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2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明中后期,徽州“贾人几遍天下”,“不知贸迁”而贫困者受到鄙视。福建各地出产 的绸、纱绢、铁、纸张、糖及荔枝,柑橘,“下吴樾如流水。”景德镇的陶瓷、潮州的锦、漳州 的纱绢、松江的棉布、杭州所产的金箔及胭脂,行销日本。明后期付元在《论开洋禁书》中说: “西洋(今泰国,柬埔寨等地)的苏木、胡椒、犀角、象牙皆中国所需要;”占有吕宋(今菲 律宾)的葡萄牙、西班牙人,好中国绫罗绸缎。潮州丝在原产地一斤值白银一两,运送其地则 得价二倍。直至十九世纪初,中国手工品在东南亚与东亚地区都保持其影响力。1571-1821 年间, 从美洲运往马尼拉的白银共计 4 亿西元(比索),其中二分之一或更多一些,流入了中国。
——摘编自傅衣凌《明清时代商人及商业资本》等
材料二:欲攘外,亟需自强;欲自强,必先致富;欲致富,必首在振工商。……洋货入中国则 输半税,土货出外洋则加重征,华商安得不困,洋商安得不丰。倘有贤能督抚大臣,洞明厉害 本原,奏请将厘金概行豁免,何至华商受其害而洋商独收其利也哉?……我之商务一日不兴, 则彼之贪谋则一日不辍。纵令猛将如云,舟师林立,而彼族谈笑而来,鼓舞而去,称心餍欲, 孰得而谁何之哉?吾故得以一言断之曰:“习兵战,不如习商战.”独是商务之盛衰,不仅关物 产之多寡,尤必视工艺之巧拙,有工以翼商,则拙者可巧,粗者可精。……第商务之战,既应 藉官力为护持,而工艺之兴,尤必藉官权为振作。
——郑观应《盛世危言》
材料三: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古 老的民族工业被消灭了,并且每天都还在被消灭了。它们被新的工业排挤掉了,新的工业建立 已经成为一切文明民族的生命攸关的问题……过去那种地方和民族自给自足和闭关自守状态, 被民族的各方面的互相来往和各方面的互相依赖所替代了。
——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明中后期商业发展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郑观应关于工商业的主要观点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近代世界市场格局的主要变化及其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
——摘编自傅衣凌《明清时代商人及商业资本》等
材料二:欲攘外,亟需自强;欲自强,必先致富;欲致富,必首在振工商。……洋货入中国则 输半税,土货出外洋则加重征,华商安得不困,洋商安得不丰。倘有贤能督抚大臣,洞明厉害 本原,奏请将厘金概行豁免,何至华商受其害而洋商独收其利也哉?……我之商务一日不兴, 则彼之贪谋则一日不辍。纵令猛将如云,舟师林立,而彼族谈笑而来,鼓舞而去,称心餍欲, 孰得而谁何之哉?吾故得以一言断之曰:“习兵战,不如习商战.”独是商务之盛衰,不仅关物 产之多寡,尤必视工艺之巧拙,有工以翼商,则拙者可巧,粗者可精。……第商务之战,既应 藉官力为护持,而工艺之兴,尤必藉官权为振作。
——郑观应《盛世危言》
材料三: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古 老的民族工业被消灭了,并且每天都还在被消灭了。它们被新的工业排挤掉了,新的工业建立 已经成为一切文明民族的生命攸关的问题……过去那种地方和民族自给自足和闭关自守状态, 被民族的各方面的互相来往和各方面的互相依赖所替代了。
——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明中后期商业发展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郑观应关于工商业的主要观点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近代世界市场格局的主要变化及其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
2.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清末书院的改革大体上可分为三个阶段:(一)整顿、改良旧书院:主张裁减旧的诗文词章之学,在保证传统的经史之学的基础上,“兼习算学,凡天文、地舆、农务、兵事,与夫一切有用之学,统归格致之中,分门探索,务臻其奥”。(二)另建新型书院:如上海格致书院,聘请西方学者教授格致之学(即自然科学技术),后分为矿务、电务、测绘、工程、汽机、制造六学,学生可任取某学,逐次讲习。(三)将旧书院改造为新式学堂:始于1896年刑部侍郎李端菜在《请推广学校折》中建议:“令每省每县各改其一院,推广功课,变通章程,以为学堂。”然后再逐渐推广。于1901年8月下令将各地所有书院一律改为学堂。至此,延续千年之久的中国古代书院即告结束,以后虽仍有以书院命名的,但已是属于新教育范畴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书院教育的影响。
材料 清末书院的改革大体上可分为三个阶段:(一)整顿、改良旧书院:主张裁减旧的诗文词章之学,在保证传统的经史之学的基础上,“兼习算学,凡天文、地舆、农务、兵事,与夫一切有用之学,统归格致之中,分门探索,务臻其奥”。(二)另建新型书院:如上海格致书院,聘请西方学者教授格致之学(即自然科学技术),后分为矿务、电务、测绘、工程、汽机、制造六学,学生可任取某学,逐次讲习。(三)将旧书院改造为新式学堂:始于1896年刑部侍郎李端菜在《请推广学校折》中建议:“令每省每县各改其一院,推广功课,变通章程,以为学堂。”然后再逐渐推广。于1901年8月下令将各地所有书院一律改为学堂。至此,延续千年之久的中国古代书院即告结束,以后虽仍有以书院命名的,但已是属于新教育范畴了。
——摘编自《中国教育史》网络课程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书院教育的新变化。(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书院教育的影响。
2.论述题- (共1题)
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在20世纪里,成功与失败共存,幸福与痛苦相伴,荣耀与耻辱同在。可以这样说,20世纪是一个充满悖论的世纪。有学者进行了如下总结:
悖论之一:殖民主义——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悖论之二:水火相济——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
悖论之三:科技进步——幸福与灾难的双刃剑
请结合所学知识,对上述观点进行探讨。(说明:可以就其中的一个或多个观点进行论证;也可以对观点进行补充、否定或提出新观点,并加以论述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
在20世纪里,成功与失败共存,幸福与痛苦相伴,荣耀与耻辱同在。可以这样说,20世纪是一个充满悖论的世纪。有学者进行了如下总结:
悖论之一:殖民主义——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悖论之二:水火相济——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
悖论之三:科技进步——幸福与灾难的双刃剑
请结合所学知识,对上述观点进行探讨。(说明:可以就其中的一个或多个观点进行论证;也可以对观点进行补充、否定或提出新观点,并加以论述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
3.单选题- (共12题)
4.
罗马法将下列情况认定为“名誉减损”:作伪证、可为证人但拒绝作证、书面侮辱他人、重婚、犯罪、从事卑贱职业(侣优、斗兽员等)、被社会轻蔑排斥。“名誉减损者”可能被剥夺选举权、继承权、监护权、出庭作证权,并被限制结婚权。这说明罗马法
A.强调道德修养以促进经济发展 |
B.混杂着多种理性与非理性因素 |
C.在公民法阶段保留了氏族残余 |
D.对外扩张使社会关系更加复杂 |
5.
沃尔特·巴奇霍特在《英国宪政》中说:“英国政体的有效秘密在于行政权和立法权之间的紧密结合……其连接点就是内阁,内阁本属行政机构,但在职能上亦属立法机构,是行政权和立法权的密切结合和近乎一体的配合。”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内阁兼有行政权和立法权 |
B.行政权和立法权通过内阁有效结合 |
C.内阁权力凌驾于议会之上 |
D.英国政治权力的基本架构混乱不清 |
6.
20世纪70年代美国联邦政府颁布的联邦清洁空气法案,“根据部分优先权的规定,联邦政府把落实环保法案的责任归回各州,但对是否接受各州的行动方案,联邦政府保留最终决定权。”该规定主要体现
A.联邦政府有权强制各州实施联邦法律 |
B.各州有权制定自己的法律 |
C.州法律制定推动了联邦法律的完善 |
D.联邦政府可以干涉各州事务 |
7.
学者费正清曾断言:辛亥革命建立的新政体是覆盖在旧中国上的薄薄的一层皮,它距离中国民间社会极其遥远。可见,该学者认为当时
A.中国民主革命力量不足 |
B.辛亥革命缺乏群众的支持 |
C.共和制难植根于中国社会 |
D.中国应该实行社会改良 |
8.
关于鸦片战争,近代史主流观点认为,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开端,自此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但从整个清朝历史看,鸦片战争发生于道光二十年的晚清时代,它又是清史的有机组成部分。材料意在说明
A.应对鸦片战争进行辩证分析 |
B.清史鸦片战争观是错误的 |
C.应从不同角度看待历史事件 |
D.不同史观必得出不同结论 |
9.
唐代对关系国计民生或利润丰厚的商品,如盐、铁、茶、酒、醋等,多实行榷卖即专卖制度,禁止私人经营。这一“榷卖”制体现出唐代
A.对商业活动分类对待 |
B.实行严厉的抑商政策 |
C.坊市制主要针对私商 |
D.部分行业还较为落后 |
10.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一向傲慢的英国人惊奇地发现:“身上的衣服是德国缝制的,少女们周末穿的漂亮披风与上衣来自德国。更让人吃惊的是生活中有许多东西都产自德国,……连周末歌剧院里上演的歌剧也是德国人创作的,演员无一例外是德国人。”可见,当时傲慢的
英国人
英国人
A.推崇德国文化 | B.注意到了德国的威胁 |
C.喜爱德国产品 | D.意识到了德国的崛起 |
11.
“一方面由于特别狭窄、畸形的农业专业化生产,使得拉美国家的国民经济压在某单一农作物的世界市场行情的变动上。另一方面,由于几乎是一片空白的国内工业部门,又使其国内居民生活中必需的全部工业产品,完全要依靠从发达国家进口。”(千枝松:《工业科技革命与国际分工》)这段资料不能说明的是
A.第二次工业革命促进了国际分工的扩大和深入 |
B.拉美沦为西方的廉价原料产地和商品倾销市场 |
C.拉美经济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沦为附庸 |
D.拉美经济转型,由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迅速发展 |
12.
下表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出口商品分类比重(%),对其信息认识表述最完整的是


A.中国进一步沦为列强的原料产地 |
B.中国的自然经济完全解体 |
C.中国不断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
D.列强的经济侵略有破坏性和建设性的双重影响 |
13.
阅读下表: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变动表。影响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变动的主要因素是


A.身份户口和户籍管理政策 |
B.粮食收购价格和农资价格 |
C.国家经济体制和经济政策 |
D.城乡居民的社会流动程度 |
14.
有学者认为“从世界近代史的一般进程来看,传统农业社会不可能直接转变为现代工业社会,在这两个社会之间,一般要有一个以商业贸易发展为特征的过渡性社会。”就欧洲历史而言,符合这一“过渡性社会”特征的是
A.自由主义经济贸易规则的确立 | B.人们日益追求个性的解放 |
C.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内确立 | D.股份公司成为国家经济的主体 |
15.
1917年,陈独秀在《旧思想与国体问题》中写道:“分明挂了共和招牌,而学士文人对于颂扬功德、铺张宫殿田猎的汉赋和那思君明道的韩文、杜诗,还是照旧推崇……一般社会应用的文字,也仍旧是君主时代的恶习。”这一思想的本质意图是
A.提倡白话文取代文言文 |
B.建立真正的民主共和国 |
C.反对封建儒家伦理道德 |
D.促进青年人的思想解放 |
4.选择题- (共1题)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2道)
论述题:(1道)
单选题:(12道)
选择题:(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3
5星难题:0
6星难题:7
7星难题:0
8星难题:3
9星难题: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