立宪政颁布的主要法律文献。综合以上材料和问题,谈谈你对宪政的认识。(7分)
材料尽管宪政产生的历史条件、生长的社会环境有很大不同,宪政的具体模式和实现机制可以千差万别,但宪政的核心理念与价值却是一以贯之的。
鸦片战争的狂风骤雨,深深动摇了古老帝国的根基,也唤醒了天朝上国的迷梦。随着满清王朝政治危机的逐渐加深、军事外教的接连失败,以及传统文化的日渐式微与解体,救亡图存、富国强兵成为当时中华民族迫在眉睫的当务之急。宪政,这一西方的近代文明之物,被视为一剂救世良方开始登上中国的历史舞台,也由此拉开了宪政中国化的序幕。
虽然宪政运动在近代中国潮声涛起、风起云涌,但却始终如雨打浮萍,命运多舛,终究未能在这块异地他乡安身立命,“宪政” 也由此成为中国社会一个未竟的话题。新中国的成立是中国宪政道路上的一次历史性转折。
——苗连营《世界宪政文明体系里的“中国色彩”》
(1)列举近代英美两国能体现“宪政核心理念与价值”的法律文件。分析西方国家“宪政的具体模式千差万别”的原因。(8分)
(2)简述近代前期(1840—1919)实行宪政中国化的重大尝试。概述不利近代中国实现宪政的因素。(10分)
(3)列举新中国建国初期为建立宪政颁布的主要法律文献。综合以上材料和问题,谈谈你对宪政的认识。(7分)
2.
发生于120年前的甲午中日战争和100年前的第一次世界大战,深刻地改变了中国历史的命运,客观上加速了中国走向近代化的进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20分)
材料一
甲午之败并非海军之败,也非陆军之败,而是国家之败。……福泽谕吉说,一个民族要崛起,要改变三个方面:第一是人心的改变;第二是政治制度的改变;第三是器物的改变。这个顺序绝不能颠倒。如果颠倒,表面上看是走捷径,其实是走不通的。
……
甲午战争对中华民族的影响,梁启超曾有过入木三分的评论:“吾国四千年大梦之唤醒,实自甲午战败割台湾、偿二百兆始。”从准确意义讲,不是鸦片战争,而是甲午大败才是中国人真正睁开眼睛看世界的开始。
——《制度战略信仰国运——刘亚洲空军上将谈甲午战争》
材料二
徐国琦认真考察梳理了这一时期政府的外交文件后得出结论:对于大战,中国政府自始至终都采取着主动姿态。从大战伊始,段祺瑞政府就责令对外人员每日收集大量情报,掌握欧战最新动态,以备随时调整外交政策。以梁启超、陈独秀、张君劢为代表的文化领袖们更是密切关注战事,积极撰文鼓吹,探讨大战为中国带来改变的可能性。尤其随着德国在大战中日渐颓势,美国的态度逐渐倾向协约国,精英们更坚定了参战的信心,希望在欧战中大显身手,获得战后平等地位。
——《中国与大战》:铭记中国的1918
材料三
中国渴望加入世界,成为现代民族国家和强大的国家,这种国家主义的观念催生了中国的革命、内部革新以及国家转型。中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的活力就在于她在处理国际事物过程中融合了政治上的民族主义(political nationalism)、文化上的破坏偶像(cultural iconoclasm)和外交上的国际主义路线(diplomatic internationalism)。
——《徐国琦:“没有一战,何来五四?”——徐国琦教授访谈录》
(1)阅读材料一,按照“甲午之败是国家之败”的思路,分析甲午战争中国失败的原因。(4分)如何理解“甲午大败才是中国人真正睁开眼睛看世界的开始”。(4分)
(2)阅读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积极参战的目的。(3分)从材料二看,哪些因素为中国参战提供了条件?(3分)
(3)从“政治上的民族主义、和外交上的国际主义路线”两个角度分析一战对中国的影响。(6分)
材料一
甲午之败并非海军之败,也非陆军之败,而是国家之败。……福泽谕吉说,一个民族要崛起,要改变三个方面:第一是人心的改变;第二是政治制度的改变;第三是器物的改变。这个顺序绝不能颠倒。如果颠倒,表面上看是走捷径,其实是走不通的。
……
甲午战争对中华民族的影响,梁启超曾有过入木三分的评论:“吾国四千年大梦之唤醒,实自甲午战败割台湾、偿二百兆始。”从准确意义讲,不是鸦片战争,而是甲午大败才是中国人真正睁开眼睛看世界的开始。
——《制度战略信仰国运——刘亚洲空军上将谈甲午战争》
材料二
徐国琦认真考察梳理了这一时期政府的外交文件后得出结论:对于大战,中国政府自始至终都采取着主动姿态。从大战伊始,段祺瑞政府就责令对外人员每日收集大量情报,掌握欧战最新动态,以备随时调整外交政策。以梁启超、陈独秀、张君劢为代表的文化领袖们更是密切关注战事,积极撰文鼓吹,探讨大战为中国带来改变的可能性。尤其随着德国在大战中日渐颓势,美国的态度逐渐倾向协约国,精英们更坚定了参战的信心,希望在欧战中大显身手,获得战后平等地位。
——《中国与大战》:铭记中国的1918
材料三
中国渴望加入世界,成为现代民族国家和强大的国家,这种国家主义的观念催生了中国的革命、内部革新以及国家转型。中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的活力就在于她在处理国际事物过程中融合了政治上的民族主义(political nationalism)、文化上的破坏偶像(cultural iconoclasm)和外交上的国际主义路线(diplomatic internationalism)。
——《徐国琦:“没有一战,何来五四?”——徐国琦教授访谈录》
(1)阅读材料一,按照“甲午之败是国家之败”的思路,分析甲午战争中国失败的原因。(4分)如何理解“甲午大败才是中国人真正睁开眼睛看世界的开始”。(4分)
(2)阅读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积极参战的目的。(3分)从材料二看,哪些因素为中国参战提供了条件?(3分)
(3)从“政治上的民族主义、和外交上的国际主义路线”两个角度分析一战对中国的影响。(6分)
2.单选题- (共16题)
3.
自十八世纪开始。英国历任首相须率其全体僚属向国会负责,若国会不支持政府决策,可能造成政府官员总辞,届时国会需解散重选或改由反对党执政。英国此种政治运作方式,实为近代何种制度之先声
A.君主立宪制 | B.责任内阁 |
C.三权分立 | D.君权神授 |
4.
下列图表内容与各国资产阶级革命或改革进程有关,左侧是史实陈述,右侧是对陈述的推论。其中表述不正确的是
| 史实 | 推论 | ||
|
5.
1904年梁启超在《新大陆游记》中曾称誉美国是“世界共和政体之祖国”。他认为“美国之政治,实世界中不可思议之政治也。何也?彼美国者,有两重之政府……各省政府之发生,远在联邦政府以前。虽联邦政府亡,而各省还其本来面目,复为数多之小独立自治共和国,而可以自存。此美国政治之特色,而亦共和政体所以能实行能持久之原因也。”梁启超这段话反映了美国1787年宪法
A.分权制衡原则 | B.人民主权原则 |
C.联邦主义原则 | D.政党政治原则 |
6.
经济上的暴力强制”是近代历史上外国对华关系的一个重要特征。就连外国人也承认在华洋商“个个都是大恶棍”,美国公使承认:“我们的国旗曾经用来庇护在中国的所有“流氓”。外国政府“庇护”在华外国人所依据的是
A.永久居住权 |
B.海关管理权 |
C.片面最惠国待遇 |
D.领事裁判权 |
7.
太平天国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规模巨大的反封建、反侵略的农民战争,它的出现有利于中国近代化。能够支持此观点的史料是( )
A.《天朝田亩制度》规定:“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 |
B.《贼情汇篡》记载:“凡掳之人,如掌心红润,十指无茧者,恒指为妖,或一见即杀。” |
C.曾国藩在《讨粤匪檄》中哀叹:“中国数千年礼仪人伦、诗书典则一旦扫地荡尽。” |
D.洪秀全著书《原道醒世训》,宣传“皇上帝是唯一真神,上帝面前人人平等”。 |
8.
反帝爱国”运动和“封建蒙昧主义”运动,是新中国对义和团一百年来评价中的两种基本结论。形成这两种不同结论的主要原因是
A.史学观点的不同 | B.意识形态的左右 |
C.政治运动的影响不同 | D.掌握史实的不同 |
9.
甲午中日战争前,中国士大夫普遍认为:“倭不度德量力,敢与上国抗衡,实以螳臂当车,以中国临之,直如摧枯拉朽。"对材料的认识正确的是
①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中国长期闭关锁国
②说明中国的知识分子仍然固守着天朝上国的迷梦
③这种认识在甲午战争中被彻底摧毁
④“倭”指的是日本国
①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中国长期闭关锁国
②说明中国的知识分子仍然固守着天朝上国的迷梦
③这种认识在甲午战争中被彻底摧毁
④“倭”指的是日本国
A.①③④ |
B.①②④ |
C.①②③④ |
D.②③④ |
10.
淮海战役,解放军官兵60余万,支前民工230万。陈毅在《记淮海战役前线见闻》中描绘了一幅壮丽的画卷:“几十万,民夫走不动。……疼痛可减退?”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背景是
A.进行广泛的游击战争 | B.抗日战争取得胜利 |
C.揭开战略反攻的序幕 | D.开展土地改革运动 |
11.
阅读欧美18~19世纪大事年表(部分)。对这一时期欧美社会的分析和说明,符合历史实际的是
时间 | 重大历史事件 |
1785年 | 瓦特改良蒸汽机 |
1840年前后 | 欧洲三大工人运动 |
1848年 | 马克思主义诞生 |
1850年前后 | 欧美工业革命基本完成 |
1870年前后 | 第二次工业革命开始 |
1871年 | 巴黎公社革命 |
A.这一时期历史发展的主题是社会主义革命 |
B.资本主义尚处在不断上升和发展时期 |
C.推翻资本主义制度的物质条件已具备 |
D.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客观上阻碍了资本主义制度的不断完善 |
12.
马克思认为,巴黎公社所建立的无产阶级专政是“新的真正民主国家”。在巴黎公社的措施中,体现了这一观点的是
①公社委员由选举产生
②废除旧军队,代之以国民自卫军
③选民对公社委员有监督权和罢免权
④没收逃亡资本家的工厂
①公社委员由选举产生
②废除旧军队,代之以国民自卫军
③选民对公社委员有监督权和罢免权
④没收逃亡资本家的工厂
A.②③④ | B.①②③④ | C.①③ | D.①④ |
13.
《世界通史》载:“(俄国)临时政府的表现证明它无力处理它面临的问题。临时政府的领导人似乎并不理解战争所造成的新情况……。”这里的“新情况”包括
①无产阶级队伍壮大 ②工人建立了自己的武装 ③人民要求和平与面包 ④布尔什维克掌握了军队 ⑤苏维埃政权得到了巩固
①无产阶级队伍壮大 ②工人建立了自己的武装 ③人民要求和平与面包 ④布尔什维克掌握了军队 ⑤苏维埃政权得到了巩固
A.③④ | B.②③⑤ | C.①②⑤ | D.②③ |
15.
2011年7月19日,西藏各族各界干部群众2万多人欢聚在布达拉宫广场,热烈庆祝西藏和平解放60周年。60年来,西藏经济社会的蓬勃发展、人民的安居乐业充分说明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优越性。下列关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认识,正确的是
①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基本民族政策,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②民族区域自治是指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在少数民族地区实行区域自治
③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长期存在和发展,是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历史依据
④民族区域自治体现了我国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原则
①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基本民族政策,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②民族区域自治是指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在少数民族地区实行区域自治
③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长期存在和发展,是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历史依据
④民族区域自治体现了我国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原则
A.③④ | B.①③ | C.②④ | D.①② |
16.
“同强盗握手,正是为了最后消灭强盗!”这是尼克松到访中国的那一天,刊登在《参考消息》头版的列宁语录;“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则是中国重返联合国时刊登在该报同一位置的毛主席语录。对上述现象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A.中国对当时西方主导的世界体系的态度并没有根本性变化 |
B.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是中国当时的外交政策 |
C.“文化大革命”极“左”思潮在外交领域的反映 |
D.中美关系的改善在当时是权宜之计 |
17.
2011年4月21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表《中国的对外援助》白皮书,全面介绍了中国的对外援助政策、资金、方式、分布、管理以及援外国际合作。结合所学知识,对下图解读最准确的是


A.中国对外援助的原则是量力而行、尽力而为 |
B.与新中国的外交活动密切相关 |
C.中国坚持平等互利,注重实效,与时俱进 |
D.对外援助主要是针对广大发展中国家 |
18.
乔治·凯南说:“大家都会想起《伊索寓言》里太阳和北风比赛谁能使旅行者脱掉大衣的故事,这个旅行者就像是苏联,大衣就是它在东欧和其他地区的势力范围。使得那个旅行者最后脱去大衣的不是北风的直接威胁,而是太阳的间接的温和办法。”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古巴导弹危机属于“北风的直接威胁” |
B.“太阳的间接的温和办法”喻指冷战 |
C.“北风的直接威胁”喻指苏联的威胁 |
D.越南战争属于“太阳的间接的温和办法” |
3.选择题- (共16题)
19.Since you are not able to take the exam this time,you will have to ________the final exam.
20.Since you are not able to take the exam this time,you will have to ________the final exam.
21.— Look, the clouds are gathering. Is it likely to rain?
—Yes, there's a high {#blank#}1{#/blank#} that it will, especially in this season.
24.This is an {#blank#}1{#/blank#} mystery of the natural world, and even the scientists can't give the reasonable {#blank#}2{#/blank#} .(explain)
25.This is an {#blank#}1{#/blank#} mystery of the natural world, and even the scientists can't give the reasonable {#blank#}2{#/blank#} .(explain)
26.Mariages {#blank#}1{#/blank#} on money are easy to break up because they have no strong {#blank#}2{#/blank#} (base).
27.Mariages {#blank#}1{#/blank#} on money are easy to break up because they have no strong {#blank#}2{#/blank#} (base).
31.With his key ________,he couldn't enter his home,so he had to wait for his wife to come home.
32.The failure was a big blow to him,but he wasn't discouraged and soon got as {#blank#}1{#/blank#} as ever,so we say he has the greatest {#blank#}2{#/blank#} in our class. (enthusiastic)
33.The failure was a big blow to him,but he wasn't discouraged and soon got as {#blank#}1{#/blank#} as ever,so we say he has the greatest {#blank#}2{#/blank#} in our class. (enthusiastic)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2道)
单选题:(16道)
选择题:(16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3
5星难题:0
6星难题:6
7星难题:0
8星难题:9
9星难题: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