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2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在历史学科中,抗日战争史是最受社会广泛关注的领域之一。早在1945年抗战胜利前夕,中共中央主席***在《论联合政府》中就指出:“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是在曲折的道路上发展起来的。这个战争,还是在一九三一年就开始了。”这是把1931年作为中国抗战起点的较早表述。2017年1月,教育部表示2017年春季中小学教材全面落实“十四年抗战”概念,长期以来认识不尽一致的抗日战争的起点问题,终于通过进入教材的形式加以解决。
“十四年抗战”是指,中国抗日战争开始于1931年的“九一八”事变,结束于1945年日本签订投降书,经过了14年艰难曲折的斗争历程。其中,以1937年的卢沟桥事变为界,前6年是局部抗战时期,后8年是全国抗战时期。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在局部抗战阶段中国共产党为凝聚全民族力量,组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所做的努力;简要指出局部抗战的重要意义。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我国确立“十四年抗战”概念的重大历史意义。
材料 在历史学科中,抗日战争史是最受社会广泛关注的领域之一。早在1945年抗战胜利前夕,中共中央主席***在《论联合政府》中就指出:“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是在曲折的道路上发展起来的。这个战争,还是在一九三一年就开始了。”这是把1931年作为中国抗战起点的较早表述。2017年1月,教育部表示2017年春季中小学教材全面落实“十四年抗战”概念,长期以来认识不尽一致的抗日战争的起点问题,终于通过进入教材的形式加以解决。
“十四年抗战”是指,中国抗日战争开始于1931年的“九一八”事变,结束于1945年日本签订投降书,经过了14年艰难曲折的斗争历程。其中,以1937年的卢沟桥事变为界,前6年是局部抗战时期,后8年是全国抗战时期。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在局部抗战阶段中国共产党为凝聚全民族力量,组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所做的努力;简要指出局部抗战的重要意义。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我国确立“十四年抗战”概念的重大历史意义。
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洪武四年(1371年),明太祖朱元璋就颁布诏书:“禁濒海民不得私出海。”其后历经永乐、宣德、景泰、成化、弘治、正德各朝,海禁政策不断升级强化。隆庆元年(1567年)福建巡抚涂泽民奏请开放海禁。这一奏议得到朝廷批准,从而形成隆庆开海的局面。隆庆开海局面之所能够形成,主要是因为明穆宗及其朝廷了解到“市通则寇转而为商,市禁则商转而为寇”的关系,顺应了一些有识之士要求适当开海的呼声。福建地方大员一再奏请在该省开海,是基于“闽人滨海而居,非往来海中则不得食”的生活传统。隆庆开海后,伴随着白银的大量流入,中国的生丝及纺织品、陶瓷器、漆器等工艺品、矿产品及金属制品、水产品、农产品等等商品也源源不断地输送至东南亚各港口。
(2)根据材料一、二,概括近代条约通商与晚明开海通商的不同之处,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条约通商贸易体制对近代中国经济所产生的影响。
材料一 洪武四年(1371年),明太祖朱元璋就颁布诏书:“禁濒海民不得私出海。”其后历经永乐、宣德、景泰、成化、弘治、正德各朝,海禁政策不断升级强化。隆庆元年(1567年)福建巡抚涂泽民奏请开放海禁。这一奏议得到朝廷批准,从而形成隆庆开海的局面。隆庆开海局面之所能够形成,主要是因为明穆宗及其朝廷了解到“市通则寇转而为商,市禁则商转而为寇”的关系,顺应了一些有识之士要求适当开海的呼声。福建地方大员一再奏请在该省开海,是基于“闽人滨海而居,非往来海中则不得食”的生活传统。隆庆开海后,伴随着白银的大量流入,中国的生丝及纺织品、陶瓷器、漆器等工艺品、矿产品及金属制品、水产品、农产品等等商品也源源不断地输送至东南亚各港口。
——摘编自陈尚胜《隆庆开海:明朝海外贸易政策的重大变革》
材料二 根据《中英南京条约》及随后于1843年签订的细则性附约《中英五口通商章程》和《五口通商附粘善后条约》,中国被迫开放贸易并按自由贸易帝国主义的原则建立通商口岸和租界,即广州、厦门、福州、宁波和上海五个口岸开放通商。清政府面对英国、法国、美国领事联合在各自租界征收关税的事实,设立了海关总税务司,并在各口岸的海关设立一个外国税务司。这一海关体系的建立,为条约通商贸易体制提供了一种制度化的保证。客观上分析,条约通商体制的形成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以口岸为中心的近代区域市场的发展和近代市场关系的形成。——摘编自张明之《从朝贡体系到条约通商:近代中国对外贸易形态变迁》
(1)根据材料一,概括晚明贸易政策调整的原因,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进步作用。(2)根据材料一、二,概括近代条约通商与晚明开海通商的不同之处,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条约通商贸易体制对近代中国经济所产生的影响。
2.单选题- (共20题)
3.
代议制就是公民通过选举代表组成代议机关,间接参政议政,行使国家权力的一种民主制度和组织形式。下列有关西方各国代议制机关在权力以及产生方式等方面与他国迥异的是
A.德国联邦议会 |
B.美国国会 |
C.法国众议院 |
D.英国下院 |
4.
据史载,戊戌变法后慈禧欲以光绪病重为由将其废黜,各国公使便推荐一法国名医进宫诊治,认为并无大碍,慈禧只得暂时作罢。这反映出当时
A.清廷决策受到列强态度影响 |
B.西方列强全力支持戊戌变法 |
C.列强的侵华方式发生了变化 |
D.清政府完全沦为洋人的朝廷 |
6.
1895~1906十年间,中国赴日留学生数以万计,是“世界史上最大规模的学生出洋运动。”在人数上,近代中国留日人数超过了留学欧美各国人数的总和。促使中国青少年留日活动兴起和发展的因素不包括
A.明治维新的成功 |
B.中国甲午战争的失败 |
C.清末新政的推动 |
D.国民政府的鼓励 |
7.
国民革命军第129师师长刘伯承在战士不情愿换掉已经穿戴了多年的红军装、五星帽,而要换上青天白日帽徽时说:“这帽徽是白的,可我们的心永远是红的!同志们,为了救中国,暂时和红军帽告别吧!”该事件的背景是
A.中国七大 |
B.全面抗战的爆发 |
C.《国共合作宣言》的发表 |
D.百团大战 |
8.
1982年12月,全国人大五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明确规定,国家在必要时可设立特别行政区,在特别行政区内实行的制度按照具体情况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法律规定。这一规定
A.明确阐述了“一国两制”的伟大战略构想 |
B.确立了实现中国和平统一的指导方针 |
C.标志着港澳回归工作进入了实质性的阶段 |
D.为“一国两制”伟大构想提供了法律依据 |
9.
自1950年1月始,新中国的中央人民政府果断地采取了如下措施:先后收回了美、法、荷、英等在中国的兵营;宣布由中国政府管制对外贸易,实行进出口许可证;规定外轮一般不准驶入中国内河,经中国政府特批而驶入的外轮须是挂中国国旗并在指定的码头停泊……”这一措施体现了新中国初期的哪一项外交方针
A.另起炉灶 |
B.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
C.一边倒 |
D.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
10.
不结盟运动主张在两个集团之间保持积极中立,而不是消极的中立。也就是说,不要孤立于同我们命运联系在一起的世界命运之外。中国采取的积极中立政策是
A.另起炉灶 |
B.求同存异 |
C.不结盟政策 |
D.独立自主 |
11.
美国在提出马歇尔计划时,就要求西欧国家只有联合起来作为一个整体才能接受美国的援助。其目的是
A.冲破欧洲民族国家的界限 |
B.加强西欧各国的经济联系 |
C.增强西欧各国的政治互信 |
D.增强西欧抗衡苏联的力量 |
12.
《全球通史》讲道:“欧洲不再是世界棋盘上的一个卒子――或两个卒子,东欧和西欧。”西欧为摆脱“卒子”地位的举措是
A.推行独立自主外交摆脱美国控制 |
B.发行欧元冲击美元的霸主地位 |
C.加强防务合作保障欧洲的安全 |
D.加强合作推动各国经济迅速发展 |
13.
《卖炭翁》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一首家喻户晓的诗作。诗中叙述老翁“晓驾炭车碾冰辙”到长安城,“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此处的“市”是
A.没有行政管理的草市 |
B.严格管制的集中市场 |
C.地方自治的市镇 |
D.沿街开铺的晓市 |
14.
唐代《独异志》(卷下)载:“李衡,江陵种桔千树,赚钱收其利,谓其子曰:‘吾有木奴千头,可为汝业,当终身衣食也。’”这反映出当时
A.经济重心已完成南移 |
B.粮食产量已满足需求 |
C.江淮地区经济最发达 |
D.农产品的商品化现象 |
15.
《汉书·食货志》载:“周室既衰,暴君污吏慢其经界,徭役横作,政令不信,上下相诈,公田不治。”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分封制没有遭到破坏 |
B.周朝礼制没有遭到破坏 |
C.承认了土地私有 |
D.井田制遭到破坏 |
16.
中国古代有立法保护耕牛的传统,秦汉时期皆立法严禁杀牛,魏晋南北朝时规定“非宗庙社稷之祭不得杀牛,犯者皆死”。这一现象表明
A.西周宗法制度尚存 |
B.注重保护生态平衡 |
C.农业受到官府重视 |
D.立法过于严苛细密 |
17.
《三国志》载:“旧时冶作马排,每一熟石用马百匹;更作人排,又费功力;暨(人名)乃因长流为水排,计其利益,三倍于前。在职七年,器用充实。”材料中所述发明
A.代表古代冶金技术的新发展 |
B.是古代灌溉工具的重大创新 |
C.表明古代冶金材料的新创造 |
D.是古代农用动力的一次革命 |
18.
明代中后期的小说《醒世恒言》中有这样一个情节:施复夫妇是苏州织绸的小户人家,不到十年,积累了大量财富,后来又买了三四十张织机,雇人织绸,成为新兴的丝织业工场主。这反映此时期出现了
A.官营手工业 |
B.私营手工业 |
C.家庭手工业 |
D.资本主义萌芽 |
19.
1914年12月5日,北洋政府农商部强调“欧战”期间“通商惠工,在此一举”“机不可失,稍纵即逝”。其实,当时举国上下尤其是身处商战第一线的工商业者,都充满了这种抓住机遇的紧迫意识。这表明当时政府
A.践行奖励实业法令 |
B.督促良机大发战争财 |
C.秉承实业救国理念 |
D.号召与欧美列强商战 |
20.
晚清时期,中国传统棉织业出现了以洋棉纱代替手工棉纱现象,如“川省(四川)购办洋棉纱者,异常踊跃。计由汉(口)镇装轮来宜(昌)者,去岁(1889年)仅6700余担,今岁多至69700余担”。(《光绪十六年宜昌口华洋贸易情形论略》)这一现象说明
A.中国对外贸易的逆差加大 |
B.中国内地棉纺织业的衰落 |
C.四川成为进口棉纱集散地 |
D.中国传统经济结构被破坏 |
21.
据记载,在开埠初期的一二十年间,像洋布、洋皂、玻璃制品等日用洋货,虽多制作精致,外观漂亮,有的也比土货更好用,但由于售价贵,普通人家还很少购用,人们只是把它们看作有钱人为好奇炫新才会买的奢侈品、高档品。该材料说明在近代初期
A.通商口岸的社会生活深受西方影响 |
B.自然经济对西方工业文明的顽强抵制 |
C.通商口岸附近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
D.西方工业经济的优势还未充分体现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2道)
单选题:(20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1
5星难题:0
6星难题:13
7星难题:0
8星难题:6
9星难题: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