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张家口市八校联盟2019届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三
试卷号:396827

试卷类型:开学考试
试卷考试时间:2019/1/26

1.材料分析题(共1题)

1.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从1888年至1919年,除了1899年一年外,中国原棉的出口大于进口。这完全扭转了1870年至1887年这段时期(1874年除外)的入超。乍看起来,原棉出口的增长可能有力地说明棉花作物总产量在清朝最后二十年中似乎大量增加了。但事实上并不那么简单。与棉花出口增加一起出现的情况是原棉价格的稳步上涨,同时又从印度和日本运进了价格较低的机制纱。把这三种趋向结合起来就可以看出:棉花产量没有增加或增加到足以满足国内和出口两者需要的程度;由此引起的国内棉和纱的较高价格促使纺织业者去购买较便宜的进口货;国内需要的减少随之又反过来抑制了增加原棉生产的兴趣。
——(美)费正清、刘广京编《剑桥中国晚清史(1800—1911年)》
根据上述材料概括指出中国“原棉出口”产生的趋向有哪些?并说明其影响。

2.单选题(共15题)

2.
美国1787年宪法依据三权分立的原则,对联邦政府的权力进行了分割。分割后的三部分权力分别由国会、总统和最高法院行使。国会、总统和最高法院分别行使的权力是
A.立法权、行政权、司法权
B.立法权、司法权、行政权
C.司法权、立法权、行政权
D.司法权、行政权、立法权
3.
徐中约在《中国近代史:1600~2000,中国的奋斗》一书中指出:“革命与国民并未带来预期的和平与秩序,民国时期较以前经历更多的痛苦与失序,它重现了传统上紧随王朝衰亡而来的失序与混乱。”这表明
A.革命比建国更重要
B.民国时期的社会政治建设没有任何成效
C.辛亥革命没有带来社会进步
D.相对于推翻旧制而言,建立新制更难
4.
“这支队伍……在它离开南京大江(扬子江)北岸的那一天起……所有同南京友军的交通都是被截断了的”。“这支队伍”指的是太平天国的
A.东征军
B.西征军
C.北伐军
D.石达开部
5.
1936年12月28日,美国《时代》周刊以大量篇幅报道了西安事变,而封面人物选择的是正在视察军队的日本裕仁天皇。这反应映出《时代》周刊
A.意在鼓动日本,实现东亚共荣B.希望示好日本,结成美日同盟
C.主张压制中国,渗透美国势力D.关注中国局势,担心中日战争
6.
“尽管他衣着简便,不事张扬,但蒋仍表现出一个征服者统领一切的气势,而不是和布尔什维克过于亲密的同志。他谨慎运用各种方式(包括布尔什维克主义)来实现其目标,只要它适合于‘中国是中国人的’口号。”美国《时代周刊》的这段报道,把蒋介石描述成
A.民族主义者B.专制主义者
C.自由主义者D.布尔什维克主义者
7.
在谈到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时,***曾风趣地说:“是黑人兄弟把中国抬进去的。”这句话最能说明
A.中国的国际地位日益提高
B.大多数国家要求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C.美国排斥中国政策的破产
D.发展中国家在国际事务中成为举足轻重的力量
8.
郭沫若认为:虽然《春秋》关于“初税亩”的记载仅仅几个字,却含有极其重大的社会变革的历史意义。这里所说的“重大的社会变革的历史意义”主要是指
A. 承认了私人对土地的所有权
B. 以法律形式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
C. 土地国有制度不断完善
D. 井田制在历史上完全消失
9.
第二次工业革命后,恩格斯指出:“资本家本身不得不部分地承认生产力的社会性。大规模的生产机构和交通机构起初由股份公司占有,后来由托拉斯占有,然后又由国家占有。”这反映出的本质问题是
A.资本主义国家已经成为垄断组织利益的代表者
B.第二次工业革命促使生产力出现了巨大飞跃
C.第二次工业革命改变了工业生产结构
D.资产阶级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进行了局部调整
10.
《全球通史》描述道:“新开辟地的召唤力松弛了农奴制的束缚……农奴主必须减少自己的要求,否则,就要冒农奴们纷纷逃跑的危险……农奴制的削弱是欧洲扩张的先决条件。它造成了一种更易变动的社会,这种社会能积聚起资本,为探险、征服和殖民提供所需的组织和自由的劳动力。因此,欧洲诸国从事海外冒险事业的成功的程度与其摆脱封建束缚的程度成正比,并非偶然。”史家强调的是
A.新航路的开辟促进欧洲封建制的瓦解
B.欧洲农奴制的削弱推动了新航路的开辟
C.封建势力雄厚的国家对外侵略成就大
D.海外冒险事业的成功意味着农奴制瓦解
11.
董仲舒认为,思想统一必须统一于“六经”,而“六经”的最权威、正确的解释权属于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派。由此推断,他主张“独尊儒术”的目的是
A.用儒家思想规范社会秩序
B.加强君主专制集权
C.融合诸子百家思想
D.使儒学成为文化正统
12.
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的表现不包括
A.出现了系统全面介绍马克思主义的文章
B.出现了众多介绍马克思主义的刊物
C.出现了一批研究马克思主义的社团
D.发动工农运动宣传马克思主义
13.
音乐大师贝多芬(1770~1827年)的作品反映了其追求进步和自由的思想。因为他深受
A.普法战争的影响
B.启蒙运动的影响
C.科学社会主义的影响
D.空想社会主义的影响
14.
有学者认为:宋元以后,中华文明开始呈现出复杂的二元性:一是商品经济发展所带来的文化世俗化倾向;二是理学和文化专制强化以后表现出的高雅文化倾向。他最可能选择的依据分别是
A.汉赋和唐诗
B.元曲和杂剧
C.风俗画和文人画
D.话本和小说
15.
康有为说:“林文忠公(林则徐)始译洋报,为讲求外国情形之始。”该评论
A.肯定了林则徐在近代思潮演变中的开创性贡献
B.表明近代中国报纸业开始于林则徐学习西方
C.反映了中国人对外国的了解是从林则徐开始的
D.说明康有为和林则徐的思想是相同的
16.
20世纪年代,我国秦山核电站和大亚湾核电站相继投入商业运行。这表明我国核工业的发展方向是
A.打破超级大国核垄断
B.提高军事战斗力
C.和平利用核能
D.成为核武器强国

3.选择题(共1题)

17.语法填空

    One day a rich man took his sons on a trip to the countryside. He wanted to show them how the poor lived so that they could be thankful {#blank#}1{#/blank#} his wealth through hard work.

    They spent a couple of {#blank#}2{#/blank#} (day) on the farm of what would be considered a poor family.

    On their return, the father asked the elderly boy{#blank#}3{#/blank#} (explain) what he had learnt. To his surprise, the boy, who had kept {#blank#}4{#/blank#} (silence) and deep in thought on the journey home, {#blank#}5{#/blank#} (reply) in a way that shocked his father.

    “I want to become a farmer,{#blank#}6{#/blank#} the farmers can enjoy the beautiful night stars while we have only expensive lanterns.” Finally, he asked his father, "What makes us safer, large walls around our house or some friends {#blank#}7{#/blank#} will protect us?"

    After a while, the boy finished by saying, "Before the trip I thought we {#blank#}8{#/blank#} (be) rich but today I learnt who is {#blank#}9{#/blank#}(true) rich." With this, the boy got up and walked away,{#blank#}10{#/blank#} (leave) his father sitting on their comfortable sofa, totally speechless.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1道)

    单选题:(15道)

    选择题:(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2

    5星难题:0

    6星难题:9

    7星难题:0

    8星难题:3

    9星难题: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