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南昌市安义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一
试卷号:393984

试卷类型:期末
试卷考试时间:2019/7/2

1.材料分析题(共2题)

1.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公营经济或称国营经济,古已有之。而1862年太平天国革命结束后,曾国藩、李鸿章等人又陆续办起了中国第一批大机器生产的近代公营企业。到上个世纪30年代,国民政府开始推行苏式计划经济体制……以有效利用资源,做好战争准备,同时注意改善人民生活……这与苏俄以及斯大林时期的通行做法是一样的。这些合资公营企业多采用股东董事会制度,以调和各方势力和利益;不以赢利为目的,并以忠诚和精神鼓励为主导;企业具体管理方法有租客制、包工制、班组承包制、雇佣制、按时计工制等。其中租客制工人对租客的人身依附关系较强,包工制、班组承包制工人对包工头的依附较弱,而雇佣制、按时计工制的现代企业制度性质比较明显,工人人身自由。

——摘编自骆晓会《国民政府移植苏联经济模式的试验》

材料二 威尔斯:这次美国之行,给了我极强烈的印象。旧的金融界在崩溃,全国的经济生活以新的方式在改造。列宁当年曾经说过,要“学习做生意”,要向资本家学习。现在资本家应当向你们学习,以便领会社会主义精神。我以为,在美国,问题是在于进行深刻的改造,是在于建立计划经济,即社会主义经济。你和罗斯福是从两个不同的起点出发的。
斯大林:美国的目的和我们苏联的目的不同。美国人希望不改变经济基础,而在私人资本主义活动的基础上摆脱危机。可是在这种情况下,他们也不能消灭现存的资本主义制度所固有的无政府状态的根源。……如果不摆脱资本家,如果不废除生产资料私有制原则,那么你就不能建立计划经济。

——《斯大林和英国作家威尔斯的谈话》(1934年7月23日)

(1)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国民政府推行苏式计划经济体制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斯大林时期的经济体制与国民政府、美国政府的做法有什么本质区别?
(3)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斯大林和邓小平关于“计划与市场”思想的本质区别。邓小平的“南方谈话”对社会主义建设理论的发展做出了哪些贡献?
2.
近代以来各种经济理论层出不穷。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欧洲是很重视商业的,在古希腊时候就是重商业的,罗马也是。那么到了中世纪的末期……商业结合了“地理大发现”,就把商业更加推进一步。“重商主义”的意思就是一个民族国家把发展国内外商业、发展海外贸易当作一种“国策”。

——摘编自陈乐民《欧洲文明十五讲》

材料二 对于经济自由主义的理论,不同学者从不同角度有着不同的认识。认识①从国家政府的职能看,认为它有着重大的缺陷。认识②从经济运行机制看认为它对20世纪70年代以后的西方经济发展有着重大的借鉴
(1)根据材料一,指出“重商主义”产生的原因,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地理大发现”后欧洲社会经济的转变。
(2)对材料二中的两种认识,您更侧重哪一种?请结合所学知识阐释并以史实说明。

2.单选题(共23题)

3.
“1785年,为了统一货币,美国国会采用了美元,但1美元的价值是多少呢?新英格兰和弗吉尼亚等州定为6先令(英国货币单位),而中部大西洋各州定为7先令6便士,南卡罗来纳等州定为4先令6便士等。”为改变这一状况,美国1787年宪法的制度设计是
A.实行总统制
B.确立三权分立
C.实行司法独立
D.建立联邦制
4.
新中国成立之初的一份中共中央工作文件指出:由于美国低估会议的可能成果,以及美、英、法之间存在着多种矛盾,中国应该采取积极方针,打破美国封锁、禁运、扩军备战的政策,促进国际紧张局势的缓和。与这份文件相关的外交活动
A.推动了印度支那问题的顺利解决
B.使中国与更多的亚非国家建立外交关系
C.打破了美国遏制中国的外交僵局
D.确立的原则成为处理国与国关系的准则
5.
日本自1963年起成为世界上最大的钢铁出口国。同年,美国指责日本对美进行钢铁倾销,日本遂减少对美出口。1968年美国迫使日本签署协定,日本再次大幅减少对美钢铁出口。这说明
A.“一超多强”的世界格局已形成
B.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加速
C.日本难以摆脱美国的经济控制
D.美国开始建立世界经济霸权
6.
据《梦溪笔谈》记载,张咏任崇阳知县时,因“民不务耕织”而唯以植茶获利,遂下令将茶树全部砍掉,改种桑麻。有人入市买菜,他怒斥:“汝村民皆有土田,何不自种而费钱买菜?”这反映出,宋代
A.官府垄断茶利,商业环境恶劣
B.地方官员固守重农抑商的思想
C.农副产品较少,货币使用率低
D.商人社会地位较以往愈加低下
7.
美国在先进的科技和管理的推动下,劳动生产率大大提高,国民收入从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时的340亿美元增加到1929年的830亿美元。其带来的结果是美国
A.加紧占领殖民地取得海外市场
B.消费不足问题更加突出
C.成为世界第一工业强国
D.财政支出主要用于生产领域
8.
1931年,苏联领导人提出“技术决定一切”的口号,大力引进先进设备,取得良好成效。但直到1935年初,煤矿业的风镐和截煤机利用率分别为49%和74%。据此推知
A.口号不符合当时社会需要
B.技术人才的培养不足
C.经济危机影响苏联的建设
D.计划经济体制的严重制约
9.
唐朝宫廷建筑以浑朴雄阔宏伟壮丽为特色,但民间建筑不准高大。而《宋会要辑稿食货志》记载:“真仁(宋真宗、宋仁宗)以后,殖货致富者愈众,巨量交易出入京师,官方管理之设备及民间商业之建筑,皆因之侈大。公卿商贾拥有资产者之园圃第宅,皆争尚靡丽。”这一变化主要反映出
A.都城经济功能日益增强
B.经济发展冲击等级秩序
C.民众生活水平普遍提高
D.程朱理学影响逐渐减弱
10.
1897年,清政府根据两年来很多官员的建议,发布上谕,决定逐步将江南制造总局从上海迁往湖南,同时在内地大力兴建与扩充军事工厂。这一决定旨在
A.降低生产成本
B.调整轻重工业的比例
C.加强国防安全
D.缓解区域发展不平衡
11.
宋代对绝大多数重要商品实行专卖制度,并将盐茶等专卖法收入位列末代法典首位的保卫皇帝和陵庙安全的法律《卫禁》篇中。对此合理的解释是,当时
A.重视国计民生产业的保护
B.实行国家干预经济的政策
C.专卖收入关系政权的稳定
D.工商业经济发展十分活跃
12.
下图为景德镇御窑烧制的“各种釉彩大瓶”,烧制时将汝窑、官窑、钧窑、哥窑等釉彩间隔分布,同时将人们一眼就能关注到的地方留给粉彩、珐琅彩等釉彩,以彰显技艺。该瓷器的制作
A.代表宋代制瓷技术的最高水平
B.适应了民间市场的精致化需求
C.体现了经世致用思想的普及化
D.反映清代强盛时期的文化自信
13.
战国后期,秦国建造了一批大型水利工程,如郑国渠、都江堰等,一些至今仍在发挥作用。这些工程能够在秦国完成,主要是因为
A.公田制度逐渐完善
B.铁制生产工具普及
C.交通运输网络通畅
D.国家组织能力强大
14.
明清时期,出现了很多地主移居城市生活的现象。乾隆时方苞曾说,地主“所居在城或他州异县,地亩山场皆委之佃户。”这一现象表明
A.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B.租佃关系日渐发展
C.市镇经济趋向繁荣
D.大量人口流向城市
15.
北宋中期实施茶马法以后,与西部少数民族的经济交往多以茶马贸易为主,即以中原地区的茶叶、丝绸、瓷器等来换取少数民族的优质马、牛、羊等。这反映了
A.茶马贸易是民族交往的重要途径
B.中原地区生活方式的改变
C.边境贸易是宋朝的主要财政来源
D.少数民族经济结构的变化
16.
汉代继承了秦朝抽取人头税的做法,规定:年龄在15到30岁之间的未婚女性需缴纳5倍于常人的人头税。这主要反映了汉代
A.鼓励人口生育
B.女性社会地位低
C.社会矛盾尖锐
D.政府管理能力差
17.
16世纪,一个荷兰船队经过北极圈,在零下40度严寒中死伤过半,但他们丝毫未动别人托运的货物,而其中就有能挽救他们生命的衣物和药品。半个世纪后,荷兰使团到达北京,遇到觐见皇帝须三拜九叩的麻烦,“几乎没有一位欧洲国家外交官愿意接受这种苛刻的天朝规矩。但荷兰人却毫不犹豫地答应了”。荷兰人执着与变通的巨大差异折射出其
A.商业立国的理念
B.殖民扩张的野心
C.资本输出的要求
D.世界工厂的自信
18.
英国在18世纪就形成了商业信贷网,从18世纪下半叶就开始广泛使用银行券、信用券、汇票、支票等支付手段,并办理票据贴现等业务。这种做法
A.促进了资本的原始积累
B.导致了金融业的混乱
C.加重了对殖民地的依赖
D.适应了经济发展需要
19.
一位美国历史学家总结道:在欧洲的海外扩张中最重要的人物不是哥伦布、达·伽马和麦哲伦,而是那些拥有资本的企业家们。该历史学家
A.否定了航海家的作用
B.关注到殖民扩张的内在动力
C.意在提高资本家政治地位
D.强调了资本主义制度的侵略性
20.
19世纪六七年代,除欧洲外其他独立国家很少受到自由贸易政策的影响。相反,贸易保护主义的主张在美国和德国却找到了市场。这反映出
A.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竞争激烈
B.自由贸易政策超越了时代潮流
C.经济实力影响国家外贸政策
D.美、德挑战英国的业霸主地位
21.
19世纪六七十年代,外国人将自己的名字租借给中国人经办新式企业的做法,在通商口岸较为盛行。这一做法
A.导致民间设厂高潮局面的出现
B.有利于中国新的社会阶层发展
C.加剧了外国资本对中国的输入
D.扭转了中国对外贸易入超局面
22.
据民国初年农商部总务厅统计科所编《第一次全国农商统计表》1913年11月9日的统计,全国在1912年开设的公司有988家,工厂2001家,这是我国有史以来举办工商实业最多的年份。上述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在于
A.国民政府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
B.辛亥革命改变民族工业发展环境
C.清政府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
D.欧美列强暂时放松对中国的侵略
23.
下图是1840—1894年间洋(机)纱(此时国内也逐渐开始自己生产机纱)与土纱使用量情况表。这表明当时
A.自然经济已经解体
B.消费仍以土布为主
C.近代化因素在增加
D.国内市场不断扩大
24.
下表苏联1970年计划完成情况(单位:吨)
类别
1961年对1970年的预测或计划任务
1970年实际产量

1.45亿
1.15亿

3.9亿
3.35亿

2500万
1230万
蔬菜与瓜类
4700万
1300万
 
表可以说明当时苏联
A.经济发展的问题积重难返
B.经济政策保持了连续性
C.经济改革的重点转向农业
D.社会生活需求发生变化
25.
中华人民共和同成立初期,中国传统绘画尤其文人画因其贵族性、封建性而受到完全的排斥;但在1956年后中国传统绘画包括文人画也因其“民族性”而获得了更大意义上的生存空间。这反映了
A.社会制度转型促进了文化的繁荣
B.文学艺术亊业发展受政策因素影响
C.盲目学习苏联影响民族文化保护
D.邓小平主持科教工作推动拨乱反正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2道)

    单选题:(23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4

    5星难题:0

    6星难题:19

    7星难题:0

    8星难题:1

    9星难题: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