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沁县中学2016-2017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一
试卷号:394386

试卷类型:期末
试卷考试时间:2019/3/23

1.材料分析题(共2题)

1.
某历史兴趣小组想从制度文明的视角来解读中国近代史,搜集了下列材料,请你帮助分析利用。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关于鸦片战争的资料
1929年中华书局出版金兆梓的《高中本国史》,以“满清外交失败第一步:江宁条约”为题来描述鸦片战争,(该书)与以前叙述不同的是,开始确立了鸦片战争在中国近代史上的地位。”
(1)“江宁条约”是指历史上哪一个条约?该条约中哪些条款反映了列强侵略的时代特征?
材料二 关于辛亥革命的漫画和资料

材料A 民国初年,全国报纸总数高达500余家,不少报纸以“民主”“民权”“民国”“国民”命名;全国报纸发行总数达4200万份,“读报者虽限于少数人,但报纸发表之意见,几乎下等之苦力,亦受其宣传”。
材料B 民国二年,某地农村百姓家的春联是:“帝德乾坤大,皇恩雨露深。”
(2)以上漫画①②反映了辛亥革命的哪些重大事件?依据材料A、B,你将如何评价辛亥革命?
材料三 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材料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45—1946年“民主”一词使用率越来越高的原因。
(4)综合上述材料,从政治文明的角度指出中国近代史的发展趋势。
2.
在人类社会经济发展历程中,经济结构不断变化。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国家提供的各种)制度对相对价格的作用实际上产生两种效应。一种是拉动效应,而另一种则是滞后效应。…拉动效应主要是指制度使相对价格变动有利于先进的生产方式替代落后的生产方式所产生的影响。而滞后效应则与之相反,其主要指的是制度使相对价格变化不利于先进的生产方式代替落后的生产方式的作用。(见下图)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清时期(鸦片战争以前)国家的制度和政策对经济结构的演进主要表现为哪种效应?造成这一效应的有哪些主要制度和政策?
材料二 费尔南·布罗代尔曾说:“作为主导世界的帝国,英国开启了广阔的原材料资源和欧洲以外的新的市场。用卡尔·马克思的话说,‘资本主义生产纪元的黎明’与大英帝国的加强同时发生。帝国从冒险中获得的资本

——棉花、烟草、奴隶——为岛国跳跃式的冲向工业发展的新边疆提供了必要的资本保障。”

材料三  1832年一家英国报纸用既满意又警觉的口吻宣称:“大不列颠的制作业体制,以及由之而来的大型市镇令人难以置信的迅速增长,这在世界历史上是没有先例的。”
(2)据材料二概括英国工业革命的条件。请用史实说明材料三的观点。
材料四  1952年—1957年我国工业比重图

(3)据材料四说明1952—1957年我国工业结构的变化,分析其变化产生的影响
材料五  “全球化是发达国家用来打开发展中国家市场的‘敲门砖’,是新殖民主义的一种形式,因此发展中国家应该团结起来,抵制全球化。”

——江时学《发展中国家怎么办——拉美国家的实践》

(4)你对材料五的观点是否认可?依据材料及所学知识,谈谈你的认识。
材料六  1955—2000年美国三大产业产值占GDP比重(%)
 
第一产业
第二产业
第三产业
1955—1959
4.4
39
56.6
1965—1969
3
37.2
59.8
1980—1984
2.6
32.8
64.6
1999
1.6
24.7
73.7
 

——(资料来源:《世界经济》编辑部等)

(5)材料反映了20世纪50—90年代美国经济的什么变化?并分析变化的原因。

2.单选题(共20题)

3.
法国1875年宪法和德国《德意志帝国宪法》使法德两国确立了资产阶级代议制。下列关于两国政体共同点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国家元首有权任命内阁成员
B.国会由两院组成
C.国家元首都有解散或部分解散议会的权力
D.议会完全行使立法权
4.
1832年议会改革使英国的选民数从48.8万增加到80.8万,从人口总数的大约2%增加到3.3%.这些新获得选举权的人大多数应该是
A.贵族阶层
B.工业资产阶级
C.城市工人
D.农业工人
5.
有些史学家认为,“太平天国以宗教为旗帜,它的宗教教义是同几千年来农民阶级的理想和幻想糅合在一起的”。以下最能反映农民阶级的理想是
A.平均分配土地
B.产品上交国库
C.建立民主政治
D.兴办学校教育
6.
以下是解放战争时期出现的重大历史事件,其出现的先后顺序是
①国民党中央官吏离开沈阳,解放军即入城
②刘邓大军千里挺进大别山
③南京解放,国民党政权被推翻
④解放军发起渡江战役
A.①②③④
B.①③②④
C.①④③②
D.②①④③
7.
“红一方面军,……农民出身的占到了68%,来自苏区的则占到了77%。据统计,整个苏区时期仅赣南参加红军者,便达到了三十万人。”上述现象出现于
A.国民大革命时期
B.国共十年对峙时期
C.抗日战争时期
D.解放战争时期
8.
中国大地从南到北、从珠江三角洲到长江三角洲,处处燃烧着革命的火焰,使“孙中山先生(1925年逝世)致力国民革命凡四十年还未能完成的革命事业,在仅仅两三年之内,获得了巨大的成就”。这一“革命的火焰”
A.促成了第一次国共合作
B.完成了抗日战争的伟大任务
C.探索出了中国特色的井冈山道路
D.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
9.
1966年戴高乐宣布法国退出北约军事一体化组织,并要求美国和北约欧洲盟军最高司令部撤离法国。这反映
A.世界的多极化趋势
B.不结盟运动的发展
C.北约走向瓦解
D.法国抵制马歇尔计划
10.
据魏国李悝《尽地力之教》载:“治田勤谨,则亩益(增产)三斗。不勤,则损(减产)亦如之。又据《孟子·梁惠王上》载:“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上述材料反映的历史现象是
A.井田制开始瓦解
B.商品经济发展
C.小农经济兴起
D.家庭手工业产生
11.
中国古代素以手工业发达著称,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下列关于古代手工业的说法正确的是
A.汉代景德镇成为闻名天下的“瓷都”
B.夏商西周是古代中国青铜铸造业的鼎盛时期
C.马王堆素纱禅衣反映了古代棉纺织业的高超技艺
D.家庭手工业是推动中国古代商品经济繁荣发展的主要因素
12.
根据台湾学者赵冈的研究,中国在唐宋两朝,大城市人口占到总人口比例的20%以上,而到1820年(清朝),竟只有6.9%.造成这一变化的重要经济因素是
A.清朝经济的衰败
B.小农经济的影响
C.市镇经济的发展
D.坊市制度被打破
13.
、有学者指出:在中国宗法专制社会晚期,即赵宋以降,已发生“城市革命”和社会及政治世俗化的转变。其中“城市革命”的含义是
A.城市功能的变化B.商品经济的发展
C.抑商政策的松动D.文化下移的趋势
14.
下列材料中最能反映中国古代突破“市”的空间限制的是
A.“夜市千灯照碧云,高楼红袖客纷纷”
B.“天下屏膈,皆为利来;天下藻撤,皆为利往”
C.“坊巷桥门及隐蔽去处,俱是铺席买卖”
D.“勒坊内开门,向街门户,悉今闭塞”
15.
新航路开辟后,美洲白银涌入世界市场。一位葡萄牙商人说,白银在全世界流荡,直至流到中国,它留在那里,好象到了它的天然中心。对白银流入并留在中国的原因解释正确的是
①中国政府积极鼓励对外贸易
②中国手工业生产领先世界
③中国“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
④中国的冶金技术相对落后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16.
1834年,英国通过了《济贫法修正案》即新济贫法,它规定,从1835年7月1日起,一律停止对济贫院外所有壮年男子的救济,受救济者必须是被收容在济贫院中的贫民。有人这样描述济贫院的基本情况:院内的生活条件极为恶劣,劳动极其繁重,贫民望而却步,被称之为劳动者的“巴士底狱”。关于这一法律颁布的原因分析正确的是   
A.工业革命对自由劳动力的需求B.全球性经济危机导致的财政紧张
C.英国政府推行自由主义的后果D.工人运动向政府施压的结果
17.
(题文)泰晤士河被英国人习惯地称为"老父亲泰晤士"。1858年英国著名的幽默杂志《笨拙周刊》刊登了一幅反映泰晤士河的漫画,题为"沉默的强盗",画面为象征死亡的骷髅在泰晤士河上游荡,下面有一行文字是:"YourMONEYorYourLIFE!"该图的立意是
A.英国完成工业革命,大力对外扩张,成为海上强盗
B.社会秩序混乱,泰晤士河上强盗频繁出没
C.环境污染已经威胁到人们的生存,希望引起对环境的重视
D.泰晤士河的航运业存在着重大的安全隐患
18.
下表是“百年张裕”在1892—1917年间的部分发展大事。据此你可以得出的正确结论是
A.在清政府放宽了民间设厂限制的背景下创立
B.孙中山将其作为实业建设的重点促进其发展
C.北洋政府的鼓励扶植政策使其产品享誉世界
D.酿酒业成为这一时期民族工业发展最快的行业
19.
1960年底,***针对造成当时经济困难的原因明确提到“人祸”的问题,并且明确指出:这人祸不是敌人造成的,而是我们自己造成的。“人祸”是指
A.长期战争的破坏
B.混进党内的阶级敌人的破坏
C.帝国主义国家的包围、封锁、禁运
D.经济建设上的“左”倾错误
20.
1962年到1965年我国国民经济在三年严重经济困难后逐渐恢复,在这一过程中城镇出现了集市贸易,农民重新有了自留地,不少农村甚至开始了包产到户。这一现象说明了
A.中共开始纠正“左”倾指导思想
B.“八字方针”在农村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C.中央开始了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D.当时农村的生产关系发生了某些变化
21.
2008年,新加坡《联合早报》中一篇文章指出:“西方可以承认中国的成就,但对成就原因是什么却讳莫如深。因为中国成就并非按照西方的价值标准取得”。西方学者讳莫如深的是
A.和西方国家争夺世界市场
B.融入全球化的过程中坚持独立自主
C.私有化、自由化、市场化发展模式
D.政治制度对经济发展的作用至关重要
22.
1985年,邓小平指出,“过去我们的观点一直是战争不可避免,而且迫在眉睫”;“这几年我们仔细地观察了形势”,“由此得出结论,在较长时间内不发生大规模的世界战争是有可能的”。这一判断
A.缘于美苏关系的全面缓和B.基于世界格局的重大变化
C.有利于推进国内经济建设D.有助于确立改革开放方针

3.选择题(共4题)

23.如图,正方形ABCD的边长为10,AG=CH=8,BG=DH=6,连接GH,则线段GH的长为(   )

24.如图,正方形ABCD的边长为10,AG=CH=8,BG=DH=6,连接GH,则线段GH的长为(   )

25.如图,正方形ABCD的边长为10,AG=CH=8,BG=DH=6,连接GH,则线段GH的长为(   )

26.如图,正方形ABCD的边长为10,AG=CH=8,BG=DH=6,连接GH,则线段GH的长为(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2道)

    单选题:(20道)

    选择题:(4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7

    7星难题:0

    8星难题:11

    9星难题: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