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大理州漾濞一中2017-2018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一
试卷号:395280

试卷类型:期末
试卷考试时间:2018/5/10

1.材料分析题(共4题)

1.
奋斗与抗争是近代中国的时代主题。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凡分田,照人口,不论男妇,算其家人口多寡,人多则多分,人寡则寡分,杂以九等。……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也…凡收成者,(除留足口粮外)余则归圣库。……所有婚娶弥月喜事,俱用圣库。”
——摘自《天朝田亩制度》
材料二第二条: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
第十六条:中华民国之立法权以参议院行之。
第三十条:临时大总统代表临时政府,总揽政务,公布法律。
第四十八条:法院以临时大总统及司法总长分别任命之法官组织之。法院之编制及法官之资格以法律定之。
——节选自《中华民国临时约法》(1912年)
材料三

请回答:
(1)根据材料概括太平天国社会改革措施。材料一体现了农民阶级的什么思想?
(2)《临时约法》是哪一次革命运动的产物?根据材料二概括该法律文献所确立之政体的特点。
(3)根据材料三概述中国共产党探索民主革命道路的历程。
2.
阅读下列材料:
恩格斯说,马克思主义“和任何新的学说一样,它必须首先从已有的思想材料出发,虽然它的根源深藏在物质的经济的事实中。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请完成:
材料中的“思想材料”、“物质的经济的事实”分别指什么?
3.
世界政治格局是指国际政治舞台上的各种力量从自身利益出发,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在一定时期内所形成的一种结构形态。它既是相对稳定的,又是变化发展的。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全世界自由的人民指望着我们支持他们、维护他们的自由。如果我们领导不力,我们就可能危及世界和平——而肯定会危及我们自己国家的利益……
——据1947年杜鲁门在国会两院联席会议上的讲话整理
材料二


材料三 世界新秩序之所以不同于旧秩序,就是因为它不是由超级大国主宰,而是有很多权力中心,每一个都独立活动。美国既是超级大国,也不是超级大国。美国是唯一的军事超级大国,但靠军事力量能解决的问题越来越少。至于其他问题,如经济力量,美国仅仅是一个大国,还有很多与美国匹敌的其他国家。
——据基辛格1993年的讲话整理
(1)结合材料一,分析二战后世界两极格局形成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图中两大组织的性质和其成立的影响。
(3)材料三反映出世界格局发生了什么变化?面对这种变化,中国在外交上是如何应对的?
4.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欧洲,这个伟大的大陆,曾经是西方世界一切伟大民族的祖国,是基督教信仰和伦理、古代和现代几乎所有文化、艺术、哲学的源泉。为了继承这份共同遗产的各个部分,应当使欧洲统一起来,这将会使3亿乃至4亿人享受到无限幸福、繁荣和光荣。…我现在要说的会令你们吃惊。使欧洲大家庭康复的第一步必须是法国和德国建立一种伙伴关系。我们必须在一种地区性的结构中重新建立可能被称为欧罗巴合众国的欧洲大家庭。
(丘吉尔1946年9月19日)
——张淑静《欧盟东扩后经济一体化》北大出版社
材料二没有政治上的一致,欧洲各国人民将会沦为超级大国的附庸。必须在联合起来的欧洲建立一个第三种力量,一旦世界舞台中的分歧发展成为紧张局势时,为了维护和平,我们可以在天平中投下举足轻重的砝码
——《阿登纳回忆录》
(1)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分析欧共体建立的原因和客观条件?
材料三瑞士文化史学家雅各布·布克哈特把图像称作“人类精神过去各个发展阶段的见证”。对下图冷战后发生的历史现象的解读。

(2)看图回答问题,请举例一例说明图片反映的内涵是什么?
材料四2011年1月26日,世界经济论坛的创办人克劳斯在接受采访时说:“世界正在从根本上发生变化。这些根本性变化中,最重要的一个因素就是,地缘政治权势与地缘经济实力正在同时从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从西方向东方转移。”
(3)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回答:当今世界政治格局呈现出怎样的基本特点?发展趋势如何?

2.单选题(共19题)

5.
英国都铎王朝时期的伊丽莎白女王被誉为“光荣女王”。其在位的16世纪后期约50年被认为是英国的黄金时代。下列历史活动不能为“光荣女王”赢得荣誉的是
A.推行“重商主义”政策
B.开展圈地运动
C.参与殖民掠夺
D.发动“光荣革命”
6.
学者们认为,从世界范围内看,英国最早确立了现代国家制度,如内阁制、君主立宪制、两党制、政府对议会负责等等。内阁制、君主立宪制、两党制等制度所体现的现代国家制度的核心是
A.对权力的监控
B.对君主的制约
C.突出法治
D.强调主权在民
7.
著名学者钱乘旦先生认为:光荣革命后,英国建立了一个合适的政治制度,这个制度保证社会有宽松、和平的环境,让人们追求个人的目标,最大限度地发挥创造能力。由此判断18世纪英国领先世界的最大优势在于
A.海外贸易
B.和平环境
C.地理位置
D.宪政制度
8.
法国资产阶级共和制最终确立的标志是
A.《人权宣言》的发表
B.1791年法国宪法
C.《拿破仑法典》颁布
D.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颁布
9.
某学者称:“一切权力合而为一,虽然没有专制君主的外观,但人们却时时感到专制君主的存在”。能印证上述观点的是
A.18世纪初的法国
B.18世纪后期的英国
C.19世纪末的德国
D.20世纪后期的日本
10.
19世纪70年代,德、法两国相继颁布了新宪法,两部宪法内容的共同之处是
A.国家元首独掌行政大权B.国家元首对议会负责
C.国家元首任命内阁成员D.议会完全行使立法权
11.
胡德平在读托克维尔的《旧制度与大革命》时谈道:“只有行政是可以真正集权的,因为处理政务要讲效率,就像是军事长官要处理军事问题那样。但政府的权限必须明确,法律未授权的领域,绝对不能进入。”胡德平认为行政集权必须
A.使行政权集中行使
B.少数服从多数
C.法律面前一律平等
D.依宪法行政
12.
***在《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一诗中写道:“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慷而慨。”诗中的“天翻地覆”是指解放军
A.开始进行战略反攻
B.把国民党军队主力消灭殆尽
C.解放长江以北地区
D.推翻国民政府在大陆的统治
13.
下表为1853年中国和洪都拉斯英国棉纺织品的消费量,据此分析英国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原因是
A.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
B.在中国投资设厂
C.进一步控制清政府
D.从中国获取廉价原料
14.
茅海建在《天朝的崩溃》中说:“在整个鸦片战争期间,英军虽有一时的供应不足之虞,但在总体上不觉困难。一些民众向他们出售粮食、畜禽、淡水,以图获利,另一些民众为他们充当苦力,从事运输,以求工值。至于英军在行进甚至开战之时,成群的民众躲在远处观看这难得一见的“西洋景”,更是在英方文献中屡见不鲜。”材料反映了
A.英方发展海外贸易
B.民众尚未形成国家民族意识
C.英方诋毁中国民众
D.民众具有强烈的反封建意识
15.
洪秀全创立拜上帝教的目的在于
A.推翻清朝统治
B.打击外来侵略
C.实现其革命理想
D.建立人间的天国
16.
1945年10月,刚刚更名的《台湾新生报》发表社论:“回忆五十年的往事,像一场噩梦。一旦醒来,说兴奋不是,说安慰也不是。应清算的历史被清算了,我们只觉得幸福与感谢……台湾所以有今天,实乃祖国无数灾难换来的果实。”对该社论理解正确的是
A.“五十年前的往事”指的是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B.“噩梦”始于日本对中国提出的“二十一条”
C.抗日战争的胜利是台湾获得新生的原因
D.“五十年”里中国的国际地位一直不断上升
17.
台湾问题一直是举世瞩目的焦点,下列对台湾问题的现状分析中不正确的是( )
A.美国的霸权政策一直是解决台湾问题的最大障碍
B.以李登辉、陈水扁为代表的“两国论”在台湾仍有一定的市场
C.“一个中国”的原则是解决台湾问题不可动摇的基础
D.台湾与大陆始终是远亲近邻的关系
18.
20世纪50年代,中国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参加日内瓦会议和万隆会议并取得成功。这些成就
A.消除了意识形态对外交的影响B.体现了外交政策的独立自主精神
C.实现了不结盟外交的政策转变D.反映了中美关系从对抗走向缓和
19.
1949年下半年发生了苏联首次爆炸原子弹成功和中国革命的胜利。前者使美国和其盟国感到,它们正面临着苏联空前的军事威胁,甚至是核威胁;后者则使杜鲁门政府认为它所担心的共产主义浪潮的扩张已成为事实。这两大事件直接导致
A.美国“杜鲁门主义”的出台
B.“冷战”加剧和美国极力排斥新中国
C.两大阵营对峙局面正式形成
D.美苏两国因惧怕核战争而妥协对话
20.
二战后欧洲工人生活状况急剧恶化。1947年4月,法国雷诺汽车厂工人掀起罢工浪潮,随即波及全国。英国、意大利、比利时等国工人运动也此起彼伏。针对这种情况
A.英国丘吉尔发表了铁幕演说
B.美国政府制定了马歇尔计划
C.美国政府提出了杜鲁门主义
D.法国联合欧洲六国成立了欧洲煤钢共同体
21.
提出“欧洲是欧洲人的欧洲”,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的是
A.戴高乐
B.阿登纳
C.布莱尔
D.施罗德
22.
美国学者沃尔特•拉弗贝指出:希腊打的是内战,美国没有理由介入。然而美国选择了戏剧性的办法,要求国会在一场世界性的反共战争中支持政府。之后的1948年到1950年,美国给16个欧洲国家130多亿美元的援助,其中90%是赠予,10%是贷款。材料分别反映了美国的什么政策?
A.杜鲁门主义、马歇尔计划
B.马歇尔计划、杜鲁门主义
C.冷战政策、门户开放政策
D.遏制理论、马歇尔计划
23.
鸦片战争前后,江南的经济重心从苏州渐移到上海,地方人士慨叹苏州曩时列肆如栉,货物填溢,楼阁相望,“今则轮船迅驶,北自京畿、南达海徼者又不在苏而在沪矣”。导致苏州和上海地位更替的最重要的经济因素是
A.苏州传统棉纺织业的衰落
B.《南京条约》签订后上海开埠通商
C.运河贸易被海运彻底取代
D.太平天国运动沉重打击苏州经济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4道)

    单选题:(19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1

    5星难题:0

    6星难题:9

    7星难题:0

    8星难题:9

    9星难题: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