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综合题- (共3题)
1.
(变化的中国)
(社会性质的变化)
材料一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反帝活动;清政府拆毁大沽炮台,允许帝国主义国家派兵驻扎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允许各国驻兵保护,
不准中国人居住。
——《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
(1)材料一的内容给中国社会性质带来怎样的变化?
(社会习俗的变化)
材料二革命把自古以来神圣不可侵犯的天子打倒了,¼¼人们之间不再称"老爷""大人" ,而是改称"先生"" 同志" ,男子剪掉辫子,女子不再缠足。有的从前颓废的青年向亲人表示:"中国革命成功了,我要做一个新中国的新人。"
——改编自《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
(2)引起材料二中社会习俗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材料中的青年认为"中国革命成功了" ,但也有人认为"中国革命失败了" ,请你就其中的一种观点说出两点理由。
(思想观念的变化)
材料三他们高举"民主"和"科学"两面大旗¼¼向尊孔复古的逆流展开猛烈进攻。
——《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
(3)材料三反映的事件在促进中国人民思想解放的过程中起了什么作用?
(社会性质的变化)
材料一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反帝活动;清政府拆毁大沽炮台,允许帝国主义国家派兵驻扎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允许各国驻兵保护,
不准中国人居住。
——《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
(1)材料一的内容给中国社会性质带来怎样的变化?
(社会习俗的变化)
材料二革命把自古以来神圣不可侵犯的天子打倒了,¼¼人们之间不再称"老爷""大人" ,而是改称"先生"" 同志" ,男子剪掉辫子,女子不再缠足。有的从前颓废的青年向亲人表示:"中国革命成功了,我要做一个新中国的新人。"
——改编自《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
(2)引起材料二中社会习俗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材料中的青年认为"中国革命成功了" ,但也有人认为"中国革命失败了" ,请你就其中的一种观点说出两点理由。
(思想观念的变化)
材料三他们高举"民主"和"科学"两面大旗¼¼向尊孔复古的逆流展开猛烈进攻。
——《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
(3)材料三反映的事件在促进中国人民思想解放的过程中起了什么作用?
2.
1902年2月3日,英国《泰晤士报》报道此前两天慈禧太后接见各国驻京公使的情况:太后进屋一把抓住康格夫人(美国公使夫人)的手,说进攻使馆区是一个错误,这是一个沉痛教训,大清国从今以后会成为外国人的朋友……。
(1)该情境发生与哪一不平等条约的签订密切相关?
(2)这个不平等条约对中国社会性质造成了什么影响?
(3)材料中“成为外国人的朋友”的实质含义是什么?
(1)该情境发生与哪一不平等条约的签订密切相关?
(2)这个不平等条约对中国社会性质造成了什么影响?
(3)材料中“成为外国人的朋友”的实质含义是什么?
3.
历史老师让同学们围绕“近代化探索”这一主题设计历史板报,请你参与完成。
步骤一:举步维艰

图1 江南制造总局

图2 汉阳铁厂

图3 京师同文馆

图4 北洋水师
(1)图1至图4反映了“近代化探索”的哪一历史事件?
栏目二:柳暗花明

(2)阅读图6及其材料,指出这一伟大人物认为实现目标的途径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奋斗目标是否实现,为什么?
栏目三:旭日东升
(3)根据栏目三的材料,表格中人物为什么会成为新文化运动的领袖?概括他们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作用。
步骤一:举步维艰

图1 江南制造总局

图2 汉阳铁厂

图3 京师同文馆

图4 北洋水师
(1)图1至图4反映了“近代化探索”的哪一历史事件?
栏目二:柳暗花明

(2)阅读图6及其材料,指出这一伟大人物认为实现目标的途径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奋斗目标是否实现,为什么?
栏目三:旭日东升
陈独秀 | 1902年赴日本东京高等师范学校留学 1907年赴法国考察研究 |
蔡元培 | 1902年赴日本考察 1907年赴德国访问 1912年赴德国莱比锡大学留学 |
胡适 | 1910年赴美国留学 |
李大钊 | 1913年入日本早稻田大学攻读政治经济学 |
鲁迅 | 1902年留学日本 |
(3)根据栏目三的材料,表格中人物为什么会成为新文化运动的领袖?概括他们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作用。
2.选择题- (共4题)
4.
鸦片战争打开了中国关闭已久的大门,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得出此结论的主要依据是 ( )
A.中国市场大门被打开 |
B.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遭到破坏 |
C.民族矛盾成为社会主要矛盾 |
D.中国社会性质发生了根本变化 |
5.
《马关条约》中,有利于列强直接利用中国廉价劳力和原料剥削中国人民的条款是
A.割辽东半岛、台湾及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 |
B.增辟通商口岸 |
C.允许日本在中国开设工厂 |
D.赔偿日本军费白银二亿两 |
6.
当代美国历史学家费正清写道:“它使中国两千多年的皇帝制度彻底崩溃,是中国帝制与共和意识的分水岭,尽管它的结局是悲剧性……”材料中的“它”是指( )
A. 戊戌变法 B. 新文化运动 C. 辛亥革命 D. 北伐战争
A. 戊戌变法 B. 新文化运动 C. 辛亥革命 D. 北伐战争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综合题:(3道)
选择题:(4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1
5星难题:0
6星难题:1
7星难题:0
8星难题:3
9星难题: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