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4题)
1.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全球海路的开辟大大提升了海路在世界贸易中的重要性,新兴的太平洋贸易成为新的东西方海上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 西班牙人开展跨太平洋“大帆船贸易”始于1565年,正值明朝政府开始推行开海贸易政策。西班牙政府每年都派遣满载美洲白银及商品的大帆船,从墨西哥驶往菲律宾马尼拉。这引起把银视为至宝的中国商人的兴趣,努力扩展对菲出口贸易。中国船队所载货物到达马尼拉,即被转装到待航墨西哥的大帆船上。大帆船把盛产白银的美洲和银价昂贵的中国联系在一起,使中国生产的生丝与丝绸大量运销于需求特别强大的美洲市场,西班牙人获得的贸易利润惊人。到18世纪末19世纪初,英国渐成世界海上霸主,逐渐在世界贸易中占据主导地位。在自由贸易的世界大潮冲击下,以垄断为特色的“大帆船贸易”的地位急剧下降,绵延250年的太平洋“大帆船贸易”遂告终结。
(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大帆船贸易”兴起的主要条件。
(2)据材料,归纳“大帆船贸易”的主要特点,指出“大帆船贸易”衰落的原因。
(3)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大帆船贸易”对各大洲发展进程的影响。
全球海路的开辟大大提升了海路在世界贸易中的重要性,新兴的太平洋贸易成为新的东西方海上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 西班牙人开展跨太平洋“大帆船贸易”始于1565年,正值明朝政府开始推行开海贸易政策。西班牙政府每年都派遣满载美洲白银及商品的大帆船,从墨西哥驶往菲律宾马尼拉。这引起把银视为至宝的中国商人的兴趣,努力扩展对菲出口贸易。中国船队所载货物到达马尼拉,即被转装到待航墨西哥的大帆船上。大帆船把盛产白银的美洲和银价昂贵的中国联系在一起,使中国生产的生丝与丝绸大量运销于需求特别强大的美洲市场,西班牙人获得的贸易利润惊人。到18世纪末19世纪初,英国渐成世界海上霸主,逐渐在世界贸易中占据主导地位。在自由贸易的世界大潮冲击下,以垄断为特色的“大帆船贸易”的地位急剧下降,绵延250年的太平洋“大帆船贸易”遂告终结。
——摘编自张顺洪等著《明清时代的中国与世界》
完成下列要求:(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大帆船贸易”兴起的主要条件。
(2)据材料,归纳“大帆船贸易”的主要特点,指出“大帆船贸易”衰落的原因。
(3)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大帆船贸易”对各大洲发展进程的影响。
2.
我国改革开放经历了由浅入深,稳步推进的过程。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978年夏秋之交,安徽速遇了特大早灾,秋种难以进行。安徽省委将集体无法耕种的土地“借”给农民。有些地方在“借地”的基础上搞起了包产到组,其中风阳县小岗生产队18户农民冒着极大的政治风险,搞起了包干到户。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安徽“借地”的做法为何得到农民的支持。概括这一做法对农村改革的意义。
(2)据材料二,指出当时中国经济体制的弊端。结合所学知识,说明20世纪80年代的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是如何克服这些弊端的?
(3)综合上述材料,归纳我国改革开放进程中呈现的特点。
材料一 1978年夏秋之交,安徽速遇了特大早灾,秋种难以进行。安徽省委将集体无法耕种的土地“借”给农民。有些地方在“借地”的基础上搞起了包产到组,其中风阳县小岗生产队18户农民冒着极大的政治风险,搞起了包干到户。
——一吴恩远《改革开放的中国与世界》
材料二 现在我国经济管理体制的一个严重缺点是权力过于集中,应该有领导地大胆下放;应该着手大力精简各级经济行政机构,把它们的大部分职权转交给企业性的专业公司或联合公司;注意把思想政治工作和经济手段结合起来,充分调动干部和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应该在党的一元化领导之下,认真解决党政企不分,以党代政,以政代企的现象。——《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材料三 到20世纪90年代,由于新旧体制的摩擦,人们思维深处的深层次忧虑没有解决。从南方讲话到中共十四大的召开,明确指出了中国制度变迁的目标。与此同时,政府进一步开放,到90年代中期形成了对外开放的新格局,我国对外开放从沿海逐步向内地推进。到2001年12月,中国对外开放进入新阶段。——接——编自萧国充、隋福民《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
完成下列要求:(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安徽“借地”的做法为何得到农民的支持。概括这一做法对农村改革的意义。
(2)据材料二,指出当时中国经济体制的弊端。结合所学知识,说明20世纪80年代的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是如何克服这些弊端的?
(3)综合上述材料,归纳我国改革开放进程中呈现的特点。
3.
经济全球化的拓展和经济民族主义的勃兴并驾齐驱,民族国家应在理想与现实的“囚徒困境”中寻求最佳契合点。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大量存在的跨国公司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正扮演着“第二政府”的角色,它们对世界经济发展的影响越来越大,不仅影响着国际贸易的方式和未来发展的走势,而且影响到国际贸易的理论和政策,因而不可避免地涉及民族国家的经济主权和利益……世贸组织的建立,是国际社会为了应付全球化带来的种种挑战而进行国际合作的显著成果……但是世贸组织对民族国家经济主权的侵蚀也是很明显的……金融全球化要求各国中央银行在制定本国货币政策时,必须考虑全球的经济和金融发展状况,而不能只顾本国的利益需求,这就削弱了传统的国家货币主权。
(1)据材料一,概括经济全球化对传统的民族国家主权构成的挑战。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经济民族主义的表现及其危害。
(3)据材料三,概括作者关于应对全球化的主要观点。以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史实说明中国是如何应对经济全球化的?
材料一 大量存在的跨国公司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正扮演着“第二政府”的角色,它们对世界经济发展的影响越来越大,不仅影响着国际贸易的方式和未来发展的走势,而且影响到国际贸易的理论和政策,因而不可避免地涉及民族国家的经济主权和利益……世贸组织的建立,是国际社会为了应付全球化带来的种种挑战而进行国际合作的显著成果……但是世贸组织对民族国家经济主权的侵蚀也是很明显的……金融全球化要求各国中央银行在制定本国货币政策时,必须考虑全球的经济和金融发展状况,而不能只顾本国的利益需求,这就削弱了传统的国家货币主权。
——摘编自徐蓝《经济全球化与民族国家的主权保护》
材料二 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来,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进入“滞胀”阶段,原先各发达国家的贸易自由化政策纷纷转向贸易保护主义,极端排外的民族情绪时常蔓延到国际贸易领域,演化为“天生的排斥他国商品的有力武器”……对外投资的歧视性政策首先是由走在世界经济发展前沿的美国和欧盟带头实行的,它们千方百计地对外国公司和企业附加各类苛刻条件,以歧视性政策限制外来投资……各国出于经济竞争的需要,彼此间展开窃取商业情报和科技发明的间谋大战。高度发展的网络技术为各国的情报人员提供了便利的条件。——摘编自张志梅《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经济民族主义的成因和表现》
材料三 如果想要维持全球化带来的进步,各国必须承担起风险管理的共同职责。国家政府无论强(如美国和中国)弱(如伊拉克和利比亚),都无法凭一己之力解决摇在而前的诸多复杂难题……国家或许可以在短期内逃避全球责任,但境外事件造成的威胁不可能永远得到控制。如果没有得到解决,全球化世界的流行危险将会不断累积……整个世界都将为此付出代价。——摘编自伊恩·戈尔丁《全球化问题的全球解决方案》
完成下列要求:(1)据材料一,概括经济全球化对传统的民族国家主权构成的挑战。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经济民族主义的表现及其危害。
(3)据材料三,概括作者关于应对全球化的主要观点。以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史实说明中国是如何应对经济全球化的?
4.
人文主义是一种维护人类尊严的哲学思潮与世界观,在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中得到了弘扬和发展。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人文主义的特点:一是宣扬以人为中心的思想,对抗以神为中心的旧观念。
人文主义者对人的价值、地位和权利给予充分肯定,认为“人是上帝创造的众多奇妙造物中最奇妙的”。人文主义者并没有否定上帝的至高无上地位,但他们关注的焦点由上帝面转向了人。……二是重视尘世生活,强调个性解放和自由发展。人文主义者认为人应该享受尘世生活的快乐和幸福,积极地生活。他们赞美爱情,歌颂创造,追求平等自由,肯定财富占有,把中世纪天主教的禁欲、苦行、守贫等观念弃置不顾。
(1)据材料一,概况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思想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产生的根本原因。
(2)据材料二,指出理性主义的特征。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理性主义对后世的影响。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人文主义与理性主义的关系。
材料一 人文主义的特点:一是宣扬以人为中心的思想,对抗以神为中心的旧观念。
人文主义者对人的价值、地位和权利给予充分肯定,认为“人是上帝创造的众多奇妙造物中最奇妙的”。人文主义者并没有否定上帝的至高无上地位,但他们关注的焦点由上帝面转向了人。……二是重视尘世生活,强调个性解放和自由发展。人文主义者认为人应该享受尘世生活的快乐和幸福,积极地生活。他们赞美爱情,歌颂创造,追求平等自由,肯定财富占有,把中世纪天主教的禁欲、苦行、守贫等观念弃置不顾。
——徐国辉《论彼特拉克的人文精神》
材料二 启蒙学派的思想家们公开宜称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者是他们的思想先驱。但在启蒙学派那里,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思想已具体化为人的“自由、平等、博爱”等内容,而这种政治经济上的人权要求迫切需要理性加以论证,要求获得法律上的保证,理性成为人们评判一切的标准。而理性与科学又相互联系,自然科学的发展使人们的科学理性精神更加根深蒂固,甚至哲学研究、社会研究、政治学研究、伦理学研究等都深深打上科学的烙印。国家是机器、动物是机器、人是机器等一度成为人们的“科学认识”。——韩庆样、王勤《近现代西方人的问题研究的清理与总结》
完成下列要求:(1)据材料一,概况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思想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产生的根本原因。
(2)据材料二,指出理性主义的特征。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理性主义对后世的影响。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人文主义与理性主义的关系。
2.单选题- (共18题)
5.
1830年在工业中心伯明翰成立了“伯明翰政治同盟”,在其宣言中提出了改变“工业和商业的利益几乎全无代表的状况”的要求。其他工业城市也提出类似要求。这种要求推动英国
A.发动革命推翻君主专制制度 |
B.进行殖民扩张发展海外贸易 |
C.鼓励技术革新促进工业发展 |
D.开展议会改革调整议席分配 |
7.
下表是苏联1928年至1937年粮食、肉类产量的统计表。该表数据变化说明了


A.新经济政策导致粮食产量下降 |
B.农业为工业化建设作出牺牲 |
C.两个五年计划的建设成效一般 |
D.西方经济危机对苏联的影响 |
8.
美国学者沃勒斯坦曾指出:“资本主义的逻辑最终必然到达全球范围,它从16世纪在欧洲诞生到今天已经真正达到全球范围”,“整个世界都是在这个单一的我们称之为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的社会分工架构之内运作的。”材料表明
A.资本主义在全球化过程中起主导作用 |
B.两极格局瓦解为经济全球化扫清障碍 |
C.市场经济体制推动了世界经济全球化 |
D.经济全球化是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 |
9.
尼德兰的安特卫普是16世纪欧洲的商品集散地,欧洲各地的商人在此设有办事处。市内银行林立,还建成了专供开展贸易和金融业务的交易所,债券、期票等作为有价证券可以在交易所内进行流通。这些现象表明
A.世界市场的基本形成 |
B.荷兰成为“海上马车夫” |
C.欧洲出现“商业革命” |
D.地中海地区成为商贸中心 |
10.
哥伦布航行到古巴附近时,明确向土著居民表示:“远征军司令来此目的乃寻找黄金”,然而在给西班牙国王信中,他又说:“这里的一切都应置于其(基督教)统治之下……因为发扬光大基督教乃吾人此行之初衷和目的。”关于哥伦布远航的背景和目的,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对外殖民与传播宗教并行不悖 |
B.文化侵略的初衷多于经济掠夺 |
C.宗教改革刺激人们远洋探险 |
D.工业革命促进开辟海外市场 |
11.
下表是1750—1880年世界制造业产量的相对份额(%)(部分)。表格数据的变化可说明


A.垄断推动英美制造业领先世界 |
B.中印两国已成为英美的原料产地 |
C.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最终形成 |
D.工业革命改变了世界制造业格局 |
12.
据民国初年农商部总务厅统计科所编《第一次全国农商统计表》1913年11月9日的统计,全国在1912年开设的公司有988家,工厂2001家,这是我国有史以来举办工商实业最多的年份。上述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在于
A.国民政府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 |
B.辛亥革命改变民族工业发展环境 |
C.清政府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 |
D.欧美列强暂时放松对中国的侵略 |
13.
1960年,中央大刀阔斧地对工业企业实行关、停、并、转,降低重工业的生产指标。1962年,全国县以上的工业企业共减少44万个。与此同时,化肥、农用机械、农用电力等方面的生产能力则保留下来,并不断增长。这些措施
A.贯彻了党和政府经济调整的方针 |
B.促进了国民经济各领域高速发展 |
C.实现了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要求 |
D.奠定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初步基础 |
14.
下列是1998—2000年私营、国有和外资工业企业的工业产值比较表(摘编自陈勇勤《中国经济史》)。表格数据的变化表明


A.增强国企活力成为深化改革中心环节 |
B.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取得显著成效 |
C.中国已经建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
D.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已经动摇 |
15.
1981年,江苏省对地、市、县实行了财政包干,工交企业以落实财政任务为目标,广泛推行各种形式的经济责任制,扩大企业自主权在全省面上推开。这一举措
A.标志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 |
B.成为中国改革开放新时期的起点 |
C.直接改变了农村的经济社会面貌 |
D.促进了国有企业改革的全面推行 |
16.
1955年起,(苏联)政府放宽对农牧业的生产管理,只下达国家收购各类农畜产品的数量指标,农庄有权自行安排生产。1958年6月,政府还取消了农产品的义务交售制,改为农产品采购制,并不断提高农产品的采购价格。这些举措
A.恢复了国家资本主义的做法 |
B.为实现国家工业化积累资金 |
C.一定程度上改善了民众生活 |
D.承认市场对经济的调节作用 |
17.
公权说:“董子虽以言灾异下吏,然观汉书‘天文’、‘五师’两志所述,足知‘天人相与’已成为西京之显学,而仲舒乃其重要之大师。抑吾人当注意,董子言天人,其意实重革命而轻受命,详灾异而略祯祥。”他认为该学说
A.限制君权以防止专制弊端 |
B.迎合君主谋职权位的需要 |
C.遭到了封建士大夫的批判 |
D.鼓吹革命推动反专制斗争 |
18.
“他们(行政官或者国王)仅仅是主权者(人民)的官吏,是以主权者的名义在行使着主权者所托付给他们的权力,而且只要主权者高兴,他们就可以限制、改变和收回这种权力。”材料中,该启蒙思想家主张
A.天赋人权说 |
B.分权制衡说 |
C.三权分立说 |
D.社会契约论 |
19.
马丁·路德提出:“基督徒具有‘精神的属性’,在精神方面,他们是自由的,只服从于上帝;基督徒还具有‘肉体的属性’,在物质方面,应当服从世俗权威,可以当兵,可以嫁娶,可以过任何世俗生活。”其主要目的是
A.主张因信称义 |
B.否定教皇权威 |
C.反对禁欲主义 |
D.强调王权至上 |
20.
一位西方思想家否认神的属性是不朽的,在他看来,神不过是人为了自身的利益而想象出来的,人们因为看到太阳、月亮、河流对自己有好处,就把这些东西命名为神。这一认识反映了这位西方思想家
A.觉醒自我价值 |
B.强调绝对权威 |
C.批判宗教迷信 |
D.尊崇理性主义 |
21.
这场席卷全欧的思想运动以其富有理性的观念,唤醒欧洲各国乃至美国等国人民起来反对封建意识,反对教会权威,给处于黑暗统治中的人民以光明和希望。这次思想解放运动
A.旨在复兴古希腊罗马文化 |
B.设计出资本主义的社会蓝图 |
C.反对罗马教皇兜售赎罪券 |
D.有力挑战了封建神学创世说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4道)
单选题:(18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1
5星难题:0
6星难题:13
7星难题:0
8星难题:8
9星难题: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