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届高三二轮复习古代史之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的演变反馈试题

适用年级:高三
试卷号:398547

试卷类型:课时练习
试卷考试时间:2018/2/15

1.材料分析题(共2题)

1.
历史图片包含了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种信息。阅读以下组图,完成下列要求。

给上述图片拟定一个题目,然后结合图片信息和所学知识加以论证。(要求:观点明确,论从史出,逻辑严密)
2.
什么是幸福?达到幸福的途径是什么?中西方思想家众说纷纭,形成了不同的幸福观。阅读材料
材料一:古代中西方的幸福观
孟子主张:“杀身成仁”、“舍生取义”;荀子认为:“荣辱之来,必象其德。……故言有召福也,行有召辱也,”主张以修养德性来“召福”;朱明理学主张“存天理,灭人欲”,要求人们放弃私利。其中,“多子多福”和家族“香火”旺盛成为个人幸福观的显著标志和重要体现。
在西方,以苏格拉底和亚里士多德为代表的思想家们认为人生幸福具备三个条件:身体、财富和德行,而德行最根本。一个人如果没有理性和美德,就决不会有幸福,幸福在于善行。
(1)据材料一,概括古代中西方的幸福观有何共同之处。
材料二:近代中西方的幸福观
在近代,中国人的幸福观日趋多样化,有人把国家的独立富强当做终身幸福而奋斗,从太平天国运动到辛亥革命,再到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一些思想家以批判三纲、提倡自由、平等为前提,逐步形成了注重利群且倾向合理利己的求乐免苦幸福观。
19世纪的西方,享乐幸福论流行,主张物质需要的满足高于一切。在欧洲,功利主义流行。“为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成为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形式上所接纳和欢迎的幸福观。在功利主义者看来,个人利益是人类一切行为的依据和社会发展的动力,快乐和幸福的重要内容就是获得和占有财产,在这种原则的驱使下,欧洲载着利炮的坚船驶向各个大洋,在大肆劫掠别人财富的同时,在世界各地升起了自己的旗帜。
(2)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运动和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在践行“求乐免苦幸福观”和实现民生幸福方面,各提出了什么构想?这些构想并没有真正实现民生幸福,根本原因是什么?
(3)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试概括近代中国和近代西方幸福观改变的原因是什么?

2.选择题(共1题)

3.同学们讨论人类生殖的话题。下列有关说法中错误的是(    )

3.单选题(共2题)

4.
三国时期,官学一蹶不振,家庭教育模式兴盛。王昶要求子孙“尊儒者之教,履道家之言”。诸葛亮也在《诫子书》中提出:“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这些家庭教育观可以反映出当时
A.儒家思想日益衰落
B.既“贵儒”又“尊道”
C.传统文化走向断裂
D.奉行三教并行政策
5.
《礼记·礼运》描绘了我国古代小康社会的理想社会模式,但这种理想的小康社会在古代从未实现过。改革开放后,邓小平在“三步走”战略中提出和使用了“小康社会”这一概念,并将其作为我国经济建设奋斗的阶段性目标。从这一历程可以看出“小康社会”
A.在社会本质上古今是一脉相承的
B.体现了当时政府所要实现的目标
C.都缺乏实现的社会条件
D.反映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共同期待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2道)

    选择题:(1道)

    单选题:(2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1

    5星难题:0

    6星难题:3

    7星难题:0

    8星难题:0

    9星难题: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