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综合题- (共3题)
1.
材料:近五十年来,中国人渐渐知道自己的不足了。……第一期,先从机器上感到不足……于是福州船政学堂、上海制造局等渐次设立起来。……第二期是从制度上感觉不足。……第三期便是从思想文化根本上感觉不足。
——梁启超《五十年中国进化概论》
(1)因为“先从机器上感到不足”,学习西方开展了什么运动?并指出这次运动失败的标志是什么?
(2)因为“从制度上感到不足”,19世纪末,先进的中国人掀起了什么运动?这场运动在当时产生了什么影响?在此期间,有一个人把西方的进化论学说介绍到中国,你知道这个人是谁吗?
(3)为了学习西方的民主制度,20世纪初,中国人还进行了什么努力?领导人物是谁?
(4)材料中与第三期相关的重大历史事件是什么?该事件兴起的标志是什么?
——梁启超《五十年中国进化概论》
(1)因为“先从机器上感到不足”,学习西方开展了什么运动?并指出这次运动失败的标志是什么?
(2)因为“从制度上感到不足”,19世纪末,先进的中国人掀起了什么运动?这场运动在当时产生了什么影响?在此期间,有一个人把西方的进化论学说介绍到中国,你知道这个人是谁吗?
(3)为了学习西方的民主制度,20世纪初,中国人还进行了什么努力?领导人物是谁?
(4)材料中与第三期相关的重大历史事件是什么?该事件兴起的标志是什么?
2.
识图探究

请回答:
(1)图一是我国第一部比较系统地介绍世界各国情况的著作,请写出其书的作者以及其编写目的,后来中国把此书的主张付诸实践的事件是什么?
(2)图二的《天演论》是一位思想家的译著,他的思想推动了中国近代史上的什么政治运动发生?
(3)图三的《民报》是哪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的机关刊物?在其《发刊词》中介绍的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是什么?
(4)图四的这本杂志大力宣扬的时代口号是什么?
(5)这四幅图体现了近代中国人的不断探索之路,你能说出这条探索之路的特点吗?

请回答:
(1)图一是我国第一部比较系统地介绍世界各国情况的著作,请写出其书的作者以及其编写目的,后来中国把此书的主张付诸实践的事件是什么?
(2)图二的《天演论》是一位思想家的译著,他的思想推动了中国近代史上的什么政治运动发生?
(3)图三的《民报》是哪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的机关刊物?在其《发刊词》中介绍的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是什么?
(4)图四的这本杂志大力宣扬的时代口号是什么?
(5)这四幅图体现了近代中国人的不断探索之路,你能说出这条探索之路的特点吗?
3.
为了更好地学习辛亥革命,小明通过以下不同的途径去了解这一段历史,请你结合这些途径,进行相关问题的探究。
【讲话中的历史】
“九十年前,在中国这块土地上,爆发了一场对中国历史进程产生重大影响的革命……先生是站在时代前列的历史伟人,是伟大的爱国主义者,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驱。他为追求民族独立、民主自由和民生幸福贡献了毕生精力。”
——摘自《江泽民在纪念辛亥革命九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1)这应该是江泽民在哪一年发表的讲话?讲话中的“革命”指什么革命?“先生”指的是谁?
【影视中的历史】
(2)某剧组拍摄的电影《孙中山》展现了孙中山波澜壮阔的一生,请你列举电影剧本中表现孙中山为了追求民族独立和民主自由作出的努力(至少三项)。
(3)电影中有这样的一个情景,面对国家危亡,孙中山毅然弃医从政,请谈谈你对此的感想。
【辩论中的历史】
有关辛亥革命是成功还是失败了。小明与小刚展开了争论。小明的观点:辛亥革命成功了。小刚的观点:辛亥革命失败了。
(4)你怎么看?说出你的理由。(只选一个观点)
【讲话中的历史】
“九十年前,在中国这块土地上,爆发了一场对中国历史进程产生重大影响的革命……先生是站在时代前列的历史伟人,是伟大的爱国主义者,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驱。他为追求民族独立、民主自由和民生幸福贡献了毕生精力。”
——摘自《江泽民在纪念辛亥革命九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1)这应该是江泽民在哪一年发表的讲话?讲话中的“革命”指什么革命?“先生”指的是谁?
【影视中的历史】
(2)某剧组拍摄的电影《孙中山》展现了孙中山波澜壮阔的一生,请你列举电影剧本中表现孙中山为了追求民族独立和民主自由作出的努力(至少三项)。
(3)电影中有这样的一个情景,面对国家危亡,孙中山毅然弃医从政,请谈谈你对此的感想。
【辩论中的历史】
有关辛亥革命是成功还是失败了。小明与小刚展开了争论。小明的观点:辛亥革命成功了。小刚的观点:辛亥革命失败了。
(4)你怎么看?说出你的理由。(只选一个观点)
2.选择题- (共21题)
4.
有人说:“洋务运动因战争而兴起,又因战争而宣告失败。”此处的“战争”分别指
A.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 |
B.鸦片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
C.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 |
D.第二次鸦片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
5.
我们革命的目的,是为中国谋幸福,因为不愿少数满洲人专制,故要民族革命;不愿君主一人专制,故要政治革命;不愿少数富人专制,故要社会革命。”孙中山先生把“政治革命即“创立民国”概括为
A.民族主义 |
B.民权主义 |
C.民生主义 |
D.民主主义 |
8.
美国汉学家芮玛丽评价中国近代某一运动时说:“不但一个王朝,而且一个文明看来已经崩溃了,但由于十九世纪六十年代的一些杰出人物的非凡努力,它们终于死里求生,再延续了六十年。”引文中“杰出人物”是指
A.魏源 | B.曾国藩 | C.洪秀全 | D.詹天佑 |
9.
李鸿章在上海联合洋枪队镇压太平军时,感叹西方国家“大炮之精纯,子弹之细巧,器械之鲜明……实非中国所能及。”材料反映洋务派主张学习西方的 ( )
A.民主思想 | B.政治制度 | C.军事技术 | D.风俗习惯 |
11.
历史学家章开沅曾说:“1895年中国有三个人各自做出自己一生最重要的选择:康有为选择了变法,孙中山选择了革命,张謇选择了实业”。这三个人的共同目标是( )
A.推翻清政府的统治 | B.实现君主立宪制 |
C.挽救中华民族危亡 | D.建立民主共和国 |
12.
拉开维新变法的序幕,标志着酝酿多年的资产阶级维新变法思潮已发展为爱国救亡的政治活动的历史事件是( )
A.“公车上书” | B.创立《万国公报》 |
C.强学会成立 | D.光绪帝颁布诏书,宣布变法 |
13.
有人曾经这样评价过戊戌变法:“作为一场政治运动,百日维新短命而败,但作为一场更广阔意义上的社会文化运动,自有其成功之处”。这里的成功之处主要指戊戌变法运动()
A.阻止了民族危机继续加深 |
B.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作用 |
C.改革了君主专制政体 |
D.动摇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 |
15.
有人认为,从洋务运动到戊戌变法是中国近代化探索中的“量变”,而辛亥革命则是一次“巨变”。“巨变”指的是( )
A.推翻了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统治 |
B.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 |
C.完成了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 |
D.促进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
16.
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政治上、思想上的大解放。这里“思想上的大解放”是指( )
A.结束了2000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 B.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
C.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 D.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 |
18.
在中华民族深陷泥潭无法自拔时,那些敢于担当、忧国忧民的知识分子们,在政治上找不到出路,转而在思想领域寻找挽救危亡的良药。他们领导发起( )
A.洋务运动 | B.戊戌变法 |
C.辛亥革命 | D.新文化运动 |
19.
在一次历史研究性学习活动中,同学们搜集了某一时期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等人的资料和文章。你认为这一学习活动的主题应是( )
A.“自强”“求富” | B.“变法图强” |
C.“三民主义” | D.“民主”和“科学” |
20.
沈从文曾让儿子读胡适的诗《希望》》“我从山中来,带得兰花草,种在小园中,希望花开早……”儿子没看完便说:“这种诗像小孩写的!”沈从文说:“那时候能写这种小孩子东西已经很了不得。没人提倡这些,你就读不到那么多新书,我也不会写小说。”这个故事与新文化运动内容联系最紧密的是()
A.提倡民主,反对专制 |
B.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
C.提倡科学,反对迷信 |
D.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 |
23.
近代以来,人们的社会生活发生了显著变化。下列现象不可能发生的是( )
A.1912年,赵某夫妇分别穿着中山装和旗袍参加了一个重要宴会 |
B.1911年,王某通过《申报》获得了武昌起义的消息 |
C.慈禧太后逃离北京后打电报给李鸿章让其到北京同八国联军谈判 |
D.1912年孙中山在电影院欣赏3D电影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综合题:(3道)
选择题:(2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2
5星难题:0
6星难题:8
7星难题:0
8星难题:9
9星难题: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