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届山东省潍坊市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

适用年级:高三
试卷号:398576

试卷类型:期末
试卷考试时间:2016/3/9

1.材料分析题(共3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古代中国城市,无论是都城还是州县所在地,与乡村的经济联系,主要是单向性的,即城市从乡村征收贡赋、调集劳役,一般却较少向乡村提供产品,广大乡村则在男耕女织的自然经济轨范内生存。国与野、都与鄙、城与乡之间,政治上是前者对后者的压迫与控制,经济上则是后者对前者财富和劳力的供应。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城乡关系特点,并分析其形成的原因。
材料二斯文登是英格兰西南部一座小城,19世纪初期因两条运河在此交汇而迅速崛起,19世纪中期因铁路枢纽而更加繁荣,是英国著名的“火车城”。到20世纪,斯文登的运河基本丧失航运作用,60年代英国最后一辆蒸汽机车在该城出厂后,铁路产业也沦为夕阳产业,市民纷纷远走他乡。……20世纪80年代以来,为振兴城市,市政府把斯文登按发展方向划分为7个重点区域,有高科技园区、大学城研发区、交通枢纽区、市中心商务区等,很快让斯文登焕发活力,21世纪,斯文登被英国媒体评为最具生命力的城市。
(2)根据材料二,分析斯文登不同发展阶段的特征及其形成原因。
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陈子龙
明崇祯十年
(1637)进士,崇祯十一年(1638)夏,南寇北奴,日益滋大,陈子龙以“君子之学,贵于识时;时之所急,务之恐后”的紧迫感,与徐孚远等一起,取明朝名卿大臣“有涉世务、国政”之文,撷其精英,辑成《皇明经世文编》一书,选文以“明治乱、存异同、详军事、重经济”为原则,内容包括政治、典章、财经、军事、学校等,并根据现实问题加作旁注,表达政治主张。陈子龙等编辑此书的目的,是为了“上以备一代之典则,下以资后学之师法”,试图通过自己的努力,扭转“俗儒是古而非今,撷华而舍实”的坏风气。这部书的出版,对稍后黄宗羲、顾炎武等人讲求实用之学起了先行作用。崇祯十七年(1644)明朝灭亡,陈子龙辅佐南明弘光朝,清兵陷南京后,于1647年投水殉国。
——摘编自朱东润《陈子龙及其时代》等
材料二除了追求自身的修养,理学还提出了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任务,但这却被很多自诩为理学家的人所忽略。因此出现了两种迥然不同的理学发展路向,即“理学修身派”和“理学经世派”,前者以倭仁为代表,强调个体的道德修养;后者以曾国藩为代表,更注重建功立业。曾国藩率湘军战胜了太平军,暂时保住了满清政权;之后,他又倡导并发起了洋务运动,开启了中国近代化之门。他所做的一切,正是出于一个传统知识分子“家国天下”的思想和责任。“理学经世”是曾国藩思想体系的精髓,他认识到:理学——经世——躬行是理学经世思想的全部,而且只有躬行才是理学经世思想的真正价值所在。而在实践中,他又始终将道德主义与实用主义相胶合,前者是本,后者是用。这再一次证明了曾国藩是“我国旧有教育理论与制度下所产生的最良之果之一”。
——摘编自张凡《曾国藩的经世致用思想初探》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陈子龙与曾国藩经世致用思想的特点及其时代背景。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陈子龙与曾国藩经世致用思想的的共通之处。
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中西方近代化进程比较

分析上表,提取中西方近代化不同的两项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要求:观点明确,史实准确)

2.单选题(共12题)

4.
1789年,有学者说:“光荣革命留给我国宪政的最重要的不完善之处,就是不平等的代表权……好些选举代表、要他们为国家制定法律的人,就总体而言,是掌握了土地的人,或组成法人团体而控制商业的人”。材料反映了
A.革命维护了传统地主的利益
B.商业资产阶级政治地位逐渐丧失
C.英国宪政的实质是王权专制
D.工业资产阶级的政治要求
5.
新中国实行各版护照中,1950版、1953版、1958版护照均为中俄文对照;1971版、1975版改为中法英文对照,这一时期因私护照几乎为零;1980版将1975版的“本护照前往下列国家和地区有效”改为“本护照前往世界各国有效”;2005年签发的400万本护照中,80%是因私护照。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A.20世纪50年代护照版本体现了“一边倒”外交政策
B.20世纪70年代的中法英文护照表明中美建交的实现
C.为扩大与发展中国家经济合作,不再注明护照限定范围
D.中外交流频繁,因私护照增多,推动中国加入世贸组织
6.
1969年尼克松宣布对亚洲的新政策:美国仍将发挥重要作用,并恪守业已承担的条约义务;但除非受到核大国的威胁,美将鼓励其亚洲盟友自己承担国内安全和军事防务的责任,而美则避免卷入越南式的战争;集体安全是美支持其盟友对付国内或核大国的威胁所谋求的一个目标。这反映了
A.美国对外政策发生根本性变化
B.美国的战略重心转向亚太地区
C.美国的军事重心开始转向欧洲
D.美国全球战略从进攻转为防守
7.
从1888年至1911年,除了1899年一年外,中国原棉的出口大于进口。与棉花出口增加一起出现的情况是原棉价格的稳步上涨,同时又从印度和日本运进了价格较低的机制纱。这一现象
A.加剧了自然经济的解体B.加强了工业国产品竞争优势
C.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D.扭转了中国贸易的入超局面
8.
“中国古代官营手工业生产面临着一道难以突破的边界:在自身的分工与专业化的发展中,分工越细,体系越复杂,代理链越长,管理成本就越高,分工带来的利益也就越低。当管理成本高过分工所带来的收益的时候,分工发展的进程就会终止。”这反映了阻碍官营手工业发展的主要因素是
A.分工过细B.利益内耗
C.管理僵化D.外部竞争
9.
农民在先秦时期多称“臣”“人”“众”“野人”,秦汉时称“夫”“仆”,魏晋时称“田客”“部曲”,宋元时称“农户”“佃”。这种变化主要源于
A.小农经济的形成
B.赋税制度的变革
C.土地制度的变化
D.重农抑商的推行
10.
15世纪早期,“一公斤胡椒在印度产地值1至2克白银,在亚历山大港的价格达10—14克,在威尼斯达14—18克,在欧洲各消费国则达20—30克。”这反映出
A.欧洲人在日常生活中大量需要香料
B.解决商业危机是新航路开辟的因素
C.东西方之间的陆路通商要道被阻断
D.经济全球化促进了东西方之间贸易
11.
工业革命初期,资本主义和父权制共同影响着劳动分工的社会性别化。“女性缺乏技术竞争力的观念”成为女性身份的一部分,甚至在有些女性看来“进入技术领域”是对其女性身份的威胁。这反映了工业革命
A.没有冲击到传统社会观念B.加剧了男女地位的不平等
C.导致了技术竞争日益加剧D.加强了资本在生产中的地位
12.
下表是1881年到1911年中国新建铁路里程表。这反映了
A.洋务运动推动了铁路修建
B.近代民族工业无从发展
C.西方列强实际控制了中国铁路修筑权和经营权
D.清政府通过独资、借款、合办等方式控制路权
13.
近代一位评论家曾说:“谁能想到15世纪一件件精美绝伦的艺术品背后竟隐藏着改变世界历史的非凡力量”。对“非凡力量”理解最恰当的是
A.中国瓷器大量传入影响欧洲艺术发展
B.蕴含人文主义思想,推动思想解放
C.借助艺术形式与手段,反对宗教权威
D.直面社会矛盾,审视与批判社会现实
14.
邓小平说:“有些理论家、政治家,拿大帽子吓唬人的,不是右,而是‘左’。‘左’带有革命的色彩,好像越‘左’越革命。‘左’的东西在我们党的历史上可怕呀!……右可以葬送社会主义,‘左’也可以葬送社会主义。……把改革开放说成是引进和发展资本主义,认为和平演变的主要危险是来自经济领域,这些就是‘左’。”邓小平的这段话
A.奠定了拨乱反正的思想基础
B.提供了进一步解放思想的依据
C.阐述了改革开放的伟大设想
D.提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概念
15.
1938年l0月,***在中共中央六届六次(全体)扩大会议上第一次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一科学命题,深刻指出:马克思主义必须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并适应一定的民族特殊性才能实现。据此阐述正确是
A.井冈山道路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产物
B.井冈山道路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C.改革开放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根本
D.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只是一个探索过程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3道)

    单选题:(12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2

    5星难题:0

    6星难题:2

    7星难题:0

    8星难题:5

    9星难题: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