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3题)
1.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与西欧不同,中国自始至终都是一个农业社会,从来没有出现贸易立国的时期,尽管很早就有与海外的商业往来,却没有成长为推动新兴经济部门的发展并动摇旧经济结构的力量。古代海外贸易的基础及主要内容是丝绵织品及各种土特产。中国在这方面是有有利条件的,宋元至明初与海外的贸易往来规模也相当可观……然而中国终究由于缺乏内部市场机制的驱动,商业化的海外贸易活动达不到应有的高度。……中外学者一般认为明中叶以后就衰落了。
——齐涛主编《中国古代经济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中国海外贸易的主要特点。结合所学分析明中叶以后中国海外贸易衰落的原因。
材料二1843年英国与清政府制定第一个协定税则,主要进口货的税率比以前粤海关的实征税率降低了一半以上。第二次鸦片战争后,英法提出值百抽五的原则,再次降低税率。但实征从未达到5%。1902年修订协议后,进口货平均实征在3.2%左右,成为举世罕见的最低税率。
中国的出口物资主要是农副产品,其中以茶叶、生丝为大宗。在出口总计中,如1873年茶叶占49.33%,生丝占36.48%;1883年茶叶占43.70%,生丝占24.88%;1893年茶叶占23.71%,生丝占22.11%。……在出口总计中,如1873年工业品占8.97%,丝织品占3.14%;1883年工业品占18.23%,丝织品占6.67%;1893年工业品占20.45%,丝织品占7.53%。
——陈勇勤《中国经济史》
(2)根据材料二,与材料一相比,近代中国对外贸易有何新现象?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其对中国近代经济的影响。
材料一与西欧不同,中国自始至终都是一个农业社会,从来没有出现贸易立国的时期,尽管很早就有与海外的商业往来,却没有成长为推动新兴经济部门的发展并动摇旧经济结构的力量。古代海外贸易的基础及主要内容是丝绵织品及各种土特产。中国在这方面是有有利条件的,宋元至明初与海外的贸易往来规模也相当可观……然而中国终究由于缺乏内部市场机制的驱动,商业化的海外贸易活动达不到应有的高度。……中外学者一般认为明中叶以后就衰落了。
——齐涛主编《中国古代经济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中国海外贸易的主要特点。结合所学分析明中叶以后中国海外贸易衰落的原因。
材料二1843年英国与清政府制定第一个协定税则,主要进口货的税率比以前粤海关的实征税率降低了一半以上。第二次鸦片战争后,英法提出值百抽五的原则,再次降低税率。但实征从未达到5%。1902年修订协议后,进口货平均实征在3.2%左右,成为举世罕见的最低税率。
中国的出口物资主要是农副产品,其中以茶叶、生丝为大宗。在出口总计中,如1873年茶叶占49.33%,生丝占36.48%;1883年茶叶占43.70%,生丝占24.88%;1893年茶叶占23.71%,生丝占22.11%。……在出口总计中,如1873年工业品占8.97%,丝织品占3.14%;1883年工业品占18.23%,丝织品占6.67%;1893年工业品占20.45%,丝织品占7.53%。
——陈勇勤《中国经济史》
(2)根据材料二,与材料一相比,近代中国对外贸易有何新现象?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其对中国近代经济的影响。
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我国历代思想家和政治家都比较重视人口蕃衍问题。春秋时期,孔子在《礼记》中指出“地有余而民不足,君子耻之”。唐代的刘晏则说:“人口滋多,则赋税自广,故其理财,以爱民为先”。明代的丘浚则指出:“天下盛衰在庶民,庶民多则国势盛,庶民寡则国势衰……民生既蕃,户口必增,则国家之根本以固,元气以壮,天下治而君位安矣。”
古人也看到了人口蕃衍过多之弊端。早在战国时期,韩非就指出,“古者……人民少而财有余,故民不争”,而“今……人民众而货财寡,事力劳而供养薄,故民争,虽倍赏罚而不免于乱。”处于北宋盛世的大文豪苏东坡说:“生之者寡而食之者众,是以公私枵(空)然而百弊并生。”至乾隆55年全国人口增至3.1亿人,乾隆帝十分担忧地说:“承平日久,生齿日繁,盖藏自不能如前充裕,且庐舍所占土地亦不啻倍蓰(数倍)。生之者寡,食之者众,朕甚忧之”。
——据吴江生《中国20世纪以前人口资源环境思想探要》
材料二据统计,1500年,英国人口为300万人,1700年为500万人,1800年为850万人,1850年为1675万人。人口迅速增长造成了大量的“过剩人口”,出现了大批失业者和贫民。19世纪初年在约克郡就是1/3的工人失业。随着失业和贫困而来的是,在英国出现了大量的赤贫者和半赤贫者,在1834年以前,其半赤贫者便有340万。
——舒小昀《英国工业革命时期的人口问题和人口理论》
(1)据材料一,说明古代中国思想家和政治家重视人口增长又对人口增长表示担忧的原因。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说明工业革命导致英国人口迅速增加的原因及其所引发的社会问题。
(3)据上述材料,说明应如何处理人口增长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
材料一我国历代思想家和政治家都比较重视人口蕃衍问题。春秋时期,孔子在《礼记》中指出“地有余而民不足,君子耻之”。唐代的刘晏则说:“人口滋多,则赋税自广,故其理财,以爱民为先”。明代的丘浚则指出:“天下盛衰在庶民,庶民多则国势盛,庶民寡则国势衰……民生既蕃,户口必增,则国家之根本以固,元气以壮,天下治而君位安矣。”
古人也看到了人口蕃衍过多之弊端。早在战国时期,韩非就指出,“古者……人民少而财有余,故民不争”,而“今……人民众而货财寡,事力劳而供养薄,故民争,虽倍赏罚而不免于乱。”处于北宋盛世的大文豪苏东坡说:“生之者寡而食之者众,是以公私枵(空)然而百弊并生。”至乾隆55年全国人口增至3.1亿人,乾隆帝十分担忧地说:“承平日久,生齿日繁,盖藏自不能如前充裕,且庐舍所占土地亦不啻倍蓰(数倍)。生之者寡,食之者众,朕甚忧之”。
——据吴江生《中国20世纪以前人口资源环境思想探要》
材料二据统计,1500年,英国人口为300万人,1700年为500万人,1800年为850万人,1850年为1675万人。人口迅速增长造成了大量的“过剩人口”,出现了大批失业者和贫民。19世纪初年在约克郡就是1/3的工人失业。随着失业和贫困而来的是,在英国出现了大量的赤贫者和半赤贫者,在1834年以前,其半赤贫者便有340万。
——舒小昀《英国工业革命时期的人口问题和人口理论》
(1)据材料一,说明古代中国思想家和政治家重视人口增长又对人口增长表示担忧的原因。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说明工业革命导致英国人口迅速增加的原因及其所引发的社会问题。
(3)据上述材料,说明应如何处理人口增长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
3.
人类文明的演进过程中,商品经济的发展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推动着社会的变革和撬动了大国的崛起,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继荷兰之后,英国通过推行自由贸易,建立起全球市场,并逐步确立起自由市场经济模式当这种模式的弊端引发社会危机的时候,美国在20世纪30年代,又加入了政府干预的手段,从此,看得见的手和看不见的手交相作用,改变了人们对传统的市场经济模式的认识。
材料二
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形式和结构;二是社会主义经济管理体制。
材料三
20世纪八、九十年代,两极格局解体,世界向多极化发展。中国不但经受住严峻的考验,而且始终抓住发展经济、社会进步的根本不动摇,中国已成为在世界事务中具有广泛影响的世界性大国。
——《中华民族;由衰落走向复兴》
(1)指出材料―中,英美两国市场经济模式的各自特点。并分析美国创新市场经济模式的背景。
(2)依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括新中国成立后经济体制的两次深刻变化,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第一次变化的主要原因。
(3)结合史实,谈一谈中国在20世纪是如何参与国际事务的。
材料一
继荷兰之后,英国通过推行自由贸易,建立起全球市场,并逐步确立起自由市场经济模式当这种模式的弊端引发社会危机的时候,美国在20世纪30年代,又加入了政府干预的手段,从此,看得见的手和看不见的手交相作用,改变了人们对传统的市场经济模式的认识。
材料二
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形式和结构;二是社会主义经济管理体制。
材料三
20世纪八、九十年代,两极格局解体,世界向多极化发展。中国不但经受住严峻的考验,而且始终抓住发展经济、社会进步的根本不动摇,中国已成为在世界事务中具有广泛影响的世界性大国。
——《中华民族;由衰落走向复兴》
(1)指出材料―中,英美两国市场经济模式的各自特点。并分析美国创新市场经济模式的背景。
(2)依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括新中国成立后经济体制的两次深刻变化,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第一次变化的主要原因。
(3)结合史实,谈一谈中国在20世纪是如何参与国际事务的。
2.单选题- (共14题)
4.
美国总统特朗普颁布的“禁穆令”在公布之后就遭遇了一波三折的命运,先是联邦法官做出了暂停“移民禁令”限制令,随后特朗普政府针对暂停禁令提起上诉。之后该上诉又被驳回,日前美国联邦最高法院推翻了下级法院的判决,允许总统特朗普提出的新版移民限制令部分生效。这主要体现了
A.美国司法程序的复杂性 |
B.美国宪政民主的制衡性 |
C.美国民主政治的局限性 |
D.美国行政命令的随意性 |
5.
当今世界最高的建筑在迪拜,最富有的国家是卡塔尔,最大的上市公司是中国的……甚至连购物这一美国曾经最伟大的运动都已走向全球——世界十大购物中心只有一家位于美国,最大的在北京。上述现象客观上反映出
A.两极格局的趋于崩溃 |
B.世界多极化趋势加强 |
C.区域集团化扩展 |
D.南北贫富差距己缩小 |
6.
民国初年,镇江和扬州等地举行新式婚礼,有证婚人演说、新人行三鞠躬礼,围观者有上千人。时人有诗云:“无媒婚嫁始文明,莫雁牵羊礼早更。最爱万人齐着眼,看依亲手挽郎行。”这一社会景象说明
A.辛亥革命推动移风易俗 |
B.婚烟自主之风日渐盛行 |
C.国人普遍接受西式婚俗 |
D.传统婚俗退出历史舞台 |
7.
由美英法等八国集团和中国巴西等十一个新兴工业国家及欧盟于1999年6月成立以利于国际金融和货币体系的稳定,二十国集团会议当时只是由各国财长或各国中央银行行长参加,自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后,开始举行二十国集团首脑会议扩大各个国家的发言权,这反映了
A.不平等的国际旧秩序仍然存在 |
B.制度化体系化成为历史潮流 |
C.区域合作成为国际发展趋势 |
D.合作协商日益被国际社会重视 |
8.
广告的本质是传播,广告的灵魂是创意。据考证,叫卖广告最早在先秦已出现,到宋代我国的广告中以唱卖为主,“自隔宿及五更,沿门唱卖声,满街不绝”。叫卖配上词曲,曲牌中有《甜水令》《包子令》等,韵味十足。结合材料,你认为造成宋代广告形式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市民通俗艺术的兴盛 |
B.商品经济的发展 |
C.商业的时空限制被打破 |
D.市民阶层广告意识的增强 |
9.
探究重大历史事件之间的逻辑关系是历史学习的重要技能。根据提示,下表空白处应填入

①井田制的破坏
②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③近代外国资本主义的侵略
④明清时期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壮大

①井田制的破坏
②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③近代外国资本主义的侵略
④明清时期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壮大
A.①③ |
B.②④ |
C.①④ |
D.②③ |
10.
有史学家指出:“它使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逐步确立起对世界的统治,世界形成了西方先进、东方落后的局面。世界性的城市化进程也开始了。”这里所论述的是
A.新航路开辟的原因 |
B.西方国家的殖民侵略 |
C.工业革命的世界影响 |
D.世界市场的形成过程 |
11.
20世纪以来,美国新闻出版领域发生了重大变化:20家公司控制全国日报发行量的52%,20家公司控制着全国期刊发行量的50%,3家广播电视公司控制了广播电台和电视的80%.不仅如此,报业公司同时还控制了全国27%的电台。上述重大变化从本质上说明了
A.美国新闻出版水平大大提高 |
B.垄断资本日益渗透到新闻出版领域 |
C.美国传媒领域出现了跨界经营 |
D.美国的新闻出版水平普遍低于欧洲 |
12.
19世纪以前,教育主要是少数精英和富有阶级的特权。然而到了20世纪初,绝大多数欧洲国家都建立起义务教育体系,所有6—12岁的儿童都要上学。这说明
A.民主政治对富有阶级的敌视心理 |
B.工业革命对技术工人的巨大需求 |
C.无产阶级对资产阶级的激烈斗争 |
D.福利制度在教育领域率先出现 |
14.
《现代汉语词典》收录的新词汇反映和记录了时代的变迁,下表为不同版本收录的部分新词汇。这主要反映了我国


A.工作重心由阶级斗争转向经济建设 |
B.私营经济逐渐成为国民经济的主体 |
C.经济发展及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
D.新时期经济体制改革逐渐深化的历程 |
15.
费正清在《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中说:(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毛及其同僚依靠组织方式上的变化,通过大规模的劳力动员,以实现农业奇迹;邓及其同僚同样依赖改变组织方式……尽管在类型上二者十分不同……来提高农业生产率”,后者与前者的不同在于
A.改变了此前的土地所有制性质 |
B.扩大了农民土地经营的自主权 |
C.建立了新的生产关系 |
D.反映了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 |
16.
从十一届三中全会到十五大,中国共产党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不断前进,这表现在
①正确认识社会主义本质
②实现党和国家工作重心转移
③采取“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
④提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①正确认识社会主义本质
②实现党和国家工作重心转移
③采取“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
④提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A.①②③ |
B.②③④ |
C.①②④ |
D.①③④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3道)
单选题:(14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2
5星难题:0
6星难题:11
7星难题:0
8星难题:2
9星难题: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