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2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整个殖民地时期(1492年到1820年),西班牙从美洲殖民地榨取的白银超过40亿比索,即14万多吨。其中约2亿比索通过明朝在马尼拉一带的贸易站流向了中国,36亿比索流向了西欧诸国,而这些白银差不多又有一半流向了中国,西班牙自己则仅存2亿比索。
(2)根据材料二,指出相对于1500年以前,18世纪后期世界经济发生了哪些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材料一整个殖民地时期(1492年到1820年),西班牙从美洲殖民地榨取的白银超过40亿比索,即14万多吨。其中约2亿比索通过明朝在马尼拉一带的贸易站流向了中国,36亿比索流向了西欧诸国,而这些白银差不多又有一半流向了中国,西班牙自己则仅存2亿比索。
——摘编自弗兰克《白银资本》
材料二在1500年以前,阿拉伯和意大利商人在亚欧大陆上从一个地区运货到另一个地区,而货物主要是奢侈品、香料、丝绸、宝石及香水。但是到18世纪后期,新世界的种植场生产的大量砂糖、咖啡及棉花等大部分运往欧洲出售;西班牙、葡萄牙人也向新世界引进欧洲各种水果,如橄榄以及葡萄。美洲的特色也流向世界各地,如玉米、马铃薯、西红柿、番薯、花生、各种豆类及南瓜、可可等。——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近代史》
(1)在新航路开辟问题上,有人称西班牙“替他人做嫁衣”,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含义。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流入西欧诸国的36亿比索的白银“差不多又有一半流向了中国”的原因。(2)根据材料二,指出相对于1500年以前,18世纪后期世界经济发生了哪些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2.
经济布局的变化是考察历史变迁的一条大脉络。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唐中叶后中国经济重心南移加速,中国的大的区域经济差距主要是南北差距,经济发展水平上表现为南方优于北方。近代以后,自港口城市西行,生产力水平和现代化程度随地理距离的加大而不断下降,大体上形成“西部不如中部,中部不如东部”这种明显的区域经济差距。这种巨变,是近代生产力性质不同于古代生产力,地理环境的作用也有所不同的反映。
——据吴松弟《中国近代经济地理格局形成的机制与表现》
材料二“一五”计划关于工业化建设的总体设想是:基本完成以鞍钢为中心的东北工业基地建设,同时进行华北、西北、华中的新工业基地建设,进而推进全国工业的发展。为了配合工业建设的总体布局,在西北、华北要新建兰新、包兰、宝成等铁路干线。此时期建设的新兴工业城市包括包头、太原、西安、武汉、成都等内地城市。从投资的分配比例看,694个投资项目中有472个放在内地,其余222个大部放在东北。沿海地区几乎没有什么大项目。如1955年国家对上海和天津的投资额分别为这两市折旧额的76%和104%,两市的工业产值增幅分别为负4.49%和1.4%,低于同期全国平均增长幅度。
——据虞和平《中国现代化历程》
(1)根据材料一,概括从古代到近代中国区域经济差异格局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中国区域经济差异形成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工业建设总体布局的角度评析“一五”计划。
材料一唐中叶后中国经济重心南移加速,中国的大的区域经济差距主要是南北差距,经济发展水平上表现为南方优于北方。近代以后,自港口城市西行,生产力水平和现代化程度随地理距离的加大而不断下降,大体上形成“西部不如中部,中部不如东部”这种明显的区域经济差距。这种巨变,是近代生产力性质不同于古代生产力,地理环境的作用也有所不同的反映。
——据吴松弟《中国近代经济地理格局形成的机制与表现》
材料二“一五”计划关于工业化建设的总体设想是:基本完成以鞍钢为中心的东北工业基地建设,同时进行华北、西北、华中的新工业基地建设,进而推进全国工业的发展。为了配合工业建设的总体布局,在西北、华北要新建兰新、包兰、宝成等铁路干线。此时期建设的新兴工业城市包括包头、太原、西安、武汉、成都等内地城市。从投资的分配比例看,694个投资项目中有472个放在内地,其余222个大部放在东北。沿海地区几乎没有什么大项目。如1955年国家对上海和天津的投资额分别为这两市折旧额的76%和104%,两市的工业产值增幅分别为负4.49%和1.4%,低于同期全国平均增长幅度。
——据虞和平《中国现代化历程》
(1)根据材料一,概括从古代到近代中国区域经济差异格局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中国区域经济差异形成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工业建设总体布局的角度评析“一五”计划。
2.单选题- (共15题)
3.
18世纪的英国,只有国王和议会才能够授予公司特许……但是,19世纪中叶以后,国家对企业的设立逐渐摒弃特许主义,企业的设立已经相当自由,只要符合法律规定的条件,不需要任何机关的审批或核准,企业就可以设立。这反映了
A.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竞争加剧 |
B.生产力发展推动生产组织形式演变 |
C.工业革命推动经济思想变化 |
D.科学技术进步改变了国家经济职能 |
4.
从1895年开始,在短短的10多年时间里,张謇的企业从一个扩大到20多个,形成了一个以纺织为主跨行业的资本企业集团。这主要得益于
A.洋务企业的诱导 |
B.群众性的反帝爱国运动高涨 |
C.列强放松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
D.清政府放宽对民间办厂的限制 |
5.
下表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出口商品分类比重(%),对表中数据理解最完整的是
类别 年份 | 原料 | 手工制品 | 机器产品 |
1893 | 15.6 | 81.8 | 2.6 |
1910 | 39.8 | 41.4 | 18.8 |
1920 | 40.1 | 39.4 | 20.5 |
A.中国进一步沦为列强的原料产地 |
B.中国的自然经济逐渐解体 |
C.中国不断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
D.列强的经济侵略有破坏性和建设性的双重影响 |
6.
据记载,19世纪末20世纪初,“自铁路铺设,航运之利已为所分益。大连海港开埠……营口商务凋落,航业凋敝。”这主要说明
A.铁路运输与海洋运输并驾齐驱 |
B.大连开埠促使铁路运输业凋敝 |
C.港口经济受开埠与交通建设影响大 |
D.铁路交通的发展改变中国经济格局 |
7.
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有着“市场失灵”的缺陷,国家干预经济有着“政策失灵”的不足。为克服上述两种不足,他们分别采取了
A.罗斯福新政与新经济政策 |
B.混合经济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
C.改革开放与新经济政策 |
D.罗斯福新政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
8.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不久,美国总统杜鲁门说:“美国今天是一个强大的国家,没有任何一个国家比它更强大了。……胜利已使美国人民有经常而迫切的必要来领导世界。”当时,为领导世界美国采取的经济措施包括
①建立北美洲自由贸易区
②推行马歇尔计划
③推动世界贸易组织的建立
④建立布雷顿森林体系
①建立北美洲自由贸易区
②推行马歇尔计划
③推动世界贸易组织的建立
④建立布雷顿森林体系
A.①②④ |
B.②③④ |
C.②④ |
D.③④ |
9.
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新自由主义经济学成为西方主流经济学。尽管这一学说未在西方发达国家贯彻到底,但却要求广大发展中国家推行,即开放市场,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将企业私有化,支持全球性的自由贸易等。这种主张的根本目的在于
A.使发达国家摆脱经济危机 |
B.解决发展中国家在全球化中遇到的问题 |
C.缓和同发展中国家的紧张关系 |
D.便于对发展中国家进行经济控制 |
10.
英国前首相老皮特曾说:“在商业和海军力量上,法国是我们最主要的,或许应该说是唯一的威胁……如果把西印度群岛宝贵的岛屿还给它……我们相当于给了法国东山再起的基础……这些地方的贸易利润最为丰厚。”老皮特说此话的时间应该是
A.18世纪60年代 |
B.19世纪末20世纪初 |
C.17世纪中期 |
D.17世纪末 |
11.
在明后期至清前期200余年间,世界白银产量的一半流入中国,拥有一流城市和最为密集、完善的市场网络的中国,成为当时世界经济和贸易的中心区域。然而当时它却没有形成强大的扫荡旧经济基础的革命性变化。对材料中“没有形成强大的扫荡旧经济基础的革命性变化”的准确理解是
A.闭关锁国政策阻碍中国对外贸易的发展 |
B.中国传统的农耕经济不利于工商业的发展 |
C.西方的工业革命没有对中国产生较大影响 |
D.没有转化为资本主义发展所需的资本与制度 |
12.
麻曾是中国古代重要的纺织原料,很多成语都提到了麻,但是到了明代,民间麻的种植量大大减少,其主要原因是
A.官营手工业对民营手工业的冲击
B.来自西方工业化生产的冲击
C.更加舒适廉价的棉纺织品的冲击
D.丝织业快速发展带来的冲击
A.官营手工业对民营手工业的冲击
B.来自西方工业化生产的冲击
C.更加舒适廉价的棉纺织品的冲击
D.丝织业快速发展带来的冲击
13.
在《清明上河图》中可以看到汴京街道上有少量“正店”,即获得了政府特许酿酒权的酒店,其余则有众多“脚店”,他们需要从正店买酒。据记载,当时汴京有七十二家正店,脚店则有成百上千。据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A.北宋的餐饮行业受政府的有效管理 |
B.专卖制度是北宋政府的增收途径 |
C.脚店的规模和经营水平都不及正店 |
D.饮酒之风在北宋渐趋流行 |
14.
1929-1933年,首先发生在美国的经济危机迅速席卷了整个资本主义世界,各国工业生产迅速大幅度下降,如下表所示。出现这一现象的关键因素是
1929~1933年美、德、英、法、日国的工业生产下降情况
1929~1933年美、德、英、法、日国的工业生产下降情况
美国 | 德国 | 英国 | 法国 | 日本 |
46、2% | 40、6% | 28、4% | 16、5% | 8、4% |
A.美国是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霸主 | B.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激化 |
C.殖民地人民的抵制 | D.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已经最终形成 |
15.
在英国工业化时期,商人购买土地,成为土地阶级的成员,继而确立政治地位和社会声望;银行家把财富转化为地产、取得贵族身份、融入土地阶级的进程加快;工业家将资金注入地产业,获得乡绅或贵族的头衔,融入土地阶级。当时英国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在于( )
A.社会普遍存在贵族情结 |
B.思想的进步落后于经济的发展 |
C.土地承载了社会政治价值 |
D.资本主义大土地所有制已形成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2道)
单选题:(15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12
7星难题:0
8星难题:1
9星难题: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