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扬州市2018-2019学年高一第一学期期末调研历史试卷

适用年级:高一
试卷号:394460

试卷类型:期末
试卷考试时间:2019/1/26

1.材料分析题(共2题)

1.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是一个民族生命力和凝聚力的重要体现。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在近代反侵略的进程中,中国人民不屈不挠,奋勇抗争,努力地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促进了民族意识的觉醒,鼓舞了全国人民反帝爱国的伟大斗志。在国家安危、民族存亡的历史关头,中国人民表现出了“同仇敌忾、众志成城、前仆后继、救亡图存”的反抗精神,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中华民族精神。也正是中国人民怀着深厚的忧患意识,发扬自强不息、英勇无畏的民族精神,经过一个多世纪艰苦卓绝的斗争,才有最终百年国耻的洗雪。
——宋凌迁《近代反侵略进程中民族精神的时代内涵》
唤起吾国四千年之大梦,实由甲午一役始也。……故非受巨创负深痛,固不足以震动之。
——梁启超《戊戌政变记》(1898年)
材料二 九一八事变后,尤其是华北事变和七七事变后,日益加重的民族危机促进了中国近代民族主义的高涨。……人们常说,抗日战争的胜利是中华民族复兴的枢纽。
——郑大华《中国近代民族主义与中华民族自我意识的觉醒》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概括近代中国民族精神的时代内涵。这种民族精神的真正觉醒与近代哪一次战争有关?
(2)近代民族主义的兴起、发展和高涨,进一步丰富了民族精神。据材料二,抗战时期民族精神进一步丰富的原因是什么?结合所学,如何理解“抗日战争的胜利是中华民族复兴的枢纽”?
(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近代中国人民抗争的认识。
2.
在国际格局演变中,大国确实是极为重要的力量;但是,在大国之外,也还存在许多其他重要力量。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冷战时期美苏关系的终极性质是超级大国竞争。数十年的核军备竞赛以其恶性循环加剧了冷战,但也控制了冷战,因为它确立和维持了“恐怖平衡”,使得美苏两国因为惧怕互相毁灭而努力防止它们之间爆发直接军事冲突。它使得两个超级大国能够彼此对抗和争斗而不兵戎相见。仅就此而言,冷战时代确实是个“漫长的和平”时代。

——摘编自时殷弘《美苏冷战史:机理、特征和意义》

材料二 冷战后时代的世界是一个包含了七个或八个主要文明的世界。文化的共性和差异影响了国家的利益、对抗和联合。世界上最重要的国家绝大多数来自不同的文明。政治和经济发展的主导模式因文明的不同而不同。国际议题中的关键争论问题包含文明之间的差异。权力正在从长期以来占支配地位的西方向非西方的各文明转移。全球政治已变成多极的和多文明的。

——摘编自萨缪尔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

(1)战后,美苏形成冷战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如何理解材料一中“冷战时代确实是个‘漫长的和平’时代”?
(2)材料二反映了冷战后的国际格局出现了怎样的变化?结合所学分析这种变化的影响。
(3)综合上述材料,你认为影响国际格局的最主要因素是什么?

2.简答题(共1题)

3.
古代中国在农业方面的创造,对世界文明的进步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但发展过程中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它们或起促进作用,或起阻碍作用,影响着传统农业的发展。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生产工具在农业生产发展中起关键作用。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农业生产技术有何突破?唐朝时生产工具又有何革新?
(2)“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反映了西周时期的什么土地制度?战国商鞅变法“为田开阡陌封疆”实际又确立了什么土地制度?从这一时期起我国古代农业经济形成的基本模式是什么?
(3)水利是中国传统农业发展的命脉。“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也”,这是古人对哪项水利工程的赞美?汉代关中农民还因地制宜的创造了一种什么灌溉系统?
(4)“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揭示了中国古代经济生活中的什么现象?导致了哪些社会问题?

3.单选题(共24题)

4.
2018年12月2日,英国反对党工党称,如果议会在12月11日否决了首相特雷莎•梅的“脱欧”协议,则工党将呼吁对特雷莎•梅政府进行不信任投票。这充分体现了英国政体的什么特点?
A.国王“统而不治”
B.首相掌握立法权
C.内阁对议会负责
D.三权分立的结构
5.
“《1787年宪法》比《独立宣言》更符合美国独立后的政治经济形势。”“它用一个名副其实的国家去代替……一个松散的、众多的主权国家之间的联盟,……”(关绍纪《世界近现代史精要》)材料主要反映了美国《1787年宪法》
A.确立了共和制
B.实行了总统制
C.创立了联邦制
D.建立民选制度
6.
民国十五年,有一支军队势如破竹,同年席卷湖南,进入湖北,占领武汉,又沿长江东下,攻占江西首府南昌。这正是当年洪秀全的太平军通过的路线,而该军速度是太平军的数倍。材料中涉及的“军队”和事件指的是
A.湖北新军和武昌起义
B.国民革命军和北伐
C.工农红军和土地革命
D.八路军和抗日战争
7.
邮票是历史的缩影,方寸之间,融入历史风云。下图这枚残缺的邮票是中国发行的一枚纪念邮票,纪念某一事件80周年。这一事件最有可能是
A.中共诞生
B.长征胜利
C.抗战胜利
D.开国大典
8.
12月13日,日军攻陷南京,制造了震惊中外的“南京大屠杀”惨案。81、6、30、12……每一个数字背后的意义都提醒着我们那一段不能被遗忘的历史。这段历史发生在
A.1927年
B.1937年
C.1945年
D.1949年
9.
聂荣臻在答《抗敌报》记者问时指出,该战使日军在华北的主要铁路、公路受到广泛破坏,井陉煤矿被彻底破坏,沉重打击了日军的“囚笼政策”“治安肃正”“以战养战”等阴谋计划。该战应为
A.
B.
C.
D.
10.
经过人民解放军一年的作战,战争形势发生重大变化。双方兵力装备实力距离逐渐缩短。随后,解放军一举突破黄河天险,直接威胁到国民党统治的中心南京、武汉。与这一“突破”相关的是
A.南昌起义
B.挺进大别山
C.辽沈战役
D.渡江战役
11.
下图是中共某次会议旧址,位于汉口鄱阳路139号二楼。这次会议是我党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给正处在思想混乱和组织涣散中的中国共产党指明了新的出路,为挽救党和革命作出了巨大贡献。该会议为
A.中共一大
B.八七会议
C.遵义会议
D.中共七大
12.
国学大师钱穆曾指出,“若太平天国成功了,便是全部中国历史失败了。”他之所以这样评价太平天国,主要依据是
A.太平天国革命纲领具有进步性
B.太平天国未能联合其他反清力量
C.农民阶级不代表先进的生产力
D.太平天国破坏了中国的自然经济
13.
朱元璋在《谕中原檄》中提出“驱逐胡虏,恢复中华;立纲陈纪,救济斯民”。到了近代,“恢复中华”的口号再次被人提出,他是
A.林则徐
B.洪仁玕
C.孙中山
D.陈独秀
14.
从1840年开始,为打开中国大门,列强屡屡对中国发动侵略战争。下列表格中甲、乙两者之间存在紧密关联的是
 


A
鸦片战争
广州、上海等通商口岸开放
B
第二次鸦片战争
革命开始成为中国时代主流
C
甲午中日战争
中国领土主权开始遭到破坏
D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列强闯入北京并火烧圆明园
 
A.A
B.B
C.C
D.D
15.
有学者指出,《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特点之一是“揖欧(学习欧洲)仿美”。其“揖欧”表现在
A.学习英国,实行责任内阁
B.效仿美国,确立民主共和
C.仿照法国,尝试君主立宪
D.以俄为师,推行改良道路
16.
1917年孙中山在汕头各界欢迎会上,对民国前后的历次革命进行追述。他说,一次革命,起于______,为推翻满清之专制。二次革命,则在南京,为袁世凯暗杀宋教仁而起。三次革命在云南,因袁世凯推翻共和,僭称洪宪皇帝。材料中的“______”处应该填入的城市是
A.上海
B.长沙
C.武昌
D.北京
17.
歌曲是时代的产物,与“爱国、进步、民主、科学”时代精神相一致的歌词是
A.“五四,五四!真理的血和泪!”
B.“保卫黄河!保卫华北!保卫全中国!”
C.“打倒列强,打倒列强!除军阀,除军阀!”
D.“向前,向前!我们的队伍向太阳,向最后的胜利,向全国的解放!”
18.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1872年《共产党宣言》德文版序言中说,“这个纲领现在有些地方已经过时了。”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共产党宣言》的部分内容不科学
B.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体系不够严谨
C.《共产党宣言》只适用于一定时期
D.马克思主义理论也需要不断发展
19.
阅读下列图文,其应该反映了哪一历史事件?
A.英国“光荣革命”
B.巴黎公社革命
C.俄国“二月革命”
D.俄国“十月革命”
20.
2018年11月17日第55届金马奖颁奖典礼在台北国父纪念馆举行,上届金马影帝涂门发言(如图),“特别荣幸再次来到中国台湾金马奖做颁奖嘉宾。这次见到很多熟悉面孔,接触很多新面孔,认识很多新朋友,我感到两岸一家亲。”那么,“两岸一家亲”的政治基础是
A.“一国两制”构想
B.“一个中国”原则
C.“和平统一”方针
D.“政治协商”制度
21.
此次会议在北平中南海怀仁堂隆重开幕,来自党派、区域、军队、团体等界别的662名代表参加了会议。***在全体会议上致开幕词,指出:“我们的会议是一个全国人民大团结的会议”,“我们的工作将写在人类的历史上,它将表明:占人类总数四分之一的中国人从此站立起来了。”材料中的这次“会议”
A.曾代行全国人大的职能
B.正式确立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C.将依法治国写进了宪法
D.制定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
22.
上海合作组织的建立是新时期中国外交工作的突出成就。它
①突出了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
②丰富结伴而不结盟的新型国家关系
③提供互利协作的新型区域合作模式
④培育了尊重多样性文明的精神力量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23.
20世纪70年代,中美关系的解冻成为中国外交走向的重大成就,对国际形势也产生了重大影响。据此,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促进了两国关系的发展
B.推动了中国外交的重大突破
C.有利于世界局势的缓和
D.促成了中国恢复联合国席位
24.
20世纪60年代的某国际组织在其宣言中说:“我们一开始就坚持反对集团政策和外国统治,反对一切形式的政治和经济霸权,而主张每一个国家拥有自由、独立和自主发展的权利。我们从来不同意充当任何人的橡皮图章或后备军。”该国际组织应该是
A.华沙条约组织
B.不结盟运动
C.欧洲联盟
D.亚太经合组织
25.
观察下边漫画,下列对此解读最为准确的是
A.美苏合作,共同主宰世界
B.两极对峙,威胁世界和平
C.美苏冷战,世界相安无事
D.两强相争,战火持续不断
26.
下图为扬州博物馆的镇馆之宝——元霁蓝釉白龙纹梅瓶,它器型大,造型秀挺,釉色净润,纹饰精美且又生动活泼,气势磅礴,是梅瓶中的极品。此瓶最可能产自于元代
A.官营手工业
B.家庭手工业
C.民营手工业
D.工场手工业
27.
《唐会要》卷八六记载:“贞观元年十月敕:五品以上,不得入市。”此规定反映了
①唐代商品经济得到发展
②商人政治地位显著提高
③政府官员企图以权谋利
④政府商业管理比较严格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2道)

    简答题:(1道)

    单选题:(24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7

    5星难题:0

    6星难题:17

    7星难题:0

    8星难题:0

    9星难题: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