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临夏中学2016-2017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一
试卷号:393139

试卷类型:期末
试卷考试时间:2017/8/15

1.材料分析题(共3题)

1.
人类历史上形成过很多惯例。对惯例的坚守与扬弃,激荡着人类智慧。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第8表:凡故意伤人肢体而又未能取得调解时,则伤人者也需受到同样的伤害(编者注:这是古老习俗——“同态复仇”)。不过,如有人打断自由人的头骨,他必须偿付300阿司罚金;如果被打折骨头的是奴隶,罚金可减半。
——《十二铜表法》
材料二:安妮女王时情况发生变化了,议会把内阁置于自己控制下,规定任何人出任国王的大臣,都必须经过竞选成为下院议员。这样,政府成员必须同时是议会议员。安妮逐步认识到,政府大臣必须与议会多数党保持一致,否则政府将受到议会的强烈抵制,行政事务便无法运作。因此,她在1708年组织了一个辉格党政府,开创了内阁与议会多数党一致的先例。……如果说在光荣革命之初,行政与立法的关系尚不明确;那么到18世纪中叶,国王的权力已经消退了,立法权已高出行政权,将行政权置于自己的控制之下。
——钱乘旦《英国通史》
(1)《十二铜表法》的形成体现了惯例的遵从与打破。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回答《十二铜表法》“遵从”和“打破”分别指的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国王的权力”逐步“消退”的历史过程。并概括这一历史过程的特点。
2.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明清时期)“皇帝既是最高立法者,又是最高行政长官和最高司法者,使皇帝的决策具有个人独断和随意性的特点。
材料二“《权利法案》以明确的法律条文,限制国王的权力,保证议会的权力。”“英国的行政权由内阁行使,对议会负责;司法权由议会上院行使;立法权在议会下院。”
——《历史研究与资源丛书》
材料三美国联邦党人当年设计政治制度的基本精神是什么呢?简单地说,就是两个字——“有衡”。政治制度的“有衡”包括两层含义:其一,不同权力之间的相互制衡;其二,不同利益之间的相互均衡。
——《论政治文明的内在灵魂》
(1)根据材料一、二,指出两个国家在权力分配上的不同点。两国分别实行的是什么政治制度?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美国是如何实现政治制度的“有衡”的?确立这种“有衡”的目的是什么?
3.
如图,根据下列三幅图片回答问题:


请回答:
(1) 这三个条约签订的时间及背景各是什么?
(2) 这三个条约的签订对中国社会的发展历程有何影响?
(3) 图3之后中国社会主要矛盾有何变化? 为什么?

2.单选题(共9题)

4.
(题文)下面是《查士丁尼法典》里的记载:如果一匹租来的马被人偷走,租马的人该负什么样的责任?答案是:他必须赔偿这匹马的价钱给马的主人,因为他应该好好照顾这匹马。由此可见,《查士丁尼法典》
A.已经具有契约的思想
B.带有浓厚的理想主义色彩
C.留下了重证据的法治传统
D.包罗之广、涵盖之细
5.
1689年英国议会通过《权利法案》,其主要意义在于
A. 使议会获得选举国王的权利
B. 为限制王权提供法律保障
C. 宣告封建专制统治的终结
D. 规定国王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
6.
美国联邦政府的权限,从改良河道扩大到流域治理.防洪灌溉,又经历了一个多世纪。其间,仍有很多议员认为,联邦政府建设防洪工程过多干预了各州的权力。1935年全国内发生洪灾,100多项防洪议案提交到国会,1936年总统签署《防洪法》,授权联邦政府在全国范围内建设防洪工程,地方需要提供相应的建设土地和空间。这一变化表明
A.联邦制取代邦联制经历长期曲折过程
B.美国总统的权力受到了严格限制
C.三权分立原则仅体现在中央机构之间
D.联邦政府权力呈扩大趋势
7.
19世纪70年代,(法国)农民已经习惯了共和国,他们反对君主派搞政变,工人群众对于共和制的态度更为鲜明。对于这种情况,君主派中比较清醒的人也是能认识到的。他们曾无可奈何地说:“我们是君主派,但法国不是”。材料反映了
A.民主共和逐渐成为人心所向B.共和制和君主制的斗争已结束
C.共和政体在法国最终确立D.君主派已经完全放弃专制政体
8.
代议制就是公民通过选举代表组成代议机关,间接参政议政,行使国家权力的一种民主制度和组织形式。下列有关19世纪中后期西方各国代议制选举的说法,正确的是
A. 英国首相由议会下院选举产生
B. 美国政府由选举产生对国会负责
C. 法国参议院议员通过直接选举产生
D. 德意志帝国的帝国议会由普选产生
9.
“人类历史中其实只发生了一件事,即1800年前后开始的工业革命。只有工业革命之前的世界和工业革命之后的世界之分,人类其他的历史细节有意思,但不关键。”按照这一西方学者的理论和逻辑中国历史如果也分成两部分,那么具有分水岭作用的事件是
A.鸦片战争
B.洋务运动
C.辛亥革命
D.五四运动
10.
有历史学家曾对中国近代某历史事件作了如下评价:“他的激进主义使温和主义者、传统主义者和担心失去财产者--当然不仅是富人,对它敬而远之;领导人无法信守他们自己制定的教义标准;领导内部很快分裂,而且愈演愈烈。”其评价的事件是(  )
A.洋务运动
B.太平天国运动
C.辛亥革命
D.义和团运动
11.
与“春愁难遣强看山,往事惊心泪欲潸。四百万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台湾。”一诗相关联的历史事件是
A.甲午中日战争B.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C.日俄战争D.抗日战争
12.
1927年,蒋介石、汪精卫先后背叛革命,导致革命统一战线破裂,国民大革命失败。它给共产党留下的最为深刻的教训是
A.没有将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相结合
B.没有制定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
C.没有发动广大农民参加革命
D.没有坚持工人阶级对于革命、尤其是革命武装的领导权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3道)

    单选题:(9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7

    7星难题:0

    8星难题:4

    9星难题: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