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陕西省咸阳市三原县南郊中学高三第九次模拟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三
试卷号:394286

试卷类型:四模及以后
试卷考试时间:2019/11/19

1.材料分析题(共4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英国有着深厚的地方自治传统,被誉为“地方自治之母”。都铎王朝时期(1485—:1603年),地方自治开始向近代转变,治安法官取代郡长,逐渐拥有广泛的行政权力。斯图亚特王朝时期(1603—1688年),经历两次内战和共和国的实验,地方自治权限得到很大发展。18世纪,治安法官按照地方习俗进行管理,完全不受议会法令的影响,地方自治发展到鼎盛时期。随着君主立宪制的确立,l9世纪后期开始出现国家立法机关主动控制地方自治主体的现象。1835年市政法案规定由领取薪水的行政人员来执行地方政府的工作,并对郡治安法官进行分权;1888年,英国下院通过了《地方政府法》,规定郡议会每年集会四次,居民成为自治主体;1894年制定颁布了《区、教区、乡议会法》,规定民选议会作为地方权力机关。随着各种机构的不断设置,地方逐步仰仗中央财政支持,中央政府加大对地方的行政监督。

——摘编自孙宏伟《英国地方自治体制研究》

材料二 西方地方自治观念传入中国,始于道光年间,在内忧外患之下,1907年清政府的地方自治序幕在江苏的“上江”(上元和江宁)两县拉开,自治局、调查局、调查官署局等自治机构先后成立)同年,清廷令各省设立咨议局。)1908年开始,清政府先后颁布《洛议局章程》、《城镇乡地方自治章程》、《府厅州县议事会议员选举章程》等,从而形成了由城镇乡自治到府厅州县自治的等级地方自治架构。但地方自治未脱离“官治”,自治章程严格规定业务范围、活动规则;在相关政策的宣讲过程中,出现了民众误会、反对等现象。1909年,各省议员赴京请愿速开国会,遭到清廷坚决拒绝,矛盾很快激化,地方自治运动逐渐脱离政府的控制。

——编自丁旭光《近代中国地方自治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国地方自治制度的特点并简析其影响。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末地方自治与近代英国地方自治的相同之处,并说明造成不同结果的原因。
2.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1925年的“五卅运动”直接促成了英、美、日等十二国与北洋政府的北京关税特别会议召开。1927年7月,刚刚成立的国民政府发起关税自主运动,广大民众的民族主义情绪高涨,南京国民政府遂开始了关税改革。1928年7月宋子文与马克漠所定条约签字,美国第一个同意中国关税自主。在该条约《整理中关两国关税关系之条约》中规定:“历来中、美两国所定有效之条约内所载关于在中国进出口货物之税率、存票、子口税并船钞等项之各条款,应即拆销作废,而应适用国家关税完全自主之原则”。随后各欧洲主要强国分别与国民政府进行缔约谈判,相继承认中国关税自主。1928年12月7日,中国颁布海关进口税则,税率分为7级,最低税率为7.5%,最高税率为27.5%。

——摘编自易继苍《1927—1937年南京国民政府的关税改革》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南京国民政府关税改革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南京国民政府关税改革的作用。
3.
(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 第一次世界大战给欧洲造成了巨大损失,参战双方死亡人数接近l000万,其中德国、法国、英国、俄国、奥匈帝国均超过100万。从战争后期到战后,欧洲社会充满了反战、厌战的情绪,战前受到打压的和平运动重新高涨起来。大多数参战国都有很多人罢工、拒服兵役甚至发生士兵哗变。俄国、德国、奥匈帝国等国的士兵和平民则将愤怒洒向给他们带来战争的政府和制度,革命成了很多人的选项。战后和平运动影响日益扩大,英法等国主导的集体安全体系和相关限制战争的国际法就与这种潮流有关。但30年代和平运动的绥靖化,间接地鼓励了法西斯国家不断侵略扩张直至发动另一场大战。

——摘编自徐蓝《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欧美和平运动的发展》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一战后期及战后初期欧洲和平主义思想兴起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一战后期及战后欧洲和平主义思想的影响。
4.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施琅在征台过程中,占领澎湖之后,郑氏败局已定,但施琅却不忙于进军台湾,而是着眼于做争取郑氏及其军队的工作。施琅厚待投降和被俘的郑军将士,稳定民心;同时建议朝廷“颁赦招抚”郑氏,以争取和平统一台湾。康熙同意他的招抚政策。施琅在澎湖“抚绥地方,人民乐业,鸡犬不惊”,甚至派人捞救跳水未死的郑军官兵,使得台湾、澎湖军民“莫不感泣,愿内向”。……郑克塽、刘国轩见施琅“无屠戮意”,终于认清了形势,决定降清。他们请施琅迅速到台湾稳定局势。施琅不费一兵一卒抵达台湾,以和平手段完成了台湾统一。这就使清军和郑氏的军队避免了杀伐流血,更使台湾百姓避免了一场战火。
施琅来到台湾后,命令军队从大陆运去粮饷,不得向当地百姓征集。军队的“日用蔬菜,市肆买办,照依民价无亏,断不许借称官办应用,一丝一毫侵取民间”。他还严禁当地社保甲进行犒劳军队的活动,以免“致扰民生”。这种为民着想的观念,在当时以至今天都是十分可贵的。

——摘编自王宏志《从施琅统一台湾看古代“爱国”的含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施琅能够完成统一台湾重任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施琅经营台湾的举措及其意义。

2.论述题(共1题)

5.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某部历史著作的目录

——据(英)保罗肯尼迪《大国的兴衰:1500—2000年的经济变革与军事冲突》(1988年)

书评是介绍并评论书籍的文章。请依据上述材料并结合世界史的相关知识,自拟标题,为该书写一篇简短的书评。(要求:可以是对全书作总体式评述,也可以针对某个角度进行点评。史论结合、分析合理、逻辑清晰。)

3.单选题(共10题)

6.
据下表可知清末教育改革
A.解决了民族工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
B.延续了“中体西用”的变革思想
C.实现了本国文化和外来技术的结合
D.推动了维新变法主张的广泛传播
7.
在重庆谈判之前,蒋介石于1945年8月14、20、23日三次驰电延安,邀请***到重庆谈判。但第一封电报发来时,中共态度较为冷淡;收到第二封电报时,中共决定派周恩来去重庆;收到第三封电报时,中共决定派***亲自去重庆。中共态度的变化
A.受到了国际局势的影响
B.体现国民党方针的变化
C.说明国内和平得到保证
D.反映了抗日局势的变化
8.
唐代的家内服役大都用世袭奴婢,宋代更多来自雇佣;宋代无地农民通常与地主签订契约,租种土地;“贫富无定势,田宅无定主”成为普遍现象。这反映出当时
A.政府鼓励土地买卖
B.均田制瓦解加剧小农经济破产
C.社会贫富差距拉大
D.商品经济发展社会控制松驰
9.
下图为创作于1954年的素描《劝父亲人社》,这一作品
A.旨在动员农民积极参加人民公社
B.体现了浪漫主义绘画艺术风格
C.意在刻画土地改革中的农民心态
D.反映了变革年代中的社会动员
10.
1929年1月,苏联政府先后在一些大中城市对居民实行食物和生活用品的配给制,后扩大到全体城市居民。到1935年1月,苏联开始取消面粉、面包的配给制,并在1936年取消了所有商品的配给制。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当时苏联
A.计划体制被逐步打破
B.经济建设取得显著成效
C.人民的建设热情高涨
D.产业结构发生根本改变
11.
英国的贵族和乡绅属于既得利益者,成功的中产阶级以及那些志在效仿的人士感到心满意足。但对劳苦者而言,工业革命摧毁了他们的传统世界和生活方式,却没有自动带来可以替代的东西。造成这种不同体验是因为
A.不同阶级在工业革命中受益不同
B.历史研究者的视角不同
C.同一历史事实会有不同历史记载
D.分析问题阶级立场不同
12.
据《申报》载:上海机器织布局在1880年10月公布招股章程后,不到一个月“聚本银三十万光景”。开平矿务局100两的股票在上海价格竞涨到150两左右。电报局的股票在上海面额100两的股票上升到115两。这反映了当时
A.民族资本主义企业有所发展
B.股价变动反映企业有利可图
C.股份制企业模式受到官府认可
D.新闻报刊可作为史料研究依据
13.
公元前5世纪至公元前4世纪,雅典的音乐教学由以往的“训练人的心灵”转向追求演奏音响的华丽,音乐中的诗词逐渐消失,音乐演奏日益朝着职业化方向发展,并为专业艺术家所垄断。雅典音乐教育的这一变化反映出当时
A.民众艺术品味提升
B.人文精神影响式微
C.文化水平快速提高
D.智者教育理念普及
14.
明代李时珍撰成的《本草纲目》由朝廷颁行;清代康熙年间组织人力对疆土进行全面测量,绘成《皇舆全览图》,至今仍有很大参考价值;清代修建的圆明园,是我国名园的集锦和缩影,还吸收了西欧园林建筑的风格。这些成就
A.是商品经济繁荣的结果
B.得益于国家力量的支持
C.受到了西方科技的影响
D.促进了向近代社会转型
15.
摇滚乐是由黑人音乐“节奏布鲁斯”演变而来的音乐,其中也整合了白人乡村音乐的元素。有学者指出,摇滚乐繁盛与当时政治和文化领域内的革命有很大的关联。这说明摇滚乐
A.推动了美国社会的思想解放
B.体现了美国民权运动的成果
C.导致了美国下层社会的动荡
D.见证了美国种族主义的破产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4道)

    论述题:(1道)

    单选题:(10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7

    7星难题:0

    8星难题:4

    9星难题: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