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综合题- (共5题)
1.
大事年表是学习和研究历史的重要工具。请根据下面的“孙中山大事年表”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1)根据大事年表,归纳孙中山一生最重要的历史贡献。
(2)为了维护辛亥革命的成果,孙中山又领导了哪些革命斗争?
孙中山的大事年表 |
1866年,出生于广东省香山县(今中山市) |
1893年,从香港西医书院毕业后,在澳门、广州一带行医 |
1894年6月,上书李鸿章,提出改良主张,未被采纳 |
1894年11月,在檀香山成立兴中会,立志推翻清朝统治 |
1905年,成立中国同盟会,提出“三民主义” |
1911年,武昌起义后,被推举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
1912年1月1日,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成立中华民国 |
1912年3月,为了防止袁世凯专权,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
1913年,发动了二次革命 |
1914年,成立中华革命党 |
1915年,发动护国运动 |
1925年3月12日,在北京逝世 |
(1)根据大事年表,归纳孙中山一生最重要的历史贡献。
(2)为了维护辛亥革命的成果,孙中山又领导了哪些革命斗争?
2.
(题文)一场全国规模的革命想取得哪怕是部分的胜利,都需要在人们面前提出一个与以往不同并被众多人接受的新的理想和目标,使人们燃起新的希望。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又有说欧米共和的政治,我们中国此时尚不能合用的……我们中国的改革最宜于君主立宪,万不能共和。殊不知此说大谬……若单说立宪,此时全国的大权都落在人家手里,我们要立宪,也是要从人家手里夺来。与其能夺来成立宪国,又何必不夺来成共和国呢?
材料二 两年之中,所见所闻,殊多心得,始知徒致国家富强,民权发达如欧洲列强者,犹未能登斯民于极乐之乡也,是以欧洲志士,我有社会革命之运动也,予欲为一劳永逸之计,乃采取民生主义,以与民族、民权问题同时解决。此三民主义之主张所由完成也。
材料三 中国同盟会以“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为纲领,不久,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词中将其基本精神概括为民族、民权、民生。
(1)材料一中,孙中山提出的与以往不同的理想目标是什么?影响孙中山提出这一理想目标的国际因素是什么?
(2)材料二中,孙中山认为欧洲社会存在着什么不足?为此他提出了什么主张?
(3)综合上述材料,指出孙中山提出的理想目标为什么能被众多的中国人接受。
材料一 又有说欧米共和的政治,我们中国此时尚不能合用的……我们中国的改革最宜于君主立宪,万不能共和。殊不知此说大谬……若单说立宪,此时全国的大权都落在人家手里,我们要立宪,也是要从人家手里夺来。与其能夺来成立宪国,又何必不夺来成共和国呢?
材料二 两年之中,所见所闻,殊多心得,始知徒致国家富强,民权发达如欧洲列强者,犹未能登斯民于极乐之乡也,是以欧洲志士,我有社会革命之运动也,予欲为一劳永逸之计,乃采取民生主义,以与民族、民权问题同时解决。此三民主义之主张所由完成也。
材料三 中国同盟会以“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为纲领,不久,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词中将其基本精神概括为民族、民权、民生。
(1)材料一中,孙中山提出的与以往不同的理想目标是什么?影响孙中山提出这一理想目标的国际因素是什么?
(2)材料二中,孙中山认为欧洲社会存在着什么不足?为此他提出了什么主张?
(3)综合上述材料,指出孙中山提出的理想目标为什么能被众多的中国人接受。
3.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武昌起义后,袁世凯以武力压迫革命派,并命其党羽联名通电,宣称“若以少数意见采用共和政体,必誓死抵抗”。在这种情况下,孙中山不得不表示只要清帝退位、袁世凯宣布拥护共和,就可以把临时大总统的职位让给他。1912年2月12日 ,清帝退位。第二天,袁世凯致电临时政府,宣布“共和为最良国体”。同日,孙中山向参议院提出辞职咨文,但附以南京为首都、总统在南京就职、遵守约法三个条件,力图以此制约袁世凯。3月10日 ,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4月1日 ,孙中山正式卸去临时大总统职务。随后,临时参议院议决将临时政府迁往北京。
材料二 1912年3月,孙中山颁布了参议院制定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约法规定,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全体国民;国民有人身、居住、言论、出版、集会、结社、宗教信仰及请愿、考试、选举、参政等自由和权利。约法按照立法、行政、司法的原则构建政治体制。
(1)材料一表明了怎样的历史信息?出现这一情况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2)材料二规定国家的政治体制是按照什么原则构建的?
材料一 武昌起义后,袁世凯以武力压迫革命派,并命其党羽联名通电,宣称“若以少数意见采用共和政体,必誓死抵抗”。在这种情况下,孙中山不得不表示只要清帝退位、袁世凯宣布拥护共和,就可以把临时大总统的职位让给他。1912年2月12日 ,清帝退位。第二天,袁世凯致电临时政府,宣布“共和为最良国体”。同日,孙中山向参议院提出辞职咨文,但附以南京为首都、总统在南京就职、遵守约法三个条件,力图以此制约袁世凯。3月10日 ,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4月1日 ,孙中山正式卸去临时大总统职务。随后,临时参议院议决将临时政府迁往北京。
材料二 1912年3月,孙中山颁布了参议院制定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约法规定,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全体国民;国民有人身、居住、言论、出版、集会、结社、宗教信仰及请愿、考试、选举、参政等自由和权利。约法按照立法、行政、司法的原则构建政治体制。
(1)材料一表明了怎样的历史信息?出现这一情况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2)材料二规定国家的政治体制是按照什么原则构建的?
4.
(题文)为了更好地学习辛亥革命,小明通过以下不同的途径去了解这一段历史,请你结合这些途径,进行下列问题的探究。
材料一 1911年,在他领导和影响下,震惊世界的辛亥革命取得成功,推翻了清王朝统治,结束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由于历史进程和社会条件的制约,辛亥革命虽然没有改变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没有改变中国人民的悲惨命运,没有完成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但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打开了中国进步闸门,传播了民主共和理念,极大推动了中华民族思想解放,以巨大的震撼力和影响力推动了中国社会变革。
材料二 某剧组拍摄的电影《孙中山》展现了孙中山波澜壮阔的一生,电影中有这样的一个情节,面对国家危亡,孙中山毅然弃医从政。
材料三 同盟会成立初期,孙中山指出:“现代文明国家最难解决者,即为社会问题,实较种族、政治二大问题同一重要。我国虽因工商业尚未发达,而社会纠纷不多,但未雨绸缪计,不可不杜渐防微,以谋人民全体之福利。”
(1)材料一讲话中的“他”指的是谁?
(2)根据材料二,面对国家危亡,孙中山毅然弃医从政,请谈谈你对此的感想。
(3)根据材料三,写出孙中山所说的“社会问题“指什么问题。这在同盟会的革命纲领中是如何表述的?
材料一 1911年,在他领导和影响下,震惊世界的辛亥革命取得成功,推翻了清王朝统治,结束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由于历史进程和社会条件的制约,辛亥革命虽然没有改变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没有改变中国人民的悲惨命运,没有完成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但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打开了中国进步闸门,传播了民主共和理念,极大推动了中华民族思想解放,以巨大的震撼力和影响力推动了中国社会变革。
材料二 某剧组拍摄的电影《孙中山》展现了孙中山波澜壮阔的一生,电影中有这样的一个情节,面对国家危亡,孙中山毅然弃医从政。
材料三 同盟会成立初期,孙中山指出:“现代文明国家最难解决者,即为社会问题,实较种族、政治二大问题同一重要。我国虽因工商业尚未发达,而社会纠纷不多,但未雨绸缪计,不可不杜渐防微,以谋人民全体之福利。”
(1)材料一讲话中的“他”指的是谁?
(2)根据材料二,面对国家危亡,孙中山毅然弃医从政,请谈谈你对此的感想。
(3)根据材料三,写出孙中山所说的“社会问题“指什么问题。这在同盟会的革命纲领中是如何表述的?
5.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15年12月25日,蔡锷等人在昆明宣布云南独立,组织讨袁护国军,“誓与民国同生死,誓与四万万同胞共生死,拥护共和,反对帝制”。
材料二 中国共和垂六年,国民未有享有共和之福,非共和之罪也,执共和国政之人以假共和之面孔,行真专制之手段也
材料三 民国初期若干年(注:指1926年前)是中国历史上最糟糕的时期之一。
(1)材料一中蔡锷等人组织讨袁护国军的原因是什么?这场战争的名称是什么?
(2)材料二中,为什么孙中山认为“中国共和垂六年,国民未有享有共和之福”?他把共和的敌人指向了谁?
(3)材料三内容说民国初期若干年是最糟糕的时期之一,主要历史依据是什么?
材料一 1915年12月25日,蔡锷等人在昆明宣布云南独立,组织讨袁护国军,“誓与民国同生死,誓与四万万同胞共生死,拥护共和,反对帝制”。
材料二 中国共和垂六年,国民未有享有共和之福,非共和之罪也,执共和国政之人以假共和之面孔,行真专制之手段也
材料三 民国初期若干年(注:指1926年前)是中国历史上最糟糕的时期之一。
(1)材料一中蔡锷等人组织讨袁护国军的原因是什么?这场战争的名称是什么?
(2)材料二中,为什么孙中山认为“中国共和垂六年,国民未有享有共和之福”?他把共和的敌人指向了谁?
(3)材料三内容说民国初期若干年是最糟糕的时期之一,主要历史依据是什么?
2.选择题- (共21题)
6.
“振兴中华”是每一位爱国志士的不懈追求。最早喊出这个口号的是孙中山,为了振兴中华,他
①创办《中外纪闻》
②组建兴中会
③提出“三民主义”
④发起“公车上书”
⑤建立中国同盟会
①创办《中外纪闻》
②组建兴中会
③提出“三民主义”
④发起“公车上书”
⑤建立中国同盟会
A.①③⑤ |
B.②③④ |
C.①②④ |
D.②③⑤ |
7.
1912年2月,孙中山认为“帝制从此不存留于中国之内,民国之目的亦已达到”,导致孙中山得出这一结论的直接依据是( )
A.武昌起义的胜利 | B.中华民国的成立 |
C.宣统帝下诏退位 | D.《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 |
8.
陈天华一生救亡图存、忧国忧民、宣传革命,是辛亥革命时期杰出的宣传家。他所著的哪部著作促进了当时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传播( )
A.《猛回头》 | B.《驳康有为论革命书》 |
C.《革命军》 | D.《时务报》 |
10.
它首次在中国大地宣告国家主权属于人民,……国会政治、政党政治、舆论监督政府等民权政治,变人治为法治的尝试由此正式开端。替代文中“它”最恰当的是( )
A.中国同盟会 | B.武昌起义 | C.中华民国 | D.太平天国 |
12.
孙中山在《第二次讨袁宣言》中称:“一人称帝,天下骚然。志士仁人汗喘相告,而吾同志益愈奋励,冒死以进。滇、黔独立,文意豁然。”材料中的“滇、黔独立”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A.辛亥革命 |
B.二次革命 |
C.护国战争 |
D.黄花岗起义 |
13.
护国运动中,梁启超、蔡锷等人的反袁斗争与孙中山的反袁斗争在客观上形成了同盟,主要是因为( )
A.双方的矛盾日趋解除 | B.双方的政治观点已趋于一致 |
C.双方已结成同盟 | D.袁世凯复辟帝制不得人心 |
14.
孙中山发表《第二次讨袁宣言》:“乃袁氏推翻民国,以一姓之尊而奴视五族,此所以认为公敌,义不反兵(顾)。今是非已大白于天下之人心,自宜猛厉进行,无遗一日纵敌之患,国贼既去,民国始可图安。”这一宣言旨在( )
A.反对袁世凯刺杀宋教仁 | B.要求袁世凯取消帝制 |
C.反对袁世凯解散国会 | D.彻底推翻袁世凯的统治 |
15.
1917年,孙中山在汕头各界欢迎会上追述革命历程,称:“一次革命,起于武昌,为推翻满清之专制。二次革命,则在南京,为袁世凯暗杀宋教仁而起。”下列答案中“一次革命”与“二次革命”关系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没有“一次革命”就没有“二次革命” |
B.“二次革命”与“一次革命”没有任何关系 |
C.“二次革命”是“一次革命”的继续 |
D.“一次革命”和“二次革命”都是为了民主共和 |
16.
孙中山(1866-1925)在回忆录中说:“28岁那年,我就与20多个华侨,在海外成立起革命团体,决心用流血斗争推翻清王朝。”孙中山“28岁那年”的主要行动是 ( )
A.他与革命党人一起发动广东沿海起义 |
B.联合其他革命团体,成立中国同盟会 |
C.成立兴中会,提出“振兴中华”的口号 |
D.他领导华侨支持康有为和梁启超的戊戌变法运动 |
17.
孙中山曾提及,1895年广州失败之时,“举国舆论莫不目予辈为乱臣贼子、大逆不道,到1900年,惠州起义失败,则鲜闻一般人之恶声相加,而有识之士且多为吾人扼腕叹息”。人们对革命党人的态度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维新变法运动的失败 | B.对清政府失去信心 |
C.义和团运动的兴起 | D.革命党人实力壮大 |
18.
小明同学制作了以下表格,请判断他研究的学习主题是
时间 | 史实 |
1912年2月12日 | 在袁世凯软硬兼施的逼迫下,宣统帝下诏退位 |
1912年2月13日 | 孙中山向临时参议院提出辞职,并推荐袁世凯继任临时大总统 |
1912年2月15日 | 临时参议院选举袁世凯为临时大总统 |
1912年3月 | 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
1912年4月 | 孙中山正式解除临时大总统职务。临时政府迁往北京 |
A.武昌起义过程 |
B.孙中山革命活动 |
C.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的过程 |
D.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 |
21.
某校有几位同学在学习完辛亥革命的相关内容后,表达了各自对这场革命的看法。其中观点错误的是( )
A.辛亥革命是一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
B.辛亥革命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 |
C.辛亥革命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
D.辛亥革命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制度 |
22.
“辛亥革命为中国两千多年的历史打了一个用铁和血铸成的句号。只有漫长的历史才能称量出这个句号的真正意义和重量。在此之后,帝王由人主、天子、君父变成了人民的公敌。”这是因为辛亥革命( )
A.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 B.推翻了帝制,代之以民国 |
C.进一步促进维新思想的传播 | D.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势力 |
23.
有学者在评价辛亥革命时曾说:凡不是中国人,都没有权来管中国的事;凡是中国人,都有权来管中国的事。据此,他认为辛亥革命的作用是
A.打击了帝国主义在华势力 | B.促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
C.增强了国民的民族民主意识 | D.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统治 |
24.
甲、乙两位同学对20世纪初的中国历史进行学习研究后,发表了以下看法。甲:20世纪初的中国,已经出现了民主政治的曙光。乙:很可惜,民主与近代中国擦肩而过。下列史实能支持甲、乙同学观点的( )
A.甲:百日维新;乙:戊戍政变 |
B.甲:辛亥革命;乙:革命果实被袁世凯窃取 |
C.甲:洋务运动;乙: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
D.甲:北伐战争;乙:国民革命运动失败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综合题:(5道)
选择题:(2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8
7星难题:0
8星难题:16
9星难题: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