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衡阳县2018届高三第一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三
试卷号:395832

试卷类型:期末
试卷考试时间:2018/2/17

1.材料分析题(共2题)

1.
(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养廉银制度始于清雍正二年(1724年),当年雍正帝正式降旨实行“火耗归公”,又称“耗羡归公”(注:火耗,即银两在兑换、熔铸、保存、运解中有一定损耗,故征税时要增加损耗,这种附加称为“火耗”或“耗羡”)。规定“每两加耗五分”,耗羡归公后,作为政府正常税收,统一征课,存留藩库,从中提取养廉银,发给官吏作为生活补贴和办公费用,且其数量大大超过正俸。支发各官的养廉银,有一定的标准,养廉银远远高出正俸标准,越是高品级的官员,养廉银越是优厚。督抚大吏每年一二万两,知县一二千两。…从而达到“不使累及间”“上不误公,下不累民”的目的。
摘编自董庆伟《清朝雍正时期廉政措施研究》
材料二新加坡政府为了保障高薪养廉政策的有效性,采取了如下的措施:提高公务员的工资;确保公务员晋升较快;重视公务员的进修、培训;享有定期休假,退休后享受养老金;提高福利待遇。新加坡的廉政指数历年来都排在了世界前列,是世界著名的廉政政府之一。
……1960年新加坡颁布了全国第一部《防止贪污法》,之后陆续制定了《没收贪污所得利益》《公务员惩戒规则》《公务员守则和纪律条例》和《公务员指导手册》等法律,对公务员的行为规范作出了明确的规定,具有严密、详细、具体、全面的特点,有相当强的可操作性。
新加坡的高薪养廉配备有齐全的廉政教育,在全国范围内形成一种廉洁的氛围。新加坡廉政教育,从思想上抵制、社绝腐败的念头。新加坡对公务员的监督还有健全的廉政监督网络,包括反贪污调查局的监督、公共服务委员会的监督以及审计署的监督。除此之外,还有公民对公务员的监督、媒体的监督等监督方式并存,使贪污行为很容易被查处,并且还要为此付出相当大的代价,腐败的成本远大于收益。
(1)依据材料一,概括雍正时期养廉银制度的主要特征。
(2)依据材料一、二,分析新加坡较之我国雍正时期在廉政政策的主要进步,并谈谈你对高薪养廉政策的认识。
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我国历代思想家和政治家都比较重视人口蕃衍问题。春秋时期,孔子在《礼记》中指出“地有余而民不足,君子耻之”。唐代的刘晏则说:“人口滋多,则赋税自广,故其理财,以爱民为先”。明代的丘浚则指出:“天下盛衰在庶民,庶民多则国势盛,庶民寡则国势衰……民生既蕃,户口必增,则国家之根本以固,元气以壮,天下治而君位安矣。”
古人也看到了人口蕃衍过多之弊端。早在战国时期,韩非就指出,“古者……人民少而财有余,故民不争”,而“今……人民众而货财寡,事力劳而供养薄,故民争,虽倍赏罚而不免于乱。”处于北宋盛世的大文豪苏东坡说:“生之者寡而食之者众,是以公私枵(空)然而百弊并生。”至乾隆55年全国人口增至3.1亿人,乾隆帝十分担忧地说:“承平日久,生齿日繁,盖藏自不能如前充裕,且庐舍所占土地亦不啻倍蓰(数倍)。生之者寡,食之者众,朕甚忧之”。
——据吴江生《中国20世纪以前人口资源环境思想探要》
材料二据统计,1500年,英国人口为300万人,1700年为500万人,1800年为850万人,1850年为1675万人。人口迅速增长造成了大量的“过剩人口”,出现了大批失业者和贫民。19世纪初年在约克郡就是1/3的工人失业。随着失业和贫困而来的是,在英国出现了大量的赤贫者和半赤贫者,在1834年以前,其半赤贫者便有340万。
——舒小昀《英国工业革命时期的人口问题和人口理论》
(1)据材料一,说明古代中国思想家和政治家重视人口增长又对人口增长表示担忧的原因。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说明工业革命导致英国人口迅速增加的原因及其所引发的社会问题。
(3)据上述材料,说明应如何处理人口增长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

2.单选题(共11题)

3.
钱乘旦的《英国通史》载:“到光荣革命为止,合适的政治和社会环境已经在英国形成了,正是在这种环境下,英国率先走向工业革命,也就从一个文明边缘的小国走向了世界的中心,并开创了一种新的文明。”材料中“合适的政治环境”主要指当时英国
A.议会成为国家权力中心
B.责任内阁制的形成
C.工业资产阶级控制议会
D.王权受到彻底限制
4.
有学者曾经指出:“就马克思理论而言,无产阶级亦必在资本主义社会下获得长期的高度训练,待其知识程度与组织能力达到一理想水准,才能脱颖而出,代替资本主义来掌握政权。”这最能够说明的是
A.《共产党宣言》发表的影响
B.巴黎公社失败的主要原因
C.马克思主义诞生的客观条件
D.二月革命爆发的主要原因
5.
渡江战役期间,***发表声明:“外国政府如果愿意考虑同我们建立外交关系,它就必须断绝同国民党残余势力的关系。”新中国初期,与此声明相一致的外交方针是
A.“和平共处”
B.“另起炉灶”
C.“一边倒”
D.“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6.
战国时期,商鞅变法以法律强制手段加速大家庭的分解:“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令民父子兄弟同室内息者为禁”。这种做法
A.导致传统宗法关系开始瓦解
B.增加了农民的赋税负担
C.反映了统治者推行严刑峻法
D.有利于小农经济的发展
7.
宋真宗咸平年间,朝廷申明禁约:“禁内外臣市官田宅(政府出让的公屋)。”仁宗天圣七年,宋政府又出台政策:“诏现任近臣除所居外,无得于京师置屋。”据此推断,宋政府力图
A.维护市场稳定
B.防止贫富分化
C.控制城市规模
D.变革政府职能
8.
钱乘旦说:“中国古代的城市与商业一贯发达,但中国的商业与城市一向都是在体制内发展的,受社会主流体制的节制与约束。商人与社会上其他成员同流,并不具备超主流体制的特殊身份……而且,历朝历代都有非常强大的官办商业,这几乎成为中国社会的一大传统。中国的城市主要不是起商业功能,而是起政治功能,是中央政府统治全国的政治中心。可见,阻碍中国城市商业发展的因素有
①社会主流体制的制约
②商人的社会地位不高
③官办商业强大
④城市的功能主要是政治功能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②③④
D.②③④
9.
梁启超在《中国历史研究法》中写道:“夫成绩者,今所现之果也,然必有昔之成绩以为因:而今之成绩又自为因,以孕产将来之果;因果相续,如环无端,必寻出因果关系,然后活动之继续性可得而悬解也。”下列没有因果关系的历史现象是
A.铁犁牛耕一-推行均田制
B.袁世凯掀起“尊孔复古”一新文化运动兴起
C.工业革命发展—妇女角色转
D.行省制度一加强中央集权
10.
一般认为,19世纪末20世纪初,人类第一次在世界范围内形成了劳动分工的基本格局。粮食和原料的生产越来越集中于第三世界国家,工业生产则集中于欧美诸国和日本。该状况反映出
A.该时期的国际关系日趋简单
B.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C.亚非拉国家在国际分工中受益最大
D.全球经济秩序在竞争中逐步建立
11.
18一19世纪,欧美的浪漫主义作家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写下了大批反映和描写“自然”的诗歌和其他文艺作品。如“地球是人类的母亲”“动物都是人类的朋友……‘自然发怒’”等,这些作品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追求。这一追求是基于
A.对自然风光的热爱
B.对工业文明的担忧
C.对政治现状的不满
D.对理想社会的追求
12.
有学者认为,官僚资本是以国家所有制形式来实现统治集团利益的资本形式。按此说法,近代中国的官僚资本最早应该出现在
A.19世纪六七十年代B.19世纪末20世纪初
C.民国初年、“一战”期间D.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
13.
文艺复兴、宗教改革、科学革命和启蒙运动是影响近代欧洲发展的重大历史事件。下列各项中史实与观点的对应正确的是
A.15世纪的文艺复兴——“基督教并不是罗马人的”
B.16世纪的宗教改革——“宗教是迷信”
C.17世纪的科学革命——“希腊人错了”
D.18世纪的启蒙运动——“古典的东西是无与伦比的”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2道)

    单选题:(1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3

    5星难题:0

    6星难题:10

    7星难题:0

    8星难题:0

    9星难题: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