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延吉第二高级中学2017-2018学年度高三历史阶段检测题9

适用年级:高三
试卷号:396946

试卷类型:课时练习
试卷考试时间:2018/2/15

1.材料分析题(共1题)

1.
人类进入近代以来,各国的孤立状态逐渐被打破,各国之间的经济贸易往来不断扩大、日益频繁。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公元)1500年以前,阿拉伯和意大利商人在亚欧大陆上从一个地区运货到另一个地区,而货物主要是奢侈品、香料、丝绸、宝石及香水。但是到18世纪后期新世界的种植场生产的大量砂糖、咖啡及棉花等大部分运往欧洲出售;西班牙人也向新世界引进欧洲各种水果,如橄榄以及葡萄。美洲的特产也被流向世界各地,如玉米、马铃薯、西红柿、番薯、花生、各种豆类及南瓜、可可等。
——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近代史》
材料二英国诺丁汉大学教授郑永年指出:所谓的一个国家外部的崛起,实际上是它内部力量的一个外延,在一个国家内部,自己的国家制度还没有健全的情况下,就很难成为一个大国,即使成为一个大国,也是不可能持续的。……环顾当时的世界,法国正处于君主专制的鼎盛时期……大清王朝268年的江山才刚刚坐了44年。但是英国,这个地处边缘的小国,却在历史性的转变中抢了先机,已经率先到达了现代文明的入口处,即将一步步稳健地走向世界的中心。在下两个世纪里,它将傲视全球。
——《大国崛起》之《走向现代(英国)》
材料三火车、轮船、电报等新式交通工具和电讯器材的出现,把世界各地的生产、流通和消费紧紧联结在一起。1869年苏伊士运河通航,使欧洲到印度的航路缩短了4000英里。1914年竣工的巴拿马运河则使旧金山到利物浦的航程近了5666英里。轮船的不断更新使航速大大提高,欧美航程从42天缩短为5天,从伦敦到加尔各答也由3个月减为18天。此外跨洲铁路的修建,加强了洲际联系。有线电报、电话和无线电报的普及,使世界通讯网络得以形成。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四关于英文称呼中国国名为“CHINA”一词的来历,比较流行的说法是来源于瓷器,因为在英语中,中国和瓷器都是“CHINA”。另外,也有人认为“CHINA”一词的产生与秦朝有关,因为英文中“秦”的翻译是“CHIN”。还有一种观点则把“CHINA”与丝绸挂上了钩。在法文中,“丝”的拼写则为“CHINE”,与英文“CHINA”的发音与拼写已经非常接近,最后再从法文正式“过渡”到了现在的“CHINA”一词。而古代日本在提到笼统的中国概念时,则称中国为“汉土”或“唐土”。
(1)根据材料一说明18世纪后期世界发生了哪些变化。简析其原因。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7~18世纪的英国是如何“在历史性转变中抢了先机”的?
(3)根据材料三,简要概括19世纪末20世纪初促进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形成的主要成果。
(4)根据材料四分析“CHINA”一词的三种说法和古代日本称中国为“汉土”或“唐土”的原因。

2.论述题(共1题)

2.
美国著名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对20世纪的欧洲乃至整个人类社会的发展状况进行了深入研究,提出了诸多令人耳目一新的观点。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在某种意义上说,20世纪历史的进程意味着西方的衰落。伦敦、巴黎和柏林不再左右世界的新闻。它们也不再控制世界上的帝国。受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影响,传统的欧洲体系的崩溃已成为不可改变的事实……
欧洲除了在进入一个衰落的时期外,还在进入一个成功的时期:它的思想、技术和制度正比以往任何时候更迅速地传遍全球。从根本上说,这意味着欧洲三大革命——工业、科学和政治革命的传播……在战后的年代里,越来越多的民众积极地、自觉地卷入了西方化的进程。
当今时代的希望和危险远远超过世界历史上的任何时代。人类还从未看到过展现在他们面前如此灿烂夺目的前景,但人类同样从未见识过潜伏在这种景象后面的蘑菇云。
运用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并论证材料中的观点。
(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楚)

3.单选题(共37题)

3.
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中指出:“在资本主义的世界性扩张过程中,非正义的侵略者同时又往往是历史发展过程中的进步者;而正义的反侵略者则常常同时是落后者。以贪欲为动机的侵略过程常被历史借助,从而在客观上多少成为一个进步改造落后的过程。”作者强调的是
A.要正确认识西方侵略动机
B.要客观评价鸦片战争的影响
C.要辩证地分析中西方社会差距
D.要理性地看待西方的侵略
4.
有学者断言:“没有美洲这片海外给养地,没有在这里辛勤耕耘的非洲奴隶,或许根本就不会有‘欧洲奇迹’和工业化革命。”其主要观点是
A.“工业化革命”开始于美洲
B.“工业化革命”在全球扩展
C.非洲奴隶成就“工业化革命”
D.殖民扩张推动“工业化革命”
5.
从全球史观的角度,下列关于新航路开辟的影响的分析,正确的有
①加强了各地区的经济文化联系,世界市场开始形成
②地域性历史逐渐演变为统一的世界历史
③客观上传播了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和思想观念
④推动了西欧资产阶级革命的进程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④
6.
在新航路的开辟中,
①葡萄牙人达·伽马开辟了欧洲直通印度的新航路,
②意大利人哥伦布开辟了通往美洲的新航路,
③西班牙人麦哲伦完成了环球航行。其中
A.①②正确,③不正确
B.①不正确,②③正确
C.①③正确,②不正确
D.①正确,②③不正确
7.
《剑桥欧洲经济史》中写道:“机器都在执行着一种新的纪律。纺工不再能够像过去那样在家里无拘无束地摇车纺纱,织工也不再能够像过去那样在家里自由自在地投梭织布了。现在,他们必须在工厂中按照没有生命不知疲倦的机器设备所确定的速度工作。”材料反映了
A.工业化限制了人们的自由
B.工业革命改变了生产方式
C.工业化改变传统家庭结构
D.机器主宰人们的社会生产
8.
1849年英国国会废除了臭名昭著的《航海条例》,并从1850年开始生效,1840—1860年间,英国继续削减关税,许多商品的关税甚至被取消。1863—1866年间,通过与法国签订条约,大多数欧洲国家加入了自由贸易网络,即所谓科布登—谢瓦利埃条网络。上述现象反映了
A. 英国殖民势力的衰弱
B. 工业革命的发展与要求
C. 世界市场的最终形成
D. 欧美国家工业化的完成
9.
工业革命之后形成的近代世界市场,具有与早期世界市场不同的特点。以下表述属于工业革命之后近代世界市场的特点有
①世界市场成为资本主义再生产的必要条件 ②原先在世界市场上占统治地位的工业资本让位于商业资本 ③大机器、交通运输、通讯和工厂制度成了市场的物质基础和制度基础 ④形成了以美国为中心的国际分工体系
A.①②B.①④C.①③D.③④
10.
琼斯的研究结果表明,1700年英国一英亩地能养活0.18人,一个农业生产者可养活1.7人。到1800年,一英亩地能养活0.26人,一个从事农业的人可养活2.5人。一个世纪中,劳动生产率提高了47%。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圈地运动带来的农业革命
B.拖拉机等农业机械的使用
C.资本主义制度的进步性
D.工业的需求促进农业发展
11.
《欧洲家庭史》记载,在19世纪的西欧,“父母—子女组合,看起来已是主要的家庭组群。但是当各自走出家外谋生后,所有孩子就离开父母的家”。同时,“曾是普遍现象的生产性家庭单位现今成为例外了”,“没有生产职能的家庭便成为一种众多的现象”。这表明
A.海外殖民活动加剧人口流动
B.封建生产方式开始逐步解体
C.工业革命引起家庭职能变化
D.资本主义手工工场日益增多
12.
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全球通史》在谈到英国工业革命时写道:“工业革命不能仅仅归因于一小群发明者的天才,天才无疑起了一定的作用,然而,更重要的是18世纪后期起了作用的种种有利力量的结合。”“种种有利力量”应包括
①圈地运动
②海外殖民扩张
③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④工厂的出现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13.
恩格斯说:“葡萄牙人在非洲海岸、印度和整个远东寻找的是黄金;黄金一词是驱使西班牙人横渡大西洋到美洲的咒语;黄金是白人刚踏上一个新发现的海岸时所需要的第一件东西。”这话表明
A.对黄金的追求是开辟新航路的经济动因
B.新航路开辟有利全球黄金开采
C.非洲、印度、美洲和整个远东有大量黄金
D.商品经济的发展增加了对黄金的需求
14.
19世纪以前,英国专科医生盛行,其服务价格昂贵,19世纪以后,这个群体市场份额缩小,全科医生迅速崛起,且价格低廉。这一变化说明
A.医疗资源呈现社会化大生产趋势B.专科医生已经不适应时代的需求
C.工业革命导致人们健康状况恶化D.工业革命推动了医疗技术的进步
15.
社会变革学派认为:工业革命的实质是以竞争代替了先前主宰着财富的生产与分配的规章条例。……比技术革新影响更深刻的,是经济社会运行规则的变化。这里的“经济社会运行规则”是指(  )
A.工厂制组织形式B.自由主义经济政策
C.机器大工业生产D.垄断组织形成
16.
某中学教师引导学生运用不同的史学范式来认识“新航路的开辟”,以下认识中,符合整体史观的是
A.西方列强殖民掠夺之路
B.世界市场联系之路
C.人类文明交流融合之路
D.西欧资本主义工业化的起步之路
17.
马克思认为,16世纪的欧洲“土地所有者阶级和劳动者阶级,即封建主和人民衰落了,资本家阶级,资产阶级则相应地上升了。”导致这种结局的主要原因是
A.殖民扩张
B.商业革命
C.价格革命
D.工业革命
18.
顾炎武在《日知录卷十一黄金》中记载:“洪武八年,金一两当银四两;幼时见万历中赤金止七八抉,崇祯(1628—1644)中十换,江左至十三换。”该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明朝政治腐败,官员行贿受贿
B.世界市场的雏形出现
C.“海禁”造成对外贸易大幅萎缩
D.佛事兴盛,导致金价上涨
19.
在世界历史上,首次出现“南北美洲和东欧(包括西伯利亚)生产原料,非洲提供人力,亚洲提供各种奢侈品,西欧则指挥这些全球性活动”。这种现象出现的背景是
A.新航路开辟加强了各大洲联系
B.近代自然科学在欧洲产生
C.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基本形成
D.工业革命在世界的扩展
20.
某英国学者指出,“在(拿破仑)战争中,英国为参战国提供了军服、枪炮和其他产品,而整个欧洲正是这些产品的消费者。因此,当战争结束后,英国成为了当时世界上无可比拟的产业大国。”该学者旨在说明
A.工业革命是反法战争的必然产物B.欧洲市场拓展推动英国工业革命
C.英国为战争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D.战争与工业化间相互促进的关系
21.
在西班牙王室的支持下,哥伦布在“亚洲”大陆游历了一番,表示很遗憾,那里并不像马可波罗吹嘘的“黄金遍地,香料盈野”。这说明
A.世界市场的雏形并未形成B.哥伦布远洋航行的目标棋糊
C.美洲的发现出于一种偶然D.新航路开辟的经济动因明显
22.
十六世纪中叶,英国商人采取了联合起来向外冒险的方式。他们建成了一些特许公司,即获得女王特许的、由大商人合股经营的大贸易公司,去垄断某一地区的市场。如1600年成立的东印度公司,经营东方的贸易等。推动这一活动出现的主要因素是英国
A.资本主义经济成为主流
B.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
C.打败了西班牙殖民帝国
D.新生产方式的开放性
23.
可可(生产巧克力的原料)大都出产于西班牙在新航路开辟后所占的殖民地,但那些弄不到可可的国家反而有了更多的动力去寻找,或者通过移植来创造更多的可可产地。这可以用于说明新航路开辟
A.使西欧经济领先世界
B.改变了世界资源分配
C.推动了殖民地近代化
D.开创了世界近代文明
24.
17世纪,荷兰政府对进口货物收取相当低的关税,而且实行完全的自由贸易,其安特卫普港口更成为欧洲商人和商品的集散中心。据此可知,当时荷兰
A.积极开拓海外殖民地
B.成为欧洲的贸易中心
C.重视发展工业经济
D.垄断了西方海外贸易
25.
据统计,从1503年到1660年,来自秘鲁等地的18.5万公斤黄金和1600万公斤白银被运到西班牙,使其白银的数量超过了欧洲白银储备总量的三倍,其中还不包括走私的。这样,“财富历史性地集中到西班牙一边”。这一现象对世界历史产生的巨大影响是
A.南欧地区很快被殖民地化
B.世界经济中心转移至西班牙
C.激起了欧洲殖民扩张浪潮
D.加速瓦解了亚洲的封建制度
26.
(题文)英国学者托马斯·孟强调“在价值上,每年卖给外国人的货物,必须比我们消费他们的要多”,要“把自己的金钱当做诱鸟放出去,一边把别人的金币引回来”。该观点反映的是英国
A.新经济时代贸易特点
B.资本积累的途径
C.自由贸易观点终结
D.殖民掠夺的野蛮
27.
托马斯·莫尔在其作品《乌托邦》(1516年出版)中虚构了一位航海家的美洲见闻:在那里,财产是公有的,人民是平等的,实行着按需分配的原则,大家穿统一的工作服,在公共餐厅就餐,官吏由公共选举产生。该材料说明了
A.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影响巨大
B.新航路的开辟推动了进步思想的产生
C.莫尔对工业资产阶级的强烈不满
D.宗教改革推动了空想社会主义的产生
28.
西班牙和葡萄牙的殖民地,仅就亚麻布一项而言,年消费量可达300万英镑以上,而这一巨大的消费量几乎全由法国、佛兰德斯、荷兰和德国提供。由此可推断出
A.以欧洲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B.西葡两国错失早期殖民扩张带来的发展机遇
C.西葡两国同英法荷之间对世界市场激烈争夺
D.西班牙葡萄牙捷足先得占领了广阔的殖民地
29.
阅读《19世纪西欧主要国家与中国城市和农村人口统计表》,分析中西方在城市化上的差异主要表明
A.在城市化上,工业文明明显优于农业文明
B.中西方在城市化走上了明显不同的道路
C.在城市化上,西方是主动的,中国是被动的
D.中西方农村人口对城市化的态度不同
30.
(题文)“从这污秽的阴沟里泛出了人类最伟大的工业溪流,肥沃了整个世界;从这肮脏的下水道中流出了纯正的金子。人性在这里获得了最为充分的发展,也达到了最为野蛮的状态;文明在这儿创造了奇迹,而文明人在这儿却几乎变成了野蛮人。”这是1835年法国思想家托克维尔对英国工业革命城市曼彻斯特的评论。对这段评论理解最准确的是
A.运用唯物史观高度肯定了工业革命为社会创造了巨额物质财富
B.运用近现代史学范式指出了工业文明的进步性
C.运用生态史学范式指出了工业革命中存在的问题
D.运用社会史学范式肯定了工业革命对人们生活的改善
31.
19世纪中叶,日本“开国”,澳大利业成为英国殖民地,印度完全被英国控制以及此后清朝政府成为“洋人的朝廷”。这些史实表明
A.英国开始掌握世界殖民霸权
B.世界一体化进程基本完成
C.地域性历史开始演变为世界历史
D.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
32.
自19世纪中叶,马克思写下自己的著作以来,事态的发展并未遵循他所预示的明确的模式。在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里,穷人没有变得更穷,相反,工人们变得越来越富裕,因而也就越来越满足于现状。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资本主义国家的福利制度完善
B.工人运动遭到资本主义国家压制
C.马克思主义理论需要不断发展
D.工业革命推动了欧洲社会的进步
33.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认为,工业革命后发生的世界市场使“一种与机器生产中心相适应的新的国际分工产生了。它使地球的一部分成为主要从事农业的生产地区,以服务于另一部分主要从事工业的生产地区。”作者主要在说明工业革命
A. 促进了以西欧为中心的世界市场的形成
B. 推动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逐步成熟
C. 形成了东方原料、西方产品的基本格局
D. 促进了全球性文化交流的进一步扩大
34.
在近年编撰的世界通史中,不少著作突破以民族、国家为单位的传统套路,按文明类型及其演变划分历史,注重描述不同文明间的冲突与融合。下列史实最能印证材料观点的是
A.16世纪开始兴起的三角贸易
B.清朝厉行海禁政策并维护朝贡体系
C.17世纪中期英国颁布《航海条例》
D.1640年英国爆发资产阶级革命
35.
“战略目标的冲突和长期海上对抗决定了这场战争的形式——与近四世纪英国所参加的战争相比,它是完完全全的贸易战争。交战的任何一方几乎都没有入侵对方领土的意图,英国所要求的是至高无上的贸易统治地位,……是为了求得海上生存而极力抗争。”这场发生于17世纪的战争带来的直接影响是
A.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B.西欧国家工业化进程加快
C.英国建立起“日不落帝国”D.荷兰的殖民霸权逐渐丧失
36.
下表是英国历史上消费品价格指数变化情况,这一变化带来的后果是
A.加速社会分化和封建制度解体
B.殖民制度和殖民掠夺登上历史舞台
C.推动农业生产商品化及贸易繁荣
D.英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殖民帝国
37.
1584年,《论西方发现》一文中指出,“殖民地即使不能直接找到黄金、白银,也肯定能给英国带来财富。新市场将大大刺激英国工业的发展。英国的雇佣机会将增多,许多流民将成为繁忙的工匠。”据此可知
A.殖民扩张提供了大量自由劳动力
B.殖民扩张给英国带来更多就业机会
C.工业革命急需广阔的海外市场
D.工业生产有利于殖民地人民就业
38.
《全球通史》中写道:“17世纪和18世纪初,西方人了解中国的历史、艺术、哲学和政治后,完全入迷了。”然而,“18世纪末,欧洲人对中国的自然资源更感兴趣。”导致这种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A.中国自然资源丰富
B.工业革命的需求
C.中西交流的加强
D.世界市场的形成
39.
有人描述19世纪初英国的情景时说,妇女和女孩们曾从黎明到深夜整天不断地使用的嘤嘤作响的纺车,如今已被弃置屋隅。那些打着拍子砰然作响的手织机也多半闲置闻。这说明
A.生产领域出现革命性变化B.工业革命推动妇女解放
C.重工业成为国民经济主导D.家庭手工业已不复存在

4.选择题(共2题)

40.在同一纬度地区,相对位置偏东的地点,要比偏西的地点(    )
41.在同一纬度地区,相对位置偏东的地点,要比偏西的地点(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1道)

    论述题:(1道)

    单选题:(37道)

    选择题:(2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8

    5星难题:0

    6星难题:24

    7星难题:0

    8星难题:5

    9星难题: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