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2题)
1.
政治妥协是高明的政治智慧,在近代民主宪政形成和发展过程中蕴含着深刻的妥协精神。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人们自然向往并总是称赞英国革命的平和。但在英国革命时期,正是由于统治者善于妥协,才使英国革命相对平和。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美国1787年制宪会议上充斥了哪些主要矛盾?最终又通过哪些方式实现了妥协?
(3)根据材料三,为什么说辛亥革命“决不意味着是无原则的和平妥协”?并简要分析“民族、政治和权力这三大妥协”对近代中国产生的积极影响。
(4)上述近代中外三次政治妥协为我们提供了什么启示?
材料一 ……人们自然向往并总是称赞英国革命的平和。但在英国革命时期,正是由于统治者善于妥协,才使英国革命相对平和。
——雷颐《走向革命——细说晚清七十年》
材料二 美国宪法是美国建国初期多元利益集团谈判和妥协的结果,宪法所创立的也是一个利益谈判和妥协的政治机制,在美国两百多年的历史上,不同的利益集根据不断变化的历史环境,利用依宪法衍生的宪政机制,就各自的利益和联邦的“公共”利益的定义和定位,相互进行一种连续不停的谈判和妥协……宪法的生命力不断得到更新,表现出一种“超稳定性”,成为一部“活着的宪法”。——王希《原则与妥协》
材料三 通过民族、政治和权力这三大妥协,辛亥革命以较小的代价和低烈度的震荡,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统治,较为顺利地达到了“不流血而贯彻共和之目的”制度变革的目标。但这决不意味着是无原则的和平妥协。考察辛亥革命的历史,显然,妥协之所以成立,一方面是卷入革命的各种政治势力发挥了政治智慧,另一方面更是因为革命的共和底线确立及其大势所趋所逼。国家没有陷入民族战争、领土分裂的局面。——摘编自薛恒《辛亥革命中的三大妥协及其历史遗产》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英国革命时期”政治妥协的主要史实。(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美国1787年制宪会议上充斥了哪些主要矛盾?最终又通过哪些方式实现了妥协?
(3)根据材料三,为什么说辛亥革命“决不意味着是无原则的和平妥协”?并简要分析“民族、政治和权力这三大妥协”对近代中国产生的积极影响。
(4)上述近代中外三次政治妥协为我们提供了什么启示?
2.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请回答:
(1)材料一所指“黄金时代”出现在什么时候?发展原因是什么?
(2)为什么那个时代会“转瞬即逝”?简述民族工业这几年的发展对近代中国民主革命进程的影响。
(3)材料二所提1928--1936年中国工业总产值迅速增长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4)依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民族工业肥料不足和生长缺陷的各自表现,并指出民族工业生长缺陷的根源。
材料一:资产阶级黄金时代的乌托邦在现代中国经济思想发展中占有特殊地位,它反映了那个时代转瞬即逝的现实:随着第一次世界大战而产生的,但却是没有前途的经济奇迹。
——摘自《剑桥中华民国史》
材料二:1928年,国民政府发起“改订新约运动”,以求实现关税自主和废除领事裁判权。根据新约,国民政府不断提高进口税率,降低出口税率,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抑制洋货的倾销,刺激国货的出口,促进民族工业的发展。1929—1933年,爆发世界经济危机,世界市场白银价格猛涨,中国白银大量外流。1935年,国民政府实行“法币”政策,对防止白银外流,稳定金融市场,促使物价回升,刺激生产复苏起到一定的作用,同年,国民政府还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组织建设一批国营企业,这也或多或少地推动了民族工业的发展。据统计,1936年中国工业总产值比1927年增加80%。
材料三: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从出生就体现了先天肥料不足,后期发展中更存在生长缺陷。

请回答:
(1)材料一所指“黄金时代”出现在什么时候?发展原因是什么?
(2)为什么那个时代会“转瞬即逝”?简述民族工业这几年的发展对近代中国民主革命进程的影响。
(3)材料二所提1928--1936年中国工业总产值迅速增长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4)依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民族工业肥料不足和生长缺陷的各自表现,并指出民族工业生长缺陷的根源。
2.单选题- (共24题)
4.
有学者评论某个国家“创造了一种新的社会进步方式,用和平变革的方式实现社会进步。这种模式,成为它给后世留下的最独特的遗产。随之一个人统治一个国家的时代在这个岛国永远地结束了”。这个国家采取的“和平变革方式”是
A.光荣革命 |
B.一票共和 |
C.制宪会议 |
D.炉边谈话 |
5.
有学者认为,英国“光荣革命”并非想象中那么平和,成千上万民众发起的暴力行动和他们对詹姆士二世的反叛浪潮迅速波及英伦三岛,这是革命得以成功的保证。这实际上说明“光荣革命”
A.具有比较广泛的群众基础 |
B.使议会成为唯一权力机构 |
C.暴力剥夺了国王的行政权 |
D.标志着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
6.
有史书曾记载:在签订《南京条约》的过程中,英国外交家们极为重视条约中的字句和语法,而清朝官员并不细加审查,一览即了,他们反倒重视文件措辞、格式是否谦卑恭敬,重视互相见面到底是鞠躬还是下跪。这从本质上反映( )
A.清朝缺乏近代外交经验 | B.清朝不了解世界形势 |
C.中英两国治理秩序差异 | D.清朝不懂得国际公法 |
7.
全面抗战初期,华北抗日根据地儿童喜欢的大多还是玩球、跳绳之类传统游戏。到了中后期,军事游戏、反日爱国游戏和学习游戏等儿童游戏产生并逐渐流行。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
A.儿童身心饱受战争摧残 |
B.儿童娱乐方式的多样化 |
C.敌后战场取得辉煌战果 |
D.中共抗战动员的广泛性 |
8.
1920年5月4日,胡适撰文指出:“我们希望学生从今以后要注意课堂里,操场上,课余时间里的学生生活。只有这种学生活动是能持久又最有功效的学生运动。”胡适意在
A.反思五四时期社会风潮 |
B.指出五四运动得不偿失 |
C.阻止学生参与社会事务 |
D.赞扬青年学生爱国行动 |
9.
电视剧《长沙保卫战》(1939.9—1942.1)介绍了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军队在正面战场上抗击日军的重大战役:第一次长沙保卫战,战术上未分出胜负,战略上阻止了敌人的进攻。第二次和第三次长沙保卫战则对敌军造成相当大的打击。该电视剧的播出说明
A.日军不可战胜神话被打破 |
B.国民党左右了相持阶段抗战 |
C.抗日战争转入了战略反攻 |
D.对国民党抗战的认识更客观 |
10.
有人在评价领事裁判权时说:“它直接触发了近代中国诉讼法制的改革,也促使西方的各种部门法传入中国,从而开阔了中国人的法律视野,导致了近代中国诉讼法律观念和思想的深刻变化。”对领事裁判权理解正确的是:
A.客观上促进了中国司法与国际接轨 |
B.是一项符合时代需要的法律规定 |
C.实现了中国由人治走向法治的进程 |
D.直接引发了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 |
11.
清末爱国人士黄遵宪在给好友的信中写道,“新约既定,天旋地转”,“东南诸省所恃以……为藩篱者,拱手而让他人”,“敲骨吸髓,输此巨款,设机造货,夺我生产”。信中的“新约”
A.结束了清廷的闭关锁国政策 |
B.开始了中国半殖民地化进程 |
C.拓展了列强经济侵略的方式 |
D.使清政府成为“洋人的朝廷” |
12.
19世纪中后期英国总人口约1800万人,其中城市人口占52%,法国总人口约3600万,其中城市人口占25%,导致这种不同的主要原因是
A.城市数量不同 |
B.工业化的水平不同 |
C.统治阶级不同 |
D.政局稳定程度不同 |
13.
齐世荣主编的《世界史·近代史》中提到“到1860年,英国对几乎所有的货物,除30项外,全部免税,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实行自由贸易的国家。不过,英国更积极于强迫其他国家实行自由贸易,向英国商品敞开大门。”这主要缘于英国
A.已成为“日不落”帝国 |
B.最先确立了君主立宪政治制度 |
C.先后打败了荷兰和法国 |
D.率先完成了工业革命实力增强 |
14.
17世纪下半期,因为茶叶价格的昂贵以及输入英国的茶叶数量小等因素,饮茶在英国并不流行,茶只是英国上层社会追逐的时尚品。到18世纪上半期,饮茶在英国仍不甚流行。但到18世纪中后期饮茶开始在英国盛行,饮茶风俗遍及城乡各个阶层。突出表现为茶叶进口量的大增,茶叶走私的活跃和当地茶具制造业的兴起等。这些变化表明
A.世界市场逐步形成 |
B.中国自然经济解体 |
C.价格革命来势汹汹 |
D.国际劳动分工格局确立 |
15.
1843年,英国政府颁布了《控制蒸汽机和炉灶排烟法》;1855年,颁布了《有害物质去除法》;1876年又出台《河流防污法》。这一系列法律文件颁布的主要背景是
A.工厂发展规模需要限制 | B.英国政府重视社会立法 |
C.多种疾病的发生和流行 | D.工业发展造成严重污染 |
16.
马克思在对新航路开辟后出现的某一历史现象分析时指出:“一方面是工资和地租跌价,另一方面是工业利润增多。”这一历史现象对西欧产生的主要影响是
A.增强了各地区间的联系 |
B.使世界市场和贸易扩大 |
C.加速了欧洲社会的转型 |
D.使商路及商业中心转移 |
17.
工业革命带来的巨大变革不止是技术上的,用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芝加哥大学卢卡斯教授的话说,历史上第一次人们开始无所畏惧,“人定胜天”.“人是自然界的主宰”的思想日益增强。作者主要想说明工业革命
A.促进人们思想解放 |
B.带来技术突飞猛进 |
C.增强改造自然能力 |
D.促使科学奖项设立 |
18.
《南京条约》签订后,西方人欣喜若狂,“人们纷纷谈论我们这次可是一举而要为全世界三分之一人口的需要效劳了”。然而,“假想市场的美景冲昏了商人的头脑,使他们看不见障碍”。英国人之所以估计过于乐观,是因为
A.受到过去的殖民“经验”的蒙蔽 |
B.忽视了中国自然经济的排斥力量 |
C.忽视了中国人民抵御外侮的决心 |
D.认为中国人乐意接受他们的效劳 |
19.
陈独秀明确表示,不主张完全否定孔子,并完全承认孔子的历史地位,只是反对以“孔子之道”统一当代中国人思想。胡适晚年一再指出,他从不贬低孔子和儒学的正当地位。这反映新文化运动
A.观点对立导致思想混乱 |
B.继承传统并且大力发扬儒学 |
C.批判传统但不否定传统 |
D.打着孔子旗号进行托古改制 |
20.
近代以来,西方的个人经历了一个逐级的解放过程,先是从神的权威下解放,再从人的权威下解放,个人逐步从外在束缚中得到了解放。其中“从人的权威下解放” ( )
A.实现了人与上帝的直接沟通 | B.描绘了理性王国的蓝图 |
C.确立了以人为本的价值观念 | D.揭示了宇宙运行的奥秘 |
21.
如果说文艺复兴为人本主义者们“清理了场地”,那么启蒙运动的思想家们则是“大兴土木”。“大兴土木”的含义是( )
A.提出了改造封建社会的一整套方案 | B.进一步动摇了宗教神学的统治地位 |
C.更加猛烈地批判封建君主专制主义 | D.在欧洲建立起新型的资本主义社会 |
22.
某著作描述某一时期的欧洲的人们“不再满足于坐在那里当观众……他们在生活舞台上充当演员,他们坚持要对自己个人的思想进行表达”。导致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在于( )
A.古代希腊和罗马人文主义的复苏 | B.商品经济的发展突出了人的作用 |
C.大批优秀学者和文学家极力倡导 | D.天主教会日益成为全社会的公敌 |
23.
下图漫画反映了欧洲历史上的一次思想解放运动。作为射向国王盾牌的“利剑”应该是


A.“一个国王、一种法律、一个信仰” |
B.“上帝是宇宙的主宰,君主的权力来自上帝” |
C.“哪里没有法律,哪里就没有自由” |
D.“教皇是太阳,国王是月亮,国王的权力借自教皇” |
24.
文艺复兴时期,人们认为这是一次精神的新生,而不是像花开花落那样,只是周而复始地重复。“精神的新生”意味着( )
A.人文主义思想的复苏 | B.天主教会的腐化没落 |
C.资产阶级文化的兴起 | D.新的社会蓝图的描绘 |
25.
据统计,1899—1918年,中国国内出现了多篇《共产党宣言》的译文,译者主要采用片译、段译和摘译等方式进行翻译;翻译的内容也被夹杂在社会进化论、改良主义、三民主义等社会思潮中传播。这一现象说明当时
A.文学革命方兴未艾 |
B.阶级矛盾上升为社会主要矛盾 |
C.新民主主义革命思想兴起 |
D.国人尚未深入了解马克思主义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2道)
单选题:(24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3
5星难题:0
6星难题:14
7星难题:0
8星难题:8
9星难题: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