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 第9课 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在欧洲大陆的扩展 练习2

适用年级:高一
试卷号:394982

试卷类型:课时练习
试卷考试时间:2018/10/9

1.材料分析题(共2题)

1.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法国之所以采用暴力革命来克服专制王权,原因就在于法国专制主义过于强大,王权与贵族坚决捍卫旧制度,不愿做出任何妥协,对立双方只好兵戎相见。然而,大革命并没有解决根本问题,此后近百年中,法国一直处于革命与复辟的轮回中,社会持续动荡,经济发展速度受到影响,工业化进程缓慢。直到1870年后,法国模式突然发生转折,由对抗转为妥协。此后没再发生大规模的革命,法国人开始用协商手段逐步建立起民主制度。
材料二 长期的分裂局面使得德意志民族无法作为整体来追求国家现代化,因此远远落在英、法等国后面。1870年后,旧的容克地主贵族通过对外战争实现国家统一并掌握了现代化领导权,在随后短短30年间,德国完成了经济起飞,在工业生产方面甚至超过英、法。不过,现代化领导力量的“错位”给德意志民族带来无穷灾难。
——以上材料均选自钱乘旦《各国现代化模式的比较》
(1)1870年后,法国“用协商手段逐步建立起民主制度”的标志是什么?法国能够采取这种方式确立民主制度的根源何在?
(2)材料二中“现代化领导力量的‘错位”’指什么?这种“错位”给德国的社会发展带来怎样的影响?
(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现代化模式的看法。
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随着1875年宪法法案通过,第三共和国在政治制度层面上真正得到了确立。其后,共和深和人民为维护和发展民主共和进行了坚持不懈的斗争。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城市居民普遍接受共和思想,农民的皇权思想也逐渐消退。在以后的议会选举中,共和派取得胜利。议会对宪法作了修正和补充。将《易系曲》定为法国国歌,7月14日定为国庆日。宪法的一条修正条文宣布:“凡曾经统治过法国的家族不得当选为共和国总统。”从此堵塞了所有君主派的复辟之路。
材料二 辛亥革命推翻了统治中国268年的清王朝,结束了持续2000多年的封建君主制度,并树起民主共和国的旗帜。但是辛亥革命的果实却落到封建军阀的手中。军阀们或者打着共和的旗帜,实际却干着专制的勾当,或者干脆复辟帝制。孙中山目暗专制政治对人民的压迫比清代更加残暴,于是为维护共和,进行了一次又一次的斗争。这些斗争包括1913年反对袁世凯独裁统治的二次革命,1916年反对袁世凯帝制复辟的斗争,1917年和1921年的两次护法运动。其中除反对袁世凯帝制复辟的斗争由于和梁启起、蔡锷等人发动的护国运动相呼应而取得成功外,其余都失败了。

——《为什么孙中山为维护民主共和的斗争都失败了》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法两国确立共和方式的相同点和维护共和方式的不同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法两国民主共和的不同结局,并简析其原因。

2.单选题(共18题)

3.
科恩说:“普鲁士在19世纪60年代的胜利,为1918和1945年的失败打下了基础”。他强调的是“19世纪60年代的胜利”
A.推动了德国国家统一的完成
B.强化了普鲁士军国主义传统
C.促使德国走向强盛大国之列
D.给德国的形象带来负面影响
4.
1879年6月,法国参、众两院做出了几项具有象征意义的决定:政府和议会重新迁回巴黎;确定《马赛曲》为国歌;7月14日为法兰西国庆节。这些举措最深远的影响是
A.维护了1789年革命成果
B.巩固了1875年宪法地位
C.从根本上防止君主制复辟
D.大力弘扬了共和文化传统
5.
19 世纪 70 年代,(法国)农民已经习惯了共和国,他们反对君主派搞政变,工人群 众对于共和制的态度更为鲜明。对于这种情况,君主派中比较清醒的人也是能认识到的。 他们曾无可奈何地说:“我们是君主派,但法国不是”。材料反映了
A.民众的政体分歧正在渐趋消弭
B.君主派的政治观点与国家需求越来越远
C.共和政体在法国最终确立了
D.君主派与共和派斗争陷入白热化
6.
1877年法国总统麦克马洪迫使共和派总理辞职,并任命保王党组阁,此举遭到众议院的抵制。他又下令解散众议院重新选举,结果共和派仍占上风,他只好同意共和派组阁。1878年初共和派又在参议院选举中获胜,他被迫辞职。这表明
A.法国最终确立了共和制
B.共和派实际占据优势
C.法国政局始终动荡不定
D.内阁完全对总统负责
7.
法国共和制确立的艰难历程说明
①由封建专制到共和民主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②历史总是在曲折中前进
③法国的政治斗争错综复杂
④法国人民反对共和制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8.
有学者认为:“西方国家的民主政治制度既有共同点,……又有多样性,因为各国所建立的是要适应本国政治、经济、社会需要的制度。”对于近代法、德两国政治的比较正确的是
A.两国元首都由世袭产生B.德国内阁宰相对议会负责
C.都促进了资本主义发展D.德国政治民主化程度更高
9.
马克思曾说德意志是“一个以议会形式粉饰门面,混杂着封建残余……并以警察来保卫的、军事专制制度的国家。”以上材料表明德意志帝国民主政治的特征是
A.以议会作为国家权力中心
B.国家元首是虚君
C.带有浓厚封建残余和军国主义色彩
D.宰相对皇帝负责
10.
俾斯麦领导了1871年的德意志统一,建立了一个普鲁士为主的德意志民族国家。1888年继位的新皇威廉二世与俾斯麦的政见大相径庭,于是决定革除权倾一世的俾斯麦首相职务,同年俾斯麦被迫辞职。对此事件最为合理的解释是
A.俾斯麦失去了德意志民众的支持
B.德意志帝国议会的权力极其有限
C.德意志帝国皇帝拥有官员任免权
D.帝国宪法具有浓厚军国主义色彩
11.
法国历史上1875年“一票共和”的主要意义在于
A. 建立了拿破仑第一帝国,使法国势力问鼎大半个欧洲
B. 使法国通过“光荣革命”实现了政治制度的和平转型
C. 共和派战胜了保皇派,保皇派建立“没有共和派的共和国”计划破产
D. 通过了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从法律上确认了法国的共和政体
12.
有学者指出“(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是法国历史上绝无仅有的最简短、最经济主义的一部宪法,第三共和国宪法的含糊不清、残缺不全可谓是达到了令人吃惊的地步。这一现象的出现乃是当时特殊的政治环境使然。”这里的“特殊政治环境”是指( )
A.共和派以一票多数的微弱优势通过宪法
B.君主派和共和派相互斗争又相互妥协
C.君主派实力超过共和派
D.法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不充分
13.
总体来说,德意志帝国1871年宪法体现了浓厚的专制主义色彩,这主要是由(  )
A.德国统一方式所决定的B.启蒙思想传播程度所决定的
C.立宪者的素质所决定的D.国家领导人的素质所决定的
14.
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规定,帝国议会的议员不能因为议员身份而领取任何薪俸和报酬。这反映了德意志帝国
A.议会议员地位低下
B.经济落后财政困难
C.初步建立民主政治
D.专制主义色彩浓厚
15.
1870年,法国君主派欲发动政变支持亨利为国王,但亨利声称将会采用1789年革命前的百合花国旗,拒绝使用革命之后的三色国旗,这一行为不仅遭到共和派的反对,大多数君主派也转而反对亨利。这表明当时法国君主派
A.维护资产阶级革命成果
B.希望恢复封建君主统治
C.反对建立资产阶级政府
D.是封建地主阶级的代表
16.
“(法兰西)第三共和国的宪法含混不清、残缺不全可谓是达到了令人吃惊的地步。它既无序言,又无理论说明……这一现象的出现,乃是当时特殊的政治环境使然。”材料中的“特殊的政治环境”主要是指
A.封建专制势力强大
B.各派政治力量斗争激烈
C.普法战争法国战败
D.无产阶级革命的迅猛发展
17.
19世纪70年代,德、法两国相继颁布了新宪法,两部宪法内容的共同之处是
A.国家元首独掌行政大权B.国家元首对议会负责
C.国家元首任命内阁成员D.议会完全行使立法权
18.
制度和笼子的关系经常被用来说明民主制度建设状况。下列关于该关系的描述符合法兰西共和国政体特点的是
A. 国家权力的尾巴是逐渐收起来的,制度笼子的形成也是渐进的
B. 国家设计了完美的制度笼子,将权力彻底驯服
C. 制度笼子的形成历经反复,最终成功奠定了稳定政体
D. 国家权力公然站在制度的笼子之上,驯服了人民
19.
下列对德意志帝国宪法的评价,正确的一项是( )
A.是一部充分体现资产阶级自由民主意志的资产阶级宪法
B.是一部带有浓厚封建专制色彩的封建性质的法律
C.是一部将德意志军队普鲁士化的军事立法
D.是一部带有浓厚专制主义色彩的资产阶级性质的宪法
20.
法兰西第二帝国时期是法国工业革命的完成阶段,特别是在19世纪50—60年代,法国工业总产值翻了两倍,钢铁产量大幅度增加,蒸汽机使用更加普遍,铁路建设尤为突出,总长度接近1.8万公里。据此,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加快法国基础学科研究的革新速度
B.促进了法国民主制度走向最终确立
C.实现了产业革命在法国的充分开展
D.增强法国参与殖民扩张活动的实力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2道)

    单选题:(18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3

    5星难题:0

    6星难题:8

    7星难题:0

    8星难题:7

    9星难题: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