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2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君主专制制度内在的基本矛盾是君主的能力与其拥有的无限权力之间的不对称,而专制制度内部两种力量的矛盾运动——君权的强化力量与约束调节力量之间的对立统一运动,则是内在基本矛盾的现实表现,而内部矛盾运动其深层动力归根于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之间的对立统一运动。在这种矛盾运动及“公道”、“民意”的要求下,君主专制制度内部发育出一定的调节机制,以减弱其非理性因素,降低政治动荡频率与政治衰致速度,使其在协调统治阶级内部利益、维护统治秩序上发挥基本作用,从而提高统治的整体效能。如内在调节机制失灵,对立双方基本平衡被破坏,这意味着某个政权就不能代表统治阶级整体利益而濒临垮台。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促成我国近代对“国家权力形成制约”的因素。
(3)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新中国在对国家权力约束和监督上的努力。
材料一 中国君主专制制度内在的基本矛盾是君主的能力与其拥有的无限权力之间的不对称,而专制制度内部两种力量的矛盾运动——君权的强化力量与约束调节力量之间的对立统一运动,则是内在基本矛盾的现实表现,而内部矛盾运动其深层动力归根于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之间的对立统一运动。在这种矛盾运动及“公道”、“民意”的要求下,君主专制制度内部发育出一定的调节机制,以减弱其非理性因素,降低政治动荡频率与政治衰致速度,使其在协调统治阶级内部利益、维护统治秩序上发挥基本作用,从而提高统治的整体效能。如内在调节机制失灵,对立双方基本平衡被破坏,这意味着某个政权就不能代表统治阶级整体利益而濒临垮台。
——摘编自孙季萍《君主专制》
材料二 任何主体都有权力扩张和不受监督的倾向,国家也不例外。对国家进行制约,反映了社会对政治民主与自由的诉求,而制约的过程是权力的抗争过程。依法治国的实现,事实上反映了社会力量与国家力量的一种均衡,表明国家权力与社会权力相互监督和制衡格局的形成。人类社会真正实现法治,是资产阶级走上历史舞台的产物,它反映了市场经济的客观需求。实行法治之下的国家是有限权力的国家,即“有限政府”。理论和实践都证明,对国家权力的监督制衡与提高国家的能力是一致的,有限政府不仅不会限制政府的有效性,反而能增加政府的能力。——摘编自冯勇《政治文明中的权力制约》
(1)根据材料一分析影响“君权的强化和约束”矛盾运动的根本原因。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中国古代对君权内部“调节机制”的具体表现。(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促成我国近代对“国家权力形成制约”的因素。
(3)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新中国在对国家权力约束和监督上的努力。
2.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15世纪末各种大发现造成了新的世界市场的贸易需求……美洲金银产地的发现,土著居民的被剿灭、被奴役和被埋葬于矿井,对东印度开始进行的征服和掠夺,非洲变成商业性地猎获黑人的场所:这一切标志着资本主义生产时代的曙光。跟踵而来的是欧洲各国以地球为战场而进行的商业战争。
材料三就欧洲的工业化历史而言,“世界视野”对于欧洲的意义远不如“欧洲视野”对于世界的意义大。对于核心地区的经济增长来说,亚洲、非洲和南美洲等边缘地区的作用微不足道。
(1)材料一中“各种大发现”指的是什么?其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发展产生了什么影响?
(2)材料二中使女王在位期间取得“最显著的进步”的重大历史事件有哪些?这些事件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发展产生了什么影响?
(3)综合上述材料对材料三中帕特里克•奥布莱恩的观点加以评述。
材料一15世纪末各种大发现造成了新的世界市场的贸易需求……美洲金银产地的发现,土著居民的被剿灭、被奴役和被埋葬于矿井,对东印度开始进行的征服和掠夺,非洲变成商业性地猎获黑人的场所:这一切标志着资本主义生产时代的曙光。跟踵而来的是欧洲各国以地球为战场而进行的商业战争。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
材料二1897年,英国某杂志为庆祝维多利亚女王(1837—1901年)即位60周年发表专号,对60年间的变化进行总结:“女王在位期间最显著的进步是自然科学的发现已经深入日常生活。在这60年间,蒸汽和电克服了时间和空间,进步的速度超过了以往六百年。”材料三就欧洲的工业化历史而言,“世界视野”对于欧洲的意义远不如“欧洲视野”对于世界的意义大。对于核心地区的经济增长来说,亚洲、非洲和南美洲等边缘地区的作用微不足道。
——据帕特里克•奥布莱恩《欧洲经济发展》
请回答:(1)材料一中“各种大发现”指的是什么?其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发展产生了什么影响?
(2)材料二中使女王在位期间取得“最显著的进步”的重大历史事件有哪些?这些事件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发展产生了什么影响?
(3)综合上述材料对材料三中帕特里克•奥布莱恩的观点加以评述。
2.单选题- (共25题)
3.
罗马进入帝国后,其民法越来越细化,并最终发展成为一个浩大、复杂且基本上是由从具体法规中提取出来的原则构成的系统。罗马皇帝即使能够改变法律,也只能改变一些细枝末节。这一现象反映了当时
A.罗马法学体系更加完备 |
B.自然法为立法指导原则 |
C.罗马皇帝重视法律制定 |
D.公民法已经取代万民法 |
4.
1787年,美国制宪会议针对奴隶制的存废问题产生了严重分歧,基于南方各州代表的坚持,最终通过的法案规定:国会在20年内无权禁止奴隶交易。这反映了美国
A. 中央政府缺乏强制权力
B. 制宪会议代表们根本诉求不同
C. 宪法遵循分权制衡原则
D. 1787年宪法体现实用主义精神
A. 中央政府缺乏强制权力
B. 制宪会议代表们根本诉求不同
C. 宪法遵循分权制衡原则
D. 1787年宪法体现实用主义精神
5.
1760年,英国国王乔治三世任命他的老师布特伯爵为首相,用封官许愿、收买等方法在议会中形成一个“国王之友”派,利用这个集团去打击辉格党,削弱辉格党的势力。这说明在当时的英国
A. 议会高于王权原则尚未确立
B. “责任内阁制”政府重新建立
C. 立宪政体未能阻止王权滥用
D. 国王试图平息政党政治危机
A. 议会高于王权原则尚未确立
B. “责任内阁制”政府重新建立
C. 立宪政体未能阻止王权滥用
D. 国王试图平息政党政治危机
6.
下面是中共党员中工人党员所占比重变化的示意图。

图中所示的数据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图中所示的数据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农民的政治觉悟的全面提高 |
B.工人阶级已经失去了领导地位 |
C.第五次“反围剿”斗争失利 |
D.中国共产党的工作重心发生转移 |
7.
下表为北洋政府开展的一系列旨在废除不平等条约的外交活动
由此可知,这一时期的北洋政府
时间 | 外交活动 | 结果 |
1917年 | 一战期间,北洋政府声明废除与德、奥签订的不平等条约 | 执行 |
1919年 | 一战后参加巴黎和会,提出取消列强在华特权等要求 | 失败 |
1921—1922年 | 参加华盛顿会议,再次提出取消列强在华特权等要求 | 达成部分目标 |
1924年 | 中苏签订《中苏协定》,规定了废除中俄间一切不平等条约等内容 | 苏联未认真执行 |
1925年 | 北洋政府向国联提出修改不平等条约案,开展废约外交 | 失败 |
由此可知,这一时期的北洋政府
A.开启了中国近代意义的外交活动 |
B.努力通过外交维护国家利益 |
C.盲目追随欧美国家外交立场 |
D.极大地提高了中国国际地位 |
8.
1876年,中日两国就中朝关系展开论争,日本驻华公使森有礼与李鸿章对答记录节选如下:
综合两则对答可知
对答一 | 森:至国家举事,只看谁强,不必尽依条约。李:此是谬论,恃强违约,万国公法所不许。 |
对答二 | 森:中国不收其(朝鲜)钱粮,不管他政事,所以不算属国。李:高丽诸国,此是外藩……钱粮政事,向归本国(朝鲜)经理 |
综合两则对答可知
A.宗藩关系之争是甲午战争的诱因 |
B.清廷运用条约体系维护宗藩关系 |
C.日本运用万国公法挑战朝贡体系 |
D.中日利益冲突的实质是观念对立 |
9.
伊恩布鲁玛在《创造日本:1853~1964年》中记载:“日军先是于1937年之夏同蒋介石的精锐部队在周边展开了一场激烈厮杀。城市遭到轰炸,郊区的战斗趋于白热化,有二十五万中国人在战火中丧生,多为平民。在日军实施某起大屠杀的遗址,一块纪念碑这样写道:‘血流成河,染红了大海。’”此次战役
A.标志着全民族抗战的开始 |
B.打破了日本三个月灭亡中国的野心 |
C.使得抗战进入了相持阶段 |
D.日军犯下侵华战争中最恶劣的罪行 |
10.
陈独秀在《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中指出:“中央委员会也缺乏知识,这是罢工失败的原因……大家确信中国有实行国民革命运动的必要,但是究竟应当怎样为中国革命运动工作的问题上,我们的观点各不相同,有的还反对加入国民党。”陈独秀意在强调
A.国民革命的必要性 |
B.领导工人运动 |
C.对国民党进行妥协 |
D.国共合作的必要性 |
11.
1895年,恩格斯在生前最后一篇文章中写道:“过去的判断是不对的,19世纪中叶欧洲大陆的社会经济还远没有成熟到可以铲除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程度。”恩格斯的这一说法
A.指导了社会主义运动发展 |
B.肯定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
C.是对巴黎公社的历史反思 |
D.推翻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
12.
罗宾·W·温克在《牛津欧洲史Ⅲ》中记载了1917年4月列宁在彼得格勒的芬兰火车站的演讲,“亲爱的同志们、战士们、海员们、工人们!我很高兴为俄国革命的胜利向你们致意……由你们完成的俄国革命已为此铺平了道路,并开启了一个全新的时代。世界社会主义革命万岁!”该演讲认为俄国
A.社会主义革命已经取得成功 |
B.现在的革命任务需要发生重要转变 |
C.革命胜利主要归功于农民斗争 |
D.革命胜利开创世界社会主义运动新局面 |
13.
2017年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代表大会强调要坚持人民当家作主,要坚持和完善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有学者在论及我国的基层民主时说:“在民主决策和民主监督上,要推动建立群众自己的组织,通过固定的程序来实现民主监督。凡是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必须通过民主决策程序,听群众代表的意见,要有表决程序,多数群众同意后才做。”这表明完善基层民主
A.即由所有村民直接处理村务 |
B.是群众行使民主权利的重要保障 |
C.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
D.是健全地方行政管理机构的需要 |
14.
1950年2月28日至1958年10月25日,大陆政府及相关部门先后三次发表《告台湾同胞书》。1979年1月1日,大陆政府第四次公开发表《告台湾同胞书》。第四次与前三次《告台湾同胞书》的主要不同之处是
A.努力促进国共两党之间的第三次合作 |
B.结束两岸军事对峙,实现和平统一 |
C.实现“三通”,欢迎台胞到大陆投资 |
D.提出“一国两制”,建立台湾特别行政区 |
15.
***在《在新政治协商会议筹备会上的讲话》中提出:“任何外国政府,只要它愿意断绝对于中国反动派的关系,不再勾结或援助中国反动派,并向人民的中国采取真正的而不是虚伪的友好态度,我们就愿意同它在平等、互利和互相尊重领土主权的原则的基础之上,谈判建立外交关系的问题。”下列外交政策中最能体现这一思想的是
A.一边倒 |
B.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
C.另起炉灶 |
D.求同存异 |
16.
1960年,一贯强烈反共的尼克松在同肯尼迪竞选美国总统时说:“我们(对中国)的态度,不应该过于僵硬,我们不应对一个六亿人的政府保持永久不承认的态度。”1968年大选时,尼克松又说“时间已经来到,我们必须掌握中国的现实了”这两段话说明
①尼克松有了结束同中国对抗的想法
②美国统治阶级内部对中国的政策已经出现分歧
③尼克松想通过改善美中关系达到控制中国的目的
④中国作为一个大国,在国际上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
①尼克松有了结束同中国对抗的想法
②美国统治阶级内部对中国的政策已经出现分歧
③尼克松想通过改善美中关系达到控制中国的目的
④中国作为一个大国,在国际上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
A.①②③④ |
B.①②③ |
C.①②④ |
D.③④ |
17.
马歇尔计划要求欧州打破支离破碎的单个市场,1948年,英、法等16个国家成立了欧州经济合作组织,负责分配和使用美国提供的援助。1950年,法国、德国等16个受援国在美国5亿美元拨款的支持下,创立欧洲支付同盟,对成员国相互间的所有贸易采用双边记账、集中抵销的办法予以清算。西欧国家的这些举措
A.意在建立新型货币体系 |
B.有助于争取美国援助 |
C.已经建立了欧洲共同体 |
D.有助于多边贸易发展 |
18.
20世纪60年代的不结盟运动发展了万隆精神,团结了越来越多的发展中国家;1974年,几乎所有的第三世界国家都出席了联合国大会第六届特别会议。上述现象
A.有利于推动国际关系民主化进程 |
B.导致国际政治力量对比发生质变 |
C.表明国际上意识形态分歧的弱化 |
D.说明政治格局多极化趋势的加强 |
19.
在构成未来多极结构的各种战略力量中,不仅有全球性大国,也有地区性大国;不仅有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也有发展中大国;不仅有以信仰基督教为主的国家,也有以信仰佛教或伊斯兰教为主的国家,材料反映出世界格局的发展是
A.体现多样性和复杂性 |
B.导致利益的重新分配 |
C.缺乏稳定的根基支撑 |
D.调整了大国间的关系 |
20.
反映明代太湖地区农业生产的著作《便民图篆》记载:“男子园中去采桑,只因女子喂蚕忙,蚕要喂时桑要采,事须分管两相当。”这反映了当时该地
A.资本主义萌芽已经产生 |
B.农业经济结构得到改变 |
C.家庭经济模式仍未打破 |
D.重农抑商政策严格实行 |
21.
北宋主户口的构成图
据此可知,北宋时期
主户户等 | 阶级成分 | 占地情况 | 占全国总户数的比例 | 备注 |
一 | 大地主 | 300亩以上 | 10% | 北宋的官户、形势户加上主户中的一二等上户,总共不超过10% |
二 | 中地主 | 100—300亩 | 40% | |
三 | 小地主 | 不满100亩 | ||
四 | 自耕农 | 数十亩 | 50% | |
五 | 半自耕农 | 占少数土地但不能自给 |
据此可知,北宋时期
A.土地兼并的现象极其严重 |
B.租佃经营方式比较盛行 |
C.自耕农经济丧失主导地位 |
D.农业生产技术水平提高 |
22.
“一系列最丰富的科学成就,即按科学分析人在劳动中的机械动作,省去多余的笨拙的动作,制定最精确的工作方法,实行最完善的计算和监督制等等。”这种劳动管理体制被称为“泰勒制”,这种体制
A.有利于缩小社会贫富分化 |
B.盛行于中小规模企业之中 |
C.出现于垄断资本主义阶段 |
D.有利于工厂取代手工工场 |
23.
潮州曾出现过这样的现象:“嘉靖朝海禁最紧,时潮州进士登科也很出色。……海禁宽松,靠海生存的人民生计解决,社会矛盾较为和缓,故万历朝潮州之进士登科……为潮州整个明代最差一朝。万历后期重申海禁,故崇祯朝潮州进士登科好转。”对此解读最准确的是
A.海禁政策客观上有利于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 |
B.沿海民众及士绅热衷于通过科举实现价值 |
C.海禁政策的松紧影响了明朝科举取士的人数 |
D.海禁政策影响沿海民众的经济生活和价值取向 |
25.
清代陶煦的《租核·推原》记载:“金宝庐舍,转瞬灰烬,惟有田者,岿然而独无恙。故上自绅富,下至委巷工贾胥吏之俦,赢十百金,即莫不志在良田。”该现象产生的影响是
A.有利于手工业的扩大再生产 |
B.推动自然经济的进一步解体 |
C.有利于传统经济政策的松动 |
D.阻碍中国社会的进步和转型 |
26.
伊丽莎白一世不失时机地给英国的海盗掠夺活动披上了合法的外衣,她向海盗颁发“私掠许可证”,不仅引导英吉利海峡的海盗去海外掠夺,授予他们在战争时期攻击和劫掠敌国商船的权力,还积极鼓励这些海盗在大西洋和加勒比海劫掠西班牙在美洲装满财宝的商船。伊丽莎白的做法
A.加速了英国的原始积累 |
B.为工业带来大量劳动力 |
C.促进了非洲大陆的开发 |
D.使美洲的人口急剧减少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2道)
单选题:(25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18
5星难题:0
6星难题:9
7星难题:0
8星难题:0
9星难题: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