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3题)
1.
18世纪70年代,“在英国几个等级的人不知不觉地互相融合在一起,每个低等级都有无休无止的不安分野心,想上升到高一等级……在这样一种状态下,时尚必定具有不受控制的影响力,时髦的奢侈一定像传染病一样蔓延”。此社会现象
A.有利于打破原有等级秩序的限制 |
B.使英国成为日不落帝国的进程加快 |
C.加快了资产阶级掌握政权的步伐 |
D.阻碍了英国向近代社会转型的进程 |
2.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说文》解“体”为“人依木而歇”,表达的是一种劳动的终止与歇息状态。在农耕文明“天人合一”哲学大框架下的“休闲”,强调的只是劳动与休息的辩证关系,人的身体的一种休息行为。我们的先人又从养生保健的角度,进一步提出养心调神,以静为主,形体保健,以动为主的观点。对于中国古代文人来说,非常注重文学休闲、艺术体闲,无论是“独钓寒江雪”的老翁还是游走山川的行者抑或高朋相聚的茶会,都折射出古人将艺术融于休闲境界。
材料二工业革命后,人们的日常休闲逐渐远离宗教生活,礼拜日的宗教活动逐渐被全新的周末度假旅游代替;日常阅读的书籍也由原来的以宗教书籍为首选变成了以阅读报纸、通俗小说等为主;与原来到教堂做祷告相比,到酒吧喝酒、观看体育比赛,从事各种体育活动更加吸引人。在体育休闲活动中各种斗兽运动逐渐被禁止,为足球、拳击等运动制定了比较完善的比赛规则,且在娱乐场所加强了立法和规范。……原来只有贵族才能享受的休闲生活也走进了普通民众的生活。……到19世纪,英国人的休闲生活已经与整个商业经济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3)我们应该如何认识中英两国休闲生活的不同。
材料一《说文》解“体”为“人依木而歇”,表达的是一种劳动的终止与歇息状态。在农耕文明“天人合一”哲学大框架下的“休闲”,强调的只是劳动与休息的辩证关系,人的身体的一种休息行为。我们的先人又从养生保健的角度,进一步提出养心调神,以静为主,形体保健,以动为主的观点。对于中国古代文人来说,非常注重文学休闲、艺术体闲,无论是“独钓寒江雪”的老翁还是游走山川的行者抑或高朋相聚的茶会,都折射出古人将艺术融于休闲境界。
——摘编自谢珊珊《试论中国古代休闲文化的审美意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休闲生活的特点并分析其成因。材料二工业革命后,人们的日常休闲逐渐远离宗教生活,礼拜日的宗教活动逐渐被全新的周末度假旅游代替;日常阅读的书籍也由原来的以宗教书籍为首选变成了以阅读报纸、通俗小说等为主;与原来到教堂做祷告相比,到酒吧喝酒、观看体育比赛,从事各种体育活动更加吸引人。在体育休闲活动中各种斗兽运动逐渐被禁止,为足球、拳击等运动制定了比较完善的比赛规则,且在娱乐场所加强了立法和规范。……原来只有贵族才能享受的休闲生活也走进了普通民众的生活。……到19世纪,英国人的休闲生活已经与整个商业经济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摘编自赵虹《工业化与英国休闲生活的转型》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英国工业革命前后休闲生活的变化。(3)我们应该如何认识中英两国休闲生活的不同。
3.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493年5月,为解决对外探险中国家之间的争执,教皇亚历山大六世规定,以佛得角群岛之西约500公里的大西洋上划界(史称“教皇子午线”),线东新“发现”的土地属于一国,线西的归另一国。1494年,两国又签订了托得西拉斯条约,将这条线向西移动了约1300公里。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
(1)依据材料一内容和时间来判断,这“两国”最有可能是
(2)结合所学,概述15世纪末以来欧洲国家“对外探险”对世界产生的主要影响。
材料二:早在13、14世纪,连接欧亚非地区的世界贸易网已经形成,欧洲在其中一直处于边缘地位。这不仅因为欧洲的经济总量远远无法与亚洲的中国、印度相比,还由于欧洲人在从亚洲输入香料、丝绸、瓷器、棉织品等商品时,能向亚洲销售的产品极少,多数情况下只能以金、银等贵金属交易,欧洲的贵金属货币日益紧缺。16世纪欧洲在世界经济贸易中的这种处境开始改善。但一直到18世纪,原有的世界经济贸易格局仍没有改变。……到19世纪欧洲终于成为世界经济贸易的中心。
——据弗兰克《白银资本:重视经济全球化中的东方》等
(3)依据材料二,指出13到18世纪在世界经济贸易中居优势地位的是哪个地区?概括其主要的优势条件。
(4)结合所学,指出促成“16世纪欧洲在世界经济贸易中的这种处境开始改善,19世纪欧洲终于成为世界经济贸易中心”的主要历史大事有哪些?
材料三在上个世纪70年代中期经济全球化刚刚起步之时,中国开始改革开放;上个世纪90年代初经济全球化潮流真正形成之时,中国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本世纪初经济全球化加速扩张之时,中国入世全面融入经济全球化潮流。在经济全球化发展的三个重要转折点,中国踩着历史的节奏,每一步都没有落空。
——摘编自《中国经济时报》
(5)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上个世纪90年代初和本世纪初,中国政府采取哪些重大举措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全面融入经济全球化潮流?从中可以总结出哪些成功的经验?
材料一1493年5月,为解决对外探险中国家之间的争执,教皇亚历山大六世规定,以佛得角群岛之西约500公里的大西洋上划界(史称“教皇子午线”),线东新“发现”的土地属于一国,线西的归另一国。1494年,两国又签订了托得西拉斯条约,将这条线向西移动了约1300公里。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
(1)依据材料一内容和时间来判断,这“两国”最有可能是
A.葡萄牙和西班牙 | B.荷兰和英国 | C.英国和法国 | D.英国和美国 |
材料二:早在13、14世纪,连接欧亚非地区的世界贸易网已经形成,欧洲在其中一直处于边缘地位。这不仅因为欧洲的经济总量远远无法与亚洲的中国、印度相比,还由于欧洲人在从亚洲输入香料、丝绸、瓷器、棉织品等商品时,能向亚洲销售的产品极少,多数情况下只能以金、银等贵金属交易,欧洲的贵金属货币日益紧缺。16世纪欧洲在世界经济贸易中的这种处境开始改善。但一直到18世纪,原有的世界经济贸易格局仍没有改变。……到19世纪欧洲终于成为世界经济贸易的中心。
——据弗兰克《白银资本:重视经济全球化中的东方》等
(3)依据材料二,指出13到18世纪在世界经济贸易中居优势地位的是哪个地区?概括其主要的优势条件。
(4)结合所学,指出促成“16世纪欧洲在世界经济贸易中的这种处境开始改善,19世纪欧洲终于成为世界经济贸易中心”的主要历史大事有哪些?
材料三在上个世纪70年代中期经济全球化刚刚起步之时,中国开始改革开放;上个世纪90年代初经济全球化潮流真正形成之时,中国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本世纪初经济全球化加速扩张之时,中国入世全面融入经济全球化潮流。在经济全球化发展的三个重要转折点,中国踩着历史的节奏,每一步都没有落空。
——摘编自《中国经济时报》
(5)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上个世纪90年代初和本世纪初,中国政府采取哪些重大举措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全面融入经济全球化潮流?从中可以总结出哪些成功的经验?
2.单选题- (共11题)
4.
《共产党宣言》指出:“资产阶级在历史上曾经起过非常革命的作用。”其中包括:“使生产工具,从而使生产关系,从而使全部社会关系不断地革命化”;“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使乡村从属于城市”,“使未开化和半开化的国家从属于文明国家”,等等。得出这些结论所依据的事实包括
①资本原始积累
②宗教改革
③海外扩张
④资产阶级革命
①资本原始积累
②宗教改革
③海外扩张
④资产阶级革命
A.①②③ |
B.①③④ |
C.②③④ |
D.③④ |
5.
历史学家钱乘旦说:光荣革命以后的这套政治制度在英国叫做“旧制度”。……根据这种制度,少数贵族掌管政权,他们通过议会分享权力,议会复杂的程序是他们相互制约的工具。这种制度能够保证工业革命顺利发生,但是当工业革命发生后,它又成为“陈旧的制度”。这套政治制度成为“陈旧的制度”的原因是
A.君主立宪制不利于英国的工业化 |
B.议会改革整合了社会的政治力量 |
C.繁琐的议会程序降低了行政效率 |
D.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的矛盾加深 |
7.
有学者专门研究过裙子与经济的关系,叫做“裙子经济”。结论是:裙子的长度与经济的发展成反比,即裙子越长,经济就越落后;裙子越短,经济就越先进。以19世纪中期的英国为例,此时英国女性一改中世纪拖地长裙、行不露脚的式样,裤装和短裙逐渐流行起来。这一转变充分说明了
A.工业时代到来,妇女角色改变 |
B.民主政治进步,女权意识增强 |
C.手工工场发展,妇女思想解放 |
D.对外殖民扩张,妇女远离故乡 |
9.
19世纪后期,一架珍妮纺纱机的价格约相当于一个英国纺纱工人134天的工资,在法国相当于311天的工人工资,在印度则会更多。材料主要说明
A.英国出口机器获利更多 |
B.英国工业革命的成效显著 |
C.机器生产导致失业大增 |
D.落后地区更应该采用机器 |
10.
“北美和俄罗斯的平原是我们的粮田;在澳大利亚和新西兰放牧着我们的羊群;秘鲁运给我们白银,黄金则从南美和澳大利亚流到伦敦。印度人和中国人替我们种植茶叶,在东西印度扩大了我们的咖啡园、甘蔗和香料园;西班牙和法国是我们的葡萄园,地中海沿岸各国是我们的菜园主。”上文描述了
①英国“世界工厂”的地位
②世界经济的整体化趋势
③各国成为国际分工的同等受益者
④“日不落帝国”鼎盛时期的辉煌
①英国“世界工厂”的地位
②世界经济的整体化趋势
③各国成为国际分工的同等受益者
④“日不落帝国”鼎盛时期的辉煌
A.①②③ |
B.①②④ |
C.②③④ |
D.①③④ |
11.
1884年,世界20多个国家的天文工作者在美国华盛顿召开会议,通过决议正式确定格林尼治时间为国际标准时间。该决议得以通过,主要是由于
A.钟表制造业发展 |
B.美国是当时最强大的国家 |
C.与会各国的妥协 |
D.世界各地的联系日益紧密 |
12.
有学者说,蒸汽机的使用和推广过程,就是把“工厂乡村转变为工厂城市”的过程。此观点旨在说明
A.蒸汽机只能在城市中使用 |
B.蒸汽机导致了乡村的衰落 |
C.城市化开始于蒸汽机推广 |
D.动力变革改变了工厂布局 |
13.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认为,工业革命后发生的世界市场使“一种与机器生产中心相适应的新的国际分工产生了。它使地球的一部分成为主要从事农业的生产地区,以服务于另一部分主要从事工业的生产地区。”作者主要在说明工业革命
A. 促进了以西欧为中心的世界市场的形成
B. 推动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逐步成熟
C. 形成了东方原料、西方产品的基本格局
D. 促进了全球性文化交流的进一步扩大
A. 促进了以西欧为中心的世界市场的形成
B. 推动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逐步成熟
C. 形成了东方原料、西方产品的基本格局
D. 促进了全球性文化交流的进一步扩大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3道)
单选题:(1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1
5星难题:0
6星难题:11
7星难题:0
8星难题:2
9星难题: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