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宿迁市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一
试卷号:394423

试卷类型:期末
试卷考试时间:2019/2/2

1.材料分析题(共4题)

1.
联邦制作为一项基本国家制度,为美国的发展提供了重要保障。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787年《联邦宪法》生效后,联邦政府和各州之间的权限划分及相互关系已被初步确定。各州之间的社会经济事务以及对外关系和交往得到了协调,邦联时期的混乱局面得到改观。
材料二 早期联邦政府之所以建立了强势地位,主要归功于当时的联邦党人对所谓联邦主义的大力鼓吹和竭力推行……联邦制的定型是一个艰难的过程。19世纪中期,奴隶主势力声称实施奴隶制是南方各州的固有权利,如果受到联邦法律的侵犯,蓄奴州有权退出联邦。1861—1864年美国南北战争彻底解决了这一问题,美国变成一个真正具有统一主权、统一政治机制的国家。
——上述材料均摘编自杨积讯《论美国<联邦宪法>的长久存续》
请回答:
(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一中《联邦宪法》对“联邦政府和各州之间的权限划分及相互关系”作了怎样规定?这些规定具有什么特点?
(2)据材料一、二,指出美国联邦制得以确立和巩固的原因。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和经济两方面概括联邦制的积极作用。
2.
史料实证是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之一。阅读下列关于“火烧赵家楼”的材料:
材料一 只知道他是“五四”运动火烧赵家楼的英雄,后来才知道他是把毕生精力奉献给青年教育的好老师。
——巴金《怀念匡互生先生》(注:巴金不是五四运动的亲历者)
材料二 匡互生把曹宅窗户打开,我在下面托了他一把,他就从小窗口爬进曹宅……放火烧了赵家楼。
——周予同《火烧赵家楼》
材料三 匡见曹家朱门紧闭,警卫守门,便攀上大门旁的小窗,击碎玻璃,掰开铁栏,挤进院内。匡在曹院内寻找曹汝霖,未见人影,即从卧室取出被褥等物,举火焚烧,火焰冲天而起。
——熊梦飞《忆亡友匡互生》
材料四 当走到曹宅前面的时候,那些预备牺牲的几个热烈同学,却趁着大家狂呼着的时候,早已猛力跳上围墙上的窗洞,把铁窗冲毁,进入曹汝霖的住宅里去……因为他们到处搜不出那确实被大家证明在内开会未曾逃出的曹汝霖、陆宗舆、章宗祥,只得烧了他们借以从容商量作恶的巢穴,以泄一时的愤怒。
——匡互生《五四运动纪实》
请回答:
(1)综合上述材料,你认为“火烧赵家楼”事件中,放火的是匡互生吗?从史料可信度的角度说明理由。
(2)1919年梁漱溟指出,对五四运动中“火烧赵家楼”的学生第一要提起公诉,不公诉不足以维持民国初年刚建立的法治;第二要当庭特赦,不特赦不足以维护学生的爱国热情。你是否同意此观点?请说明理由。
(3)综合上述材料,概括青年学生在五四运动中发挥的主要作用。五四运动对中国革命有何深远影响?
3.
新中国成立至今,外交战略在不同时期有着不同的体现,呈现鲜明的时代特征。
材料一 《建国初期国际形势图》

材料二 在中国方面,珍宝岛事件后,中国更感到自己的安全受到苏联的直接威胁,愿意改变中美长期对抗的局面,以适应抵御苏联威胁的需要。同时,中国时刻关心着自己民族统一大业的实现,也希望中美之间的和解能有助于台湾问题的逐步解决。

——1971年美国总统***提出的外交原则是什么?
(2)据材料二指出20世纪70年代初中国改变对美外交战略的原因。
(3)据材料三,指出当前国际格局的特点及中国的外交战略。
(4)综合上述材料,指出影响国家外交战略制定的因素。

4.
陈忠实的长篇历史小说《白鹿原》中白嘉轩的形象是千百年来关中农民的缩影。请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白家的主要生产模式是什么?这种生产模式有何特点?
(2)白家媳妇们平日在家纺纱织布,这属于中国古代手工业中哪种经营形态?其产品的主要用途是什么?
(3)白家秉持着“耕读传家”的家训。这种家训的形成主要受到了哪些因素的影响?
(4)白嘉轩问刚从城里回来的冷先生:“反正了(指辛亥革命)还有没有皇帝?”请你指出皇帝的最终结局和辛亥革命的最大历史功绩。

2.判断题(共9题)

5.
1935年,中共中央召开的遵义会议结束了“右”倾错误在中央的统治,成为党的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6.
1842年,清政府被迫与英国签订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
《南京条约》。条约规定:割香港给英国。
7.
太平天国运动发生在新旧交替的时代,时代赋予它反侵略的新内容和新意义。
8.
1917年,列宁发表《四月提纲》,成功实现俄国革命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的转变。
9.
“一国两制”的构想,首先在解决香港问题上得到成功运用。
10.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建立了第一个民族区域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
11.
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成为我国外交政策的目标。
12.
20世纪80年代,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政治军事大国。
13.
两宋商业突破时间、空间的限制,发展到新的水平。

3.单选题(共23题)

14.
“工业革命改变了英国的社会状况,经济持续增长,中等阶级和工人阶级力量壮大,对现存的政治制度形成重大的压力。”其中“重大的压力”促成了
A.光荣革命的爆发
B.《权利法案》的颁布
C.责任内阁制的确立
D.议会改革的开展
15.
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在中国长达数千年的历史上,有过三次大革命,他们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的政治结构和社会结构。第一次发生于公元前221年……第二次发生于1911年,第三次在1949年……”材料中第二次“革命”
A.建立了资产阶级政治体制
B.取得了反帝斗争完全胜利
C.结束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D.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制度
16.
下图所反映历史事件
A.促成了革命统一战线建立
B.推动了北伐战争胜利进军
C.造成国民大革命的失败
D.导致红军进行战略转移
17.
***在瑞金养病期间,曾和卫士钱昌鑫开玩笑:“你姓钱还不够,还要那么多金子!当心打你的土豪啊!”这段谈话出现在
A.国民革命时期
B.十年对峙时期
C.抗日战争时期
D.解放战争时期
18.
“这次会议在危急关头为挽救党和革命作出了重大贡献,标志着中国革命从此开始由大革命失败到土地革命战争兴起的历史性转变。”材料反映的是
A.南昌起义
B.八七会议
C.秋收起义
D.遵义会议
19.
“在总计长达5600余里的华北主要交通线上,出现了数十万大军……他们炸铁路、毁桥梁、攻厂矿、拔据点,顷刻间,日本在华北的交通网、通讯网全面瘫痪。”材料反映的是
A.淞沪会战
B.徐州会战
C.武汉会战
D.百团大战
20.
“进入1947年后,国民党军集中力量攻击陕北和山东解放区,中原防御则缺乏主力部队支撑,有空虚之虞。因此,***决心抓住有利时机,以主力打到外线去,将战争引向国民党统治区域。”为此,人民解放军发动了
A.全面进攻
B.重点进攻
C.战略反攻
D.战略决战
21.
“1949年1月6日,我军向负隅顽抗的杜聿明集团残部发起总攻……到1月10日,我军已攻克了陈官庄周围90多个据点……继之发起攻击,全歼守敌。”这次战役是
A.辽沈战役
B.淮海战役
C.平津战役
D.渡江战役
22.
2009年,江苏淮安出土一批铜钱。这批铜钱均为机器压制,背面印有五色旗图案。这批铜钱的铸造时间最早可能是在
A.清朝末年
B.民国初年
C.抗战时期
D.建国初期
23.
“我们仿佛看到这样一幅画面:英法手牵着手,美俄提着篮子来了,两个强盗抱着大清这棵枯树摇晃,摇落的除了果子还有枯枝败叶。”这段文字描述的可能是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24.
“农民战争当然是正义的,但最终却不可能建立一个超越封建专制的特殊政权。”这表明,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主要原因是
A.军事策略的失误
B.治国理念的落后
C.反动势力的绞杀
D.阶级属性的局限
25.
1895年《马关条约》签订后,驻台清军将领杨泗洪率领台湾军民抗击日军,壮烈牺牲。该材料
A.是研究八国联军侵华的重要史料
B.是中华民族全民族抗战的见证
C.体现了台湾军民保家卫国的决心
D.再现甲午中日战争的战斗情景
26.
“北京之惨状,已臻其极。前门外大栅栏及东交民巷西什库等处,只是残砖破壁……独列国之兵士,恃威横行。”这次战争后
A.外国商品开始进入中国市场
B.中外反动势力开始公开勾结
C.欧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
D.清政府堕落为“洋人的朝廷”
27.
“《宣言》通过分析人类社会历史,总结出人类发展的规律,并展望未来——剥削与被剥削的社会关系终将逐步发展为消除剥削、人人平等的社会关系。”该《宣言》的发表标志着
A.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B.共产主义理想的实现
C.无产阶级政权的建立
D.资本主义弊端的暴露
28.
1917年11月,全俄工兵代表苏维埃代表大会通过《和平法令》,向一切交战国政府和人民建议,立即缔结停战条约,并号召各国工人把和平事业以及使劳动群众摆脱奴役和剥削的事业进行到底。这表明新生的苏维埃政权
A.代表了人民大众利益
B.实现了无产阶级专政
C.实现了全世界无产者联合
D.退出了第一次世界大战
29.
“60多年来,从中央到地方,各级行政机关、审判机关和检察机关由人民代表大会选举产生,并在其监督下既有分工又协调一致地依法履行职能。它保障了人民当家作主,维护了国家的团结统一。”这表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A.是统一战线性质组织
B.是我国根本政治制度
C.体现了民族平等原则
D.健全了社会主义法制
30.
我国现行宪法是1982年12月4日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通过的,它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确立了一系列制度、原则和规则,反映了我国各族人民共同意志和根本利益。这部宪法
A.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宪法
B.恢复了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
C.表明新时期法制建设走向健全
D.建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31.
1975年4月7日,《人民日报》第四版的角落里刊登了一篇短文《蒋介石死了》。1988年1月14日,《人民日报》在头版要闻版块刊发了《蒋经国昨天病逝》。引发这种报道态度变化的直接原因是
A.《告台湾同胞书》的发表
B.两岸隔绝状态的打破
C.“九二共识”的达成
D.两岸直接三通的实现
32.
“真正主导70年代中国外交的是乔冠华、黄华为首的业务派。这两人的外交思维是——以点控面,固本培元。所谓以点控面,指的是有重点的外交,而当时的两个重点就是……”文中的“两个重点”是指
A.邻近国家和新型民族独立国家
B.联合国和美国
C.社会主义阵营和亚非国家
D.苏联和日本
33.
1962年10月22日,肯尼迪告诉白宫幕僚:“我们离核战争已经不远了”。10月24日,美军在大西洋和加勒比海的海上隔离和封锁正式启动。同时,美军进入高度戒备,随时准备向苏联全面核攻击。上述材料反映的是
A.德国分裂
B.朝鲜战争
C.越南战争
D.古巴导弹危机
34.
姜宪明、何苗的《国际关系与大国战略》(2009年):“在过去的50年里,欧洲一直存在两个联盟,一个侧重经济领域,一个侧重政治军事领域,它们共同维系着欧洲的稳定、和平和发展。”下列关于“政治军事领域”联盟的说法正确的是
A.加剧了美苏矛盾
B.维护了世界和平
C.引发了美苏冷战
D.导致了朝鲜分裂
35.
下图所示会议产生的影响是
A.冲击美苏主导的两极格局
B.促进“万隆精神”的形成
C.导致西欧国家的普遍衰落
D.形成了新的世界经济秩序不结盟运动会议
36.
下图为南宋《脚踏三锭纺车图》。从中可以看出当时
A.家庭手工业是手工业的主要形态
B.民营手工业生产城乡所需日用品
C.商品经济的繁荣带动手工业发展
D.纺织业以手工劳动方式进行生产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4道)

    判断题:(9道)

    单选题:(23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2

    7星难题:0

    8星难题:23

    9星难题: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