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五莲县第二中学八年级上册历史单元测试题

适用年级:初二
试卷号:395317

试卷类型:单元测试
试卷考试时间:2019/9/20

1.综合题(共3题)

1.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890年,日本爆发经济危机,社会动荡,政局不稳;福泽裕吉(明治维新政治家)力主“进行东洋侵略(注:侵略朝鲜、中国),使国内人心转而外”。
材料二:表格(甲午中日黄海海战双方舰队力量对比)
项目国别
参战舰数
装甲情况
总排水量(吨)
平均航速(海里/时)
鱼雷发射管数
火炮总数
鱼雷艇数
中国
12
12
34466
15.34
27
195
2
日本
12
12
40840
46.33
36
268
0
 
材料三:李鸿章为避战保船,令北洋舰队退守威海卫港,日军趁机得到黄海制海权……1895年初,日军攻陷威海卫,北洋海军全军覆没……清政府无心再战,派李鸿章前往日本议和。

——摘自《中国历史》(岳麓书社)

(1)据材料一,指出甲午中日战争前夕日本的社会状况,并概述“国内人心转而外”的含义。
(2)据材料二,指出中国舰队在哪些方面与日本舰队存在差距?
(3)创建北洋舰队的相关历史事件是什么,黄海大战壮烈牺牲的致远舰管带是谁?请简述他的主要事迹。
(4)据材料二,三和所学知识,分析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的内部原因。
(5)甲午中日战争失败后签订了什么条约?对中国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2.
“强国梦”是先进中国人不断求索、自主践行的目标。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西方列强的枪炮声震醒了清王朝部分官僚,从19世纪60年代开始,他们发起了一场自救运动。福州船政局是当时建造的远东第一大船厂。它起初聘请洋匠,但洋匠受雇期间,挟技居奇,唯利是图。1874年,福州船政局辞退全部洋匠,主要依靠自己培养出来的技术人员。后来,遇到新工艺时,也只是暂时雇佣少数洋匠。
材料二: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学校之立,在变科举,而一切要成,在变官制。
(1)据材料一,指出福州船政局辞退全部洋匠的主要原因,并说出这场自救运动的名称。
(2)结合材料一及所学知识,你怎么评价这场运动?
(3)材料二中梁启超认为变法的关键是什么?后来变法失败说明了什么?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4)通过上述知识的学习,你得到了什么启示?
3.
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五口通商香港失,断鸿声中夷舰现。圆明园中尽烈火,太和殿里无君颜。水师已覆巨舰沉,黄海之水腥且咸。春帆楼上条约订,马关之约逆臣签……辛丑条约庚子恨,落日秋风哭宝剑
材料二:

请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材料一中提及了哪些给近代中国带来屈辱的历史事件(至少举出四例)?
(2)材料二中的图一、图二所示分别为中国近代哪一不平等条约开放的通商口岸?
(3)图一到图二所示通商口岸位置的变化说明了什么问题?
(4)图二所涉及的条约内容有哪些?
(5)中国近代史上哪个条约最能体现出清政府完全成为了“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其最主要影响是什么?

2.选择题(共26题)

4.
1872年,李鸿章创办轮船招商局,三年多时间,外轮损失一千三百多万两,美国旗昌行因不堪赔累,被招商局归并。这反映洋务派创办的民用企业
A.完全无力与外国企业抗衡B.实现了富国强兵目的
C.完全掌握了西方先进生产技术D.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国经济势力的扩张
5.
1898年光绪帝按维新派意图,发布了一系列变法令。以下内容最能体现发展资本主义愿望的是(  )
A.裁撤冗员B.开办新式学堂
C.训练新式军队D.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
6.
法国某报刊上有一幅政治漫画(见下图),内容为“义和团杀外国人为野蛮”“外国人杀义和团为文明”。据此判断,此漫画的创作背景是
A.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
B.八国联军发动侵华战争
C.鸦片战争爆发
D.甲午战争爆发
7.
“洋务运动引进了机器工业,培养了一批科技人才,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从而启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这表述的是洋务运动的
A.背景
B.目的
C.性质
D.作用
8.
“我们从军卫国,生死早已置之度外……但可以壮国家的声望。”这是19世纪末一位民族英雄的豪言壮语。这位民族英雄是
A.林则徐
B.关天培
C.左宗棠
D.邓世昌
9.
近代以来,腐朽的清政府多次被西方列强“惩罚”。观察下图漫画《“惩罚”中国》,此次中国被“惩罚”导致
A.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
B.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C.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D.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10.
清政府致各省督抚电文:“(对义和团)剿之,则即刻祸起肘腋……只可因而用之,徐图挽救。”这说明当时清政府对义和团的基本态度是
A.承认义和团为合法团体
B.支持义和团反侵略斗争
C.暂时控制和利用义和团
D.镇压、剿灭义和团
11.
了解因果关系,是历史学习的基本要求之一。以下因果关系,错误的是()
A.英国发动鸦片战争——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B.第二次鸦片战争——列强的侵略从商品入侵转变为资本入侵
C.甲午中日战争——帝国主义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清政府完全变成“洋人的朝廷”
12.
在《中华帝国的衰落》一书中,有这样的评论:被文明与中国迥异的欧洲国家打败已经够糟的了,但眼见昔日模仿中国的“倭寇”击败大清帝国,无疑重重地打击了这个国家的自尊。“打击了这个国家的自尊”的战争是指(   )
A.鸦片战争B.第二次鸦片战争C.甲午中日战争D.抗日战争
13.
“赔两亿、割三地、设工厂、开四地。”这句口诀反映的不平等条约是( )
A.《南京条约》
B.《北京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14.
下表为列强在1893—1928年间在华设立的商行户数(补注:日本在1920年达4278家,1928年达8926家)。对其解释正确的是( )
A.一战期间列强放松了对中国的侵略B.一战后列强加大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C.资本输出是列强攫取利益的重要手段D.各国开行户数可直观地反映各国实力
15.
“吾国四千年大梦之唤醒,实自甲午战败割台湾、偿二百兆始。”“割台湾”“偿二百兆”源于哪次列强侵华( )
A.鸦片战争B.第二次鸦片战争C.甲午中日战争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6.
有一张发行于1900年的外国明信片(下图),画面描述的是8个身着不同制服的外国士兵正在围攻“中国龙”。它所反映的列强侵华战争是(  )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7.
近代史上,“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反帝活动”曾被作为清政府的“义务”写进条约,严重侵犯了中国人民的正当权利和自由,这一规定出自(  )
A.《南京条约》B.《北京条约》C.《辛丑条约》D.“二十一条”
18.
在对义和团运动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义和团运动兴起的原因是清王朝的残暴统治
B.义和团提出了“反清灭洋”的口号
C.义和团兴起不久,势力就发展至京、沪一带
D.义和团的斗争矛头直指侵略者
19.
电影《大刀王五》是以戊戌变法运动为历史背景的。其中有一镜头,侠客大刀王五秘密进入监狱,准备营救被关押的好友,但他的好友执意不走,表示甘愿为变法而流血牺牲。他的好友是(  )
A.康有为B.梁启超C.谭嗣同D.杨深秀
20.
曾纪泽说:“办洋务的难处,在于外国人的不讲道理,中国人的不明时势,只有徐图自强,才能扭转形势。”洋务派“徐图自强”的最早措施是
A.仿效西方政治制度
B.学习西方自然科学
C.创办近代民用工业
D.兴办近代军事工业
21.
用图示法理清历史事件之间的联系是学习历史常用的一种方法。下面空白方框内应填写

A. 洋务运动
B. 太平天国运动
C. 义和团运动
D. 北伐战争
22.
19世纪60年代初,清朝统治集团中出现了洋务派,在中央以恭亲王奕䜣为代表,在地方以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等为代表。他们为兴办洋务,都曾写过奏折上奏皇帝,彼此也有书信往来,商议讨论。那么,他们的奏折和书信中,频频出现的词汇应该是
A.师夷长技、自强
B.民主、科学、新青年
C.民族、民权、民生
D.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23.
某校历史学习小组收集了一组图片,适合作为这组图片标题的是(  ) 
A.“自强”“求富”B.“民主”“科学”C.实业救国D.“三民主义”
24.
汪林茂在《层次递进的晚清三次新政》中评论某一历史事件时说:“其最大的意义并不是产生了‘自强’的效用,而是在古老的封建主义的‘体’上撕开了一道口子,开动了近(现)代化的这辆列车。”据此可见,他认为( )
A.洋务运动的进步作用主要体现在开辟了近代化道路
B.戊戌变法冲击了陈旧腐朽的旧文化,具有启蒙意义
C.辛亥革命乃是中国社会近代化进程中显著的里程碑
D.反帝爱国的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25.
近代中国曾有人指出:“(土耳其)不变旧法,遂为六大国割地废君,而柄其政。日本一小岛夷耳,能变旧法,乃能灭我琉球,侵我大国。前车之辙,可以为鉴。”“伏惟皇上……破除旧习,更新大政。”由此可知此人主张(  )
A.学习西方、发展科技B.变法维新、救亡图存
C.解放思想、宣扬民主D.发动民众、进行革命
26.
1895年,在北京应试的各省举人1300多人,联名上书光绪帝,请求变法图强,史称“公车上书”,由此揭开了戊戌变法的序幕。“公车上书”的发生与下列哪一亊件直接有关
A.鸦片战争中国战败
B.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
C.《马关条约》的签订
D.清政府严禁人民参加反帝活动
27.
在1895年到1898年间,康有为多次上书光绪帝。这一时期康有为上书的主题应是
A. 严厉禁烟,抵御外侮 B. 维新变法、救亡图存
C. 师夷长技、自强求富 D.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28.根据拼音写出汉字或给划线的字注音。

静{#blank#}1{#/blank#}

{#blank#}2{#/blank#}斜

花团锦{#blank#}3{#/blank#}

翻来{#blank#}4{#/blank#}去

{#blank#}5{#/blank#}

{#blank#}6{#/blank#}

{#blank#}7{#/blank#}

{#blank#}8{#/blank#}

逼人

人迹

29.根据拼音写出汉字或给划线的字注音。

静{#blank#}1{#/blank#}

{#blank#}2{#/blank#}斜

花团锦{#blank#}3{#/blank#}

翻来{#blank#}4{#/blank#}去

{#blank#}5{#/blank#}

{#blank#}6{#/blank#}

{#blank#}7{#/blank#}

{#blank#}8{#/blank#}

逼人

人迹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综合题:(3道)

    选择题:(26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1

    5星难题:0

    6星难题:15

    7星难题:0

    8星难题:5

    9星难题: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