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4题)
1.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45年秋天,马铃薯晚疫病首次渡过大西洋,袭击了爱尔兰,致使当年农民一无所获。马铃薯在1846年再度绝收,而饥荒持续着。对抗饥饿的办法显然是从国外进口谷物,以缓解爱尔兰的困境。问题是根据当时的法律,这些进口物品必须被课以沉重的进口税。当时所谓的《谷物法》,便是一场长期论辩的核心。贵族阶层的地主希望保留这些限制谷物进口的法案,而由工业家所领导的反对联盟,则要求废除它们。随着爱尔兰的饥荒造成重大危机,最终马铃薯决定了这场论辩的胜负。经过1846年5月的一场表决,《谷物法》被废除了。
——汤姆·斯坦迪奇《舌尖上的历史》
材料二 维多利亚王朝早期,当时人们广泛认为中产阶级正在取得胜利。人们说1846年废除《谷物法》削弱了土地贵族政治经济的支柱。马克思和恩格斯甚至在1850年说:“唯一残留下来的贵族属资产阶级。”作为统治阶级的英国贵族的丧钟真得敲响了么?从长远来看,是没有疑问的。不过在贵族得以延长其统治和以自己的世界观教育其继承者以前,丧钟尚未敲响。权力是和平过渡的,其回报是上流集团的新成员们在时间上给以宽限,并接受贵族的许多价值观念。双方的敌对情绪开始淡化。1846年以后,地主们的利益不再那么明显地与工业或者资本相对立。大地主的收益越来越多地来自铁路、运河、矿山和在城市的财产。英国历史上乐于将新财富并入原有财富的模式,在18世纪晚期被地域上和宗教上孤立的工业财富的爆炸性增长破坏了,这时又完全恢复起来。实业家的孩子允许成为上层阶级一份子的代价是放弃相对孤立的一个世纪里形成的、面向生产的文化。
——马丁·威纳《英国文化与工业精神的衰落》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废除《谷物法》的社会背景。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废除《谷物法》的历史作用及废除过程中表现出的政治智慧。
材料一 1845年秋天,马铃薯晚疫病首次渡过大西洋,袭击了爱尔兰,致使当年农民一无所获。马铃薯在1846年再度绝收,而饥荒持续着。对抗饥饿的办法显然是从国外进口谷物,以缓解爱尔兰的困境。问题是根据当时的法律,这些进口物品必须被课以沉重的进口税。当时所谓的《谷物法》,便是一场长期论辩的核心。贵族阶层的地主希望保留这些限制谷物进口的法案,而由工业家所领导的反对联盟,则要求废除它们。随着爱尔兰的饥荒造成重大危机,最终马铃薯决定了这场论辩的胜负。经过1846年5月的一场表决,《谷物法》被废除了。
——汤姆·斯坦迪奇《舌尖上的历史》
材料二 维多利亚王朝早期,当时人们广泛认为中产阶级正在取得胜利。人们说1846年废除《谷物法》削弱了土地贵族政治经济的支柱。马克思和恩格斯甚至在1850年说:“唯一残留下来的贵族属资产阶级。”作为统治阶级的英国贵族的丧钟真得敲响了么?从长远来看,是没有疑问的。不过在贵族得以延长其统治和以自己的世界观教育其继承者以前,丧钟尚未敲响。权力是和平过渡的,其回报是上流集团的新成员们在时间上给以宽限,并接受贵族的许多价值观念。双方的敌对情绪开始淡化。1846年以后,地主们的利益不再那么明显地与工业或者资本相对立。大地主的收益越来越多地来自铁路、运河、矿山和在城市的财产。英国历史上乐于将新财富并入原有财富的模式,在18世纪晚期被地域上和宗教上孤立的工业财富的爆炸性增长破坏了,这时又完全恢复起来。实业家的孩子允许成为上层阶级一份子的代价是放弃相对孤立的一个世纪里形成的、面向生产的文化。
——马丁·威纳《英国文化与工业精神的衰落》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废除《谷物法》的社会背景。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废除《谷物法》的历史作用及废除过程中表现出的政治智慧。
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大夫(指御史大夫桑弘羊)曰:“今意一总盐铁,非独为利入也,将以,建本抑末,离朋党,禁淫侈,绝并兼之路也。……铁器兵刃……非众庶所宜事也。往者豪强大家……采铁石鼓铸,煮海为盐,一家聚众或至千余人,……成奸伪之业,遂朋党之权,其轻为非亦大矣。”
这种管制(国家和君主干预经济生活)几乎毫无例外地必定是无用的或有害的。”国家只起“守夜人”的作用。它的职能是:“第一,保护社会,使不受其他独立社会的侵犯。第二,尽可能保护社会上各个人,使不受社会上任何其他人的侵害或压迫,这就是说,要设立严正的司法机关。第三,建设并维持某些公共事业及某些公共设施。
(1)根据材料一,分析汉武帝时实施盐铁官营政策的原因。
(2)材料二中亚当·斯密批评了当时中国什么政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该政策的影响。
(3)根据所学知识,比较分析材料一与材料二两种经济理念的不同及实施的历史影响。
材料一 大夫(指御史大夫桑弘羊)曰:“今意一总盐铁,非独为利入也,将以,建本抑末,离朋党,禁淫侈,绝并兼之路也。……铁器兵刃……非众庶所宜事也。往者豪强大家……采铁石鼓铸,煮海为盐,一家聚众或至千余人,……成奸伪之业,遂朋党之权,其轻为非亦大矣。”
——西汉桓宽《盐铁论》
材料二 中国似乎长期处于静止状态,其财富也许在许久以前已完全达到该国法律制度所允许的限度,但若易以其他法制,那么该国土壤、气候和位置所可允许的限度,可能比上述限度大得多。一个忽视或鄙视国外贸易,只允许外国船舶驶入一二港口的国家,不能经营在不同法制下所可经营的那么多交易。这种管制(国家和君主干预经济生活)几乎毫无例外地必定是无用的或有害的。”国家只起“守夜人”的作用。它的职能是:“第一,保护社会,使不受其他独立社会的侵犯。第二,尽可能保护社会上各个人,使不受社会上任何其他人的侵害或压迫,这就是说,要设立严正的司法机关。第三,建设并维持某些公共事业及某些公共设施。
——英国亚当·斯密《国富论》
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分析汉武帝时实施盐铁官营政策的原因。
(2)材料二中亚当·斯密批评了当时中国什么政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该政策的影响。
(3)根据所学知识,比较分析材料一与材料二两种经济理念的不同及实施的历史影响。
4.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平定新疆等少数民族贵族叛乱以后,为保证政治上的有效统治,清朝统治者特别提倡迁移内地人民到新疆从事农业开发。清廷以切实有效的措施帮助内地人民完成向新疆的迁徙。1761年,清政府首先实行有组织地移民出关,尔后对落户的农户放宽起课年限,有力地保证了应募农民在迁入地有时间和力量开垦种地,受有组织的移民的吸引和鼓舞,自发迁移进入新疆的人口也与日俱增,移民屯垦取得显著成效。在西南地区,清雍正年间实行改土归流,废除土司制,汉族手工业者纷纷进入少数民族地区,有的来定居,有的开荒,有的经营木工、金工、石工等手工业,促进了西南地区的经济开发。
——摘编自王兴文《试论中国古代西部经济开发政策》
材料二
18世纪末19世纪初,在美国领土扩张的同时,兴起了大规模的西进运动。一批批移民像潮水般涌入西部地区,一望无际的西部荒原逐步得到开发。最先的移民在西部开拓荒地,建立居民点,发展农业,他们所需要的生产资料及日用工业品则完全仰仗东部,这就为东部资本主义工业扩大了国内市场。反过来,西部新农业区的开辟,又为东部城市和工业人口提供了粮食及原料。农业资本主义沿着这条所谓的“美国式道路”,在西部发展起来。总之,美国西进运动的过程,也就是资本主义在北美大陆的横向发展过程。
——摘编自齐涛《世界通史教程》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18世纪至19世纪初清朝西部开发与美国西进运动的特点及背景。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说明清朝西部开发与美国西进运动共同的历史借鉴。
材料一
在平定新疆等少数民族贵族叛乱以后,为保证政治上的有效统治,清朝统治者特别提倡迁移内地人民到新疆从事农业开发。清廷以切实有效的措施帮助内地人民完成向新疆的迁徙。1761年,清政府首先实行有组织地移民出关,尔后对落户的农户放宽起课年限,有力地保证了应募农民在迁入地有时间和力量开垦种地,受有组织的移民的吸引和鼓舞,自发迁移进入新疆的人口也与日俱增,移民屯垦取得显著成效。在西南地区,清雍正年间实行改土归流,废除土司制,汉族手工业者纷纷进入少数民族地区,有的来定居,有的开荒,有的经营木工、金工、石工等手工业,促进了西南地区的经济开发。
——摘编自王兴文《试论中国古代西部经济开发政策》
材料二
18世纪末19世纪初,在美国领土扩张的同时,兴起了大规模的西进运动。一批批移民像潮水般涌入西部地区,一望无际的西部荒原逐步得到开发。最先的移民在西部开拓荒地,建立居民点,发展农业,他们所需要的生产资料及日用工业品则完全仰仗东部,这就为东部资本主义工业扩大了国内市场。反过来,西部新农业区的开辟,又为东部城市和工业人口提供了粮食及原料。农业资本主义沿着这条所谓的“美国式道路”,在西部发展起来。总之,美国西进运动的过程,也就是资本主义在北美大陆的横向发展过程。
——摘编自齐涛《世界通史教程》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18世纪至19世纪初清朝西部开发与美国西进运动的特点及背景。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说明清朝西部开发与美国西进运动共同的历史借鉴。
2.单选题- (共22题)
5.
(题文)马克思在《资本论》序言写道:“工业较发达的国家向工业较不发达的国家所显示的,只是后者未来的景象。”材料表明
A.预测到帝国主义阶段东西方的差距 |
B.所有落后国家早晚要走发达国家道路 |
C.不发达工业国家以及非工业国家也将被迫卷入到普遍的竞争的斗争之中 |
D.工业较不发达的国家也会内部产生类似于工业发达国家那种内在的矛盾 |
6.
“被工业革命推上权势顶峰的是这样一些人:他们中大多数……没有光荣的族谱和坚强的后盾……自己穷困潦倒。在工业革命的风暴中,他们凭自己的创造才能取得发明专利,更凭精明的计算和心狠手辣开办工厂,在社会财富的梯级上越爬越高。”这段材料旨在说明
A.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 |
B.工业革命中英国社会结构变化 |
C.英国工业革命中贵族阶层衰落 |
D.英国工商业资产阶级力量壮大 |
7.
在17到18世纪,英国在全国各地修建了多条主干道,并对河流河床进行综合整治,最终打造成四通八达的水陆交通运输网,这些措施
A.引发了英国交通领域上的革命 |
B.推动了英国对外进行殖民扩张 |
C.加速了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
D.推动了工业革命的发生和发展 |
8.
“在17世纪,(英国)煤的运输方面的困难,曾是其作为燃料的一大缺陷,但到19世纪30年代后,煤就可以自己运输自己了。”材料现象反映了
A.煤炭已成为工业主要能源 |
B.英国急需煤炭的大量进口 |
C.铁路是煤的主要运输方式 |
D.近代的电力工业发展迅速 |
9.
第二次工业革命使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进入帝国主义阶段,但是,资本主义国家中出现了独裁统治的现象,这反映了
A.资本主义发展到最高阶段 |
B.原有的民主制度不适应或不利于垄断 |
C.资本主义制度已经腐朽不堪 |
D.资本主义制度即将被社会主义制度所取代 |
10.
19世纪初期,欧洲内陆的运输量出现史无前例的盛况,因而掀起改善陆路交通的高潮,但仍无法缓解货物拥塞的情况。这种情形产生的主要原因是
A.各国大力保护关税使货物流通受阻 |
B.拿破仑战争导致港口贸易陷入困境 |
C.各国征收高额租税使运输成本提高 |
D.工业革命迅速扩展使各地运输量大增 |
11.
19世纪末期,英国的家庭人数开始减少。这种趋势先在上层社会和自由职业中开始,不久影响到其他中产阶级,最后影响到工人阶级,工人中也一度出现了节育。这反映了
A.大机器时代工人的生育观念得以修正 |
B.工人主观上更愿意少生孩子尽快脱贫 |
C.智能型职员群体成为工业化的主力军 |
D.工业革命时期英国国内竞争日趋激烈 |
12.
1839年,英国棉纺织厂女工14.6万人,占棉纺工人总数的56.45%,毛纺织厂女工占工人总数的69.5%,丝织厂占70.5%,麻纺厂占70.5%。1851年,英国在业女性283万余人,30年后就业女子达3 885万人,女工约占工业劳动力的25%,分布在纺织、服装、采矿、金属、帮佣、造纸、印刷、食品等行业。这种现象产生的根源是
A.技术发展进步,妇女角色转变 |
B.民主政治进步,女权意识增强 |
C.社会分工细化,妇女思想解放 |
D.对外殖民扩张,男性远离故乡 |
13.
1870~1900年间,英国的工业生产增加了一倍,但英国在世界工业总产量中所占份额从三分之一降到五分之一。对此,合理的解释是
A.工业革命产生和发展进程不一致 |
B.英国失去了殖民霸主的地位 |
C.新兴国家的兴起改变了经济格局 |
D.英国坚持实行自由贸易政策 |
14.
阿尔温·托夫勒在《第三次浪潮》中说:“为了鼓励人们投资,采取了责任有限公司的方式……打开了投资的闸门。……1901年,世界出现了第一个拥有十亿美元的公司——美国钢铁公司。”导致公司制快速发展的主要因素是
A.大航海时代海外殖民的需要 |
B.工业革命与科技的进步 |
C.蒸汽时代机器普及的推动 |
D.电气时代大规模投资的需要 |
15.
恩格斯指出:它实际上是“一个调节生产为目的的联盟,他们规定应该生产的总生产量,在他们之间加以分配,并且强制实行预先规定的出售价格”,实质上是“资本家本身不得不承认生产力的社会性”。下列与材料中所指的“它”最相关的是
A.早期殖民扩张 |
B.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
C.第一次工业革命 |
D.第二次工业革命 |
16.
《剑桥欧洲经济史》中写道:“机器都在执行着一种新的纪律。纺工不再能够像过去那样在家里无拘无束地摇车纺纱,织工也不再能够像过去那样在家里自由自在地投梭织布了。现在,他们必须在工厂中按照没有生命不知疲倦的机器设备所确定的速度工作。”材料反映了
A.工业化限制了人们的自由 |
B.工业革命改变了生产方式 |
C.工业化改变传统家庭结构 |
D.机器主宰人们的社会生产 |
17.
1883年,恩格斯在致德国社会民主党人爱·伯恩施坦的信中说:“远距离输电使工业几乎彻底摆脱地方条件所规定的一切界限,它终将成为消除城乡对立的最强有力的杠杆。”恩格斯旨在说明
A.电力推广将导致阶级斗争的终结 |
B.科学技术对社会变革的重要影响 |
C.发展电力是德国革命成功的关键 |
D.电气技术取代蒸汽技术的必要性 |
18.
19世纪后半期……动力技术与其他发明携手并进,在欧洲和世界其他部分之间“挖开”了一道“鸿沟”。下列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A.欧洲与世界各地的矛盾激化 |
B.工业革命使欧洲领先于世界 |
C.工业化推动了欧洲对外扩张 |
D.欧洲脱离了与世界各地联系 |
19.
(题文)1846年废除《谷物法》之后,英国坚定不移地奉行自由贸易。蒸汽动力引起了海运和陆运的革命,1869年苏伊士运河和1914年巴拿马运河相继开通,极大地推动了洲际贸易。据经济利益关系推论,1914年以前的世界贸易和国外投资主要是在
A.资本主义国家之间 |
B.宗主国与殖民地之间 |
C.世界各国之间 |
D.亚非拉国家之间 |
20.
某国19世纪70年代冶金企业平均投资为10多万元,20世纪初则达到近200多万元;同一时期的冶金企业由上千家减少为100多家。据此可知该国
A.已经完成第二次工业革命 | B.是以重工业为主导的国家 |
C.出现新式的生产组织形式 | D.两次工业革命的交叉进行 |
23.
1832年一位英国工业家说:“50年前我们不需要议会代表,现在我们需要了。因为……我们现在为整个世界生产。”这说明
A.工业革命推动人们民主意识的提高 |
B.英国议会实行无代表的专制统治 |
C.工业革命导致英国政治力量的变化 |
D.英国资产阶级要求建立世界霸权 |
24.
德国于1863年颁布了《工人疾病保险规定的准则》,1884年颁布了《事故保险法》,1889年颁布了《伤残及养老保险法》,再加上20世纪初颁布实施的其他医疗、工伤、失业等法律,德国建立起当时世界上最完备的社会保障法律体系。这客观上反映了当时
A.政府放弃了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 |
B.工业革命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 |
C.政府最早进行了福利国家的建设 |
D.工业迅速发展导致社会问题频发 |
25.
18世纪,英国等欧洲列强已经在海外获取了大量的土地和商业利益。英国城市中的市民都分沾了国家发展的利益,当时的手工业生产,都不足以应付他们的生活需求。于是,第一拨工业化生产出现。据材料,这一生产方式出现的直接原因是
A.广阔的海外市场 |
B.市民生活需求 |
C.原手工作坊的技术积累 |
D.优越的政治制度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4道)
单选题:(22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2
5星难题:0
6星难题:16
7星难题:0
8星难题:5
9星难题: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