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2015学年江西临川市第一中学高一上期期末历史试卷

适用年级:高一
试卷号:398922

试卷类型:期末
试卷考试时间:2015/3/31

1.材料分析题(共2题)

1.
制度创新是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一个重要体现。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公元前6~公元前5世纪,雅典的主要政治制度是公民大会,这个公民大会通常由5 000到6 000成员组成,所有成年男性公民都可以参加(妇女、奴隶和外侨除外)。公民大会只要得到简单的多数票,就几乎可以不受任何法律限制,决定任何内部问题……
——《什么是民主》
(1)民主是文明的象征,根据所学知识回答雅典民主制度形成的政治条件是什么?(2分)根据材料指出雅典的公民大会有何特点?(2分)雅典民主的实质是什么?(2分)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雅典的民主政治对人类文明发展有何意义?(2分)
材料二十二铜表法基本上是习惯法的汇编。起初,十二铜表法以及其他的法律规范仅仅适用于罗马公民,居住在罗马的外邦人受不到法律保护,故称市民法。……随着罗马对外扩张以及国际交往和商业的发展,……逐渐形成了万民法。万民法实际上是罗马统治范围内的国际法。
——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古代史编》
(2)据材料简要分析罗马法适用范围发生变化的原因。(2分)罗马法对后世有何重大影响?(2分)你认为罗马法和我国十八届四中全会推进依法治国的“法”有何本质的区别?(4分)
2.
阅读下列材料:
时代周刊是美国影响最大的新闻周刊,是宣传美国价值体系和生活方式的最好载体。《时代》也比较注意对中国的介绍,很多中国人上了《时代》期刊封面人物。以下是不同时期《时代》周刊亚洲版对中国的报道。根据图片和文字提示,回答问题。
材料一:1950年12月11日,期刊封面人物是***。标题是:红色中国的毛。红色的基调和一群蝗虫围绕。

材料二:1971年11月8日的封面,人物是周恩来。左上角写着:中国人来了。

材料三:1979年1月1日期刊,邓小平被评为本年度的风云人物。宣称“邓小平代表了中国新时代的形象”。在1986年1月6日期刊邓小平再一次成为年度风云人物。
材料四:1996年10月14日时代杂志,王菲登上封面,成为第一个登上时代周刊的华人歌手,王菲被杂志誉为“流行乐女王”,全文报导王菲出道至走红经过。2002年李连杰随电影《英雄》登上封面。2002年4月期刊封面人物是***。主题为“开始认识胡”。2010年10月18日期刊封面人物是温家宝,文章关注人民币问题。
根据以上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材料一,1950年12月11日期刊封面人物选择了***,结合封面的红色基调、蝗虫和所学知识,分析《时代》周刊选择***为封面人物反映了怎样的国际背景。这样的国际背景对二战后国际关系有何影响,请用相关史实说明。(6分)
(2)材料二,1971年11月8日的封面,人物是周恩来。左上角写着:中国人来了。请谈谈当年“中国人来了”的相关史实,并简述带来两国关系变化的原因。(12分)
(3)纵观《时代》亚洲版对建国以来中国的报道,具有哪些特征?(4分)出现这些特征的原因是什么?(2分)

2.单选题(共12题)

3.
余秋雨2001年在其文章《扼守秋天》中写道:“英国也许因为温和渐进,容易被人批评为不深刻。但是,社会发展该做的事人家都做了,该跨的坎人家都跨了,该具备的观念也──具备了,你还能说什么呢?”从政治制度的演变来看,英国曾经“做了”“ 跨了”什么?
①1832年议会选举改革 ②1765年英国开始工业革命
③1689年《权利法案》的颁布   ④责任制内阁的形成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
4.
辛亥革命10周年之际,梁启超撰文写道“辛亥革命有什么意义呢?简单说……第一,觉得凡不是中国人都没有权来管中国人的事;第二,觉得凡是中国人都有权来管中国人的事”。他主要肯定辛亥革命
A.推翻了封建帝制
B.确立了共和政体
C.实现了民族独立
D.增强了民族意识
5.
电影《鸦片战争》中有这样一个场景:商人颠地手指中国一个精美的彩色瓷瓶嚣张地说:这就是清朝的形象,丰满、浑圆、骄傲、瞧不起世界的一切,它满身自以为是,但只要轻轻一碰它就会粉身碎骨。从中可以看出清朝粉身碎骨结局实质上反映了当时中国
A.封建经济落后
B.封建主义腐朽
C.综合国力衰弱
D.军事技术落后
6.
近代某条约规定:“因大英商船远路涉洋,往往有损坏须修补者,自应给予沿海一处,以便修船及存守所用物料。今大皇帝准将香港一岛给予大英国君主暨嗣后世袭主位者常远据守主掌,任便立法治理。” 这一规定(  )
A.直接体现英国发动战争的目的B.破坏了中国的航运和贸易主权
C.破坏了中国的领土主权和完整 D.使中国开始沦为了半封建社会
7.
近代中国第一个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社会改革方案是
A. 《天朝田亩制度》
B. 《资政新篇》
C.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D. 《钦定宪法大纲》
8.
1945年,有人对出了这样一副对联:中国捷克日本,南京重庆成都。若要给它加一横批,下列选项中较为合适的是(  )
A.世界名城B.抗战胜利
C.美苏争锋D.博采众长
9.
20世纪70年代,在中国大地上曾流行这样的口号:“谁敢反对毛主席,就砸烂谁的狗头!打翻在地,再踏上一只脚,让他永世不得翻身。”该口号不能反映当时
A.个人崇拜盛行B.强调阶级斗争
C.社会秩序混乱D.执法公正严明
10.
学习了“一国两制”后,四位同学分别表达了自己的看法,你认为最符合“一国两制”理论的是  
A.甲:“一国两制”只适用于社会主义国家,不适用于其他国家
B.乙:“一国两制”不会改变中国大陆的社会主义性质
C.丙:“一国两制”会很快改变港、澳、台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
D.丁:“一国两制”的提出主要是为了解决港澳回归问题
11.
为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某导演筹拍一部电视政论片《建国初期的政治建设》。下列题材可以入选该片的有( )
A.区域自治开新篇——香港特别行政区的成立
B.以和平代替武力——《告台湾同胞书》发表
C.长期共存,互相监督——人民民主统一战线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D.独立自主,不结盟——新中国外交工作的开端
12.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当时一些报刊评论说,“中国人民站起来了”。这句话的含义之一是()
A.新民主主义革命已经完成B.国民党在大陆的势力被彻底清除
C.人民掌握了国家权力D.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确立
13.
***明确提出:“积四十年和二十八年的经验,中国人不是倒向帝国主义一边,就是倒向社会主义一边,绝无例外。骑墙是不行的,第三条道路是没有的。”为此新中国成立初期在外交上
A.实行不结盟政策
B.推行“一边倒”方针
C.开展多边外交
D.改善中美关系
14.
围绕以下《外交大事记》的一块展板,四位同学展开讨论,其中观点正确的是()
外交大事记
1981年底,中国明确表示肯定和原则支持符合联合国宪章精神的维和行动,并开始缴纳有关摊款。
1986年,中国政府应邀派人前往中东实地考察了“停战监督组织”。
1988年,中国成为联合国维和特委会成员。
1990年,中国首次向联合国维和行动派遣观察员,积极参加在联合国放入维和行动
 
甲:中国发展结伴而不结盟的新型国家关系
乙:中国积极参与地区性国际组织的活动
丙:中国对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丁:为中国经济建设创造和平的国际环境
A.甲、丙、丁B.乙、丙
C.甲、乙、丁D.丙、丁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2道)

    单选题:(12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3

    7星难题:0

    8星难题:7

    9星难题: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