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综合题- (共3题)
1.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890年,日本爆发经济危机,社会动荡,政局不稳;福泽裕吉(明治维新政治家)力主“进行东洋侵略(注:侵略朝鲜、中国),使国内人心转而外”。
材料二:表格(甲午中日黄海海战双方舰队力量对比)
材料三:李鸿章为避战保船,令北洋舰队退守威海卫港,日军趁机得到黄海制海权……1895年初,日军攻陷威海卫,北洋海军全军覆没……清政府无心再战,派李鸿章前往日本议和。
(2)据材料二,指出中国舰队在哪些方面与日本舰队存在差距?
(3)创建北洋舰队的相关历史事件是什么,黄海大战壮烈牺牲的致远舰管带是谁?请简述他的主要事迹。
(4)据材料二,三和所学知识,分析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的内部原因。
(5)甲午中日战争失败后签订了什么条约?对中国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材料一:1890年,日本爆发经济危机,社会动荡,政局不稳;福泽裕吉(明治维新政治家)力主“进行东洋侵略(注:侵略朝鲜、中国),使国内人心转而外”。
材料二:表格(甲午中日黄海海战双方舰队力量对比)
项目国别 | 参战舰数 | 装甲情况 | 总排水量(吨) | 平均航速(海里/时) | 鱼雷发射管数 | 火炮总数 | 鱼雷艇数 |
中国 | 12 | 12 | 34466 | 15.34 | 27 | 195 | 2 |
日本 | 12 | 12 | 40840 | 46.33 | 36 | 268 | 0 |
材料三:李鸿章为避战保船,令北洋舰队退守威海卫港,日军趁机得到黄海制海权……1895年初,日军攻陷威海卫,北洋海军全军覆没……清政府无心再战,派李鸿章前往日本议和。
——摘自《中国历史》(岳麓书社)
(1)据材料一,指出甲午中日战争前夕日本的社会状况,并概述“国内人心转而外”的含义。(2)据材料二,指出中国舰队在哪些方面与日本舰队存在差距?
(3)创建北洋舰队的相关历史事件是什么,黄海大战壮烈牺牲的致远舰管带是谁?请简述他的主要事迹。
(4)据材料二,三和所学知识,分析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的内部原因。
(5)甲午中日战争失败后签订了什么条约?对中国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2.
“强国梦”是先进中国人不断求索、自主践行的目标。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西方列强的枪炮声震醒了清王朝部分官僚,从19世纪60年代开始,他们发起了一场自救运动。福州船政局是当时建造的远东第一大船厂。它起初聘请洋匠,但洋匠受雇期间,挟技居奇,唯利是图。1874年,福州船政局辞退全部洋匠,主要依靠自己培养出来的技术人员。后来,遇到新工艺时,也只是暂时雇佣少数洋匠。
材料二: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学校之立,在变科举,而一切要成,在变官制。
(1)据材料一,指出福州船政局辞退全部洋匠的主要原因,并说出这场自救运动的名称。
(2)结合材料一及所学知识,你怎么评价这场运动?
(3)材料二中梁启超认为变法的关键是什么?后来变法失败说明了什么?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4)通过上述知识的学习,你得到了什么启示?
材料一:西方列强的枪炮声震醒了清王朝部分官僚,从19世纪60年代开始,他们发起了一场自救运动。福州船政局是当时建造的远东第一大船厂。它起初聘请洋匠,但洋匠受雇期间,挟技居奇,唯利是图。1874年,福州船政局辞退全部洋匠,主要依靠自己培养出来的技术人员。后来,遇到新工艺时,也只是暂时雇佣少数洋匠。
材料二: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学校之立,在变科举,而一切要成,在变官制。
(1)据材料一,指出福州船政局辞退全部洋匠的主要原因,并说出这场自救运动的名称。
(2)结合材料一及所学知识,你怎么评价这场运动?
(3)材料二中梁启超认为变法的关键是什么?后来变法失败说明了什么?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4)通过上述知识的学习,你得到了什么启示?
3.
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五口通商香港失,断鸿声中夷舰现。圆明园中尽烈火,太和殿里无君颜。水师已覆巨舰沉,黄海之水腥且咸。春帆楼上条约订,马关之约逆臣签……辛丑条约庚子恨,落日秋风哭宝剑
材料二:

请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材料一中提及了哪些给近代中国带来屈辱的历史事件(至少举出四例)?
(2)材料二中的图一、图二所示分别为中国近代哪一不平等条约开放的通商口岸?
(3)图一到图二所示通商口岸位置的变化说明了什么问题?
(4)图二所涉及的条约内容有哪些?
(5)中国近代史上哪个条约最能体现出清政府完全成为了“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其最主要影响是什么?
材料一:五口通商香港失,断鸿声中夷舰现。圆明园中尽烈火,太和殿里无君颜。水师已覆巨舰沉,黄海之水腥且咸。春帆楼上条约订,马关之约逆臣签……辛丑条约庚子恨,落日秋风哭宝剑
材料二:

请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材料一中提及了哪些给近代中国带来屈辱的历史事件(至少举出四例)?
(2)材料二中的图一、图二所示分别为中国近代哪一不平等条约开放的通商口岸?
(3)图一到图二所示通商口岸位置的变化说明了什么问题?
(4)图二所涉及的条约内容有哪些?
(5)中国近代史上哪个条约最能体现出清政府完全成为了“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其最主要影响是什么?
2.选择题- (共26题)
4.
1872年,李鸿章创办轮船招商局,三年多时间,外轮损失一千三百多万两,美国旗昌行因不堪赔累,被招商局归并。这反映洋务派创办的民用企业
A.完全无力与外国企业抗衡 | B.实现了富国强兵目的 |
C.完全掌握了西方先进生产技术 | D.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国经济势力的扩张 |
6.
法国某报刊上有一幅政治漫画(见下图),内容为“义和团杀外国人为野蛮”“外国人杀义和团为文明”。据此判断,此漫画的创作背景是


A.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 |
B.八国联军发动侵华战争 |
C.鸦片战争爆发 |
D.甲午战争爆发 |
9.
近代以来,腐朽的清政府多次被西方列强“惩罚”。观察下图漫画《“惩罚”中国》,此次中国被“惩罚”导致


A.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 |
B.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
C.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
D.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
10.
清政府致各省督抚电文:“(对义和团)剿之,则即刻祸起肘腋……只可因而用之,徐图挽救。”这说明当时清政府对义和团的基本态度是
A.承认义和团为合法团体 |
B.支持义和团反侵略斗争 |
C.暂时控制和利用义和团 |
D.镇压、剿灭义和团 |
11.
了解因果关系,是历史学习的基本要求之一。以下因果关系,错误的是()
A.英国发动鸦片战争——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
B.第二次鸦片战争——列强的侵略从商品入侵转变为资本入侵 |
C.甲午中日战争——帝国主义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清政府完全变成“洋人的朝廷” |
12.
在《中华帝国的衰落》一书中,有这样的评论:被文明与中国迥异的欧洲国家打败已经够糟的了,但眼见昔日模仿中国的“倭寇”击败大清帝国,无疑重重地打击了这个国家的自尊。“打击了这个国家的自尊”的战争是指( )
A.鸦片战争 | B.第二次鸦片战争 | C.甲午中日战争 | D.抗日战争 |
14.
下表为列强在1893—1928年间在华设立的商行户数(补注:日本在1920年达4278家,1928年达8926家)。对其解释正确的是( )


A.一战期间列强放松了对中国的侵略 | B.一战后列强加大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
C.资本输出是列强攫取利益的重要手段 | D.各国开行户数可直观地反映各国实力 |
16.
有一张发行于1900年的外国明信片(下图),画面描述的是8个身着不同制服的外国士兵正在围攻“中国龙”。它所反映的列强侵华战争是( )


A.鸦片战争 |
B.第二次鸦片战争 |
C.甲午中日战争 |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
17.
近代史上,“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反帝活动”曾被作为清政府的“义务”写进条约,严重侵犯了中国人民的正当权利和自由,这一规定出自( )
A.《南京条约》 | B.《北京条约》 | C.《辛丑条约》 | D.“二十一条” |
18.
在对义和团运动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义和团运动兴起的原因是清王朝的残暴统治 |
B.义和团提出了“反清灭洋”的口号 |
C.义和团兴起不久,势力就发展至京、沪一带 |
D.义和团的斗争矛头直指侵略者 |
19.
电影《大刀王五》是以戊戌变法运动为历史背景的。其中有一镜头,侠客大刀王五秘密进入监狱,准备营救被关押的好友,但他的好友执意不走,表示甘愿为变法而流血牺牲。他的好友是( )
A.康有为 | B.梁启超 | C.谭嗣同 | D.杨深秀 |
20.
曾纪泽说:“办洋务的难处,在于外国人的不讲道理,中国人的不明时势,只有徐图自强,才能扭转形势。”洋务派“徐图自强”的最早措施是
A.仿效西方政治制度 |
B.学习西方自然科学 |
C.创办近代民用工业 |
D.兴办近代军事工业 |
22.
19世纪60年代初,清朝统治集团中出现了洋务派,在中央以恭亲王奕䜣为代表,在地方以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等为代表。他们为兴办洋务,都曾写过奏折上奏皇帝,彼此也有书信往来,商议讨论。那么,他们的奏折和书信中,频频出现的词汇应该是
A.师夷长技、自强 |
B.民主、科学、新青年 |
C.民族、民权、民生 |
D.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
24.
汪林茂在《层次递进的晚清三次新政》中评论某一历史事件时说:“其最大的意义并不是产生了‘自强’的效用,而是在古老的封建主义的‘体’上撕开了一道口子,开动了近(现)代化的这辆列车。”据此可见,他认为( )
A.洋务运动的进步作用主要体现在开辟了近代化道路 |
B.戊戌变法冲击了陈旧腐朽的旧文化,具有启蒙意义 |
C.辛亥革命乃是中国社会近代化进程中显著的里程碑 |
D.反帝爱国的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
25.
近代中国曾有人指出:“(土耳其)不变旧法,遂为六大国割地废君,而柄其政。日本一小岛夷耳,能变旧法,乃能灭我琉球,侵我大国。前车之辙,可以为鉴。”“伏惟皇上……破除旧习,更新大政。”由此可知此人主张( )
A.学习西方、发展科技 | B.变法维新、救亡图存 |
C.解放思想、宣扬民主 | D.发动民众、进行革命 |
26.
1895年,在北京应试的各省举人1300多人,联名上书光绪帝,请求变法图强,史称“公车上书”,由此揭开了戊戌变法的序幕。“公车上书”的发生与下列哪一亊件直接有关
A.鸦片战争中国战败 |
B.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 |
C.《马关条约》的签订 |
D.清政府严禁人民参加反帝活动 |
27.
在1895年到1898年间,康有为多次上书光绪帝。这一时期康有为上书的主题应是
A. 严厉禁烟,抵御外侮 B. 维新变法、救亡图存
C. 师夷长技、自强求富 D.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A. 严厉禁烟,抵御外侮 B. 维新变法、救亡图存
C. 师夷长技、自强求富 D.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28.根据拼音写出汉字或给划线的字注音。
mì | qī | cù | fù |
静{#blank#}1{#/blank#} | {#blank#}2{#/blank#}斜 | 花团锦{#blank#}3{#/blank#} | 翻来{#blank#}4{#/blank#}去 |
{#blank#}5{#/blank#} | {#blank#}6{#/blank#} | {#blank#}7{#/blank#} | {#blank#}8{#/blank#} |
应和 | 着落 | 咄咄逼人 | 人迹罕至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综合题:(3道)
选择题:(26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1
5星难题:0
6星难题:15
7星难题:0
8星难题:5
9星难题: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