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金山中学2016-2017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等级)考试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二
试卷号:397005

试卷类型:期末
试卷考试时间:2017/10/4

1.材料分析题(共2题)

1.
综合题
唐宋域外交流
材料一:唐宋海上交通路线图

材料二:这一阶段,中国文化开始大范围地与东亚、西亚、南亚文化进行涵化整合,踏上了“亚洲之中国”的道路。
——冯天瑜《中国文化史》
问题:
(1)材料一所示路线沟通了哪几大古代世界文明?
(2)概括这一时期东西方交流的特点,并举例说明。
(3)结合史实谈谈你对材料二观点的理解
2.

   中国文化的不同评价

儒家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题,经历了2000多年的发展演变,不仅影响着中国社会的方方面面,还远播世界,对许多地区也产生了相应的影响。

材料一中国人在道德和政治经济学、农业、生活必需的技艺等方面已臻于完美境地,其余方面的知识,倒是我们传授给她们的;但是在道德、政治经济、农业、技艺这方面,我们却应该做她们的学生了

——伏尔泰《哲学辞典》

材料二应该看到,科学和艺术在中国没有任何进步,这个民族既无高大的建筑,也没有美丽的雕像,更无诗歌、音乐、绘画和雄辩术

——狄德罗《狄德罗全集》

问题:

(1)孔子思想的核心有哪些?
(2)伏尔泰和狄德罗对中国文化的评价有何不同?你如何看待这种不同?

2.单选题(共19题)

3.
1861年,俄国开始改革,美国爆发内战。这两个相距遥远的历史事件的相似任务是
A.解决资金不足问题
B.解决自由劳动力问题
C.实现国内市场统一
D.力争废除关税壁垒
4.
如下图“老船长离舰了”,他完成了最主要的历史使命是:
A.把普鲁士带上资本主义道路
B.完成了德意志的统一
C.使德意志成为欧洲第一强国
船长(俾斯麦)离舰了
D.建立了德意志的民主制度
5.
“正是这个设计……使这个稚嫩的国家在草莽中崛起,迅速成为也许你不喜欢但却不能轻视的超级大国。这样一个精巧的设计,在二百年前由一群蛮荒大陆上的‘乡巴佬’创造出来,实在是令人惊叹不已。”(选自易中天《我们的反思》)材料中的“精巧的设计”是指
A. 英国《权利法案》
B. 德国《德意志帝国宪法》
C. 美国1787年宪法
D. 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
6.
史料记载:"(甲午中日战争后)随便走进哪一家农户,人们都可以看到,曾经是不可缺少的纺车,都蒙上了尘土,被人遗忘了。一捆捆机器压的孟买棉纱似乎使人注意到手纺车已经不合时宜了。"这种现象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A.民族工业举步维艰
B.孟买棉纱质优价廉
C.手摇纺车效率低下
D.自然经济逐渐解体
7.
这个条约的签订改变了长期以来中国与外国人之间经商的习惯和组织,开始了新的贸易制度,一夜之间过去原本举足轻重的行商遭到削弱。这个条约最可能是指
A.《南京条约》B.《天津条约》
C.《马关条约》D.《辛丑条约》
8.
19世纪末,有人说:“我国不可犹疑,与其座等邻邦之进步而与之共同复兴东亚,不如脱离其行伍,而与西洋各文明国家共进退。对待邻国之办法,不必因其为邻邦而稍有顾虑,只能按西洋人对此类国家之办法而对待之。”请问这段话作者的国籍是
A.日本
B.英国
C.俄国
D.中国
9.
“遵义会议放光辉,全党全军齐欢庆……健儿巧渡金沙江,铁索桥上显威风”歌词所咏的历史事件发生在()
A.北伐战争时期B.红军长征时期
C.解放战争时期D.抗美援朝时期
10.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下列能证明中国是世界农业主要起源地之一的最有力证据是
A.距今1万年前后人们已学会栽培谷物
B.神农氏教民播种五谷的传说
C.新石器时代已形成农耕聚落
D.新石器时代的考古发现
11.
2007年12月,南宋时期的远洋贸易商船“南海一号”被整体打捞出水,新闻界以《“南海一号”,……之荣光》为题进行报道,你认为标题中被省去的部分最可能是
A.丝绸之路
B.海上丝绸之路
C.朝贡贸易
D.中华文明
12.
美国学者彭慕兰(KennethPomeranz)在其著作《大分流:欧洲、中国及现代世界经济的发展》中指出:中国曾经领先欧洲,可是后来欧洲却领先中国。你认为导致中、欧这种“大分流”的分水岭式的事件是
A.新航路的开辟
B.英国清教徒革命
C.法国大革命
D.工业革命
13.
1819年一位伟人去世,人们在讣告中这样赞颂他的科技成就:“它武装了人类,使虚弱无力的双手变得力大无穷,健全了人类的大脑以处理一切难题。它为机械动力在未来创造奇迹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请判断,他的科技成就是
A.改良了蒸汽机B.发明了内燃机
C.发明水利织布机D.研制了发电机
14.
意大利建筑师布鲁内莱斯基在1420—1436年间为佛罗伦萨大教堂建造一个41米宽、106米高的大圆顶,不再完全封闭,而是在上面开有让阳光照射进来的窗洞。该设计反映出:
A.人类摆脱束缚奔向自由的精神
B.欧洲已告别专制迎来新的曙光
C.启蒙运动的光辉照耀人们前进
D.新宗教理念开始支配人类行为
15.
德国“是一个奇妙的国家,它要么考问世界,要么拷打世界。当它用思想来考问世界时,它是伟大的;当它用战争来拷打世界时,便有了上个世纪的两次世界大战。”那么,德国“考问世界”的事实有
①马丁·路德提出宗教改革
②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科学共产主义
③威廉二世促成三国同盟建立
④希特勒推行排犹政策
A.①②
B.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16.
下列两组漫画反映了我国近代史上一场思想文化领域的运动。下列哪一人物与这一运动没有直接关系?
A.陈独秀B.孙中山
C.鲁迅D.李大钊
17.
孙中山先生在其遗嘱中说:“必须唤起民众,联合世界上待我平等之民族,共同奋斗。”在当时孙中山看来,“世界上待我平等之民族”主要是指
A.英吉利B.俄罗斯C.法兰西D.美利坚
18.
1861年,俄国开始改革,美国爆发内战。这两个相距遥远的历史事件的相似任务是
A.解决资金不足问题
B.力争废除关税壁垒
C.实现国内市场统一
D.解决自由劳动力问题
19.
有位传教者到了中国,他先剃去头发,穿上僧服,后来又脱去僧服,换上儒服。他把所传的宗教与儒学相结合,谓之“和儒”、“超儒”。为求与中国结合,他不惜修改教规,默许信徒祭拜祖先。与以上传教活动特征相符的教派应该是()
A.印度佛教徒B.伊斯兰教徒C.耶酥会士D.太平道道士
20.
一幅图画上描绘人类求知过程的“知识山”,一路逐级而上,分别是语法、数学、逻辑、音乐、天文、几何、修辞,在顶峰则是神学。这种概念最可能出现在
A.公元前2世纪的麦加B.公元3世纪的印度
C.公元13世纪的巴黎D.公元19世纪的英国
21.
“我不知道你们的国家是否从慕尼黑做出的决定中得到好处,但肯定无疑的是,我们不会是最后一个受害者。在我们之后,其他人也将遭遇同样的命运。”这段话中的“我”是下列哪国人
A.德国
B.捷克斯洛伐克
C.波兰
D.奥地利

3.选择题(共3题)

22.

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苏秦)归至家,妻不下纴(rèn),嫂不为炊,父母不与其言。苏秦喟叹曰:“妻不以我为夫,嫂不以我为叔,父母不以我为子,是皆秦之罪也。”乃夜发书,陈箧数十,得太公阴符之谋,伏而诵之,简练以为揣摩。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血流至足。曰:“安有说(shuì)人主,不能出其金玉锦绣,取卿相之尊者乎?”期(jī)年,揣摩成,曰:“此真可以说当世之君也。”

                                                                                                                                                                                                  (选自《战国策》)

23.下列描述中,体现了理解他人、善待他人精神的是(   )

24.下列描述中,体现了理解他人、善待他人精神的是(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2道)

    单选题:(19道)

    选择题:(3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1

    5星难题:0

    6星难题:12

    7星难题:0

    8星难题:4

    9星难题: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