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定远中学2020届(补习班)高中毕业生七月第一次周测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三
试卷号:393232

试卷类型:未知
试卷考试时间:2019/7/9

1.材料分析题(共1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近代以来,国人经历了由传统家国观念到近代国家观念的艰难转变。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传统的君主统治形式实质上是“家天下”,它将家和国联结成为一个“共同体”,“家长”是独一无二的权威主体,……民众对君主是顺从依附的状态,个人权利弱化隐蔽、国家(君主)权力强化突出。

——摘编自刘宗英《传统政治文化视角下地方主义行动逻辑分析》

材料二 王韬对西方政体形式作了研究后,认为中国欲谋富强“惟君民共治,上下相通”。梁启超提出:君、臣都是为人民办事者,君主好比店铺总管,臣相是店铺的掌柜,人民则是股东,国家真正的主人是人民。

——摘编自雷颐《孤寂百年—中国现代知识分子十二论》

材料三 中国人只有家族和宗族的团体,没有民族精神,所以虽有四万万人结合成一个中国,实在是一片散沙……如果再不留心提倡民族主义,结合四万万人成一个坚固的民族,中国便有亡国灭种之忧。我们要挽救这种危亡,便要提倡民族主义,用民族精神来救国。

——摘编自孙中山《国家建设·民族主义》(1924年)

材料四 在抗战中迸发出来的是对新型国家的认同。这样的国家不仅是全民族利益的代表者和维护者,还要用新型的国家系统,理念和技术将其成员的热情、忠诚激发出来、组织起来,去为中华民族这一超越地域、等级、党派、性别的群体利益而奋斗。

——摘编自徐慧清《抗战对中国民众现代国家认同的建构》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指出传统家国观念的内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形成的原因。概括指出材料二中知识阶层新的国家观念。
(2)据材料三,孙中山认为国人的“国家观念”有什么不足?指出孙中山新三民主义中民族主义的主旨。据材料四,概括指出抗战中国人对新型国家认同的背景及新型国家的内涵。
(3)综合上述材料,从社会转型的视角指出近代国人家国观念演变发展的两条主线。

2.单选题(共8题)

2.
意大利法学家维柯把罗马法看成“诗”“歌”,即法律是用一些暗含事实真相、具有公文程式般的面具来表达。“这些公文程式,由于有些什么字和用多少字都有严格的规定,不能加、不能减、不能改,它们把这种公文程式叫做诗或歌。”据此可知,罗马法
A.具有人文主义特征
B.追求法律严谨公正
C.蕴含着自然法理念
D.体现罗马公民意志
3.
1930年6月,中共中央决议认为“中国经济政治的根本危机,在全国任何一处都是同样继续尖锐化,没有丝毫根本的差别”“总的形势,都表明中国新的革命高潮已经逼近到我们的前面了”,并“有极大的可能转变成为全国革命的胜利”。这反映了当时中共中央
A.坚持以城市为中心的革命模式
B.找到了中国革命的正确道路
C.试图打破国民政府的军事封锁
D.对革命形势的估计过于乐观
4.
法国公使在目睹了中国一次重大历史事件后说:“我们正面临着一种前所未有的、最令人惊异的重要现象,即中国为积极行动而形成了一种全国性的舆论。”美国驻华公使芮恩施也说:“中国人民从……不幸中产生出一种令人鼓舞的民族觉醒,为了共同的思想和共同的行动而结合成一个整体。”材料反映的历史事件,其影响是
A.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
B.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
C.揭开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
D.使中国的革命面貌焕然一新
5.
下图是著名画家米谷对某一时期国共两党军事斗争的描绘。蒋介石在短短三年中形象急剧蜕变(由右至左),初期“意气风发”,进而“浑身受伤”,最后长刀换成了“匕首”。这一时期是
A.北伐战争期间
B.国共十年对峙时期
C.红军长征期间
D.解放战争时期
6.
宋朝统治者为了维护原有的城市格局和制度曾作过一番努力。宋真宗曾加宽街衢,使“衢巷文袤,及禁鼓昏晓,皆复长安旧制”,但收效甚微。店铺侵占通衢大道的情况屡禁不止,到了宋徽宗时期,以征收“侵街房廊钱”的形式承认了这一行为的合法性。这反映出
A.宋朝的城市管理水平落后于唐朝
B.汉唐的坊市制度最终被宋徽宗废除
C.商业发展必然严重影响城市交通
D.商品经济的发展倒逼城市管理改革
7.
英国历史学家霍布斯鲍姆认为,流行词汇是比文献更响亮的证言,是一个时代的缩影。

上表是世界近代史上不同时期的部分流行词汇:其中,19世纪中期的流行词汇是
A.工业家、社会主义
B.理性、危机
C.进化论、浪漫主义
D.垄断、罢工
8.
《姑苏志》中说:“民居所聚谓之村,商贾所聚谓之镇。”下图显示了明清时期太湖地区市镇数量增加情况,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A.万历年间中国市镇开始兴起
B.乾嘉年间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C.同光年间市镇发展得益于世界市场
D.明清时期中国市镇模式与西方相同
9.
关于19世纪中期开始的洋务运动,维新派、革命派总体肯定洋务运动是中国现代化的起点,同时指责其坚守“中体西用”,让中国丧失政治变革的良机;20世纪40年代中期至50年代末,中国马克思主义学者对洋务运动的评价由早期的两点论转为全盘否定,将曾国藩说成“汉奸刽子手”;80年代,认为洋务运动推动中国近代化的观点成为学界主流。据此可知
A.历史事件评价永远难有定论
B.多数史学家的意见更能反映历史的真相
C.时代愈近历史的评价愈客观
D.时代发展和史家认识影响历史事件评价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1道)

    单选题:(8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3

    5星难题:0

    6星难题:5

    7星难题:0

    8星难题:1

    9星难题: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