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1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市场,这个与生存发展密切相关的社会“因子”在很早的时候起,就植根于华夏古老的沃土里……历史的发展是螺旋上升的,当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与古代中国人的市场观念在发展上存在渊源关系,但由于两种社会掌握的生产关系的阶级根本不同,以及在思想、文化、法律等社会意识形态诸方面有天壤之别,二者不可同日而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以唐宋时期为例,列举市场“因子”的具体表现。
(2)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判断①、②两处所对应的经济体制。指出1956年确立某经济体制的历史背景。归纳1992年以后所确立的经济体制的历史意义。
(3)综合上述材料,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论探索与具体实践”,自拟论题,进行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材料一 市场,这个与生存发展密切相关的社会“因子”在很早的时候起,就植根于华夏古老的沃土里……历史的发展是螺旋上升的,当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与古代中国人的市场观念在发展上存在渊源关系,但由于两种社会掌握的生产关系的阶级根本不同,以及在思想、文化、法律等社会意识形态诸方面有天壤之别,二者不可同日而论。
——摘编自王瑜卿《中国古代的“市场”观念》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以来经济形式的发展与变化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以唐宋时期为例,列举市场“因子”的具体表现。
(2)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判断①、②两处所对应的经济体制。指出1956年确立某经济体制的历史背景。归纳1992年以后所确立的经济体制的历史意义。
(3)综合上述材料,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论探索与具体实践”,自拟论题,进行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2.单选题- (共27题)
2.
美国《独立宣言》提出人人生而平等,但1787年宪法规定:众议院议员名额按各州人口比例分配,黑人奴隶只能按人口的五分之三比例折算。这反映了当时美国
A.三权分立相互制衡 |
B.民主政治尚不完善 |
C.两党制的矛盾突出 |
D.联邦制扩大中央权力 |
3.
巴黎公社在《告法国人民书》中申明:“通过选举或竞选任命”的“公职人员和公社官吏”,应该是“经常受到监督的、可以更换的”。公社还要求公社委员及各级领导人向人民报告工作,通过选民大会听取群众意见,答复群众的质询。由此可知巴黎公社
A.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 |
B.标志科学社会主义诞生 |
C.代表了人民群众利益 |
D.完善了法国民主共和制 |
4.
1984年,邓小平谈话讲到:“香港问题的成功解决,这个事例可能为国际上许多问题的解决提供一些有益的线索。从世界历史来看,有哪个政府制定过我们这么开明的政策?”这个“开明的政策”是
A.民族区域自治 |
B.“一国两制” |
C.建立经济特区 |
D.对外开放 |
5.
1954年,中印两国总理在联合声明中指出:“如果这些原则不仅适用于各国之间,而且适用于--般国际关系之中,它们将形成和平和安全的坚固基础。”这些“原则”指
A.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
B.不结盟政策 |
C.“求同存异”的思想 |
D.反对恐怖主义 |
6.
赫鲁晓夫在回忆录中谈到古巴导弹危机时说:“尽管我们的阶级对抗是不可调和的”,但和美国“却自觉和不自觉地找到了共同的立场和共同的语言”。这里所说的“共同的立场和语言”是指
A.和平发展成为主流 |
B.反对进行军备竞赛 |
C.美苏共同主宰世界 |
D.避免直接武装冲突 |
7.
1960年,法国成功爆炸第一颗原子弹,后果断退出北约“军事一体化”体系。同年还邀请苏联领导人访法,并在会谈时提出“缓和、谅解、合作”的政治主张。法国的这些举动表明
A.美国失去了霸主地位 |
B.欧洲一体化开始 |
C.资本主义阵营的分化 |
D.两极格局的瓦解 |
8.
苏联“一五计划”期间,斯大林格勒拖拉机厂建成投产,其后也承担着军工厂的功能,二战时为国家提供大量武器装备,推动了卫国战争的胜利。这说明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服务于军事斗争 |
B.新经济政策调动了人们生产积极性 |
C.工业化建设奠定了国家强大的基础 |
D.反法西斯同盟建立推动二战的胜利 |
9.
二战结束后的一段时间内,美元变成了稀缺的宝贝,欧洲各国政府利用日益增长的国际贸易盈余换取美元,把美元作为国际货币储备资产,以保证国际贸易结算的进行。这一现象主要因为当时
A.马歇尔计划的实施 |
B.美国掌握世界经济霸权 |
C.欧洲联盟初具规模 |
D.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瓦解 |
10.
20世纪70年代初,西方国家普遍陷入财政经济的衰退危机。西方学术界掀起了批判和反思的浪潮,提出对国家开支进行相应的改革。结合所学知识判断,下列与他们主张相吻合的可能是
A.削减国家福利 |
B.推行国有化 |
C.加大基础建设 |
D.增加农业补贴 |
11.
下表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联邦德国、日本就业人口分布的变化(%)
由下表推知,以上各国
经济部门 | 年份 | 美国 | 联邦德国 | 日本 |
农业 | 1950 | 12.2 | 23.2 | 50.7 |
1990 | 2.8 | 5.1 | 7.2 | |
工业 | 1950 | 34.7 | 42.2 | 22.2 |
1990 | 25.8 | 40.5 | 33.6 | |
服务业 | 1950 | 48.9 | 32.4 | 26.6 |
1990 | 71.4 | 54.4 | 59.2 |
由下表推知,以上各国
A.工业发展滞后 |
B.第三产业推动经济发展 |
C.农业生产衰退 |
D.对经济进行大力干预 |
12.
某一组织在围绕基本方针的讨论中,有七个词出现频率很高,它们是:开放、渐进、自愿、协商、发展、互利与共同利益。由此可推,这一组织是
A.东南亚国家联盟 |
B.亚太经合组织 |
C.欧洲联盟 |
D.北美自由贸易区 |
13.
随着日益加快的全球化进程,全球性问题日益引起国际社会瞩目。经济安全、发展问题、军事安全、跨国犯罪、环境问题,这些问题不仅影响到人类社会的安全与发展,更威胁了国际社会的安定和发展。应对上述挑战主要依靠
A.大国主导制定新秩序 |
B.坚持本国利益至上 |
C.全球合作与全球治理 |
D.联合国进行新改革 |
14.
有学者认为:从某一时期开始,企业都开始资助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通过精心的有计划的试验来追寻技术创新,科学盈利在工业中达到了一定的程度。结合所学判断该学者所说的“某一时期”最早可能开始于
A.第二次工业革命 |
B.第二次世界大战 |
C.第三次科技革命 |
D.跨国集团的出现 |
15.
鸦片战争后,买办迅速发展成为一个新兴的社会阶层,中外贸易“惟凭买办一言,顷刻之间,千金赤手可致”。买办阶层的兴起主要是由于
A.晚清政府权力的转移 |
B.近代社会习俗发生变化 |
C.近代经济结构的变动 |
D.民族工业迎来黄金时期 |
16.
辛亥革命后,范旭东放弃海外优越条件回国办厂,打破了西方独霸中国碱业市场的局面;抗战爆发后,他把工厂改为国家生产军需物资,并立誓:“宁肯为工厂开追悼会,坚决不与侵略者合作。”这体现了近代企业家
A.受封建政府的压制 |
B.重商主义的经济思想 |
C.注重发扬民生主义 |
D.实业救国的家国情怀 |
17.
建国初期党领导农民进行的一场运动,被***形容为“中国人民民主革命继军事斗争以后的第二场决战”,并强调“要组成-一条伟大的反封建统--战线,顺利地通过这一关”。这场运动是
A.土地改革 |
B.国民经济恢复运动 |
C.抗美援朝 |
D.农业社会主义改造 |
18.
上海水泥厂创办于20世纪20年代,在资本主义经营模式下,生产能力达不到设计能力的90%,实行公私合营后,生产能力超过了设计能力的40%。这说明当时的社会主义改造
A.迅速恢复了国民经济 |
B.极大解放了社会生产力 |
C.实行了和平赎买政策 |
D.建立起独立的工业体系 |
19.
20世纪60年代,我国在四川、贵州、陕西、甘肃、青海、云南等十几个省、自治区,开启了将近20年的以战备为中心、以国防科技和工业交通为基础的“三线建设”。这些建设
A.旨在恢复发展国民经济 |
B.是社会主义工业化开端 |
C.调整了我国的工业布局 |
D.形成全面对外开放格局 |
20.
1979年1月,习仲勋提出:“要改进农业生产的计划管理,只要保证完成国家下达的粮食和其他经济作物的产量计划,就可以因地制宜安排种植计划。”当年全广东省粮食产量增产了十五亿斤,其他经济作物也有较大增幅。这反映出该主张
A.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
B.加速了乡镇企业的发展 |
C.实现了农业的规模化经营 |
D.推动了经济特区的设立 |
21.
北京天桥百货商场成立于20世纪50年代,是新中国第一面“商业红旗”,后来由于缺乏自主权,效益下滑。1984年,商场进行股份制改革后,经营规模和效益都大幅提升。这反映了
A.国有企业改革增强企业活力 |
B.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 |
C.公有制始终着占据主导地位 |
D.民营经济在改革中快速发展 |
23.
马克思说:“殖民地为迅速产生的工场手工业保证了销售市场以及由市场垄断所引起的成倍积累。在欧洲以外直接靠掠夺、奴役和杀人越货而夺得的财宝,源源流入宗主国。”这反映出早期殖民扩张
A.加速了欧洲的资本原始积累 |
B.客观上推动了殖民地的发展 |
C.推动欧洲进入工业生产时代 |
D.导致美洲白银大量流入中国 |
24.
洋务运动期间,外国资本在华设厂不过百家,投资额在二三亿美元左右。甲午战争后四五年,外国在华设厂高达933家,投资总额增至十五亿美元左右。这反映出
A.洋务运动并未能开启近代化的大门 |
B.清政府成为洋人的朝廷 |
C.中国逐渐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
D.中国已完全沦为殖民地 |
25.
王莽执政后,针对西汉“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的社会状况,提出“一夫授田百亩,什一而税,则国给民富而颂声作”。这种限制土地兼并的主张
A.保护了地方豪强的势力 |
B.消除了社会的贫富分化 |
C.废除了封建土地私有制 |
D.意在稳定国家赋税收入 |
26.
明清时期,南方一些地区的丝织、榨油、制瓷等行业中出现了新的经营手段,使用自由雇佣劳动进行较大规模的生产。这一现象
A.确立了近代工厂制度雏形 |
B.类似于西方的早期资本主义 |
C.标志着近代工业化的起步 |
D.改变了封建社会的经济结构 |
27.
乾隆年间,政府规定广州是允许西方外商来华贸易的唯一口岸。政府特许的“十三行”不仅垄断了与外商的经济往来,还代表政府出面办理交涉事宜。这说明当时
A.广州成为全国经济中心 |
B.政府严格限制对外贸易 |
C.改变了闭关锁国的政策 |
D.重农抑商政策彻底废除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1道)
单选题:(27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15
7星难题:0
8星难题:13
9星难题: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