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选择题- (共56题)
A.对外开放政策 | B.八股取士制度 |
C.重本抑末政策 | D.闭关锁国政策 |
A.它建立在落后的自然经济基础上 |
B.只要具备一定的客观条件,它就会变为现实 |
C.它反映了农民阶级的生活理想 |
D.它与我国正在建立的和谐社会有着本质的区别 |
A.鸦片战争 | B.第二次鸦片战争 | C.甲午中日战争 |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
①随着地位的变化,洪秀全难以抵制封建思想的侵蚀
②太平天国政权已不能代表广大农民的利益和要求
A.①②都正确 | B.①②都不正确 | C.①不正确②正确 | D.①正确②不正确 |
A.巴黎和会签订《凡尔赛和约》 | B.二战后50年代至70年代初,西方经济持续繁荣 |
C.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 | D.鸦片战争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
A.变中国为其原料产地和产品销售地 | B.争取同清政府建立平等的贸易关系 |
C.用武力冲破清政府闭关锁国的障碍 | D.将先进的工业文明成果推广到中国 |
A.《南京条约》、《天津条约》 | B.《南京条约》、《北京条约》 |
C.《天津条约》、《北京条约》 | D.《天津条约》、《瑷珲条约》 |
A.西安 | B.永安 | C.南京 | D.安庆 |
A.中国大量白银流入英国 | B.一批中国人毁于鸦片 |
C.开放通商口岸 | D.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
A.林则徐领导虎门销烟 |
B.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 |
C.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
D.中日签订《马关条约》 |
A.战前清政府与西方完全隔绝 |
B.文明的交流必然伴随着战争 |
C.中国已落后于世界发展潮流 |
D.战争打断了中国近代化进程 |
A. 鸦片战争 B. 第二次鸦片战争
C. 甲午中日战争 D.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把清朝的元气消耗得很厉害,导致国力衰减。此材料说明艾尔曼
A.否定鸦片战争是中国历史的转折点 |
B.认为太平天国导致了清朝的灭亡 |
C.鸦片战争对中国影响不大 |
D.颂扬太平天国是反封建的革命运动 |
A. 鸦片战争 B. 甲午战争
C.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D. 日本全面侵华战争
唐朝科举,以考试成绩作为录取标准;明经科的录取率约为十分之一,进土约为六十分之一,科举出身的官员占全部官员的比例略多于十分之一。从材料中得到的信息是( )
①科举制是用分科考试的方法来选拔人才②科举制是政府选官的主要来源
③科举选拔的标准是择优录取 ④科举考试基本年年进行
唐朝科举,以考试成绩作为录取标准;明经科的录取率约为十分之一,进土约为六十分之一,科举出身的官员占全部官员的比例略多于十分之一。从材料中得到的信息是( )
①科举制是用分科考试的方法来选拔人才②科举制是政府选官的主要来源
③科举选拔的标准是择优录取 ④科举考试基本年年进行
A.战争性质决定战争成败 | B.综合国力强弱决定战争结局 |
C.腐朽的社会制度不敌先进的社会制度 | D.政府的决策是胜负的关键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2017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回顾2016年,经济运行缓中趋稳、稳中向好;就业增长超出预期;改革开放深入推进;经济结构加快调整;发展新动能不断增强;基础设施支撑能力持续提升;人民生活继续改善。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通知,决定设立河北雄安新区。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的一项重大的历史性战略选择,是继深圳经济特区和上海浦东新区之后又一具有全国意义的新区,是千年大计、国家大事。雄安新区承载的使命就是创新,今后应该是中国成为创新型国家的心脏区域,是中国的“硅谷”。
A.已经形成平等的外交观念 | B.“天朝上国”规制受到冲击 |
C.对西方列强产生崇拜心理 | D.受到西方文化的广泛影响 |
A.发动鸦片战争 | B.割占中国大片领土 | C.火烧圆明园 | D.对华倾销商品 |
A.一次使中国走上富强道路的运动 |
B.一次失败的封建统治者的自救运动 |
C.一次资产阶级的改良运动 |
D.一次资产阶级的民主运动 |
A.李鸿章 | B.郑观应 | C.康有为 | D.孙中山 |
A.创办安庆内军械所 |
B.创办江南制造总局 |
C.创办京师大学堂 |
D.创办轮船招商局 |
A.废除八股取士,举办新式教育 |
B.发展近代产业,抵御外侮 |
C.引进先进技术,兴办民族工业 |
D.学习西方思想,改变传统习俗 |
A.仿效西方政治制度 |
B.学习西方自然科学 |
C.创办近代民用工业 |
D.兴办近代军事工业 |
A.引进西方先进科学技术,创办一批近代企业 | B.创办京师大学堂,“中西并用”“广育人才” |
C.修建京张铁路,废除科举制度 | D.创办大生纱厂,提供引进外资 |
A.它主张学习西方先进的生产技术 | B.它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 |
C.它创办了一批机器大生产的工业 | D.它启发着人们追求民主和科学 |
A.促进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
B.抵制外国经济势力的入侵 |
C.建立起先进的工业化体系 |
D.推动中国教育近代化进程 |
A.洋务运动 | B.太平天国运动 |
C.戊戌变法 | D.新文化运动 |
A.校园里的男生都是短发 | B.日本老师在生物课上讲解人体结构 |
C.一些学生在学习英语 | D.集会上学生都穿着整齐的西装校服 |
为研究高压输电减少电能损失的规律,设计如图所示演示实验电路.变压器T1的原线圈接入u1=14.14sin100πt(V)的学生电源,变压器T2的副线圈接入“10V,10W”的灯泡,调节各线圈匝数使灯泡正常发光,两变压器之间的输电导线总电阻r=3Ω.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是一次失败的封建统治者的自救运动 |
B.前期以“自强”为口号,后期以“求富”为口号 |
C.为中国的近代化开辟了道路 |
D.主观目的是发展资本主义,是中国富强起来 |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乡间学校的敲钟人
张蛰
①那是苏北乡间最普通的一所学校。我在那里度过了六年的中学时光,又在那里度过了最初六年的教书生涯,我人生最青涩也最灿烂的时光都交给了那所非常宁静的乡间学校。在我珍藏于心间的有关那所乡间学校的记忆里,王老师是无法抹掉的人。
②读中学的最后一年我才注意到了王老师的存在。他中等个,瘦瘦的,看上去很和气,总是慢条斯理地走路,不慌不忙地说话。他是学校打上课铃的人,每天总是拉着细细的线绳催我们起床、出操、上课,告诉我们下课、吃饭、熄灯。他的铃声一如他的说话,不紧不慢,节奏匀称。有时候,他还会在上课的铃声里笑着对急忙忙冲向教室的学生喊:“慢一点儿,别磕着!”
③后来,做老师的我常常与他面对面地说些家长里短的话,就看出了他独有的善良来,才知道他做的工作远不止打铃,还承担着学校很多的工作。那个时候,打铃表面上看着轻松,实则不然。这是一件要时时刻刻想着的事,每天从早晨六点钟的起床铃到晚上九点半的熄灯铃,一天要打26次,到点就得拉铃绳,容不得马虎,而且要天天如此,月月如此,年年如此。
④除了按时打铃,最常见的情形是他坐在教务处的油印机前印学生的讲义,手一推一抬一翻,再一推一抬一翻,周而复始,全校学生的讲义都要靠他一张一张地推出来。
⑤一年冬天下过一场大雪。午饭后我刚刚躺在宿舍的床上准备休息,门被敲响了,王老师在外面喊我的名字。我高声答应着,问他什么事。他说你有电话。打开门,王老师已顶着随风打脸的雪花在雪地上深一脚浅一脚地往回走了,我踩着他的脚印也深一脚浅一脚地走着。那时,学校只有一部手摇电话,每个老师有外来电话都是王老师到各个办公室去叫人,如果遇到非上班时间,他就要跑到老师的宿舍去找人。我的宿舍离教务处还算近,有两百多米远,多数老师的宿舍离教务处都有三四百米。那些年,王老师从未拒喊过一个老师,无论刮风下雨、酷暑寒夸,他都要找到人。
⑥这些工作王老师一直干到退休才算终了。那些年间,他的铃声接起来有多长呢?他那一推一抬一翻一张讲义的动作谁知道重复过多少遍?他喊过的电话谁还能记得?……在那所乡间学校里,他,就像一个守夜的人。
⑦离开那所学校数年后的一天,与先前的同事叙旧,不经意间就说到王老师,说他待人的真诚,说他干活的实在……恍惚间耳畔又传来那所乡间学校响起的铃声,不紧不慢,节奏匀称。
(选自《时文热读》第3辑,有删改)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乡间学校的敲钟人
张蛰
①那是苏北乡间最普通的一所学校。我在那里度过了六年的中学时光,又在那里度过了最初六年的教书生涯,我人生最青涩也最灿烂的时光都交给了那所非常宁静的乡间学校。在我珍藏于心间的有关那所乡间学校的记忆里,王老师是无法抹掉的人。
②读中学的最后一年我才注意到了王老师的存在。他中等个,瘦瘦的,看上去很和气,总是慢条斯理地走路,不慌不忙地说话。他是学校打上课铃的人,每天总是拉着细细的线绳催我们起床、出操、上课,告诉我们下课、吃饭、熄灯。他的铃声一如他的说话,不紧不慢,节奏匀称。有时候,他还会在上课的铃声里笑着对急忙忙冲向教室的学生喊:“慢一点儿,别磕着!”
③后来,做老师的我常常与他面对面地说些家长里短的话,就看出了他独有的善良来,才知道他做的工作远不止打铃,还承担着学校很多的工作。那个时候,打铃表面上看着轻松,实则不然。这是一件要时时刻刻想着的事,每天从早晨六点钟的起床铃到晚上九点半的熄灯铃,一天要打26次,到点就得拉铃绳,容不得马虎,而且要天天如此,月月如此,年年如此。
④除了按时打铃,最常见的情形是他坐在教务处的油印机前印学生的讲义,手一推一抬一翻,再一推一抬一翻,周而复始,全校学生的讲义都要靠他一张一张地推出来。
⑤一年冬天下过一场大雪。午饭后我刚刚躺在宿舍的床上准备休息,门被敲响了,王老师在外面喊我的名字。我高声答应着,问他什么事。他说你有电话。打开门,王老师已顶着随风打脸的雪花在雪地上深一脚浅一脚地往回走了,我踩着他的脚印也深一脚浅一脚地走着。那时,学校只有一部手摇电话,每个老师有外来电话都是王老师到各个办公室去叫人,如果遇到非上班时间,他就要跑到老师的宿舍去找人。我的宿舍离教务处还算近,有两百多米远,多数老师的宿舍离教务处都有三四百米。那些年,王老师从未拒喊过一个老师,无论刮风下雨、酷暑寒夸,他都要找到人。
⑥这些工作王老师一直干到退休才算终了。那些年间,他的铃声接起来有多长呢?他那一推一抬一翻一张讲义的动作谁知道重复过多少遍?他喊过的电话谁还能记得?……在那所乡间学校里,他,就像一个守夜的人。
⑦离开那所学校数年后的一天,与先前的同事叙旧,不经意间就说到王老师,说他待人的真诚,说他干活的实在……恍惚间耳畔又传来那所乡间学校响起的铃声,不紧不慢,节奏匀称。
(选自《时文热读》第3辑,有删改)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乡间学校的敲钟人
张蛰
①那是苏北乡间最普通的一所学校。我在那里度过了六年的中学时光,又在那里度过了最初六年的教书生涯,我人生最青涩也最灿烂的时光都交给了那所非常宁静的乡间学校。在我珍藏于心间的有关那所乡间学校的记忆里,王老师是无法抹掉的人。
②读中学的最后一年我才注意到了王老师的存在。他中等个,瘦瘦的,看上去很和气,总是慢条斯理地走路,不慌不忙地说话。他是学校打上课铃的人,每天总是拉着细细的线绳催我们起床、出操、上课,告诉我们下课、吃饭、熄灯。他的铃声一如他的说话,不紧不慢,节奏匀称。有时候,他还会在上课的铃声里笑着对急忙忙冲向教室的学生喊:“慢一点儿,别磕着!”
③后来,做老师的我常常与他面对面地说些家长里短的话,就看出了他独有的善良来,才知道他做的工作远不止打铃,还承担着学校很多的工作。那个时候,打铃表面上看着轻松,实则不然。这是一件要时时刻刻想着的事,每天从早晨六点钟的起床铃到晚上九点半的熄灯铃,一天要打26次,到点就得拉铃绳,容不得马虎,而且要天天如此,月月如此,年年如此。
④除了按时打铃,最常见的情形是他坐在教务处的油印机前印学生的讲义,手一推一抬一翻,再一推一抬一翻,周而复始,全校学生的讲义都要靠他一张一张地推出来。
⑤一年冬天下过一场大雪。午饭后我刚刚躺在宿舍的床上准备休息,门被敲响了,王老师在外面喊我的名字。我高声答应着,问他什么事。他说你有电话。打开门,王老师已顶着随风打脸的雪花在雪地上深一脚浅一脚地往回走了,我踩着他的脚印也深一脚浅一脚地走着。那时,学校只有一部手摇电话,每个老师有外来电话都是王老师到各个办公室去叫人,如果遇到非上班时间,他就要跑到老师的宿舍去找人。我的宿舍离教务处还算近,有两百多米远,多数老师的宿舍离教务处都有三四百米。那些年,王老师从未拒喊过一个老师,无论刮风下雨、酷暑寒夸,他都要找到人。
⑥这些工作王老师一直干到退休才算终了。那些年间,他的铃声接起来有多长呢?他那一推一抬一翻一张讲义的动作谁知道重复过多少遍?他喊过的电话谁还能记得?……在那所乡间学校里,他,就像一个守夜的人。
⑦离开那所学校数年后的一天,与先前的同事叙旧,不经意间就说到王老师,说他待人的真诚,说他干活的实在……恍惚间耳畔又传来那所乡间学校响起的铃声,不紧不慢,节奏匀称。
(选自《时文热读》第3辑,有删改)
A.李鸿章是很复杂的历史人物 | B.我们都应该同情、尊重每一个历史人物 |
C.李鸿章是爱国者 | D.认识历史人物应有鲜明的阶级立场 |
-
【1】题量占比
选择题:(56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8
5星难题:0
6星难题:12
7星难题:0
8星难题:8
9星难题: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