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3题)
1.
阅读分析材料,据此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英吉利民族既尊重传统又善于变革,当他们发现只有推行变革才能更好地尊重传统时,他们就放弃旧的阵地,接受变革,去尊重新的传统;他们在推行变革时,又以维护和尊重传统为已任。……以传统在外壳上的完整延续和内涵上的不断更新,英国形成了以退和的改革与合理的妥协为特征的政治文化特色,即“在冲突中达到融合”的渐进模式。
——姜守明《高中英国史教学与史学范式》
材料二 (美国)国会拥有国家意义上的最高权力,这种权力可以制裁以州为基础的派别活动,防止州与州之间的恶性竞争,并将为各州的民主政体提供有力的保障。同时宪法也让各州以种种方式保留了自己的主权,……国会制定法律,但总统可以否决之,最高法院可以宣布经国会通过并经总统签署的法律违宪,但总统经参议院批准任命最高法院的法官;总统执行法律,但必须由国会给予财政支持……任何法案必须经两院批准才能生效,故参院和众院在制定法律过程中互有对于另一方的绝对否决权。
——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英国近代政治民主化发展呈现出怎样的特点?试以近代英国政体的变革为例加以说明。
(2)材料二反映了美国各种政治权力之间怎样的一种关系?根据材料二,简述其具体表现。
材料一 英吉利民族既尊重传统又善于变革,当他们发现只有推行变革才能更好地尊重传统时,他们就放弃旧的阵地,接受变革,去尊重新的传统;他们在推行变革时,又以维护和尊重传统为已任。……以传统在外壳上的完整延续和内涵上的不断更新,英国形成了以退和的改革与合理的妥协为特征的政治文化特色,即“在冲突中达到融合”的渐进模式。
——姜守明《高中英国史教学与史学范式》
材料二 (美国)国会拥有国家意义上的最高权力,这种权力可以制裁以州为基础的派别活动,防止州与州之间的恶性竞争,并将为各州的民主政体提供有力的保障。同时宪法也让各州以种种方式保留了自己的主权,……国会制定法律,但总统可以否决之,最高法院可以宣布经国会通过并经总统签署的法律违宪,但总统经参议院批准任命最高法院的法官;总统执行法律,但必须由国会给予财政支持……任何法案必须经两院批准才能生效,故参院和众院在制定法律过程中互有对于另一方的绝对否决权。
——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英国近代政治民主化发展呈现出怎样的特点?试以近代英国政体的变革为例加以说明。
(2)材料二反映了美国各种政治权力之间怎样的一种关系?根据材料二,简述其具体表现。
2.
阅读分析材料,据此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上世纪五十年代初,整个世界处在两大阵营对峙的状态中。随着世界殖民体系土崩瓦解,亚洲和非洲出现一大批获得独立的新兴民族***周恩来于1953年底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刘畅《全球化中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挑战和发展》
材料二 1919年以来,中国外交呈现出10年一小变、30年一大变的周期性变化。每隔30年左右为一个大周期,迄今已经历了三个周期,这三个周期的起点分别为1919年、1949年和1979年。在每个周期,中国的外交政策都会出现战略性调整。中国外交的这种周期性变化是中国与国际上其他力量实力对比的变化以及国内形势与国际局势联动的必然结果。
——摘编自刘胜湘《中国外交周期与外交转型》
(1)据材料一,说明中国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时所面临的国际、国内形势。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后两个周期初中国外交政策的“战略性调整”。
材料一 上世纪五十年代初,整个世界处在两大阵营对峙的状态中。随着世界殖民体系土崩瓦解,亚洲和非洲出现一大批获得独立的新兴民族***周恩来于1953年底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刘畅《全球化中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挑战和发展》
材料二 1919年以来,中国外交呈现出10年一小变、30年一大变的周期性变化。每隔30年左右为一个大周期,迄今已经历了三个周期,这三个周期的起点分别为1919年、1949年和1979年。在每个周期,中国的外交政策都会出现战略性调整。中国外交的这种周期性变化是中国与国际上其他力量实力对比的变化以及国内形势与国际局势联动的必然结果。
——摘编自刘胜湘《中国外交周期与外交转型》
(1)据材料一,说明中国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时所面临的国际、国内形势。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后两个周期初中国外交政策的“战略性调整”。
3.
阅读分析材料,据此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45年后,无论是苏联还是美国都需要安全保障,但是,它们对此的解释各不相同。1945年后,苏联仍是一个地区性强国,“安全”对其而言意味着它的边界上都是一些“友好的”邻国。而美国是一个全球性的经济大国,“安全”对其而言则意味着一个金钱、货物和人才都能自由交换的开放的世界。
——(英)约翰·W·梅森《冷战1945-1991》
材料二 冷战结束,制造出观察家称之为“单极的世界”或“一个超级大国的世界”。但是,美国实质上并没有比冷战开始时更能单方面独断全面问题,美国比十年前更占优势,可是够讽刺的是,权力也更加分散。因此,美国能够运用来改造世界其他地区的力量,实际上也减弱了。
——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大外交》
(1)根据材料一,分析二战结束前后苏美对“安全保障”的不同认识,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为实现“安全保障”,美国在经济上采取了哪些举措?
(2)材料二中基辛格认为当今世界政治格局实际呈现什么特点?出现这种特点的原因是什么?
材料一 1945年后,无论是苏联还是美国都需要安全保障,但是,它们对此的解释各不相同。1945年后,苏联仍是一个地区性强国,“安全”对其而言意味着它的边界上都是一些“友好的”邻国。而美国是一个全球性的经济大国,“安全”对其而言则意味着一个金钱、货物和人才都能自由交换的开放的世界。
——(英)约翰·W·梅森《冷战1945-1991》
材料二 冷战结束,制造出观察家称之为“单极的世界”或“一个超级大国的世界”。但是,美国实质上并没有比冷战开始时更能单方面独断全面问题,美国比十年前更占优势,可是够讽刺的是,权力也更加分散。因此,美国能够运用来改造世界其他地区的力量,实际上也减弱了。
——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大外交》
(1)根据材料一,分析二战结束前后苏美对“安全保障”的不同认识,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为实现“安全保障”,美国在经济上采取了哪些举措?
(2)材料二中基辛格认为当今世界政治格局实际呈现什么特点?出现这种特点的原因是什么?
2.单选题- (共17题)
4.
吕一民评论说:“宪法是在冷漠中通过的;议员们既无热情,又无掌声,在温和君主派眼里,这是他们无可奈何地接受的共和国,是‘较小的坏事’;而在温和共和派眼里,这是一个与其设想的宪政计划相去甚远的‘妥协的共和国’,它还需要大力改进。”“宪法”是指( )
A.《权利法案》 | B.1787年宪法 |
C.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 | D.德意志帝国宪法 |
5.
“问题的关键不在于法案的条款如何,关键是由议会缔造了一个国王,这个国王根据议会的条件登上王位,并服从议会的法律,从而确立了议会的主权。”该“法案” ( )
A.确立了君主立宪政体 |
B.确立了联邦制共和政体 |
C.标志该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完成 |
D.为工业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保障 |
6.
麦迪逊解释出:“本宪法和合众国依此制定的法律,以及根据合众国的权力而缔结或将要缔结的一切条约,皆为本国的最高法律:各州法官必须受其约束,而不问该州的宪法或法律是否与此相抵触。”麦迪逊这段话最能体现的原则是
A.分权制衡原则 |
B.联邦制原则 |
C.民主原则 |
D.主权在民原则 |
7.
有学者评论说:它是近代中国第一个全方位探索“共同富裕”道路的理想纲领,他们试图在彻成打破旧的社会序序基础之上,在“新政权”的主持下,以解决农民土地问题为中心,辅之以政治、文化等方面的举措,为中国农民探寻一条通向“温饱”的理想大道。该学者评论的是( )
A.《天朝田亩制度》 | B.《资政新篇》 |
C.三民主义 | D.《共同纲领》 |
8.
史载:“台民公议自立为民主之国。决定国务由公民公选官吏营运,为达计划且抵抗倭奴侵略,新政府机构中枢必须有人主持,确保乡里和平。素敬仰巡抚承宣布政使唐景嵩,会议决定推举为台湾民主国总统。”下列对“台湾民主国”最恰当的认识是
A.是台湾士绅模仿美国民主共和制的尝试 |
B.是非正常情况下保卫祖国的特殊行为 |
C.是台湾士绅脱离祖国领土的台独行为 |
D.是顺从日本奴役的卖国行为 |
9.
“清政府被迫在静海寺与英国政府议约,双方共在寺内议约四次。8月29日在英军旗舰‘康华丽’号上正式签约,静海寺因此成为中国近代史起点的象征。”下列条款出自该“约”的是( )
A.大皇帝恩准英国人寄居大清沿海之广州等港口,贸易通商无碍 |
B.大清国国家应允将大沽炮台及有碍京师至海通道之各炮台一律削平,现已设法照办 |
C.中国准忝设通商口岸,以便日本臣民从事商业、工艺、制作 |
D.大清国允定各使馆境界独由使馆管理,中国民人概不准在界内居住 |
10.
早在20世纪三十年代,红军在各根据地就在房墙上写下了大量的宣传标语,不少至今犹存,成了红色文物。下图所示宣传标语与下列哪一事件直接相关( )


A.国民大革命 | B.开展土地革命 |
C.建立抗日根据地 | D.解放区土地改革运动 |
11.
著名历史学家章开沅写道:“我仍然难忘1945年8月15日山城狂欢之夜,数十万人涌上街头,那鞭炮焰火、那欢声笑语,还有许多人心头默诵杜老夫子那首著名的诗:‘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山城狂欢”是因为( )
A.平型关大捷 | B.台儿庄战役 |
C.日本宣布无条件 | D.日本正式签署无条件投降书 |
12.
“国内阶级力量发生巨大变化,临时政府的支柱——军队陷于瓦解,广大士兵不再相信政府,转向布尔什维克一方,布尔什维克党领导的武装起义形势开始成熟。”这段描述应为下列哪一事件的背景
A.辛亥革命 |
B.巴黎公社运动 |
C.二月革命 |
D.十月革命 |
13.
***曾给宋庆龄写信道:“庆龄先生:重庆违教,忽近四年,仰望之诚,与日俱积。兹者全国革命胜利在即,建设大计,亟待商筹,特派邓颖超同志趋前致侯,专诚欢迎先生北上,敬希命驾莅平,以便就近请教,至祈勿却为盼!专此,敬颂大安!”***写这封信与下列哪一历史事件直接相关( )
A.北伐战争 |
B.重庆谈判 |
C.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 |
D.第一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 |
14.
宣传画一般带有醒目的、号召性的、激情的文字标题,其特点是形象醒目,主题突出,风格明快,富有感召力,下图这幅宣传画最有可能创作于下列哪一历史时期( )

A.国民大革命时期 | B.解放战争时期 |
C.“文化大革命”时期 | D.改革开放时期 |
15.
“邓小平清醒地认识到,香港民主化的关键是香港管治权是否能够掌握在爱国爱港阵营手中的问题,而这不仅是民主化问题,也是中央与香港特区的关系问题,是能否建构‘一国’的问题。他明确提出基本法中要赋予中央干预香港的必要权力,防止香港出现危害国家根本利益的事情。”下列关于“中央与香港特区的关系”说法错误的是( )
A.特别行政区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部分,是地方一级行政区域 |
B.特别行政区政权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级地方政权,直辖于中央人民政府 |
C.中央人民政府与特别行政区的关系是在单一制国家结构形式内中央与地方之间的关系 |
D.香港特区享有国家主权,拥有外交和国际方面的权力 |
16.
周恩来说:“我们这两类国家都是从殖民主义统治下独立起来的,并且还在继续为完全独立而奋斗,我们有什么理由不可以互相了解和尊重、互相同情和支持呢?我们亚非会议既不要排斥任何人,为什么我们自己反倒不能互相了解,不能友好合作呢?”下列对“我们亚非会议”说法正确的是( )
A.是新中国首次以世界五大国之一的地位参加的国际会议 |
B.周恩来在这次会议上提出“求同存异”方针 |
C.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成为中国外交政策的基本原则 |
D.标志着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 |
17.
***说:“拉丁美洲是美国的‘后院’,只有古巴和智利同我们建交,这次居然有7个国家投我们的票,美国的‘后院’起火,这可是一件大事。131个会员国,赞成票一共76,17票弃权,反对票只有35。那么多国家欢迎我们,再不派代表团,那就没有道理了。”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中国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外交活动 |
B.超级大国敌视,孤立和封锁新中国政策的破产 |
C.两极格局瓦解,世界多极化趋势加强 |
D.中美建交后中国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
18.
2014年8月法国总统奥朗德表示:欧洲一体化建设促使法德实现战后历史性和解,而法德和解又成就了欧洲建设这一“人类非凡的壮举”,“欧洲一体化建设”的出发点是( )
A.密切欧洲各国的联系,促进自身发展 |
B.摆脱美国控制,提高欧洲的国际地位 |
C.与美国、苏联抗衡,保障自身的安全 |
D.制止发生战争,获取最大的经济利益 |
19.
1990年11月欧安会特别首脑会议在巴黎克莱贝尔国际会议中心召开,其最为重要的成果是欧安会43国签署了《新欧洲巴黎宪章》。它强调“欧洲对抗和分裂的时代已经结束”。各国今后的关系将“建立在彼此合作和尊重的基础上”。《新欧洲巴黎宪章》颁布的背景是( )
A.多极化格局的确立 | B.苏联解体和冷战结束 |
C.欧洲联盟的正式建立 | D.东欧剧变与德国统一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3道)
单选题:(17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1
7星难题:0
8星难题:4
9星难题: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