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郑州市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入学测试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二
试卷号:395129

试卷类型:开学考试
试卷考试时间:2018/8/8

1.材料分析题(共2题)

1.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秦汉统治者认识到,在官僚制度确立的同时,必须建立一套选官用人制度,以补充官僚队伍,保证这个队伍的素质和水平。
——岳麓版历史必修一
秦汉魏晋南北朝选拔官吏的途径繁多,但各种途径几乎都与荐举有关,尽管路途迂回曲折,但还是必须通过某种荐举之门才能入仕,这就为世家门阀提供了方便。
——摘编自韦庆远《中国政治制度史》
材料二 资产阶级革命后,英国的议会选举仍实行中世纪沿袭下来的选举制度,在选区划分和议席分配等方面也都没有改变。东南一些衰败的城镇,有的几乎无人居住,有的甚至已经淹没在茫茫的北海之中,却仍有选派议员的权力。每逢选举,几个贵族便划船来到这里进行“水上投票”,选出他们自己的议员;而西部和北部一些人口稠密的新兴工业城市却无权向议会派出自己的代表。……1832年,英国议会改革法案获得通过。
——摘编自人民版历史必修一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从汉到隋唐选官制度的变化,并简述隋唐时期选官制度的影响。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1832年英国议会改革的历史背景和影响。
2.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16——17世纪,由于经济中已产生强有力的资本主义部门和1688-1689年革命中取得的新自由,英国必须和能够以空前规模的技术革新回答日益扩大的市场的挑战。1660年,一些学者已创立了皇家学会,著名科学家牛顿与戴维曾先后任该会会长。这时伦敦成了欧洲的科技活动中心和近代实验科学的发源地……英国的创造发明,在17世纪90年代已蓬勃开展,不久就出现第一批成果,如纽可门蒸汽机、达比焦炼熔炉。
——徐吉贵《世界近代中期经济史》
材料二瓦特研究蒸汽机一览表

材料三工厂让大批工人集中在一个屋檐下操作复杂的机器,整个生产过程中,每个工人负责单一工序,到19世纪中期,标准化批量生产成为工业社会的特征。
工业化的机器和厂房是非常昂贵的投资,股份公司迅速成为工业社会普遍的企业组织形式。同时,投资银行、证券经纪公司和其他金融企业为了适应股份公司的需要也纷纷兴起。
博尔顿在索霍工厂设立了害病工人救助基金,开设一个图书馆,并且慷慨地资助该地区公共学校的创办——他并未忘记自己也曾亲手劳动过。
1782年,英国政府制订了“吉尔伯特法”,要求济贫税管理人员为贫民在农场里找工作,如工资不够维持生计,就应该从济贫税里抽取补贴。
(1)根据材料一,分析英国进行技术革新的有利条件。
(2)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瓦特研究蒸汽机取得成功的因素有哪些。
(3)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英国工业革命给社会发展带来的创新之处。

2.单选题(共17题)

3.
对下面漫画《美国大选》寓意解读正确的是
A.两党对垒,交替执政是美国政体的一大特色
B.两党制其实是维护资产阶级利益的政治工具
C.“驴象之争”是三权分立原则的具体表现
D.“驴象之争”在美国政治生活中作用显著
4.
回顾17~19世纪的历史不难看到,当资本主义代议制政治制度在欧美逐渐得到普遍认可的时候,中国却通过设置军机处等进一步强化君主专制。出现这种反差的根源是
A. 社会经济发展模式存在明显差异
B. 欧美管辖下的是公民,清政府管辖下的是臣民
C. 欧美等国进行了轰轰烈烈的革命
D. 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是一套先进的政治制度
5.
下图是抗日战争时期国内公开出版发行的一些书籍。这表明
A.持久抗战得到国共高层认同
B.国共两党共同制定了持久抗战方针
C.中共率先提出持久抗战战略
D.国民党重视对持久抗战的理论研究
6.
《共产党宣言》指出:大工业建立了由美洲的发现所准备好的世界市场,世界市场使商业、航海业和陆路交通得到了巨大的发展,这种发展使资产阶级也愈是发展。这段论述反映马克思分析问题的首要出发点是
A.阶级斗争的开展
B.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C.整体世界的演进
D.旧生产关系的变革
7.
(2017年江苏卷)1917年,列宁在《四月提纲》中指出:“俄国当前形势的特点是从革命的第一阶段向革命的第二阶段过渡。”7月,他又在《国家与革命》中阐明,资产阶级国家由无产阶级国家代替,不能通过“自行消亡”来实现。以上论断
A.明确指出武装起义条件已经成熟
B.凝聚布尔什维克全党的政治智慧
C.逐步明确俄国革命的任务和方式
D.说明仍存在和平取得政权的可能
8.
1969年,美国总统尼克松发表就职演说时说:“我们寻求一个开放的世界……在这个世界里,国家无论大小,它们的人民都不生活在愤怒的孤立状态之中。”尼克松发表这番言论的背景是
A. 中国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B. 中国社会经济建设取得重大成就
C. 美国对华孤立封锁政策已经破产
D. 中、美两国共同受到苏联的威胁
9.
(题文)20世纪60年代末,在世界贸易总额中,西欧国家仅欧共体六国所占比例就超过39%,美国同期从1957年的20.9%下降到15.1%。在世界工业生产中,1951年至1970年,西欧所占比例由20.8%升至28.6%,美国同期则由48.6%降至37.8%。据此可知,西欧经济的发展
A.促进了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
B.强化了欧洲为主导的世界格局
C.缓和了西欧国家与美国的矛盾
D.推动了世界格局向多极化演进
10.
1949年以苏联为首的经济互助委员会成立,协调和促进社会主义阵营各成员国的经济发展。此举直接针对的是
A.美苏“冷战”B.杜鲁门主义C.欧洲复兴计划D.柏林危机
11.
南宋继承了北宋发行纸币的制度,以杭州为中心流通的“会子”是南宋主要的纸币,“会子”与“交子”不同,“会子”可以兑换铜铁钱,“交子”主要兑换铁钱。真正发行纸币并流通全国始于元代,名曰“交钞”。这表明宋元时期
A.商品经济的发展B.纸币流通制度完善
C.经济中心的南移D.商人地位的提高
12.
《唐律疏议》规定:均田制下授田有定额,“老、小、寡妻受田各有等级,非宽闲之乡不得限外更占(注:占有土地数量不能超出国家规定的标准)”,并且只有受田不足才可以向私人买入。这表明唐代均田制
A.具有抑制兼并的意图B.增加农民的赋税负担
C.适应人口增长的需要D.没收地主的超额占田
13.
清代,广东地区的荔枝产业竞争激烈,强者成为“家有荔校千枝”的大户,而弱者则被排挤以至破产沦为大户的雇工。这说明当时的广东地区
A.新的经济因素向农业领城扩展
B.农业和商业发展相互促进
C.农产品的集约化程度不断提高
D.传统的自然经济加速解体
14.
下表反映了各地区在世界制造业产量中的比重变化,这说明
A.工业革命带来了社会贫富差距
B.工业文明尚未冲击亚洲国家
C.欧洲成为近代世界经济体系中心
D.亚洲国家被排弃在世界市场之外
15.
近代的机器与其说是需要的结果,不如说是被迫无奈时有意的发明产物。因为棉布紧俏发明了新式纺纱机和织布机,因为机械动力不足而改良了蒸汽机。这表明,工业革命时期的技术革新
A.源于人们生活中的无意发现
B.着力解决生产中的迫切问题
C.推动垄断组织的产生与发展
D.体现科学与技术的密切结合
16.
16世纪以前,西欧物价在数百年内一直是稳定的,只是由于战争或歉收等原因才发生暂时的波动。从16世纪30年代起物价却一直上升,到16世纪末,西班牙、葡萄牙的物价平均上涨了4倍多,法国、英国和德国则平均上涨2倍到2倍半。这一变化
A.引起国力变化,巩固西葡霸主地位
B.造成社会动荡,阻碍国际贸易交流
C.促使社会分化,加速封建势力衰落
D.推高金银价格,抑制商品经济发展
17.
1947年社会上流传一首民谣称:“如今什么都值钱,只有法币顶讨厌。一捆一扎又一包, 去买几根棉纱线。”这反映了
A.法币无法用于购买实物B.市场上物品非常缺乏C.通货膨胀现象较为严重D.日用品价格比较稳定
18.
清朝末年,外国棉纱涌入苏北地区。在徐州府睢宁县,户户织棉,“谓每尺布可省钱十余文,诚无衣者之乐事也”。据负责苏北地区进出口商品的海关观察,“未闻此等自织布匹”对外销售,而“(苏北地区)原洋布减销十五万五千余匹。”以上材料可用来说明苏北地区
A.自然经济在外国资本主义冲击下解体
B.商品经济得到较快发展
C.民族工业在外国资本主义刺激下产生
D.家庭纺织业得到较快的发展
19.
以下是中国1978年和2012年各项经济指标列表。表中各项经济指标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产业的转型升级B.抓住战略机遇期
C.国家政策的调整D.主动融入全球化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2道)

    单选题:(17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1

    5星难题:0

    6星难题:4

    7星难题:0

    8星难题:14

    9星难题: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