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2013学年山东济宁泗水一中高一上学期期末模拟历史卷

适用年级:高一
试卷号:394335

试卷类型:期末
试卷考试时间:2017/7/19

1.论述题(共1题)

1.
阅读材料:
材料一抛弃西方传统的以国家为单位的分析模式;在世界史进程中,不以某一国家的进步代替全球的发展;社会交流的意义日益受到重视;从学术发生学的角度批评欧洲中心论……同时,全球史……忽视了各个社会内部的发展动力;把跨文化互动作为全球史发展的根本动力,但文化和跨文化的概念还不够清晰等。
——摘编自刘新成学术讲演
(1)材料一反映了何种史观?根据材料分析用这一史观进行学习、研究的利弊(不
得摘抄材料原句)(8分)
材料二:长期以来,很多学者将中国近代史的基本线索概括为"两个过程",即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相结合,把中国变为半殖民地和殖民地的过程,同时也是中国人民反抗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过程,主张以这一基本线索作为指导中国近代史研究的重要准则。
(2) 材料二这种史观认为推动我国近代社会发展的动力是什么?这一史观,可能会对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哪些重要事件评价较高?(5分)
材料三:和中国古代那种静态的、有很大凝固性的社会不同,中国近代是一个动态的、新陈代谢迅速的社会;和西方从中世纪到近代是通过自我更新的机制来实现社会变革也不一样,中国近代社会的新陈代谢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接踵而来的外力冲击,又通过独特的社会机制由外来变为内在,推动民族冲突和阶级对抗,表现为一个又一个变革的浪头,迂回曲折的推陈出新(即推封建主义之陈而出民主主义之新)。所以,中国近代社会的演变有其很大的独特性……
——摘自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3)材料三中作者认为近代中国社会新旧变更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1840年以来“接踵而来外力冲击”是指什么?材料中“中国近代社会的演变有其很大的独特性”中的“独特性”指什么?(9分)
(4)请结合19世纪末至20世纪20年代初的相关史实(至少两个实例),论证材料三中“在‘接踵而来外力冲击’下中国社会内部‘迂回曲折的推陈出新’。”的观点(8分)

2.单选题(共12题)

2.
近代以来,英、德两国通过不同方式,先后确立了君主立宪制。下列关于两国政治制度相同点的表述,正确的是
A.君主为国家最高元首B.内阁首脑对君主负责
C.议会是国家权力中心D.带有鲜明的专制色彩
3.
1787年制宪会议的核心人物麦迪逊说:“如果人都是天使,就不需要任何政府了;如果天使统治人,就不需要对政府有外来的或内在的控制了。”麦迪逊说这番话的意图是()
A. 美国不需要建立统一的政府
B. 政府权力不能受任何力量的控制
C. 美国应建立开明的君主制国家
D. 应采取相应的措施防止独裁政权的出现
4.
有学者说:事实上美国采取的是“一党制”即“民共党”——但却伪装为两党制(即民主党和共和党),不管你投哪家的票,你总归投“民共党”的票。这段话说明美国
A.共和党与民主党已没有区别
B.两党都维护资产阶级的利益
C.选举制度是为一个党服务的
D.政治局势需要成立新的政党
5.
在法国政权中,更迭顺序正确的是( )
A.第一帝国、第二帝国、第三帝国、第三共和国
B.第一帝国、第二共和国、第二帝国、第三共和国
C.第一帝国、第二共和国、第三共和国、第二帝国
D.第一帝国、第二帝国、第二共和国、第三共和国
6.
某条约签订后,清廷希望再开谈判,以免除关税为代价,换取外族放弃公使驻京、江河通路、内地游历和归还广东省城。这从本质上反映了清政府
A. 以关税作为谈判的重要筹码     B. 重视维护国家主权与尊严
C. 对“贸易立国”缺乏清醒认识 D. 竭力保全华夷之间的樊篱
7.
一位西方人记录他在中国旅行的见闻,指出:“这个城中,男女比例为1:2,很多人新近才从外地迁来,与我先前看到的中国城市不同。此地的妇女徒步或骑马公开地在大街上招摇过市,一点也不害怕外国人。”这应当是何时何地的情况?(   )
A.1750年的北京B.1810年的上海
C.1860年的南京D.1900年的广州
8.
当代著名历史学家雷颐在谈及民族主义时说:“一个正义的运动,只有情感是不够的,民族主义也一样。没有理性的指导和束缚,就很容易被各式各样的人所利用。”下列历史事件最能够论证上述观点的是
A. 禁烟运动 B. 义和团运动    C. 辛亥革命 D. 文化大革命
9.
2011年9月,日本野田新内阁大臣公开称钓鱼岛为日本固有领土,而中国政府则将钓鱼岛主权定义为中国核心利益。中日钓鱼岛主权之争源于哪一条约内容:(   )
A.《南京条约》B.《马关条约》C.《北京条约》D.《辛丑条约》
10.
20世纪20年代,中国共产党开创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这一道路始于
A.中共一大的召开
B.革命统一战线的建立
C.南昌起义的爆发
D.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创建
11.
诗联网2009年7月14日发布的一首诗中写道:“迷雾遮天难敞亮,宇寰久夜盼骄阳。柏宅楼上龙聚首,湘水岸边船启航。初战娄山标魄力,四夺赤水过长江。行程二万通华北,□□□□挽国邦。”根据上下文的意思,□□处应该填写
A.中共成立B.国共合作C.抗战胜利D.遵义会议
12.
十月革命时期的《真理报》副主编季诺维耶夫曾说:“二月革命胜利后,弗•伊(列宁)带着整个革命的现成政治图纸回到俄国。”“现成政治图纸”指的是
A.俄国退出世界大战
B.发动七月革命
C.进行社会主义革命
D.建立苏维埃政府
13.
德国表现主义戏剧大师莱希特1948年的名剧《巴黎公社的日子》以巴黎公社为历史背景。该剧主题并非正面讴歌巴黎公社精神,而是冷静地回望,是对历史的反思:假如公社的领导者作出若干的决断,假如国际形势有着微妙的不同,假如起义的爆发提前或后延若干时间,都有可能形成完全不同的结果。但决定这些“假如”都不可能出现的根源是(   )
A.伴随工业革命深入发展,资本主义的弊端日益暴露
B.法国内外反动势力勾结,过于强大
C.马克思主义没有被公社社员接受,而且缺乏革命政党领导
D.当时的生产力水平还没有成熟到足以废除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程度

3.选择题(共7题)

14.

读图1台湾农矿产分布图和图2日本工业区分布图,回答下列问题。

15.为探究SO2气体的还原性某兴趣小组设计了如装置图:

16.为探究SO2气体的还原性某兴趣小组设计了如装置图:

17.

“我们亚洲,山是高昂的头,我们亚洲,河像热血流…”听到这首《亚洲雄风》的歌曲,我们的脑海中会涌现出亚洲山河的壮丽画卷。下列有关亚洲景观的描述,正确的是(  )

18.某化学实验小组的同学为探究和比较SO2和氯水的漂白性,设计了如下的实验装置.

19.某化学实验小组的同学为探究和比较SO2和氯水的漂白性,设计了如下的实验装置.

20.某研究性学习小组为探究二氧化硫的还原性,查阅到如表资料:

资料卡 NO:2006﹣KI﹣001

主题:二氧化硫的还原性

①课本上:向二氧化硫水溶液中滴加BaCl2溶液,再滴加0.5mL3%的过氧化氢溶液,振荡片刻后滴加稀盐酸,有白色沉淀生成

②《无机化学》下册,P658:亚硫酸是较强的还原剂,可以将Cl2、I2、MnO4还原为Cl、I、Mn2+,如:

H2SO3+I2+H2O═H2SO4+2HI

根据上述资料,请你参与以下探究: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论述题:(1道)

    单选题:(12道)

    选择题:(7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1

    5星难题:0

    6星难题:5

    7星难题:0

    8星难题:6

    9星难题: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