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1题)
1.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西方最早的国家形式是古希腊各城邦,国家观念也随之出现。随着基督教的出现,神学国家观逐渐形成,奥古斯丁提出国家存在是因为人有原罪,国家是减轻原罪所必需的安排,国家是上帝的产物。启蒙运动时期的霍布斯、洛克、卢梭等人都用社会契约论来阐释自己的国家观念。霍布斯认为人生是自私自利且充满恶意的,理性为人们提出一些简单可行的和平契约,每个人都同意把权力和力量转让给主权者,从而形成国家。洛克强调人的自然权利不可让渡、不可剥夺,否则人民将有权革命,强调政府必须实行法治和分权。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中国维新时期的国家观念与近代欧洲国家观念内涵的相同之处,并说明不同之处及其产生的原因。
材料一 西方最早的国家形式是古希腊各城邦,国家观念也随之出现。随着基督教的出现,神学国家观逐渐形成,奥古斯丁提出国家存在是因为人有原罪,国家是减轻原罪所必需的安排,国家是上帝的产物。启蒙运动时期的霍布斯、洛克、卢梭等人都用社会契约论来阐释自己的国家观念。霍布斯认为人生是自私自利且充满恶意的,理性为人们提出一些简单可行的和平契约,每个人都同意把权力和力量转让给主权者,从而形成国家。洛克强调人的自然权利不可让渡、不可剥夺,否则人民将有权革命,强调政府必须实行法治和分权。
——摘编自吕世伦《当代法的精神》等
材料二 中国传统的君主统治形式实质是“家天下”,它将家和国联结成一个“共同体”,“家长”是独一无二的权威主体。维新时期,梁启超批判旧的国家观念,介绍西方新观念。他认为当务之急是迅速养成自己的国家观念以抵抗帝国主义的侵略。他强调只有兴民权才能强国家,人人有自由之权,国事决于公论。他更明确了君、臣、民三者的关系,认为君和臣都是为民办事者。——摘编自王建朗、黄克武主编《两岸新编中国近代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欧洲启蒙思想家对近代国家观念形成的促进作用。(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中国维新时期的国家观念与近代欧洲国家观念内涵的相同之处,并说明不同之处及其产生的原因。
2.论述题- (共1题)
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孟德斯鸠认为,法律存在于社会的各个层面,孤立法律的做法是错误的,必须要用联系的观点来看待法律和其他社会领域之间的关系。孟德斯鸠重要的法律思想包括法律和自由的关系,他认为法无禁止就是人们自由活动的依据。他还认识到权利和权力之间的辩证关系,约束权力才能保障自由,有节制的权力之下才会有真正的自由,权力之间的相互制约是节制权力唯一可行的方案。他提出法律和社会现象之间的关系,法律随着社会的变化而变化,法律可以带动社会的变化。
——摘编自谢斌《论启蒙运动在法律思想史中的地位》
结合材料与所学世界史的相关知识,围绕“法律与自由”自行拟订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材料孟德斯鸠认为,法律存在于社会的各个层面,孤立法律的做法是错误的,必须要用联系的观点来看待法律和其他社会领域之间的关系。孟德斯鸠重要的法律思想包括法律和自由的关系,他认为法无禁止就是人们自由活动的依据。他还认识到权利和权力之间的辩证关系,约束权力才能保障自由,有节制的权力之下才会有真正的自由,权力之间的相互制约是节制权力唯一可行的方案。他提出法律和社会现象之间的关系,法律随着社会的变化而变化,法律可以带动社会的变化。
——摘编自谢斌《论启蒙运动在法律思想史中的地位》
结合材料与所学世界史的相关知识,围绕“法律与自由”自行拟订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3.单选题- (共10题)
3.
法国1791年制宪会议之后,国王路易十六不得不从以前的“路易,承上帝之命,法兰西及纳瓦尔之王”,改称为“路易,承上帝及国家宪法之命,法兰西人之王”。这一变化所体现的政治原则是
A.三权分立 |
B.民主法制 |
C.分权制衡 |
D.自由平等 |
4.
文艺复兴时期,彼特拉克等思想家把关注的重点放在了回顾人类曾经取得的伟大成就和对人类未来发展潜力的探讨上,人文主义与当时兴起的世俗之风紧紧联系在一起。与世俗之风的紧密联系意味着人文主义
A.号召人们追求现实世界的物质利益 |
B.倡导精神世界的信仰与永生 |
C.深刻反映了社会各阶层的现实需求 |
D.明确提出反对基督教的要求 |
5.
孟德斯鸠在其1734年出版的《罗马盛衰原因论》中认为,共和时期的罗马之所以强盛,是因为当时的罗马公民享有政治权利,人人都是国家的主人翁,具有勤劳、勇武、爱国家、爱荣誉、爱自由的美德。据此可知,孟德斯鸠写作此文的目的是
A.为阐发启蒙思想寻找历史渊源 |
B.赞美罗马共和制度的种种优点 |
C.歌颂罗马公民的主人翁美德 |
D.研究不同政体产生的不同影响 |
6.
薄伽丘的《十日谈》、但丁的《神曲》、彼得拉克的《歌集》等作品在当时看来是非常出格的,关于青年男女情与爱的描述很多,雨果的小说《巴黎圣母院》抨击的就是教士荒淫无耻的一面。这一时期的文学作品
A.注重理性至上 |
B.反对禁欲主义 |
C.宣扬男女平等 |
D.提倡信仰自由 |
7.
马丁·路德认为:教会分为“不可见的教会”和“可见的教会”,前者存在于天国之中和信仰者的心灵之中,为绝对精神性的、不可见的;后者存在于人世之中,但只不过是一种属世的组织,是信仰者学习《圣经》的地方,要归世俗政府来管理。上述主张的主要意图是
A.将宗教秩序与世俗秩序分离 |
B.使宗教秩序从属于世俗秩序 |
C.将世俗的权力置于中心地位 |
D.实现个人宗教信仰上的自由 |
8.
文艺复兴时期,欧洲的方言文学产生,英国的乔叟运用伦敦方言创作出《坎特伯雷故事集》,拉伯雷的《巨人传》是法国方言文学的代表。这表明
A.拉丁文难学被知识界所抛弃 |
B.教会神权让位于世俗王权 |
C.思想解放促进文学形式变革 |
D.意大利文艺中心地位丧失 |
9.
15世纪时,一位学者指出:“上帝创造人时,就给了人达到他一切目的的能力,上帝使人具有各种不同生物所特有的一切……所以,人的意志是自由的,人的能力是无限的。”这表明当时
A.知识阶层坚持以神为中心 |
B.人文主义者并不反对宗教信仰 |
C.呼吁世俗权力应高于教权 |
D.宣扬自然人性是文艺复兴主题 |
10.
1763年,一位西班牙新闻记者写道:“透过许多已流行而有害的书本,诸如伏尔泰、卢梭和爱尔维修所著书籍之影响,在这个国家中,已感受到很多对信仰的冷漠。”这说明
A.思想启蒙在欧洲已经初见成效 |
B.西班牙政府已限制启蒙思想 |
C.文化自由加速了启蒙思想传播 |
D.启蒙思想主要宣扬了无神论 |
11.
弗兰克·萨克雷在他的《世界大历史》一书中说道:“启蒙思想,要求我们摈弃上帝启示和传统教条,强调理性和自然规律,并且相信人类有无限发展的可能。”据此可以判断,启蒙思想
A.推动了人们观念的解放 |
B.与科学革命互相促进 |
C.摈弃了天主教的教义 |
D.开启了理性主义之旅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1道)
论述题:(1道)
单选题:(10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1
5星难题:0
6星难题:11
7星难题:0
8星难题:0
9星难题: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