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综合题- (共2题)
1.
(13分)海防事关国家领土主权的完整,维系着国家的命脉,在一定程度上印证了国家的兴衰与荣辱,彰显着国家的实力和尊严。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夫制驭外夷者,……当缮舟舰,练水师,必使中国水师可以驶楼船于海外;可以战洋夷于海中。”
——魏源《海国图志》
(1)根据材料一,指出魏源在“制驭外夷”方面的主要主张。(2分)(不得照抄原文)
材料二御外之道,莫切于海防;海防之要,莫重于水师。
——《江苏巡抚吴元炳奏》(1874年)
(2)与材料二中吴元炳“重于水师”的奏议相对应,清政府采取了什么措施?(3分)
材料三甲午一役,威海水陆之防,既毁于日本……“东三省海防,奉天尤重。自日占旅,大、辽东半岛藩篱尽撤。”
——摘自《清史稿》
(3)根据材料三,在“甲午一役”中,威海卫“水师”“毁于日本”具体指什么事件?(2分)由“藩篱尽撤”你会想到近代中国怎样的海防现状?(2分)
材料四经过六十年建设,海军已发展成为由水面舰艇、潜艇、航空兵、岸防和陆战力量等组成的综合性军种,按照近海防御、远海防卫的战略要求,……着眼打赢信息化条件下局部战争要求,全面提高战略威慑与反击能力、远海机动和近海综合作战能力、维护海洋权益和战略通道能力,海军发展成为兵种齐全、核常兼备的现代化军种,海军建设实现新的历史跨越。
——摘选自建国60年阅兵式解说词
(4)根据材料四,概括我国海军的特点。(2分)联系我国海军编队多次圆满完成远近海护渔护航任务以及“辽宁舰”航母正式列编的事实,你会得出什么结论?(2分)
材料一 “夫制驭外夷者,……当缮舟舰,练水师,必使中国水师可以驶楼船于海外;可以战洋夷于海中。”
——魏源《海国图志》
(1)根据材料一,指出魏源在“制驭外夷”方面的主要主张。(2分)(不得照抄原文)
材料二御外之道,莫切于海防;海防之要,莫重于水师。
——《江苏巡抚吴元炳奏》(1874年)
(2)与材料二中吴元炳“重于水师”的奏议相对应,清政府采取了什么措施?(3分)
材料三甲午一役,威海水陆之防,既毁于日本……“东三省海防,奉天尤重。自日占旅,大、辽东半岛藩篱尽撤。”
——摘自《清史稿》
(3)根据材料三,在“甲午一役”中,威海卫“水师”“毁于日本”具体指什么事件?(2分)由“藩篱尽撤”你会想到近代中国怎样的海防现状?(2分)
材料四经过六十年建设,海军已发展成为由水面舰艇、潜艇、航空兵、岸防和陆战力量等组成的综合性军种,按照近海防御、远海防卫的战略要求,……着眼打赢信息化条件下局部战争要求,全面提高战略威慑与反击能力、远海机动和近海综合作战能力、维护海洋权益和战略通道能力,海军发展成为兵种齐全、核常兼备的现代化军种,海军建设实现新的历史跨越。
——摘选自建国60年阅兵式解说词
(4)根据材料四,概括我国海军的特点。(2分)联系我国海军编队多次圆满完成远近海护渔护航任务以及“辽宁舰”航母正式列编的事实,你会得出什么结论?(2分)
2.
(14分)历史是一面多棱镜,从不同角度和截面折射出时代的印记。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歌词中的历史印记)
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黄河在咆哮。河西山冈万丈高,河东河北高粱熟了。万山丛中,抗日英雄真不少!
(1)这首歌词创作于什么时期?(1分)作者是谁?(1分)
[报刊中的历史印记]
1977年2月7日《人民日报》、《红旗》杂志和《解放军报》发表题为《学好文件抓住纲》的社论。……指出“凡是毛主席作出的决策,我们都坚决维护,凡是毛主席的指示,我们都始终不渝地遵循”的方针。
——摘自《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二卷上册
(2)根据以上材料指出,“文革”结束后,在思想路线方面存在什么问题?(2分)这一问题是怎样解决的?(2分)
[票证中的历史印记]


票证A 票证B
(3)从票证A的使用和废止到票证B的出现,反映了我国经济体制发生了怎样的变化?(2分)
[图片中的历史印记]


图1 图2
(4)请围绕以上两幅图片,提炼一个主题并对该主题作简要说明。(6分)
(歌词中的历史印记)
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黄河在咆哮。河西山冈万丈高,河东河北高粱熟了。万山丛中,抗日英雄真不少!
(1)这首歌词创作于什么时期?(1分)作者是谁?(1分)
[报刊中的历史印记]
1977年2月7日《人民日报》、《红旗》杂志和《解放军报》发表题为《学好文件抓住纲》的社论。……指出“凡是毛主席作出的决策,我们都坚决维护,凡是毛主席的指示,我们都始终不渝地遵循”的方针。
——摘自《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二卷上册
(2)根据以上材料指出,“文革”结束后,在思想路线方面存在什么问题?(2分)这一问题是怎样解决的?(2分)
[票证中的历史印记]


票证A 票证B
(3)从票证A的使用和废止到票证B的出现,反映了我国经济体制发生了怎样的变化?(2分)
[图片中的历史印记]


图1 图2
(4)请围绕以上两幅图片,提炼一个主题并对该主题作简要说明。(6分)
2.选择题- (共18题)
3.
《明史·选举志》记载:“科目者,沿唐宋之旧,而稍变其试之法,专取四子书及《易》、《书》、《诗》、《春秋》、《礼记》五经命题试士。”从以上史料中不能获取的信息是
A.科举考试的答卷文体 | B.科举考试的命题范围 |
C.沿袭唐宋的考试科目 | D.稍变唐宋的考试方法 |
8.
在《庚子西狩丛谈》中有这样一段记载:“庚子(1900年)之役,国家以乱民肇衅,外国连衡而入京师,两宫微服出狩……”。这段文字叙述的是
A.太平天国定都南京,太后、皇帝乔装外逃 |
B.英法联军进逼北京,清朝皇帝闻讯出逃 |
C.八国联军侵占北京,太后、皇帝仓皇出逃 |
D.义和团攻占南京,清朝皇帝被迫外逃 |
10.
一位历史学家在评论1935年的一次会议时说:“这次政治局扩大会议的召开是史无前例的,它是中国共产党党史上一个里程碑。”这次“会议”是
A.中共一大 | B.遵义会议 |
C.中共七大 | D.中共八大 |
12.
***在《解放战争第二年的战略方针》中指出:“举行全国性的反攻,即以主力打到外线去,将战争引向国民党区域。”实现这一战略目标的军事行动是
A.粉碎国民党的全面进攻 | B.粉碎国民党的重点进攻 |
C.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 | D.解放军发动战略大决战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综合题:(2道)
选择题:(18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2
7星难题:0
8星难题:2
9星难题: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