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2017学年河南郑州一中高二上入学考文综历史试卷(带解析)

适用年级:高二
试卷号:393532

试卷类型:开学考试
试卷考试时间:2016/9/21

1.简答题(共1题)

1.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1)请从材料一的三幅图中概括中国古代货币发展的趋势。
材料二   证券化技术最早出现在1262年的威尼斯。那时,意大利的城邦国家由于战争的开支不断上升,而王权又受到公民一定的约束,不能随意向老百姓加税,必须拿未来的政府税收做抵押向民间借债。为保证债券的信用,必然要求对王权进行约束,这又促进了民权与法制的发展。
随着中世纪后期西欧商业的快速发展,跨地区的贸易上升极快,催生了商业银行的产生和商业信用票据的出现。在殖民扩张活动中,英国的冒险家为解决资金问题和分散风险,通过民间参股融资的方式,建立起“股份有限责任公司”,并发展起了股票市场。这不仅保证商人有其独立经营海洋贸易的空间,也为英国后来的工业革命做好了公司组织形式上的准备。在金融体系支撑下的海洋贸易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英国的政治势力格局,新兴的富有商人成为17世纪进一步制度变革的主力军。
——摘编自陈志武著《金融的逻辑》
(2)根据材料二概括证券化技术最早出现在威尼斯的的原因。并以英国为例说明金融制度创新对西方发展的影响。
材料三 1853年清政府尝试过内债,在山西、广东等省,议行“劝借”……“规定如能自一万捐至数万、十万两者,随时由官府按照银数,立即奏请奖励。如有不愿请奖者,除由官府按数给予借贷印票,分年归还外,仍按照银数多寡,分别建坊给匾,以示优奖”。……内乱结束之后,各省借口“库款支拙”改由官府奏请给奖,有些绅商则由朝廷以官爵进行偿付。……甲午战争后清政府想发行“昭信股份”国债时几乎无人问津。
——摘编自陈志武《治国的金融之道》
(3)根据村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世纪中期清政府发行国债的背景及其特点。为何甲午战争后清政府还想发行国债时却几乎无人问津?
(4)结合上述历史材料,概括货币(政策)变化与当时社会之间的关系。

2.单选题(共3题)

2.
英国著名历史学家特里维廉在他的专著《1688一1689年的英国革命》中,特别强调荷兰执政威廉入主英国的重要性,认为它是“欧洲所有的新教各族人民共同会合在一起来帮助和拯救英国,并成为英国历史上重要的转折点”。这里的“转折点”在此主要是指
A.王权时代结束
B.国王和议会之间形成了制衡的关系
C.议会成为国家权力的中心
D.责任内阁制的形成
3.
***说:“我刘邓、陈粟、陈谢三路野战大军……纵横驰骋于江淮河汉之间,歼灭大量敌人,……使蒋军处于被动地位,起了决定性的战略作用。”该军事行动的“战略作用”是
A.解放军迫使国民党停止全面进攻
B.解放军转入战略反攻
C.解放军拉开战略决战的序幕
D.解放军基本消灭了国民党的主力
4.
麻曾是中国古代重要的纺织原料,很多成语都提到了麻,但是到了明代,民间麻的种植量大大减少,其主要原因是
A.官营手工业对民营手工业的冲击
B.来自西方工业化生产的冲击
C.更加舒适廉价的棉纺织品的冲击
D.丝织业快速发展带来的冲击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简答题:(1道)

    单选题:(3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2

    7星难题:0

    8星难题:2

    9星难题: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