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3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华民国成立之初,设立参议院、平政院之类的最高立法机构,由各省选派代表组成,类似西方的国会;其次,设立高等法院、检察厅之类的司法机构,意在独立行使司法权;此外,还有由总统等国家官员组成的最高行政机构。时至国民党统治时期,主要由立法院、司法院、行政院、考试院和监察院五大机构组成。按其组织原则,考试院源自古代科举制度,执掌全国官吏诠选和职业资格考试;监察院则直接继承了古代御史台、都察院之类的中央主控监察制度;监察院分区派员监察地方的基本制度,也一如古代大体不变。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西方监察制度存在着的“多重困境”及其实质。
材料一 中华民国成立之初,设立参议院、平政院之类的最高立法机构,由各省选派代表组成,类似西方的国会;其次,设立高等法院、检察厅之类的司法机构,意在独立行使司法权;此外,还有由总统等国家官员组成的最高行政机构。时至国民党统治时期,主要由立法院、司法院、行政院、考试院和监察院五大机构组成。按其组织原则,考试院源自古代科举制度,执掌全国官吏诠选和职业资格考试;监察院则直接继承了古代御史台、都察院之类的中央主控监察制度;监察院分区派员监察地方的基本制度,也一如古代大体不变。
——摘编自孙伯南《中回监察制度的研究》
材料二 西方的党派政治与分散化的监察权责配置,以对抗式的责任审查为路径,导致了监察权的弱化(并未实现全覆盖)以及监察责任与司法责任发展的不平衡,事实上反映了“三权分立”下的政治限制与司法监督的局限性。英美法系形成了更为完备的“分权式”监察治理格局,也呈现出分散化、差异性特征(包括监察收制与检察体制在内)。在与多党政治的交织下,监察治理的推进在“三权分立”博弈中面临多重困境。——摘编自任颖《监察制度在不同法系中的历史演进》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中华民国政治体制的主要来源并分析其主要发展。(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西方监察制度存在着的“多重困境”及其实质。
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并未给予资产阶级实权,帝国议会通过的法案必须得到皇帝和联邦议会的批准才能生效。……德国宪政中注有实权的恰恰是相当于议会下院的帝国议会,而皇帝是国家元首、权力中心和军队统帅,有权任免官员、召集和解散议会和决定对外政策,德国帝国宰相对皇帝负责不对议会负责。……德意志的政体变革尽管是出于传统权力精英对自身政治优势地位的巩固,但却最终成为瓦解旧政治传统的催化剂。传统的统治阶级为了迎合工业化发展的需求,尽心竭力地以政府威权干预经济发展,制定出各项有利于经济发展的政策。
——摘编自《德意志君主立宪政体的选择、比较及影响》
材料二 清末宪政改革是晚清时期的重大历史事件。在派员秉承“用备甄采、择善而从”之旨、分赴欧美各国考察政治以后,清政府初步选定德国及日本的君主立宪政体为进一步研究、筛选与描摹的对象。最终,颁布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宪法性文件
——《钦定宪法大纲》——摘编自胡凯《略论清末宪政改革对德国模板的取舍》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德国实施宪政民主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清末宪政改革仿效德国宪政不成功的原因。
材料一 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并未给予资产阶级实权,帝国议会通过的法案必须得到皇帝和联邦议会的批准才能生效。……德国宪政中注有实权的恰恰是相当于议会下院的帝国议会,而皇帝是国家元首、权力中心和军队统帅,有权任免官员、召集和解散议会和决定对外政策,德国帝国宰相对皇帝负责不对议会负责。……德意志的政体变革尽管是出于传统权力精英对自身政治优势地位的巩固,但却最终成为瓦解旧政治传统的催化剂。传统的统治阶级为了迎合工业化发展的需求,尽心竭力地以政府威权干预经济发展,制定出各项有利于经济发展的政策。
——摘编自《德意志君主立宪政体的选择、比较及影响》
材料二 清末宪政改革是晚清时期的重大历史事件。在派员秉承“用备甄采、择善而从”之旨、分赴欧美各国考察政治以后,清政府初步选定德国及日本的君主立宪政体为进一步研究、筛选与描摹的对象。最终,颁布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宪法性文件
——《钦定宪法大纲》——摘编自胡凯《略论清末宪政改革对德国模板的取舍》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德国实施宪政民主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清末宪政改革仿效德国宪政不成功的原因。
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下图显示了科技发展与生产力发展之间的关系。

材料二 1842~1942年英国对外贸易额变化图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A、B点对应的科技革命对欧洲政治和中国经济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世纪中期至20世纪中期英国对外贸易的发展趋势及原因。
材料一 下图显示了科技发展与生产力发展之间的关系。

材料二 1842~1942年英国对外贸易额变化图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A、B点对应的科技革命对欧洲政治和中国经济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世纪中期至20世纪中期英国对外贸易的发展趋势及原因。
2.单选题- (共18题)
4.
武昌起义一开始就以中华民国鄂军都督黎元洪的名义向各国领事发出照会,声明革命旨在推翻专制政府,建立民国,无排外性质,希望各国应严守中立。这说明
A.革命面临着列强威胁 |
B.革命阵营内部潜伏着危机 |
C.清政府统治土崩瓦解 |
D.革命派采用灵活外交政策 |
7.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妇女允许在军政机构中任职,设‘女馆’……采取措施帮助病残孤寡人;禁止吸食鸦片、裹足、蓄奴和嫖娼等。”太平天国时期的这些举措
A.表达了农民阶级的诉求 |
B.蕴含了民主共和的观念 |
C.体现了反封建的精神 |
D.践行了“师夷长技”主张 |
8.
甲午战争后,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要灭亡中国,《辛丑条约》签订后列强扶植清政府,又重新回到了“以华治华”,导致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清成为列强统治中国工具 |
B.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 |
C.帝国主义力量的相对削弱 |
D.帝国主义的矛盾激化 |
9.
1864年中国与西班牙签订《和好贸易条约》,经清政府的努力,将清朝基本法典《大清律例》中禁止拐卖人口的条文写入了条约之中。这反映了清政府
A.积极利用条约维护自身利益 |
B.对“天朝上国”地位的维护 |
C.未能真正认识条约的危害性 |
D.试图将内政与外交融为一体 |
10.
“光绪二十年(注:光绪元年为1875年),英商将纱机两万锭运达上海,准备投入生产,清廷不准。第二年……英商据之以争,清廷只好允准。”省略处内容最有可能是
A.大皇帝恩准英国人寄居大清沿海之广州等港口,贸易通商无碍 |
B.清廷谕令各省“多设织布、纺绸等局,广为制造” |
C.大清国允定各使馆境界独由使馆管理,中国民人概不准在界内居住 |
D.中国准添设通商口岸,以便日本臣民从事商业、工艺、制作 |
11.
下表中总理衙门的设立过程表明,清政府
时间 | 总理衙门的设立过程 |
1859年 | 五口通商大臣,由两广总督兼领改由两江总督兼领,负责办理与各国通商事宜和外交事务。 |
1861年 | 总理衙门设立后,外交使节直接与内阁和军机处交往,不再通过礼部及沿海督抚进行间接交往。 |
A.政治制度的分化趋向出现 |
B.对外交往仍处主导地位 |
C.涉外事务的官僚机构膨胀 |
D.开始放弃闭关自守政策 |
12.
阅读下表,由表中信息可知
谕折名称 | 时间 |
钦差大巨裕谦迅加进剿事上谕 | 道光二十一年二月初六日 |
闽浙总督颜伯森奏报厦门防剿情形折 | 道光三十一年三月十九日 |
钦差大巨裕谦统筹办理江浙两省防剿游奕事宣上谕 | 道光二十一年二月二十六日 |
靖逆将军奕山等星驰赴身粤将剿办情形随时知会浙省事上谕 | 道光二十一年二月二十九日 |
两江总督伊里布等奏为赶办防守攻剿事宜片 | 道光二十一年三月十七日 |
A.中英鸦片战争正在进行 |
B.太平天国影响清军部署 |
C.谕折制约军政事务效率 |
D.地方反洋教斗争迅猛发展 |
13.
下表是关于清政府在两次鸦片战争中的战争赔款与支出军费统计数据,而1840年清政府的财政收入约为4000万两,据此合理的认识是
战争费用 | 战争赔款 | 支出军费 |
第一次鸦片战争 | 1960万两 | 约4000万两 |
第二次鸦片战争 | 1600万两 | 约4000万两 |
A.第二次鸦片战争对中国的破坏程度更低 |
B.赔款减少缓解了清政府的财政窘境 |
C.清政府对国防军事建设的资金投入停滞 |
D.清政府的财政体系面临崩溃的局面 |
15.
太平天国政权从中央到地方建立了军政合一的政权机构;一度宣布废除私营商业,实行“圣库”制度;设立诸匠营与“百工衙”,实行官营手工业制度;社会习俗上废除买卖婚姻,规定“凡天下婚姻不论财”。这反映了太平天国运动
A.推动了中国近代化进程 |
B.主动顺应了世界潮流 |
C.满足了农民阶级的愿望 |
D.兼具空想性和进步性 |
16.
1860年11月,“中国留学生之父”容闳到天京与其老友洪仁轩会谈后写道。“他(洪仁轩)知道英国政府和其他欧洲强国力量和权势的秘密在哪里,并且非常欣赏这七条建议。但他是孤立的,没有人支持他和拥护这些建议。”随后,容闳投奔曾国藩,帮他与洋人打交道。这说明
A.太平天国无法领导中国民主革命 |
B.洋务运动代表了历史发展的方向 |
C.洪仁轩实施了资本主义改革方案 |
D.中外反动势力联合绞杀太平天国 |
17.
19世纪五六十年代,清政府不得不实行了放权督抚的政策,允许地方进行自救,国家权力由中央到地方逐渐下移,清政府在这一时期对中央与地方的权力格局进行了外交〔洋务)较大调整。这一调整的直接原因是
A.洋务运动推行进程步履维艰 |
B.太平天国运动对清政府的威胁 |
C.搜刮民脂民膏以应对对外赔款 |
D.维新变法中部分措施的沿用 |
18.
“在很大程度上既对基督教有依赖性而又扭曲了基督教的宗教精神,既对中国传统文化有继承性而又窒息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人文精神。”这旨在强调拜上帝教
A.是引进西方文化的先驱 |
B.强调发展对象的民间性 |
C.中西文化畸形结合产物 |
D.深植中国传统文化土壤 |
19.
中法战争爆发前,驻法公使曾纪泽指出:“法越之事,虽强邻蓄意已久,然实由吾华示弱太甚酝酿而成。”一旦法国得手,“各国之乘诞于他处者势将接踵而起”。当时,这一认识
A.表现了清军的好战精神 |
B.分析了屈辱外交的危害 |
C.描绘了法国的侵华方案 |
D.批评了军队的怯战行为 |
20.
甲午战争前,有人认为《申报》是中外流氓所办的报纸,但甲午战争后《申报》成为时务的入门书,凡是有志前进的都不可不看。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人们关注时局渴求新知 |
B.江浙地区地方性报纸的出现 |
C.维新人士办报热情高涨 |
D.《申报》是影响最大的报纸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3道)
单选题:(18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21
7星难题:0
8星难题:0
9星难题: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