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上饶市广丰一中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期初测试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二
试卷号:394688

试卷类型:开学考试
试卷考试时间:2019/3/25

1.材料分析题(共3题)

1.
   材料  “修昔底德陷阱”一直被西方认为是国际关系的“铁律”。它由古希腊历史学家修昔底德提出,即一个新崛起的大国必然要挑战现存大国,而现存大国也必然会回应这种威胁,这样战争变得不可避免。
请你运用世界近现代史的史实,说明“修昔底德陷阱”是否可以避免。(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
2.
人类历史上各民族和国家经历了从相互孤立隔绝到彼此交流融合的过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英国作家笛福创作的小说《鲁滨逊漂流记》出版于1719年,其中许多情节反映了世界近代早期的重大历史现象:鲁滨逊出生于英国一个生活优裕的商人家庭,渴望航海冒险。他在巴西开办了种植园,看到当地缺少劳动力,转而去非洲贩卖黑奴。在一次航海途中,鲁滨逊遇险漂流到一座荒岛上。他凭借自己的智慧和力量,制造工具,种植谷物,驯养动物,经过十多年,生活居然“过得很富裕”,整个小岛是他的个人财产。
材料二 两次世界大战之间(1918—1939年)的历史被有的西方学者称为“焦虑的时代”。
材料三 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经济全球化刚刚起步之时,中国开始改革开放;20世纪90年代初,经济全球化潮流真正形成之时,中国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本世纪初经济全球化加速扩张之时,中国全面融入经济全球化潮流。在这三十年的经济全球化发展过程中,中国踩着历史节奏,每一步都没有落空。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该小说情节所反映的历史现象,并谈谈小说与历史之间的关联。
(2)试从材料二中“焦虑的时代”这一角度,概述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世界历史。
(3)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简要慨括40年来,中国采取了哪些重大决策“全面融入经济全球化潮流”的。
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资本主义工业化通常是从轻工业开始的,且往往需要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时间才能实现。1925年,联共(布)“十四大”把优先发展重工业作为苏联工业化的基本方针。为了高速度实现工业化,斯大林提出靠本国节约来发展工业的道路,即社会主义积累的道路,长期的、过大的保留了工农业产品价格剪刀差。1926—1927年度,苏联工业生产总值已超过战前水平,斯大林一再要求提高工业增长速度,1933年苏联提前完成了第一个五年计划。为了在最短的时间内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苏共制定了发展经济的五年计划,到二战爆发前,苏联成功地实施了三个五年计划。

——摘编自陈国新《斯大林社会主义建设的思路和苏联模式》

材料二 中国前30年的工业化推行的是粗放型、封闭式的、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发展战略,工业化推进主要靠计划机制、政府主导,较少利用市场机制。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实行改革开放,工业化道路和发展战略开始转换。工业化的发展战略转变为有重点的协调发展战略,尤其是注重发展农业、基础产业和第三产业。1978年以来,农村工业化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而前30年我国农村工业化几乎停滞不前,从而严重阻碍了整个国家的工业化进程。

——摘编自谭险峰、龚亚香《改革开放前后我国工业化道路的比较分析》

(1)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改革开放前后我国工业化道路发生的变化。
(2)根据两则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社会主义工业化的认识。

2.单选题(共10题)

4.
根据1801年首次普查,英国的约克郡只有15个城镇,人口2万多人;而到1891年,有城镇63个。从1820年到1830年,利兹、曼彻斯特、谢菲尔德以及伯明翰的人口增长率达40%。这种现象产生的影响是
A.阶级矛盾趋于缓和
B.君主立宪制确立起来
C.议会改革势在必行
D.责任内阁制开始出现
5.
1871年宪法规定,新成立的德意志帝国“缔结为一个永久的联邦”,由普鲁士国王担任联邦主席。由于巴伐利亚等邦反对,普鲁士国王仅享有“德意志皇帝”而非“德国皇帝”的尊称。在联邦议会的58个议席中,普鲁士拥有17席,有能力否决不利于它的法案,但其他中、小邦也可以联合起来以多数票制服普鲁士。这些规定反映德意志帝国是
A.具有浓厚专制色彩的国家
B.各种政治力量妥协的产物
C.不彻底的民主改革的结果
D.三权分立原则的典型代表
6.
鸦片战争之后产生的三部著述《道光洋舰征抚记》《夷氛闻记》《中西纪事》,皆谓林则徐在广东防备严密,英军无隙可乘,于是北犯定海。“他们把后来广东战事的失败,归结于林则徐的去职;他们将各地战事的受挫,归结于当地没有林则徐。”对材料的理解符合史实的是
A.人们已经开始接受平等的外交理念
B.林则徐能够决定战争的最终胜负
C.是基于中英两国实力对比的认识
D.当时人没能正确认清战争失败的根源
7.
有学者认为,新中国的这一制度,主要体现一种精英参政,区别于自下而上选举基础之上的广泛的公民参政,它是对中国政体的一种补充体制。这一制度初步形成的标志是
A.一届政协会议的召开
B.一届人大的的召开
C.《共同纲领》的颁布
D.1954年宪法的颁布
8.
下面是两幅反映中美关系的漫画,图中的山姆大叔即代表美国,龙代表中国。那么这一时期中美关系的变化
A.推动了中美两国的新型区域合作
B.是由于中国实行改革开放的需要
C.受益于日内瓦会议上达成了共识
D.有利于促进中日关系的健康发展
9.
1954年4月30日《人民日报》发表社论,高度评价了此前中印谈判达成的协定。对印度方面最终放弃在中国西藏的特权的态度,社论给予了积极的评价。与此协定达成直接相关的是
A.中国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B.中国推动印度支那问题的和平解决
C.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方针
D.中国实施了“一边倒”的外交战略
10.
中共八大报告指出,第二个五年计划期间,在国家统一市场的领导下,将有计划地组织一部分自由市场,对所有商品,将实行按质分等论价办法。由此可知,这个报告
A.有效纠正了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失误
B.破坏了国家的统一市场
C.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有益探索
D.提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
11.
20世纪60年代初,我国因国民经济调整而被迫推迟的经济计划是
A.第二个五年计划
B.第三个五年计划
C.第四个五年计划
D.第五个五年计划
12.
1978年底,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18户农民暗中自发将集体耕地包干到户。1979年2月,中共安徽省委决定在肥西县山南公社进行包产到户试点:1982年9月,中共“十二大”对以包产到户为主要形式的农业生产责任制改革予以肯定,包产到户在农村迅速推广。据此可知我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A.从农民自发、部分地方政府试点到全国推广
B.农民获得了土地的所有权
C.标志着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
D.成为经济体制改革的试验田
13.
1986年《理论月刊》第10期载文《实行厂长负责制后党委书记工作的三个转变》。实行“厂长负责制”的直接目的是
A.实行市场经济
B.增强企业活力
C.建立现代企业
D.加快中外接轨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3道)

    单选题:(10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2

    5星难题:0

    6星难题:8

    7星难题:0

    8星难题:3

    9星难题: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