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麓版2017-2018学年高三三轮考前基础篇第2课近代史通史整合测试

适用年级:高三
试卷号:395638

试卷类型:专题练习
试卷考试时间:2018/3/19

1.材料分析题(共2题)

1.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近代以来,西方商品的侵入,尤其是洋纱洋布的输入,打击和摧毁了中国传统的家庭手工棉纺织业,纺与织、织与耕分离,农民开始买纱织布,或者直接买布,从而为机器棉纺织业的产生准备了一定的原料市场和产品市场。与此同时,由于人口激增,耕地减少,加以天灾人祸,苛重的封建赋税和地租压榨,使农民和手工业者陷入破产与失业境地,这就为近代机器工业提供了劳动力市场。
——摘编自章开沅《中国经济史》
材料二土地制度的改变、公有土地的瓜分和农场的囤购是怎样改变农村阶级的状况的。我们已经试图说明自耕农的衰落,现在我们开始了解到自耕农变成了什么。可以这样说,自耕农是对成长中的社会提供建筑材料的。当小农耕作同小工业的累世结合——这是它的存在的根基——遭到破坏时,它就本能地走向最有富源的那方面去。产业革命正对那些闲置的能量开辟着一条新的出路,自耕农中最有企业心的或者最有运气的人们都以征服者的姿态投奔到这条道路上去。
——摘编自(法)保尔·芒图《十八世纪产业革命英国近代大工业初期的概况》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中国生产方式出现的新变化。
(2)根据材料一、二,比较18世纪产业革命时期的英国农村与鸦片战争后的中国农村生产方式变化的异同。
(3)综合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就人类生产方式的变化谈谈自己的认识。
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黄宗羲认为“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提出要“以天下为主,君为客”,立“天下之法”,废“一家之法”,“向使无君,人各得自私也,人各得自利也”。又说:“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夫工固圣王之所欲来,商又使其愿出于途者,盖皆本也。”在中国近代民主革命时期,黄宗羲的《明夷待访录》被许多人称为17世纪中国的“民权宣言”。

——摘编自袁行霈《中华文明史》

材料二意大利人文主义者布鲁尼指出:法不仅限制卑贱者、普通公民和富人,它也限制和约束法官、地方官吏、国王和君主,甚至对皇帝也要行使它的统治权。1308年,英国国王爱德华二世的加冕誓言中首次出现了“执行和保护本国选择的法律和习惯”的话。莎士比亚通过剧中人对威尼斯公爵说:“公爵不能变更法律的规定,因为威尼斯的繁荣,完全倚赖着各国人民的来往通商,要是剥夺了异邦人应享的权利,一定会使人对威尼斯的法治精神发生重大的怀疑。”

——摘编自于沛《世界通史》

材料三陈独秀将人权理解为“自主之权”,提出“以自身为本位”“完其自主自由之人格”“不以自身为本位,则个人独立平等之人格,消失无存”“中国要发展教育及工业,这是不待讨论的。但是有一件要讨论的事,就是还仍旧用资本主义发展教育及工业或用社会主义?”“我们相信社会主义,并不是主观的要求,想利用它来破坏资本主义来改造现实社会,乃是因为客观上经济组织的自然趋势及历史进化之进程,令我们不得不相信社会主义”。

——摘编自袁伟时《告别中世纪:五四文献选粹与解读》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夷待访录》被称为17世纪中国的“民权宣言”的主要原因。
(2)材料二阐述了什么观点?材料一与材料二中的一些主张对于促进社会转型有什么积极作用?
(3)根据材料三,指出陈独秀人权观的主要特点。

2.单选题(共14题)

3.
“就社会规则的整体理性而言,任何时代的规则都是运用于解决那个特定时代具体社会利益矛盾的结果。”根据此观点,以下论据成立的是
A.工业革命使工业资产阶级力量大增,英国出现1832年议会改革
B.工业革命后人们对现实社会失望,批判现实主义艺术迅速兴起
C.第二次工业革命后,私人垄断资本主义兴起,“混合经济”出现
D.20世纪90年代,苏东剧变,邓小平提出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4.
伊丽莎白二世成为英国迄今为止在位时间最长的君主,见证了12位英国首相,也是英国民众非常尊敬和欢迎的君主。她几乎不会对任何政治事务进行表态,对任何可能引起争议的事情都保持沉默,以表示她的不干涉和“绝对的公平”。据此可以看出,英国君主
A.为了取悦民众,拒绝行使手中应有的权力
B.是可有可无的虚君,但能代表国家出访
C.无权任命首相,也不能干涉国家政治生活
D.仅仅是国家的象征,手中没有任何实权
5.
在18世纪的英美思想界,人们一般都还是局限于从字面意义上理解“民主”这个词,即把它看作古希腊的那种只适用于城邦政治的直接民主,并常常把它等同于动荡、混乱甚至“暴民专政”。为防止这种“民主”出现,1787年宪法制定时采取的措施是
A. 规定各州有一定的自治权
B. 参议员由各州议会选出,每州两名,任期六年
C. 在权力结构中突出“分权与制衡”的原则
D. 议会之选举应是自由的
6.
1938年初,日本声称:若中华民国放弃抗日,日本可以“考虑废除以往所有的对华特殊利益(如治外法权等)”1940年7月,英国首相丘吉尔表示,“英国准备……与中国政府谈判废除‘治外法权’。”不久美国也表示“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取消在华一切特权。”这些情况说明
A. 中国外交取得了预期效果
B. 日本对华政策有引领作用
C. 中国的国际地位得到提高
D. 抗战影响国际局势的变化
7.
《剑桥欧洲经济史》中写道:“机器都在执行着一种新的纪律。纺工不再能够像过去那样在家里无拘无束地摇车纺纱,织工也不再能够像过去那样在家里自由自在地投梭织布了。现在,他们必须在工厂中按照没有生命不知疲倦的机器设备所确定的速度工作。”材料反映了
A.工业化限制了人们的自由
B.工业革命改变了生产方式
C.工业化改变传统家庭结构
D.机器主宰人们的社会生产
8.
(题文)资本主义经济学的鼻祖亚当·斯密无论如何也不曾想到,在经过了几百年风霜雪雨的洗礼之后,他理想中的经济自由化竟然在现实中会遭遇如此的困境,并出现如此的“异化”……这种异化在十九世纪晚期表现为
A.实行计划经济
B.国家干预经济
C.出现垄断现象
D.推行福利政策
9.
深受官利(固定利息的俗称,即企业不论盈亏必须定期依固定利率向股东支付的息金)之累的实业家张謇曾说:“中国且亦赖依此习惯耳,否则资本家一齐猬缩矣,中国宁有实业可言?”这说明
A.民族企业深受传统投资心态影响
B.官利制度符合经济自由主义原则
C.中国的投资者已经具有风险观念
D.官利制度充分调动投资者的积极性
10.
1935年国民党五届一中全会通过“国民经济建设计划”,“关于国民经济建设的实现,我们觉得这个建设应当是有计划有统制的建设,而尤贵有一强有力的经济参谋本部,通盘筹划,在整个计划之下……全国一致动员,这个经济建设运动,才有成功希望”。对此认识评价不正确的是
A.有利于构建战时体制
B.有利于外国资本的发展
C.埋下官僚资本猖獗的隐因
D.促进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11.
“惜该厂所有机器新旧羼杂,大都不甚齐全,……以致所出之械一经逐件拆卸,厚薄宽窄互有参差,彼此不能调换。而局中自总办以至员司人等”,“并不详加验视”,“但造成后即盛箱发用。”该厂所造之械整件零件逐细考察,疵累甚多。以如此钜厂岁糜经费一百四十万金,而各械无一完善者,殊为可惜。至于员司之冗滥,工作之宕延,各物购价之浮开,各厂用料之虚耗,种种积弊,又复不一而足。”材料表明
A.民族资本主义企业管理腐败
B.洋务运动军事企业技术落后
C.洋务运动民用企业技术落后
D.洋务运动军事企业经营管理腐败
12.
马丁·路德提出:“让每一个知道自己是基督徒的人确知:我们都是祭司,我们彼此没有分别,即是说,我们对于圣道和一切圣礼都有同等的权利,这一主张在当时最主要的积极意义在于
A.破除了人们对宗教神学的迷信
B.顺应了资本原始积累的需要
C.有利于各民族国家的形成
D.否定了教皇和教会的特权
13.
17世纪自然神论创始人赫尔伯特说:“神造了世界却不照管护理这个世界,任其发展”。认为上帝作为世界的“始因”或“造物主”,在创世之后就不再干预世界事务﹐而让世界按照它本身的规律存在和发展下去。该观点
A.谴责传统宗教的非理性主义B.强调恪守宗教的原创经典理论
C.成为天赋人权观的理论依据D.不利于科学发展和文明进步
14.
1555年,欧洲奉行新旧教两派的国家签订奥斯堡和约,协议由各国统治者全权决定该国人民所信仰的教派,不能接受者只有迁居他国。由此可知,这一和约
A.界定了新旧教派的势力范围
B.有利于欧洲民族国家的发展
C.进一步推动了欧洲宗教改革
D.促成欧洲世俗权力高于教权
15.
“能变则存,不变则亡,全变则强,小变仍亡。”《康有为上光绪皇帝第五书》中集中表达了维新派变法必须是全面的“大变”,而不是部分的或局部的“小变”的观点。这主要反映了维新派
A.与传统体制决裂的勇气
B.急于求成的急躁心态
C.“跪着”变法的策略
D.对变法成果的乐观预期
16.
1912年《申报》载:“人民既乏国民之常识,而于风俗习惯尤未改革。于共和国之组织,若选举,若会议,及其他人民对于国家种种应尽应享之权利义务咸不谙熟。”材料从根本上反映出当时中国
A.共和革命指日可待
B.实行民主共和政体有待商榷
C.国民意识从未觉醒
D.实行思想文化启蒙的紧迫性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2道)

    单选题:(14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2

    5星难题:0

    6星难题:7

    7星难题:0

    8星难题:3

    9星难题: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