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通海县三中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入学考试历史试卷

适用年级:高一
试卷号:397684

试卷类型:开学考试
试卷考试时间:2019/3/7

1.材料分析题(共3题)

1.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共产党人不屑于隐瞒自己的观点和意图,他们公开宣布:他们的目的只有用暴力推翻全部现存的社会制度才能达到。
——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
材料二 历史表明我们也曾经错了,我们当时所持的观点只是一个幻想,历史做的要更多,它不仅消除了我们当时的迷误,并且还完全改变了无产阶级进行斗争的条件。1848年的斗争方法,今天在一切方面都已经陈旧了,这一点值得在这里较细致地加以研究。
——恩格斯1895年为《法兰西内战1848~1850》一书所作的导言
材料三 但是由于这样有成效地使用普选权,无产阶级的一种崭新的斗争方式就开始被采用,并且迅速获得进一步的发展……结果,资产阶级和政府害怕工人政党的活动更甚于害怕它的不合法活动,害怕选举成就更甚于害怕起义成就。
——恩格斯1895年为《法兰西内战1848~1850》一书所作的导言
材料四 目前俄国的特点是从革命的第一阶段过渡到革命的第二阶段。第一阶段由于无产阶级的觉悟不高和组织不够,政权落到了资产阶级手中;第二阶段则应当使政权转到无产阶级和贫苦农民手中。这个过渡的特点是:一方面有尽量公开活动的可能(目前在世界各交战国中,俄国是最自由的国家),另一方面没有暴力压迫群众的现象,最后群众对这个资本家政府,对这个和平与社会主义的死敌,抱着不觉悟的轻信态度。
——列宁“四月提纲”
(1)材料一对无产阶级夺权方式是怎样认识的?原因何在?
(2)材料二、三对无产阶级夺权方式又是怎样认识的?依据材料说明理由。
(3)材料四中列宁是怎样总结当时的历史特点的?因此他主张怎样夺权?实际上怎样夺权?导致这种情况的关键因素是什么?
(4)从恩格斯的修正和列宁的变化你能得到哪些认识?
2.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956~1978年日本经济增长速度相当于美国的2.7倍,随着经济的迅速增长,日本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债权国,与美国、西欧形成三足鼎立的经济格局。
材料二 二战后,欧洲国家逐步走向联合,于1967年组建欧洲共同体,并在此基础上于1993年成立欧盟,成为世界最大的区域性经济共同体。
材料三 日本经济崛起后谋求政治大国地位,没有正确对待历史问题,引起亚洲等邻国不满。
(1)材料一描述了什么现象?日本战后崛起的原因有哪些?
(2)依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欧洲走向联合的目的是什么?欧盟成立后最重要的影响是什么?
(3)材料三中的“历史问题”指什么?你认为当今中日关系应如何处理?
3.
国际经济交往是近现代经济活动的重要内涵,极大地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地理大发现之前,欧洲的对外贸易主要是由冒险商人采用人背马驮的形式,长途贩运东方的奢侈品,以满足少数贵族富人的消费。这种“中世纪型”的对外贸易,贩运的是体轻价昂的贵重物品,如香料、丝绸等,以获取暴利,而销售数额却很有限。地理大发现后,由大型商船队从事的大规模海上贸易成为国际贸易的主要形式。商品的运输量急剧增加,经营大宗日用品和原料、粮食,以赚取巨大的利润总量。国际贸易的迅速发展,世界各地经济联系的增强,为西欧的手工业提供广大的市场和原材料产地,促进了西欧资本主义工场手工业的迅速成长
——摘编自穆良平《主要工业国家近现代经济史》
依据材料说明新航路开辟前后世界贸易的变化。

2.单选题(共19题)

4.
根据1871年开始生效的德意志帝国宪法文本,这个新的民族***”改成了“德意志皇帝”。原来,威廉一世希望自己被称为“德国皇帝”,这一要求遭到巴伐利亚国王和符滕堡国王的反对,最后威廉一世接受了“德意志皇帝”称号。上述材料表明
A.德意志帝国不适合建立联邦制
B.德意志帝国仍是封建专制政体
C.德意志帝国分裂仍未消除
D.德意志帝国存在集权与分权之争
5.
1832年、1867年和1884的三次议会改革是英国19世纪民主政治发展进程中的重要事件。其中1832年改革扩大了工业资产阶级权利,1867年改革使小资产阶级和工人上层获得选举权,1884年改革赋予农业工人选举权利。上述现象反映了19世纪的英国
A.改革是推动民主政治发展的唯一方式B.全体人民的普选权得以实现
C.工业革命的深入开展D.民主进程滞后于经济发展
6.
1875年法国制宪会议讨论宪法草案时各派争执不休,共和派议员瓦隆提出一项修正案:“为了选举共和国总统,有参议院和众议院组成一个国民议会,选举以绝对多数进行,总统任期7年,可以连选连任。”该修正案以353:352票通过,以迂回的方式肯定了共和制度。这反映了法国
A.共和政体是妥协的产物
B.各派别间有斗争有合作
C.共和派内部的团结合作
D.共和制度最终巩固
7.
下列关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理解正确的是
A.立法目的是为了推翻君主专制
B.确立了责任内阁制和总统制
C.拉开了中国政治民主化的序幕
D.体现了分权制衡的立法原则
8.
近代某条约规定:“现今中国已开通商口岸之外,应准添设下开各处……一、湖北省荆州府沙市;二、四川省重庆府;三、江苏省苏州府;四、浙江省杭州府。”据此判断该条约
A.客观上引发了义和团运动
B.使清政府成为帝国主义的统治工具
C.导致列强开始对华资本输出
D.刺激西方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9.
1937年7月15日,中国共产党在《国共合作宣言》中承诺:“取消一切推翻国民党政权的暴动政策及赤化运动,停止以暴力没收地主土地的政策。取消现在的苏维埃政府……”材料说明中国共产党:
A.改变了最终奋斗目标B.赞同国民党统治政策
C.希望实现和平民主建国D.将民族利益放在首位
10.
俄国革命家托洛茨基指出:“十月革命借助战争完成了一次历史性转换:俄国不再是西欧资本主义的仿效者,而是世界历史的引领者。”下列选项对此理解正确的是“它”
A. 是世界上第一次无产阶级革命
B. 开创了国际社会主义运动新局面
C. 推翻了沙皇统治建立了工兵代表苏维埃
D. 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创立
11.
1825年英国经济危机爆发,当时,股票猛烈下跌,银行纷纷倒闭,工人大量失业,社会矛盾日益激化。为了解决资本主义矛盾的症结,对此
A. 政府开始发动对外殖民扩张活动
B. 出现空想社会主义学说
C. 通过1832年议会改革扩大政治权利
D. 逐渐建立社会福利制度
12.
按照大陆公安部出入管理局的统计,1987年11月至1988年4月,办理台胞证登陆者中,旅游经商人数占31.4%,而4月之后的半年里,比例已上升至60%以上。材料中相关现象的出现主要是因为
A.两岸直接三通的实现
B.和平统一方针的提出
C.两岸隔绝状态被打破
D.九二共识的积极推动
13.
对新时期我国实行不结盟外交政策的主要依据,表述完整的是
A.国际形势变化和国内经济建设的需要
B.世界睦邻友好关系的需要
C.世界多极化趋势发展的需要
D.对战争与和平的看法有变化
14.
1972年2月,美国总统尼克松发表关于中美关系的演说:“我们必须做的事情是寻找某种办法——我们能够有分歧而不至于成为战争中的敌人。”据此判断
A.中美建立外交关系B.美国坚持敌对政策
C.中美两国准备结盟D.中美关系有所改善
15.
20 世纪六七十时代,日本经济迅速发展。日本经济崛起的原因不包括(  )
A.重视科技与教育
B.美国减免了日本的战争赔偿
C.日本的民主化改革
D.实现同亚洲其他国家的联合
16.
1991年,苏联在欧洲构筑的政治、经济、军事体系全线崩溃。能够说明这一现象的是
A.“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解体
B.俄罗斯加强与欧盟的关系
C.经互会解体,华约解散
D.《阿拉木图宣言》签署
17.
美国策动成立北约,除企图遏制苏联以外,还有一个意图是(   )
A.凌驾于联合国之上B.分裂德国
C.援助西欧D.称霸世界
18.
下图展示的耕作方法,最早出现在哪一时期( )
A.商周B.西汉C.隋唐D.明清
19.
明清时期,松江一些商人开设暑袜店,出资购买尤墩布分给当地居民缝制暑袜,计件付酬,再将暑袜拿到店里出售,对此表述正确的是
①暑袜店主具有早期资本家的性质
②他的资本由商业资本转换为工业资本
③暑袜店就是集中的手工工场
④暑袜店店主进入了商品的生产领域
A.①③④
B.①②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20.
下列言论中,最符合中国古代明清时期国家基本经济政策的是
A. “农为天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
B. “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
C. “待农而食之……工而成之,商而通之”
D. “商藉农而立,农赖商而行”
21.
明朝中期,山西大同等处,“膏腴土田……悉为豪强占种”。这反映了当时
A.农业耕作技术提高
B.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C.自然经济解体
D.土地兼并严重
22.
1993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规定“国家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取代了1982年宪法中“国家在社会主义公有制基础上实行计划经济”的说法,这典型说明
A.完成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过渡
B.中国民主制度的重建与完善
C.中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D.社会经济发展推动法制建设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3道)

    单选题:(19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1

    5星难题:0

    6星难题:11

    7星难题:0

    8星难题:6

    9星难题: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