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历史必修3第1单元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练习2

适用年级:高二
试卷号:398180

试卷类型:课时练习
试卷考试时间:2017/9/25

1.材料分析题(共1题)

1.
从“人治”到“法治”是人类政治文明漫长而艰难的演进过程。阅读材料:
材料一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社会发生重大变革。各种思想流派纷纷提出治国济世的主张,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这时期的学术思想大放异彩,成为后世思想文化发展的源头。
——摘自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3
材料二第二条第三款:总统应经常向国会报告联邦的情况,并向国会提出他认为必要和适当的措施,供其考虑:在特殊情况下,他得召集两院或其中一院开会……
——《美国1787年宪法》
材料三“法治”的本质不是“治民”,而是“民治”,是人民当家作主治理国家、行使民主权利的形式和保障;应当把法律看成是人民自己创造出来用来规范自己行为、保障自己权益的社会公约,是维护自己合法权利的工具。
——童光政《二十世纪中国法制文明的演进》
材料四我国现行宪法是1954年制定,1982年修订的。1988年宪法修正案增加了“国家允许私营经济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存在和发展”的内容。1993年宪法修正案肯定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法律地位。1999年宪法修正案规定:“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摘编自《宪法在社会变革中逐渐完善》
请回答:
(1)列举春秋战国时期,顺应历史发展潮流,迎合了建立大一统专制国家需求的学派代表人物及其核心理论。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美国1787年宪法规定的政治体制和宪法坚持的原则各是什么?
(3)材料三中的“民治”在中国近现代社会都努力去落实,请写出中国近代至建国初期关于“民治”的三部主要法律名称及并概述最后一部法律的原则?
(4)材料四所述内容反映了怎样的时代特征?

2.单选题(共3题)

2.
“分定而无制,不可,故立禁。禁立而莫之司,不可,故立官。官设而莫之一,不可,故立君。”这种主张应出于
A.道家
B.法家
C.儒家
D.墨家
3.
孟子认为“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苏格拉底认为“善是人的内在灵魂,世界上没有人自愿作恶”。他们所述的共同目的是
A.实行民主政治
B.实现人际关系的和谐
C.重视对人自身的研究
D.强调教化对人的作用
4.
公元前6世纪到公元前4世纪是东西方哲学思想发展的重要时期,当时儒家的“民本思想”与智者学派的“人文主义”思想出现的社会背景主要的不同是
A.讨论主题不同
B.价值取向不同
C.诞生的政治氛围不同
D.所处的历史阶段不同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1道)

    单选题:(3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1

    5星难题:0

    6星难题:1

    7星难题:0

    8星难题:2

    9星难题: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