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4题)
1.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公元1912年2月12日,由隆裕太后颁布的这道诏书结束了清朝入关以来二百六十七年的统治,也终结了秦始皇以来周而复始的王朝轮回,没有流血漂橹、尸横遍野,没有连年苦战、民不聊生,以最小的代价,和平完成了政权的更迭,在中国历史上这还是第一次。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以辛亥革命为例,指出学习西方制度“全然不成模样”的原因,概括“第二次民族反思”的重要意义。
材料一 公元1912年2月12日,由隆裕太后颁布的这道诏书结束了清朝入关以来二百六十七年的统治,也终结了秦始皇以来周而复始的王朝轮回,没有流血漂橹、尸横遍野,没有连年苦战、民不聊生,以最小的代价,和平完成了政权的更迭,在中国历史上这还是第一次。
——《文史参考》2011年第7期,作者傅国涌
材料二 起自19世纪中叶的西学东渐过程,由器物而及于制度。然而,橘逾淮为枳,在西方卓有成效的东西,到了中国却总是全然不成模样。……这个过程从探索辛亥革命失败的一面开始,最终成为近代百年第二次民族反思。——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1)根据材料一,提炼作者关于辛亥革命的观点。结合所学知识,简述辛亥革命在经济、思想和社会习俗方面的成就。(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以辛亥革命为例,指出学习西方制度“全然不成模样”的原因,概括“第二次民族反思”的重要意义。
2.
两个世纪过去了,马克思的学说依然闪烁着耀眼的真理光芒!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马克思在1867年的《资本论》中写道:发达的工业化国家只能向那些不发达国家显示其未来的景象。……马克思断定:革命将首先在西方爆发。1858年马克思曾写信给恩格斯表达这种担心:当欧洲变成社会主义时,繁荣的殖民地仍然维持着资本主义,因而会进攻和“扼杀”新生的西方社会主义。
马克思并未将自己限制在理论上和写作上。在他的一生中,为组织和鼓动工人们,他将知识活动各种尝试结合起来。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概括推动青年***思想发生转变的时代背景,以1925—1930年***撰写的著述为视角,简述马克思主义是如何实现“中国化”的?
材料一 马克思在1867年的《资本论》中写道:发达的工业化国家只能向那些不发达国家显示其未来的景象。……马克思断定:革命将首先在西方爆发。1858年马克思曾写信给恩格斯表达这种担心:当欧洲变成社会主义时,繁荣的殖民地仍然维持着资本主义,因而会进攻和“扼杀”新生的西方社会主义。
马克思并未将自己限制在理论上和写作上。在他的一生中,为组织和鼓动工人们,他将知识活动各种尝试结合起来。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 ***先生年谱(节选)年份 | 大事记 |
1893年 | 诞生在湖南省湘潭县韶山冲一个农民家庭。 |
1902年 | 在家乡私塾读书,接受中国传统的启蒙教育。 |
1910年 | 考入东山高等小学堂读书。此期间受康有为、梁启超改良主义思想的影响。 |
1911年 | 考入湘乡驻省中学读书。期间,受同盟会影响,拥护孙中山及同盟会的纲领。 |
1918年 | 湖南师范毕业。得到李大钊等人帮助,开始接受俄国十月革命的思想影响。 |
1919年 | 读到《共产党宣言》等马克思主义书籍。 |
1920年 | 至信给蔡和森等,信中表明已接受马克思列主义,走俄国十月革命的道路。 |
1921年 | 出席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 |
1927年 | 1月—2月,考察湖南长沙等五县农民运动,高度关注农民问题。 |
8月7日,汉口会议后,到湖南领导湘赣边界秋收起义。 | |
10月,到达江西宁冈县茅坪,开始创建进冈山革命根据地。 | |
1928年 | 为中共湘赣边界第二次代表大会起草决议案,提出“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 |
——根据逄先知主编《***年谱》整理
(1)根据材料一,概括马克思对未来社会的构想。结合所学知识,写出马克思的两个伟大发现。(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概括推动青年***思想发生转变的时代背景,以1925—1930年***撰写的著述为视角,简述马克思主义是如何实现“中国化”的?
3.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688年“光荣革命”。人们称,这场革命维护了议会政府的原则,维护了法治,乃至维护了起义反对暴政的权利。……晚近有些作家已在贬低光荣革命。他们指出,这是一场由地主贵族发动并坚持的阶级运动。只有收入富裕的人才能当议员。1688—1832年的英国是真正贵族统治的最好样板。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分析英国能够获得“贸易的最大部分”的原因。
材料一 1688年“光荣革命”。人们称,这场革命维护了议会政府的原则,维护了法治,乃至维护了起义反对暴政的权利。……晚近有些作家已在贬低光荣革命。他们指出,这是一场由地主贵族发动并坚持的阶级运动。只有收入富裕的人才能当议员。1688—1832年的英国是真正贵族统治的最好样板。
——改编自(美)R.R.帕尔默《现代世界史》
材料二 中国与西方的关系,直到欧洲继哥伦布和葡萄牙航海者远航探险之后,进行海外扩张时,才持续不断交往起来。……到18世纪中叶,中国人向所有国家开放贸易。英国人不久便获得了这一贸易的最大部分。——(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光荣革命”的影响,结合所学知识,概述英国君主立宪政体确立的世界意义。(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分析英国能够获得“贸易的最大部分”的原因。
4.
罗马文明是西方文明的重要源头之一,为后人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对当时的罗马人来说,这种柱式拱门合二为一,不仅具有美学含义,也体现了他们民族文化的综合统一的精神,因为把作为希腊古典建筑精华的柱式和罗马人深为自豪的拱门结合起来,既显示了罗马继承希腊遗产的虔诚,也表明罗马自己的发扬与创造。
材料二 在文艺复兴运动后期,大批人文主义者聚集在罗马,他们充当教皇的秘书、使节或顾问,有的还受教皇任命承担了教堂的修建和装饰工作,使罗马一度成为文艺复兴的中心。关于罗马之所以成为文艺复兴盛期中心的原因,有两种认识可供讨论:①教权的衰落以及当时整个教士阶层的世俗化,致使教皇大力招揽人文主义者。②人文主义者暧昧的宗教态度以及教皇给人文主义者提供圣职和优厚俸禄,使人文主义者志愿为教皇服务。
材料一 对当时的罗马人来说,这种柱式拱门合二为一,不仅具有美学含义,也体现了他们民族文化的综合统一的精神,因为把作为希腊古典建筑精华的柱式和罗马人深为自豪的拱门结合起来,既显示了罗马继承希腊遗产的虔诚,也表明罗马自己的发扬与创造。
——朱龙华《罗马文化》
(1)依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以大斗兽场为例,概述古罗马“柱式拱门合二为一”建筑风格形成的原因。结合罗马共和国后期罗马法发展的有关史实,进一步说明罗马民族文化中的“综合统一精神”。材料二 在文艺复兴运动后期,大批人文主义者聚集在罗马,他们充当教皇的秘书、使节或顾问,有的还受教皇任命承担了教堂的修建和装饰工作,使罗马一度成为文艺复兴的中心。关于罗马之所以成为文艺复兴盛期中心的原因,有两种认识可供讨论:①教权的衰落以及当时整个教士阶层的世俗化,致使教皇大力招揽人文主义者。②人文主义者暧昧的宗教态度以及教皇给人文主义者提供圣职和优厚俸禄,使人文主义者志愿为教皇服务。
——据孟光彩《文艺复兴时期罗马教皇和文人主义者呈现复杂关系的原因分析》等整理
(2)阅读材料二,您更侧重分析哪一种认识?侧重分析①,请结合所学,从教皇的角度分析罗马成为文艺复兴盛期中心的原因。侧重分析②,请以米开朗基罗的建筑和艺术作品为例,说明“人文主义者志愿为教皇服务”的观点。2.单选题- (共26题)
5.
有学者认为,从世界史的观点看,美国革命之所以重要,并不是因为它创造了一个独立的国家,而是因为它创造了一个新的、不同类型的国家。这些创造不包括
①首次实践“分权与制衡”原则
②开启议会统治
③国会议员由民选产生
④确立联邦制
①首次实践“分权与制衡”原则
②开启议会统治
③国会议员由民选产生
④确立联邦制
A.①② |
B.①③④ |
C.②③④ |
D.③④ |
8.
近代上海地方政府公布的《上海租地章程》规定:“洋泾浜以北,李家庄以南之地,准租于英国商人,为建筑房舍及居住之用。”与该现象产生相关的不平等条约是
A.《南京条约》附件 |
B.《北京条约》 |
C.《马关条约》 |
D.《辛丑条约》 |
9.
近代某电文载:此次沪上风潮始由学生罢课,继由商人罢市,近日将有劳动工人同盟罢工……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失此不图,将成大乱。“沪上风潮”表明
①上海成为运动的中心
②工人阶级登上政治舞台
③广大人民直接参与了反帝斗争
④抗日救亡运动发展为全国规模的群众运动
①上海成为运动的中心
②工人阶级登上政治舞台
③广大人民直接参与了反帝斗争
④抗日救亡运动发展为全国规模的群众运动
A.①② |
B.①②③ |
C.①③ |
D.②④ |
10.
中国近代史上某一重大历史事件,其军队连克武昌、九江、南昌,短短半年之内将势力从珠江流域发展到长江流域。该事件
A. 动摇了北洋军阀的统治
B. 导致清朝统治土崩瓦解
C. 开辟了第一块农村革命根据地
D. 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第一枪
A. 动摇了北洋军阀的统治
B. 导致清朝统治土崩瓦解
C. 开辟了第一块农村革命根据地
D. 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第一枪
11.
1984年12月,中英两国政府在北京正式签署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在联合声明中,中国政府郑重宣布
A.香港的现行社会、经济制度不变 |
B.香港的现行法律不变 |
C.香港可继续同国际社会保持和发展外交关系 |
D.香港特别行政区享有高度的自治权,可保留军队 |
12.
1978年春,邓小平与来访的美国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布热津斯基进行会谈,双方以直率的态度讨论了中美关系正常化问题。布热津斯基的北京之行
A.打开了中美两国交往的大门 |
B.打开了中美建交谈判的大门 |
C.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
D.实现了中美关系的正常化 |
13.
罗斯福上台后推行了一系列举措复兴经济。下列选项不属于罗斯福新政社会福利改革措施的是
A.对富人课以较重的税金 |
B.兴办公共工程,提供就业机会 |
C.通过《社会保险法》,提供退休养老金和失业救助金 |
D.宣布使用童工非法,规定最低时薪,工人有权组织工会 |
14.
世界银行统计资料表明,1950年,工业化国家的人均国民收入是不发达国家的人均国民收入的10倍。到1965年,这一比率是15:1;到20世纪末,这一比率为30:1。导致该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冷战局面的形成和剧烈对抗 |
B.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
C.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 |
D.不发达国家政局动荡不安 |
15.
新航路开辟后,早期殖民活动出现。以下各项正确说明了早期殖民活动对于资本主义发展起促进作用的是
①加快了西方资本原始积累的过程
②加速了西欧封建地主阶级的衰落
③推动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粗具规模
④促进生产组织形式发生根本转变
①加快了西方资本原始积累的过程
②加速了西欧封建地主阶级的衰落
③推动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粗具规模
④促进生产组织形式发生根本转变
A.①②③ |
B.①③④ |
C.②③④ |
D.①②④ |
18.
1881年,买办商人郑观应向李鸿章上书,请求政府给予上海机器织布局的织布工艺以技术专利,“十年以内只准华商附股搭办,不准另行设局”。次年,光绪帝予以批准。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国家批准的知识产权保护个案。该事件表明
①近代中国民族工业开始兴起
②洋务企业谋求市场垄断
③清王朝放弃传统重农抑商政策
④国人借鉴西方工业文明成果
①近代中国民族工业开始兴起
②洋务企业谋求市场垄断
③清王朝放弃传统重农抑商政策
④国人借鉴西方工业文明成果
A.①② |
B.①③ |
C.②③ |
D.②④ |
19.
1958年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历程的“缩影”。这一年
①中国开始跨入原子能时代
②中共提出“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
③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进一步落实
④“左”倾错误严重泛滥开来
①中国开始跨入原子能时代
②中共提出“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
③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进一步落实
④“左”倾错误严重泛滥开来
A.①③④ |
B.①④ |
C.②③ |
D.②③④ |
21.
宗教改革中新教领袖加尔文曾说:通过永恒的、不变的意图,上帝始终决定着谁可以被拯救,谁将被毁灭。对上述材料的分析,正确的是
A.思想自由,摆脱原始宗教对人类的束缚 |
B.因信称义,带有浓郁的上帝中心论色彩 |
C.自然神论,以理性神取代愚昧宗教信仰 |
D.顺应自然,主张人生而平等和思想自由 |
23.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内涵丰富。下表所列信息,按时间排序正确的是
① | 曲辕犁;釉下彩绘;政事堂;“颠张醉素” |
② | 耧车;司隶校尉;素纱禅衣;“蔡侯纸” |
③ | 井田制;工商食官;司母戊大方鼎;甲骨文 |
④ | 定时炸弹;“知行合一”;都察院;《西游记》 |
A.②③①④ |
B.③①②④ |
C.③②①④ |
D.③④①② |
24.
近代某著名科学家在其著作中提到:由于有物质的存在,空间和时间会发生弯曲,而引力场实际上是一个弯曲的空间。……遥远的星光如果掠夺太阳表面,将会发生1.7秒的偏转。该著作是
A.《论动体的电动力学》 |
B.《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 |
C.《广义相对论的基础》 |
D.《关于正常光谱能量分布定律的理论》 |
25.
有学者认为“它是一篇总结了中国革命和建设几十年经验教训并以此警示后人的历史文献,既有对全党一定要坚持党的基本路线的谆谆告诫,也表示了对基本路线被中断的担忧,并提醒全党对可能影响基本路线贯彻执行的因素保持应有的警惕。为中国坚持正确道路,排除干扰,胜利跨入21世纪指明了方向。”以下邓小平的言论首见于该“历史文献”的有:
A.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
B.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 |
C.中国要警惕右,但更主要是防止左 |
D.再不实行改革,我们的现代化事业和社会主义事业就会被葬送 |
26.
“在战火尚炽热之际,条约缔造者仓促地拟定了一系列条款。这些条款要么过于严厉,要么过于宽大。时间的检验表明,起草者归根结底并不打算强制德国执行。”下列选项,能为此观点提供佐证的有
①《对德和约》在一战后期签订
②成立了“莱茵共和国”
③战后民族主义和复仇主义情绪在德国蔓延
④“慕尼黑阴谋”
①《对德和约》在一战后期签订
②成立了“莱茵共和国”
③战后民族主义和复仇主义情绪在德国蔓延
④“慕尼黑阴谋”
A.①② |
B.①③ |
C.②③ |
D.③④ |
27.
下图是斯大林、罗斯福和丘吉尔在二战后期举行的一次国际会议的照片。关于该会议的表述,正确的是


A.签署《开罗宣言》 |
B.决定开辟第二战场 |
C.对战后世界和平与安全作出重要安排 |
D.敦促日本无条件投降 |
28.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战争从以欧洲范围为主的冲突转变为真正的全球性冲突的标志性事件是
A.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 |
B.德国实施“巴巴罗萨计划” |
C.意大利出兵埃塞尔比亚 |
D.日本海军偷袭美国珍珠港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4道)
单选题:(26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1
5星难题:0
6星难题:18
7星难题:0
8星难题:6
9星难题: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