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天津市河东区第七中学高三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三
试卷号:394586

试卷类型:期末
试卷考试时间:2019/10/5

1.材料分析题(共2题)

1.

   香港问题从古至今一直困扰了许多人。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香港普选现在进入一个非常关键的时刻,“在中国的土地上实行普选,这个并不多”,香港在英国殖民统治下156年,没有什么民主元素,回归后,中央承诺香港可在2007年以后的适当时候实现普选。现在终于到了这个关键时刻,香港要不要普选,这是一个历史转折,“能不能转过去,大家都在拭目以待” 。

——清华大学法学院院长王振明

材料二 民主争斗把香港的政治气候带入新的时代。代沟已经出现:年轻人支持民主改革,老一辈倾向于维持现状。与此同时,自从“占中”运动以来,香港本土主义盛行,少数人还走向“港独”的极端。英国《卫报》称,政改遭否的后果有:香港社会将因此严重分裂,经济发展的环境将受重创。此外,香港的民主会陷入停滞,最终整个香港都会受损。报道说,但如果方案得以通过,泛民人士将组织更多的抗议,甚至会产生“暴乱”。这样香港的社会秩序将进一步受损,社会治理将难上加难。

——环球时报

材料三 中国要维护香港作为自由港和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也不影响外国人在那里的投资。在这个前提下,由香港人,包括在香港的外国人管理香港。他说,香港有了地方政府,我们的新宪法有规定,允许建立特别行政区,由香港人自己组成政府,不管是华人、英国人或其他人都可参加,可作政府雇员嘛,甚至成为香港政府的成员都可考虑,各种制度也不变……

——《邓小平与外国首脑及记者会谈录》

(1)结合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分析香港进行普选和普选失败的原因。
(2)香港政改方案被否,2017年普选落空。根据材料二,香港政改未能通过将会产生什么影响?
(3)根据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三中观点的合理性和现实性。
2.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凡天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是以其未得之也,荼毒天下之肝脑,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博我一人之产业,曾不惨然,曰:我固为子孙创业也。其既得之也,敲剥天下之骨髓,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淫乐,视为当然,曰:此我产业之花息也。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材料二 君主除了从“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地势使之然,由来非一朝。金张藉旧业,七叶珥汉貂。冯公岂不伟,白首不见招。”为扭转此局面统治者推行事战争、训练和军事制度以外,不应该有其他的目标和思想,也不应该把其他事务当作自己的专业,因为这是做统帅的人仅能有的唯一的专业。当人民对他抱有相当好感的时候,君主不应该过多担心阴谋政变;但是当人民敌视君主,用憎恨的眼光看待他的时候,他就一定要惧怕所有事情和所有人了蛮族的控制对于我们每一个人都无法忍受了,此时此刻意大利是不是可以给一位新的君主授予荣誉,现在是不是可以给一位有能力的贤明的君主提供一个机会,……来担负起这个重任,使我们的祖国在她的旗帜下重现光芒。
——意大利马基雅维利(1469-1527)《君主论》
(1)依据材料一、材料二,概括黄宗羲、马基雅维利关于君主制的观点。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二者社会背景的异同点。

2.单选题(共22题)

3.
近代以来,欧美各国纷纷确立了资产阶级代议制。在学习了“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与发展”后,你认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英国首相由议会少数党领袖担任
B.美国总统由选举产生,权力不受任何机构的制约
C.法国总统由皇帝任命
D.德意志宰相主持内阁工作,只对皇帝负责
4.
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第二十条规定:“帝国议会由秘密投票的普遍和直接选举产生。”此规定表明帝国议会(   )
A.代表人民监督政府B.帝国的最高权力机构
C.不属于代议制的范畴D.其产生方式具有民主特征
5.
肖德甫在《大国法则》中认为:“光荣革命在英国的历史上是一个划时代的事件。它不仅将英国1640年以来的革命成果以温和和妥协的方式巩固下来,并且以此为出发点,奠定了现代英国的基础,开启了现代英国之路。”对材料中“光荣革命”的意义理解错误的是
A.极大地提高了英国议会的权威
B.“不流血”一定程度上是与落后势力妥协
C.至此国王已经是虚位国家象征
D.这次事件总体推动了英国历史的发展进程
6.
2010年11月6日,马本斋纪念馆扩建后在河北献县本斋村举行开馆仪式。纪念馆资料中不可能反映出的是( )
A.马本斋与日寇血战到底的壮志
B.马本斋宁死不屈的精神
C.回民支队英勇善战的风采
D.马本斋积极投身新中国建设的事迹
7.
1899年,山东巡抚毓贤上奏朝廷:“近年来东省办理洋务交涉,多以迁就了事;每接彼族指拿之信,大半逢迎教士,曲从其意。彼族得步进步……动辄挟制,反谓虐待教民。奴才遇事斟酌,小事迁就,以顾大局。”对此,以下解读正确的是( )
A.外国教士企图利用传教事业在中国进行精神文化的渗透
B.该材料有助于了解义和团运动的起因
C.清政府已经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D.毓贤等清朝地方官员一味唯洋人之命是从
8.
“此后英国商民,如有与内地民人交涉案件,应即明定章程,英商归英国自理;内民由内地惩办,俾免衅端。”包含这一条款的文件被称为“中国近代史上最要命的外交文件”之一该外交文件涉及的特权是
A.关税协定
B.领事裁判权
C.片面最惠国待遇
D.居住及租地权
9.
1930年2月,中共中央在向全党发出的通知中指出:“一切分散红军,逃避敌人进剿,向偏僻地区发展的观念在现时局势下,便成为极端错误的取消观念。”这说明
A.中共迫切需要统一军事领导权
B.党内存在严重的逃避主义倾向
C.国共两党力量发生了巨大变化
D.革命道路中国化尚未达成共识
10.
2010年8月13日,浙江省下达《浙江省村务监督委员会工作规程(试行)》通知,标志着该省在全国率先推广“村务监督委员会”制度。被学术界形容为“三权”分立,它在村支部的领导权、村委会的行政权之外,另设立村务监督委员会,以监督村干部执行村务。上述事实,最恰当的表述
A.制约和监督政府权力的有效形式
B.完善基层村民自治制度的积极探索
C.加强基层政权建设的深刻实践
D.拓宽民意反映渠道的最新尝试
11.
“20世纪50年代后,东欧和西欧各国惊人地东山再起。这一复兴同中国日益增长的实力和自信一起导致了一种全新的世界政治格局。美苏短暂的首要地位让位于一种新的多元化社会。”斯塔夫里向诺斯的这段话,反映的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特点是( )
A.欧洲成为世界重心
B.美苏两极格局
C.美国独霸世界
D.多极化趋势加强
12.
撒切尔政府在1983年大选获胜后的几年时间,积极开展对苏联和东欧国家的外交,撒切尔本人甚至与戈尔巴乔夫举行了六次高级会谈。这表明( )
A.英国开始摆脱美国的控制
B.撒切尔政府外交政策灵活
C.美苏“冷战”格局的终结
D.欧洲政治一体化进程加快
13.
(题文)《欧洲史》中写道:“二战后……仿佛只有欧洲建设速度加快尚可保证本大陆的稳定……欧洲观念就是领导阶层精英人物的观念,这种看法由来已久。”其中“欧洲观念”带来的影响是
A.推动了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发展
B.彻底消除了西欧国家间的矛盾
C.标志着欧洲完全摆脱美国控制
D.使欧洲国家经济实力超过了美国
14.
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资本主义国家在全世界范围内对外直接投资的增速大大超过国际贸易的増速。从1980年到1989年,国际贸易总额由19966亿美元增加到30165亿美元,增长了51.1%而世界对外直接投资总额由481亿美元增加到1903亿美元,增长了3倍。对外直接投资的高速增长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A.西方国家资本国际化加速发展
B.世界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
C.发展中国家国际地位提升
D.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最终形成
15.
康熙年间,苏州府吴江县棉花的种植面积已经超过粮食的种植面积;松江府所属的太仓州、海门厅、通州等地区,农民种粮者不过十之二三,而种植棉花的已达十之七八;直隶保定一带农村的农民见植棉获利大,往往将种麦子的好地方改种棉花。上述现象( )
A.表明中国农村产业结构的变化
B.证明当地人地矛盾已得以解决
C.说明当地商品经济的发展状况
D.反映政府经济政策的重大调整
16.
汉代冶铁技术取得重大进展。铸铁柔化处理技术和炼钢技术在汉初很不普及,但汉武帝后却得到迅速推广,工艺也更为成熟。其主要原因在于
A.盐铁官营政策的推行
B.民营手工业的发展
C.水利鼓风冶铁工具的发明
D.铁农具的广泛使用
17.
《徽商兴衰史:“徽骆驼”与宗族精神》中指出:“鸦片战争失败后,西方列强打开了中国的国门,外商的进入使民族资本家群体产生,从而使以宗法关系为纽带的徽州商帮受到冲击,这也促成了它的解体。”这主要说明( )
A.宗法关系阻碍了近代中国经济的进步
B.徽商本质上是封建自然经济的一部分
C.近代民族经济的转型有待政治变革
D.鸦片战争不利于商业群体的发展
18.
马克思说:“成千上万的英美船只开到了中国,这个国家很快就为不列颠和美国的廉价工业品所充斥,以手工劳动为基础的中国工业经不住机器的竞争,牢固的中华帝国遭受了社会危机。”马克思的话说明了( )
①落后的经济决定中国必然失败 ②中国被卷入世界市场
③腐败无能是清政府战败的根源 ④封建主义终将无法战胜资本主义
A.①②④B.①②③C.②④D.①②③④
19.
陈旭麓在《中国近代社会的新陈代谢》中说:“虽说‘中体西用’后来久被指为包庇封建,其实,那个时候的中国,天下滔滔,多的是泥古而顽梗的士人,在封建主义充斥的天地里,欲破启锢闭,引人若干资本主义文化,除了‘中体西用’还不可能提出另一种更好的宗旨。如果没有‘中体’作为前提,‘西用’无所依托,它在中国是进不了门,落不了户的。”材料认为
A.提倡“中体”是为引进“西用”减少阻力
B.托名“中体”,实推“西用”
C.名为“中体”,实为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
D.以“西”补“中”,中西交融
20.
“民之所忧,我之所思;民之所思,我之所行”体现了春秋战国百家争鸣中某一学派的思想与主张。这一学派是
A.关注民生、注重和谐的儒家思想B.主张节俭的墨家思想
C.以改革促发展的法家思想D.“无为而治”的道家思想
21.
反映民间风情的风俗画是宋代以后绘画艺术的突出特点,产生这一特点的根本原因是
A.城市工商业的发展和市民阶层的出现
B.民间文化的发展
C.画家的性格
D.统治者的提倡
22.
“把能量的变化看成是跳跃式的进行,成功地解释了经典理论无法解释的某些现象,打破了经典物理学中一切过程都是连续变化的观念。”这一理论的诞生主要是由下列哪一问题引起的?
A.研究热辐射B.揭示时空本质属性C.解释光电效应D.预测未知行星方位
23.
恩格斯在谈到近代一项科技成果的作用时说:“(它)使工业几乎彻底摆脱地方条件所规定的一切界限,并且使极遥远的水力的利用成为可能,如果在最初它只是对城市有利,那么到最后它终将成为消除城乡对立的最强有力的杠杆。”下列与该科技成果关系最为密切的发明家是
A.瓦特
B.阿克莱特
C.西门子
D.卡尔本茨
24.
康有为、梁启超在日本避难期间,恰逢孙中山也在日本,孙中山以康梁亦为满清压迫,经此惨祸当能自省,乃请人约见。但康有为等人却坚持以“大清子民”为念,要死保光绪帝,将孙中山看作乱党,拒绝合作。这反映
A.康梁极力维护清朝君主专制制度
B.康梁与孙中山之间没有共同利益
C.双方在代议制的具体方案上存在分歧
D.孙中山希望康梁能够一起加入革命党

3.选择题(共5题)

25.下列化学用语书写正确的是(   )
26.小芳同学想探究“漂浮的木块受到的浮力大小与木块排开液体重力的关系”.

她思考:可把实验分解为2个内容进行,即先测量漂浮的木块受到的浮力,再测量木块排开液体重力.

27.小芳同学想探究“漂浮的木块受到的浮力大小与木块排开液体重力的关系”.

她思考:可把实验分解为2个内容进行,即先测量漂浮的木块受到的浮力,再测量木块排开液体重力.

28.如图所示,用50N的水平拉力F拉着物体在2s内沿水平方向前进了4m,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29.如图所示,用50N的水平拉力F拉着物体在2s内沿水平方向前进了4m,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2道)

    单选题:(22道)

    选择题:(5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20

    7星难题:0

    8星难题:4

    9星难题: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