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判断题- (共3题)
2.材料分析题- (共1题)
4.
近代以来,欧洲在世界舞台上一直扮演着重要角色.其实力虽有起伏,一体化进程也面临诸多困境,但欧洲仍对国际格局发展有着重大影响.阅读材料,回答以下问题:
“(我们)决心以根本利益的融合代替各民族间古老的对抗,用创建一个经济共同体的方式,为在长期以来被血腥的冲突分割的各族之间建立一个广泛而自主的共同体打下根基,并为建设能够指出未来各族共同命运的具体机构奠定基础.”
——摘自«欧洲煤钢联营条约——前言»
“……都是美国非常强有力的竞争对手.同我们在二战结束的时候相比,美国遇到了我们甚至连做梦也没有想到过的那种挑战.”
——1971年美国总统尼克松的一次演说
20世纪90年代初,欧洲一体化面临前所未有天赐良机,欧洲人紧紧抓住这一意想不到的历史机遇……这种重大历史转折和战略提升,源自力促欧洲一体化实现跨越式发明的英明决策.
——伍贻康«欧洲一体化整合协调经验及其启迪»
欧盟在债务危机后,经济持续低迷,难民问题、移民问题等都造成了英国的困扰.财政负担也是英国人强烈脱欧的重要诱因,“脱欧”争论的一个重要议题是英国在欧盟预算中承担的份额.英国一边与欧盟保持着联系,另一边希望尽量降低欧盟经济给本国带来的负面影响.
——李红梅«国际经济关系新格局与中国的谋略»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欧洲煤钢联营在解决“各民族间古老的对抗”所起的作用,指出为何“血腥的冲突分割的各族之间”此时愿意合作创建共同体?
(2)根据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二中尼克松所说的挑战有哪些?对世界政治格局有何影响?
(3)材料三中所说的“天赐良机”是指什么?举例说明欧洲如何抓住了这一历史机遇.
(4)从上述四则材料欧洲的一体化进程中,我们能得到什么认识?
“(我们)决心以根本利益的融合代替各民族间古老的对抗,用创建一个经济共同体的方式,为在长期以来被血腥的冲突分割的各族之间建立一个广泛而自主的共同体打下根基,并为建设能够指出未来各族共同命运的具体机构奠定基础.”
——摘自«欧洲煤钢联营条约——前言»
“……都是美国非常强有力的竞争对手.同我们在二战结束的时候相比,美国遇到了我们甚至连做梦也没有想到过的那种挑战.”
——1971年美国总统尼克松的一次演说
20世纪90年代初,欧洲一体化面临前所未有天赐良机,欧洲人紧紧抓住这一意想不到的历史机遇……这种重大历史转折和战略提升,源自力促欧洲一体化实现跨越式发明的英明决策.
——伍贻康«欧洲一体化整合协调经验及其启迪»
欧盟在债务危机后,经济持续低迷,难民问题、移民问题等都造成了英国的困扰.财政负担也是英国人强烈脱欧的重要诱因,“脱欧”争论的一个重要议题是英国在欧盟预算中承担的份额.英国一边与欧盟保持着联系,另一边希望尽量降低欧盟经济给本国带来的负面影响.
——李红梅«国际经济关系新格局与中国的谋略»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欧洲煤钢联营在解决“各民族间古老的对抗”所起的作用,指出为何“血腥的冲突分割的各族之间”此时愿意合作创建共同体?
(2)根据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二中尼克松所说的挑战有哪些?对世界政治格局有何影响?
(3)材料三中所说的“天赐良机”是指什么?举例说明欧洲如何抓住了这一历史机遇.
(4)从上述四则材料欧洲的一体化进程中,我们能得到什么认识?
3.单选题- (共22题)
5.
德国文学家歌德说,罗马法“如同一只潜入水下的鸭子,虽然一次次将自己隐藏于波光水影之下,但却从来没有消失,而且总是一次次抖擞精神地重新出现”。由此可见,罗马法
A. 影响了近代欧美国家的立法司法
B. 维护了西方的代议制度
C. 确立了欧洲近代社会的行为规范
D. 适应了小国寡民的需要
A. 影响了近代欧美国家的立法司法
B. 维护了西方的代议制度
C. 确立了欧洲近代社会的行为规范
D. 适应了小国寡民的需要
6.
1831年,英格兰南端的10个郡只有326万人口,却拥有325个下院席位,而北方的6个郡人口已增长至360万人,在下院只占有68个席位;以“衰败选区”最多而著称的30万人口的康沃尔郡有权选派44名议员。由此可以推测出英国
A.南方是新兴工业重镇 |
B.新兴工业资产阶级希望改变政局 |
C.北方的工业布局严密 |
D.富人区主要是集中在英国的南部 |
7.
张友伦在《美国民主制度的形成、发展和问题》中说:“美国联邦宪法的制定和批准标志着新的资产阶级政体的产生和美国民主制度的确立„„按照联邦宪法的规定,美国的新政体摒弃了欧洲立法机构至上的传统,采取了立法、司法和行政三权分立而又互相制衡的原则。”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新的资产阶级政体”是指联邦政体 |
B.欧洲的立法机构至上,没有分权和制衡 |
C.“分权与制衡”是联邦宪法的典型特征 |
D.联邦宪法的民主性体现在以议会为中心 |
8.
«中日战争国际共同研究»中评价抗战中一次大会战时认为:“在战争中给予来犯之日军以迎头痛击,大量杀伤日军,迫使其一再增兵,同时亦为中国沿海工业内迁及政府机构转移赢得了宝贵的时间,并极大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抗战热情.在战略上使日本对华战争陷入持久作战,粉碎了日本‘速战速决’的美梦”.这场会战指的是
A.淞沪会战 |
B.太原会战 |
C.徐州会战 |
D.武汉会战 |
9.
“这部著作以天才的透彻鲜明的笔调叙述了新的世界观,即包括社会生活在内的彻底的唯物主义、最全面最深刻的发展学说辩证法以及关于阶级斗争、关于共产主义新社会的创造者无产阶级所负的世界历史使命的理论。”材料中的“这部著作“指的是
A.《土地法令》 |
B.《共产党宣言》 |
C.《四月提纲》 |
D.《和平法令》 |
10.
下图是某重要会议与会代表的合影,这次会议


A.确定了我国为工人阶级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 |
B.正式确认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为基本政治制度 |
C.通过了《共同纲领》,具有临时宪法的性质 |
D.建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保证人民当家做主 |
11.
在中国大事年记中曾对2001年有过这样的评价:“今年是中国荣耀之年,国家形象在几年后可以向世界人民展示,在经济上融入到国际大家庭之中,最为关键的是我们在地缘政治和能源战略上取得了非常大的突破.”这里的“突破”主要意指
A.上海合作组织成立,中国积极参加,并发挥了主导作用 |
B.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促进了中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
C.“一带一路”战略的提出,为中国经济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
D.中共成立80周年之际,国内生产总值首次突破10万亿元 |
12.
下图为即将登上《国家宝藏》的南京博物院镇院之宝一南北朝时的竹林七贤与荣启期砖画。这幅砖画反映了南北朝时期人们的市井生活与精神追求。下列场景中最可能符合当时市井生活的是


A.铁匠铺里采用了多种冶炼技术,如灌钢法等 |
B.上层社会人士已经用青花瓷器宴请客人 |
C.人们所穿丝织品品种繁多,织锦吸收了花鸟画中的写实风格 |
D.京城里繁荣异常,夜市中人流如织 |
13.
据《葡萄牙帝国在亚洲:1500~1700》记载,威尼斯人从埃及的亚历山大港口输出的胡椒等香料年平均贸易量1496年为1200吨,1506年则锐减65%以上。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欧洲货币贬值导致了严重的商业危机 |
B.新航路的开辟使欧洲的贸易中心转移 |
C.葡萄牙人垄断了东西方的贸易商路 |
D.中国茶叶代替了胡椒等香料的地位 |
14.
19世纪末,山东桓台县苗世厚兄弟在济南泺口经营粮食贸易,很快形成资金逾万的苗氏集团。苗氏集团得以发展的原因不包括
A.清政府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 |
B.自然经济进一步瓦解 |
C.西方列强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
D.社会上兴起了一股实业救国的思潮 |
15.
1893年,驻外公使薛福成在《出使日记》中写道:“总理衙门大臣萃毕生之全力以经理交涉事物者,殆鲜有其人。或以官高挂名,或以浅尝自喜;或骤出骤入,听其自然。一闻《海国图志》《瀛寰志略》两书之名,尚有色然以惊者。”这主要反映了()
A.中外交涉事务的减少 | B.顽固派对洋务的抵制 |
C.立宪思想传播的困境 | D.洋务人才的匮乏 |
16.
下图是南京晨光1865科技·创意产业园。该址原为李鸿章于1865年兴建的金陵制造局。其产品除供应南洋、北洋各防营使用外,还接受各省防营订货。以下关于该局表述正确的是


A.有利于清王朝镇压天京的太平军 |
B.是清末洋务运动期间的重要民用工业 |
C.记录着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轨迹 |
D.见证了中国从传统手工业向大机器生产的演变 |
17.
1992年是中国改革的标志性分水岭。在这一年抵达北京旅行的前世行驻华首席经济学家华而诚向南方周末记者讲述他当时的感受,“如果说此前中国一直在隧道中探索,1992年应该说人们终于看到了隧道口的光亮。”这一结论的主要依据是中国政府
A.确立了改革开放的基本国策 |
B.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 |
C.确定了市场经济的改革目标 |
D.形成了全方位的开放新格局 |
18.
古巴前领导人卡斯特罗称:“全球化是客观现实,它显示了在这个大家居住的星球上我们都是同一条船上的乘客。一小撮乘客居住在豪华的客舱,85%的乘客拥挤在不卫生的船舱里。很显然,这艘船上不公正的事太多了,它很难浮在水面上。它的航程是如此不合理和荒唐,以致它不可能抵达安全的港口。”这段材料无法揭示出
A.全球化时代国家之间休戚相关 | B.全球化造成利益分配不均 |
C.缺乏公正性的全球化难以为继 | D.全球化的潮流应该被抵制 |
19.
日本学者冈田武彦将中国古代的人生哲学分为三系:现实主义,主张以“力”和“术”为手段去绝对地支配和控制对立的另一方;理想主义,以人本来具有道义性这一道德人生观为基础;超越主义,强调人是相对的存在,只有通过顺从那超越于人的东西,才能摆脱这一命运的束缚。材料中的“三系”分别是
A.法家、儒家、道家 |
B.法家、墨家、道家 |
C.法家、墨家、儒家 |
D.道家、儒家、墨家 |
20.
1941年12月,日本偷袭珍珠港,罗斯福总统要求国会批准对日宣战,当时联邦参议院82票对0票通过,众议院388票对1票通过,为保护投反对票的那个女议员的人身安全,国会专门派人派车,护送她上班、回家。她在1973年去世,国会大厦前树立起她的雕像。与此最为接近的启蒙思想家的观点是
A.卢梭:人生而自由,但却无所不在枷锁之中 |
B.孟德斯鸠:自由是做法律所许可的一切事情的权利 |
C.伏尔泰:我不同意你说的话,但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 |
D.康德:良心是一种根据道德准则来判断自己的本能 |
21.
黑格尔在«历史哲学»中指出:“人类必须在他自身内寻求那种属于神性的世间生存,主观性因此取得了绝对的认可,而在自己本身获得了对于神明的关系的决定它把绝对的真理关系被(教会)歪曲的地方,发掘的纤毫毕露,并设法把这种歪曲彻底摧毁.”材料中的“它”最有可能是
A.智者运动 |
B.文艺复兴 |
C.宗教改革 |
D.启蒙运动 |
22.
明永乐九年公布关于杂剧的禁令:“凡乐人搬作杂剧戏文,不许妆扮历代帝王、后妃、忠臣、节烈、先圣、先贤、神象,违者杖一百,官民之家扮者同罪。其神仙及义夫、节妇、孝子、贤孙、劝人为善者不在禁限。”对这一禁令反映的社会现象理解不正确的是:
A.反映明朝专制集权不断走向强化 |
B.统治者文化政策严重抑制百姓精神需求 |
C.商品经济发展,市民文化日益繁荣 |
D.明朝杂剧成为社会文化主流形式 |
23.
宋曹«书法约言»说:“笔笔着力,字字异形,行行殊致,极其自然,乃为有法……又须骨涵于其,筋不外露.无垂不缩,无往不收,方是规矩,方令人有字外之想.”下列书法作品中,与材料最为契合的是
A.![]() |
B.![]() |
C.![]() |
D.![]() |
24.
据新华社电:“神舟六号尚在太空遨游,很多‘搭车’企业就已开始计算收益。航天领域每投入1元钱,将会产生7元至12元的回报。……航天,将为国民经济发展带来多大动力?……”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A.航天业将成为主要的经济行业 |
B.中国成为第三个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 |
C.体现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
D.中国开始打破大国对空间技术的垄断 |
25.
一位科学家曾根据某理论提出如下预言:引力场是一个弯曲的时空,在强引力场中光谱会朝红端移动,引力场会使光线发生偏移。该理论
A.开创了以实验为基础的近代科学 | B.推动人们深入认识微观世界 |
C.否定了经典力学的绝对时空观 | D.是对量子理论的成功运用 |
26.
***指出:“在处理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上,我们没有犯原则性的错误。我们比苏联和一些东欧国家做得好些……我们一定要努力把党内党外、国内国外的一切积极的因素,直接的、间接的积极因素,全部调动起来,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该论述出自
A.《新民主主义论》 |
B.《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 |
C.《论十大关系》 |
D.《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 |
4.选择题- (共1题)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判断题:(3道)
材料分析题:(1道)
单选题:(22道)
选择题:(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1
5星难题:0
6星难题:12
7星难题:0
8星难题:9
9星难题:4